東漢風雲錄之亂世英雄  第1卷 第三十二回  富國之本,在於食貨
    三國演義中將諸葛亮的北伐描寫為「六出祁山」,並極力渲染其個人謀略和戰爭場面。其實,蜀魏雙方不曾大動干戈,其戰鬥規模甚至不如同時吳魏的對抗。諸葛亮在漢中時,雙方確實曾經六度敵對,但只有五次交手。現將其羅列如下: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春,諸葛亮出祁山,曹魏震動,但因馬謖失街亭前功盡棄。

    太和二年十二月,曹休兵敗淮南後諸葛亮圍攻陳倉,因魏軍有所準備攻城不克而退兵。

    太和三年春,諸葛亮派陳式攻拔武都陰平,郭淮稍作抵抗後在諸葛亮主力的威懾下撤退。

    太和四年夏,魏在大司馬曹真建議下多路伐蜀,因大雨連綿而撤退,雙方不曾大規模交手(注1)。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春,諸葛亮再出祁山,司馬懿堅守險要不戰。幾個月後蜀軍因為軍糧供應困難撤兵。

    青龍二年(公元234年)四月,諸葛亮出隴東五丈原,並約定孫權同時出兵夾攻。曹睿親自打退孫權,諸葛亮與司馬懿對抗數月而無機可趁,八月病逝在軍中。蜀軍撤退。

    總體看來,雙方雖然有六次互相敵對的軍事行動,但具體戰鬥規模都不大。這是因為曹魏對蜀漢的戰略就是消耗戰,避免一決勝負而是抓住其後勤困難的弱點窮追猛打,而蜀漢的力量確實不足以迫使曹魏有什麼改變。在前面的文章中我曾分析過,將陳式攻拔武都陰平也算一次北伐有些勉強,而視作一次準備工作為妥。因此,諸葛亮的北伐應為四次,兩次出祁山兩次出隴東。這四次北伐沒有大戰果,軍事上難說是成功的。分析他失敗的原因時,應該記住的是這首先是蜀魏兩國的角力,其次才是兩軍統帥的鬥智。魏國的國力遠遠勝過東吳西蜀,更可怕的是其發展,確切的說,從戰亂中恢復的勢頭方興未艾。魏國在內政上下的功夫是驚人的。按照晉書食貨志記載,曹操於建安年間下令並推廣屯田,招募流散的農民進行民屯,並於「郡國列置田官,數年之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司馬懿後來建議沒有戰鬥任務的軍隊也屯田將其擴充為軍屯;董卓及其餘黨亂長安後當地居民背井離鄉四處逃難,為了恢復長安地區的繁榮在衛覬的建議下「魏武遣謁者僕射監鹽官,移司隸校尉居弘農。流人果還,關中豐實」;劉馥在合肥,「廣屯田,修芍陂、茹陂、七門、吳塘諸堨,以溉稻田,公私有蓄,歷代為利」;曹丕當政的黃初年間,「四方郡守懇田又加,以故國用不匱。」這些措施有力地推動了農業商業,魏明帝曹睿當政時北方已經從兵荒馬亂中恢復了元氣,其標誌就是貨幣的重新流通。董卓廢立漢獻帝時,胡亂收繳洛陽長安的銅人並回收東漢時常用的五銖錢另行製造小錢,引發了大規模的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從此貨幣在社會上失去了信譽。後來兵荒馬亂的亂世中,谷價曾達到一斛(相當於現在的八升左右,大概是一個成年人六天的口糧)五十萬錢的天文數字,人們不得不實行物物交換。衛覬治理關中,之所以從鹽入手就是因為第一,鹽是人們所需要的物資,有價值;第二,受產地限制鹽不是隨隨便便能得到的,有信譽,因此是人們樂於接受的「貨幣」。曹操當政後,廢董卓所鑄造的銅錢而恢復五銖錢,卻因為五銖錢本身的匱乏(被董卓損毀,以及停鑄多年)導致了通貨緊縮,曹丕不得不再次廢止而以谷帛代替貨幣作物物交換。然而,到曹睿時不少奸商在谷子裡摻水或故意製造薄絹來獲利,對這樣的經濟犯罪魏國雖然處以嚴刑卻屢禁不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曹睿登基不久就召集群臣商議,並於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復行五銖錢。這次的實行相當順利,終於穩定了金融貨幣,一直沿用到晉朝都沒有大的變動,這應該視為北方經濟恢復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司馬懿在與諸葛亮對抗的間隙,先「表徙冀州農夫五千人佃上邽,興京兆、天水、南安鹽池,以益軍實」,又於「青龍元年(公元233年,諸葛亮出兵北伐的間隙),開成國渠自陳倉至槐裡;築臨晉陂,引汧洛溉舄鹵之地三千餘頃(當時的一頃相當於現在的1。8頃),國以充實焉」,後來關東鬧饑荒時甚至有援助的能力。東漢名將馬援之「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流傳千古,其實他另有一句話同樣足以傳世:「富國之本,在於食貨」。諸葛亮的為人有口皆碑,他的才能也是相當出眾,但他的北伐,客觀上卻是向一個精於「食貨」的「富國」上撞,其費力不討好就可想而知了。

    相反,蜀漢這方面的資料乏善可陳,目前我能找到唯一有明確記載的政績就是對都江堰成功的維護(其中或有西蜀不置史官而造成的資料匱乏之因素)。西蜀先天環境優越,本為天府之國,又有都江堰這樣的傑作,因此不曾畫蛇添足大興土木,但相當重視對都江堰的維護。諸葛亮為此專門撥了一千二百兵士民工。守成也是一項學問,這方面蜀漢作得很不錯。然而,蜀漢的底子太薄。劉焉父子先後擔任益州牧時,用以寬制寬之政策以治理,導致「奴大欺主」,各地地主豪強壟斷土地及山澤資源,正常的稅收都成了問題。自劉備佔領益州後,諸葛亮及法正一改以往弊政,打擊豪強,並曾採用閉關息民,務農殖谷的政策,又在都江堰設堰官,管理農田水利工程,並推行屯田(注2)以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此外,他們對治鐵、煮鹽、織綿等重要手工業,實行公營,並設立專職官員加強管理。以上一連串措施,使西蜀的稅收大大增加。然而,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關羽和劉備相繼兵敗,一個被殺一個病死。這對蜀漢造成的打擊是雙重的,既是軍事上的慘敗又造成了經濟上的崩潰。劉備留給諸葛亮的不僅是信任,還是一個爛攤子。為此,諸葛亮不得不在經濟方面擴大手工業官營範圍,提高蜀錦生產量出口東吳,以助加快恢復國力之步伐。然而,吳蜀之間的貿易導致了雙方的惡性循環:在銅本位的經濟體系中,為了將銅這一硬通貨留在本國,他們爭相貶幣值,金融體系混亂。況且,蜀錦本來就有奢侈品之嫌,在大家都餓肚子的年代裡又能賣多少?「食貨」兩字中,蜀漢(包括東吳)的「食」(農業)勉強解決,而「貨」(商業)則無法恭維。因此,諸葛亮在北伐時得不到後方的有力支援(注3),面對朝中反對北伐的壓力他反而不得不兩上出師表來為自己辯解。同時,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固然減緩了來自曹魏的軍事壓力,同時也造成了蜀軍的運輸困難。李嚴因為大雨而未能將軍糧送到前線,與其說諸葛運氣不好不如說他本身困難太大。作為對比,後來司馬懿剿滅公孫淵時也遇到了大雨,卻沒有致命的影響。在這樣的困境中,不得不速戰速決的諸葛亮絞盡腦汁,用盡了一切手段,祁山陳倉隴西隴東,本手妙手奇手鬼手,甚至連女人衣服這樣令人哭笑不得的不倫不類都向對手揮了過去,卻無法動搖魏軍僅僅是偏師的防線。這樣的尷尬,有理由相信對諸葛亮的鬥志產生了打擊。三國誌魏延傳注引魏略記載:「諸葛亮病,謂延等云:『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這不應當僅僅理解為諸葛亮認為繼任者才能不如自己的擔心,而多半反映了他經過這幾次北伐後得到的教訓:魏國的國力,不是偏安一隅的蜀漢能夠撼動的。我含辛茹苦準備三年,又得到了東吳的策應還無功而還,你們即使有我這樣的才能,什麼時候又能有比此更好的機會呢?因此,五十四歲確實短暫了些,但即使他能多活幾年,也很難說他是否還會繼續動武北伐(本人持悲觀態度),畢竟蜀漢沒有能夠對付魏國的「力氣」。對於諸葛亮與其對手在軍事上的得失成敗,有許多不同的觀點,但我認為這並不是雙方成敗的關鍵。戰場上的勝負首先是蜀魏兩國國力的自然體現。

    諸葛亮的去世立即引發了蜀漢內部的混亂。魏延楊儀作為諸葛亮的左膀右臂,卻勢如水火。作為蜀漢的名將,魏延為人趾高氣揚,別人都對他禮讓三分;而楊儀則仗著自己的才幹過人,處理軍糧後勤等令他人頭疼得問題游刃有餘,偏偏不買魏延的賬。諸葛亮在世時,看重兩人的才幹不忍捨棄不用,既恨他們之不和又不得不幹些勸架的瑣事。這兩個人的矛盾,連孫權都聽說了。費禕出使東吳時,孫權喝多了後酒後狂言(真言?):「魏延楊儀兩個傢伙,不過是只配牧牛放馬的小人。雖然有些雞鳴狗盜似的能耐,什麼時候孔明一死,兩人必將內訌火並。你們不注意這些,難道要留禍害給兒孫嗎?」(三國演義對諸葛亮推崇備至,愛屋及烏省去了楊儀挨的一頓臭罵)突然聽到這樣的言語,費禕尷尬無言,只能勉強應付幾句。果然,魏延對楊儀掌權相當地不滿:我是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南鄭侯,假節,戰時有權殺俸祿在二千石以下的官員,而你楊儀不過一個長史(注4),憑什麼壓在我頭上?諸葛亮去世時,楊儀讓費禕帶著自己的兵符去命令魏延斷後,魏延哪裡受得了來自死對頭的指手畫腳,大發雷霆,當即帶著本部人馬先回去,一路上放火燒絕棧道。與此同時,魏延楊儀大打口水仗,翻來覆去地表奏後主劉禪,都說對手造了反。棧道被燒燬,楊儀只好另闢蹊徑回師,並命令先鋒王平(又名何平)先去抵擋魏延。王平見到魏延後,怒斥:「丞相屍骨未寒,你就做這樣親者痛仇者快的事?」魏延的部下也明白魏延沒道理,都不肯為其賣命,紛紛當了逃兵。魏延「理屈兵窮」後,帶著自己的兒子和幾個心腹逃命,被馬岱追上斬殺。楊儀看著魏延的首級後,小人得志的他一腳踩下:「臭小子,這下子還能胡來嗎!」然後將魏延滅三族。不過,諸葛亮這樣的君子怎麼會把大權交給楊儀這麼個小人?諸葛亮生平最欣賞的其實是蔣琬,劉禪也按照這個意思任命了蔣琬為尚書令兼益州刺史,楊儀回來後只有一個中軍師的虛職而沒有實權。楊儀自認為自己的才能和資歷都超過蔣琬,憤憤不平口無遮攔。費禕來看望他時口出怨言:「當年在祁山前線,我如果帶領全軍投降魏國,哪會如此破落!如今追悔莫及!」這樣的「反革命言論」,費禕怎麼敢隱瞞,上報劉禪後劉禪立刻就撤了楊儀的職。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楊儀在家也胡言亂語不老實,劉禪聽說後,派人要把他捉拿歸案。這下子楊儀真的慌了,不知是因為害怕後悔還是絕望,以自殺結束了自己的一生(蜀國的高崗?)。

    諸葛亮死了,蜀漢當然要調整朝政。劉禪任命吳懿為車騎將軍,駐守漢中,並任命蔣琬為尚書令,假節,益州刺史。諸葛亮果然沒有看錯人,他死後引起的震動雖然不小,但蔣琬出類拔萃遠近聞名,如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是喜怒不行於色,大家看到他如此鎮定,懸到喉嚨的心又回到了肚子裡。東吳聽說諸葛亮去世,恐怕魏國趁這個機會伐蜀,立刻增兵巴丘。東吳的如意算盤是如果蜀國頂得住魏國的攻擊,就抗魏援蜀;否則,就「開闢第二戰場」先滅掉蜀漢(孫劉聯盟的實質,可見一斑)。蜀漢也作出了反應,增兵永安以防萬一,並派使者到吳國去通報情況及打探東吳的底牌。孫權見到這個使者不卑不亢,自己也相當禮貌,雙方繼續維持了聯盟。蜀漢終於從諸葛亮去世的陣痛中穩住了陣腳。

    注1 嚴格地說,是雙方主力不曾交手。按照三國誌記載,曹真撤退後魏延曾奉諸葛亮命至羌中,入南安,大破郭淮。史料對此戰記載不詳細,郭淮很可能是應曹真伐蜀而入武都、陰平,曹真、司馬懿等退走後,郭淮可能繼續盤桓在武都、陰平一帶,魏延大敗之並加以追擊。陳式攻克武都、陰平二郡,應該看做是收復失地而不是北伐。魏延戰敗郭淮,大致也是如此。

    注2 蜀漢是否實行了屯田,我看到的資料有矛盾。也有資料稱蜀漢不曾實行屯田,因為西蜀本來是富庶的地方,也沒有遭受大規模的破壞,無此必要。

    注3 三國誌呂乂傳記載,「丞相諸葛亮連年出軍,調發諸郡,多不相救」,可見他的北伐並未得到後方的有力支援。

    注4 按照後漢書百官志記載及其註解,兩千石的俸祿是個坎,區別朝廷重臣及普通的官吏。長史一職是丞相將軍等重要人物的政治輔佐(軍事輔佐為司馬),俸祿一千石(偶有六百石)。魏延楊儀二人地位相差懸殊,難怪魏延不服。 OD4lk1Hi6r:cG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