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正月,關羽授首呂蒙病逝之後一個月,帶著一身疲憊返回洛陽的曹操還來不及品味救援襄樊離間孫劉斬殺關羽的勝利,就以六十六歲的高齡去世。雖然名正言順的三國時代起於他身後的曹丕,但毫無疑問,這位戎馬一生的魏武帝才是三國時代的奠基人。鑒於曹操對三國的重要影響,這裡對他的生平進行一個簡單的評論。
9E!}t}x] 三國演義中將曹操描寫為一個漢朝的篡逆者,其實並不公平。東漢時期,外戚宦官輪流掌權,朝野上下烏煙瘴氣。步入建安年代,東漢朝廷早已無可救藥。對此,司馬光曾在資治通鑒中評論道:「建安之初,四海蕩覆;尺土一民,皆非漢有。」董卓擅行廢立,劉焉自造龍袍,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的亂世中,曹操一直保持了對朝廷的尊敬。早在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就有人陰謀推翻漢靈帝另立新主,拉攏當時任議郎的曹操時被其拒絕;聯軍討伐董卓時,與其他人觀望顧慮相比,曹操身先士卒奮力進取;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韓馥袁紹等人又想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再次為曹操所拒絕,並明確提出:「諸君北面,我自西向。」你們可以去聽那個北方幽州牧的,我依然忠誠於西面的漢獻帝;李催等人禍亂長安,獻帝一行狼狽從他們手下逃命時,漠然無視者有,趁火打劫者有,落井下石者也有,曹操是為數不多的幾個主動迎接獻帝的人;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吳魏合作擊殺關羽後孫權上表勸進稱臣,曹操也不聽: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這一系列的言行中雖然有曹操的慎重權謀,但客觀上不能否認是對朝廷的尊重。至於曹操誅殺董承(原為董卓女婿牛輔部下,按照三國演義看出身的標準應為「漏網之魚」)伏完等皇親國戚,畢竟是他們動手於前曹操反擊於後,難道能指望曹操高高興興地等死嗎?況且,東漢的敗落就是敗落在外戚宦官的手裡,目睹著天下如何大亂的曹操對此一清二楚。誅董承殺伏完的同時,曹操也規定了自己「後宮」的人一律不得干涉朝政,即使對親兒子曹彰等人也是「居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才高八斗的曹植為人放蕩,曾私自「開司馬門而出」(注1),他的車伕(司機)立刻就被處死(曹植失寵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違法亂紀。曹丕或許是有賊心沒賊膽,曹植則根本不把當不當賊當回事);曹植的妻子衣服太華麗,違反了自己提倡節儉的命令後儘管是兒媳婦照樣砍頭(狠是太狠了)。綜合這些回頭看曹操誅殺董伏等人,客觀上有避免重蹈覆轍之意,並非單純的以牙還牙。r*r
e k!VX!f6z-h
曹操雖然大權在握,但一直尊重漢獻帝權威,甚至自己的生死也交在獻帝手裡。曹操晉見獻帝,都按照當時三公見皇帝的慣例,左右有虎賚手持利刃相隨。建安十九年,曹操誅殺伏完的同一年,獻帝曾對曹操說:「您如果認為我值得輔佐就請輔佐,不能的話也隨你。」那時獻帝只要一聲令下就可以將曹操殺死,曹操聽到這樣的言語後大吃一驚,汗如雨下(此後曹操真的不敢上朝了)。當然,曹操回去後一句話也可以反過來殺掉獻帝,但是獻帝沒有下令殺曹操,曹操也沒有因此對獻帝有什麼不恭。由此可見,獻帝對曹操還是比較信任的,至少認為 1,他,或者說這個天下還需要曹操;2 曹操不會加害他。不明白為什麼類似的話,劉備對諸葛說出來,就是赤膽忠心,而獻帝對曹操說出來,就是欺君罔上。曹操說過的「設天下無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其實是大家都明白的事情。客觀地說,應該稱曹操是東漢王朝的終結者和繼承者,他讓一個病入膏肓的老人安祥地渡過了最後的歲月並順利地繼承了其「遺產」。
曹操的軍事文學才能很少有人否認,稍微有爭議的是他的政績。個人認為,他的政績與軍功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回顧三國前的歷史,東漢桓帝年間,中國的人口曾經達到五千多萬,但到了三國時銳減到七百多萬,甚至還不如四五百年前動不動就「斬首十萬」的戰國時代(那時還有一千多萬)。殺光這麼多人不可能,但餓死卻不難。究其根源,無非是天災人禍。自東漢桓帝靈帝以來,旱災、水災、瘟疫、暴動、少數民族叛亂不斷,民不聊生之餘人口、戶數大量減少。根據後漢書記載,漢桓帝時期,比較大的災禍有「延熙九年(公元166年)春三月,司隸、豫州饑死者什四五,至有滅戶者」按照這個估計,僅此一年這兩地就餓死了大約三四百萬;漢靈帝時期,「建寧三年(公元170年)春正月,河內人婦食夫,河南人夫食婦」,「光和五年(公元182年)二月,大疫。」,「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夏,大旱」。其餘小規模的天災、少數民族叛亂或入侵,不計其數。加上爆發於公元184年的黃巾大起義和隨後的軍閥混戰後,生產遭到了完全的破壞。這樣的亂世中,恢復正常的生產秩序使民眾豐衣足食,是刻不容緩的首要任務。然而,漢末三國中的各個諸侯中,軍事上有才能的不少,內政上有作為的不多。政治經濟上的成功與失敗都會自然的反映在軍事上(反過來,絕不容易),大多數的人因此吃盡苦頭,最終受困於「米」而連證明自己是否是「巧婦」的機會都沒有。恢復生產的方法,無非是開源節流,這兩方面曹操做得都非常出色。屯田制的實行,實際上是以國家投資的方式保證再生產(社會主義?),工作效率當然高於普通的自耕農。因此這個政策收到立竿見影之效,短時間內就將地方變成「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的欣欣向榮,稱其為一大創舉並不過分。曹操在攻破鄴城後,鑒於東漢後期沉重的人頭稅,改為戶調製,對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農和地主)收田租每畝為四升,每戶出絹二匹、綿二斤,「他不得擅興發。」大力制止對農民的亂攤派行徑,這可是連兩千年後的毛鄧江都頭疼的頑疾。這一政策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得到了一致的擁護(注2)。曹操在世時大力興修水利設施並卓有成效,如在周瑜的家鄉舒城建立的七門三堰一直到北宋宋仁宗時還能每天澆灌兩萬頃良田。這些三國演義中不曾提及的「雞毛蒜皮」之厲害,可以從下面的事例中反映出來:第一,曹操在漢中打過兩仗,先戰勝張魯後敗於劉備,但由於北方的元氣恢復他前後順利地從漢中武都等地遷出了十三四萬戶人口(雖有利誘不曾威逼)。以一戶人家四口人計算,這就是五十多萬。想想蜀漢投降時不過二十八萬戶九十四萬口,就能明白這對劉備是什麼樣的釜底抽薪!畢竟,兵民是抗戰之本。第二,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五月,呂蒙提醒孫權,曹操在皖城(即廬江)一帶屯田,如果坐等他們收穫,無異於如虎添翼。因此東吳趁雨季來臨水軍來去自如之機,孫權大動干戈親征皖城這麼一個彈丸之地,呂蒙甘寧全上陣後俘獲太守朱光,遷(說得難聽點,劫)數萬百姓回吳。有統計稱,孫策孫權兄弟曾先後四次打到周瑜的故鄉淮南舒城一帶,但毫無例外的是劫掠而還。因此周瑜的老家出現了這樣的滑稽:曹魏拚命建設大興土木,孫吳拚命破壞殺人越貨(嗚呼,我為公瑾一大哭!)。曹操之後的曹丕曹睿雖然在個人生活上不夠檢點,但卻基本上蕭規曹隨貫徹了這些政策。後來曹真張合司馬懿之所以能夠屢次在祁山等地把戰術上沒有什麼錯誤的諸葛亮拖垮,就是因為他們「內力深厚」有充足的物質保證。與之相對應的是,吳蜀這方面的建設乏善可陳。蜀中是因為先天條件優越,境內已經有了都江堰這樣的傑作而無需畫蛇添足勞民傷財,尚情有可原。東吳則完全是敗筆:東吳曾兩次在丹楊填建湖田,興建浦裡塘。永安三年(魏景元元年,公元260年)初建,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可勝數,卻因為未能在枯水時施工,導致風急浪高而淹沒墩基,結果是「士卒死亡,或自賊殺,百姓大怨之。」第二次重建,仍然失敗。難怪後世不得不在江南廣開運河及興建水庫。江南雖然號稱魚米之鄉,三國時的農業水準卻相當低下,連牛耕等北方早已是常識的東西都未能普及,又沒有水庫潭池等可供水灌溉的水利建設,其生產效率可想而知。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有百萬雄兵也得餓肚子,又怎麼能爭霸天下?如果說曹魏給後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遺產,那麼蜀漢是保本,東吳則是一屁股債。開源的同時,曹操也非常注意節流,並以身作則。史書中稱曹操「雅性節儉,不好華麗,後宮衣不錦繡,侍御履不二采,帷帳屏風,壞則補納,茵蓐取溫,無有緣飾。」簡單地說,衣服沒有花裡胡哨,鞋子不曾雕花繡彩,帷帳屏風落滿補丁,床榻被褥「敗絮其中」。在曹操的大力糾正下,東漢以來的奢華之風為之一扭,天下的人都以廉潔勤儉自律。即使是高官顯貴也不敢過度鋪張,甚至出現了有人故意穿破舊衣服取悅曹操(宰相劉羅鍋中舊官服一集的創意,是否來源於此?)的咄咄怪事。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曹操反過來不得不下令來糾正這一奇怪的不正之風。曹操的遺囑,也體現了自己的一貫儉樸的風格:「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注3)相比之下,劉備孫權的晚年則是昏聵糊塗。《三國誌?劉備傳》注引《典略》記載:「劉備稱漢中王,於是起館舍,築亭障,從成都至白水關,四百餘區」,而對孤軍奮戰的關羽卻…… 他的這些所作所為,後來成了陳群勸諫曹睿棄奢華罷宮室的反面教材:「昔劉備自成都至白水,多作傳捨,興費人役,太祖知其疲民也。」後來的夷陵之戰中劉備的表現,就更慘不忍睹了。孫權的「老糊塗」就更多了,甚至不老的時候都有些糊塗,以至於張昭以紂王的「酒池肉林」加以譏諷。後來孫權在太子廢立上的胡來更是把群臣弄得四分五裂無所適從,已經成了笑柄了。關於曹操的人才政策,因為前面已經有所介紹,這裡就不重複了。誠然,曹操並不是個完人。他在徐州的屠城等都是應該受譴責的。但綜合地看,他的成功決不是偶然,無愧於陳壽「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的評論。
曹操的去世當然引起了天下的震動,他的後事如何處理就成了焦點。有人提議從今後只重用譙郡(曹操生前爵位武平侯,武平就是譙郡的郡治)等地的人,有人提議密不發喪,這些胡說八道都被賈逵等人駁斥。在賈逵司馬孚(注4)等人的安排下,曹丕立刻繼魏王位,曹操的喪事也辦得井井有條。一個月後,曹操的遺體下葬。
當年五月,在陳群等人的主持下,曹丕正式採用了九品中正製作為選拔人才的制度,來選擇賢而有識鑒官員,兼任其本郡的中正。他們負責察訪與他同籍而流散在外的士人,評列為九品,作為吏部授官的依據。中正采擇輿論,按人才優劣評定品第高低,多少改變了東漢末年名士臧否人倫,操縱選舉的局面,是一個進步並有利於政權穩定的政策。但在士族階層發展和易代紛紜的歲月中,此制並不能長久地超然於士族勢力和政局之外而堅持其既定準則,西晉時已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為鞏固士族力量的工具。
黃初元年十月,公元220年12月11日,曹丕在十九回勸進表下,受禪於漢獻帝,東漢名亡實亡。不久後劉備孫權分別稱帝稱王,從此,才是名正言順的三國時代。
附錄 龜雖壽 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
注1 古代的城池有多個城門,其中一些不是平時可以隨意出入的。這個司馬(司馬二字即有軍用之意)門,大概就是這樣一類平常摸不得的老虎屁股。
注2 這一政策既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客觀上又無力阻止大地主對土地的兼併,儘管曹操三令五申禁止。因此得到了幾乎所有人的擁護。
注3 自古以來,帝王將相的墓地都是盜墓者的Target。然而,按照這個風格下葬,即使找到了又有誰能相信這就是魏武帝曹操的金字塔?演義中七十二疑塚之說,沒有什麼確切的根據,恐怕是盜墓的傢伙們一無所獲之餘的胡扯。
注4 司馬孚是司馬懿的弟弟,當時擔任太子中庶子(司馬懿也曾擔任過這一職位)。按照漢魏時代的制度,太子中庶子共有五人,作為太子的參謀出謀劃策。他們的地位雖然不高但實際上與太子朝夕相處,是與太子最為親近的官員。司馬一家受到曹丕的重用,這是除才幹以外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