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寶檔案之擎天棒槌 第1卷 第一章   找棒槌的規矩
    人參,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陰涼、濕潤的氣候,多生長於晝夜溫差小的海拔500∼1100米山地緩坡或斜坡地的針闊混交林或雜木林中。

    由於根部肥大,形若紡錘,常有分叉,全貌頗似人的頭、手、足和四肢,故而稱為人參。

    古代人參的雅稱為黃精、地精、神草。

    人參被人們稱為「百草之王」,藥中的君主,有著起死回生的功效。

    東北山區的森林中,正是出產人參的好地方。

    東北人習慣稱人參為「棒槌」。

    自然也就有很多人上山尋找人參。

    被稱之為「參客」,也叫「老客」或稱作「放山人」,採參也就被稱為「放山」了。

    關東山,三宗寶,人參、貂皮、烏拉草。

    「放山」歷史久遠,至清代而極盛。

    在特定的歷史年代、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特殊的生活條件下,產生了特殊的山規、習俗和放山人一整套的信仰、禁忌。

    在長白山遮天蔽日、虎狼出沒的原始森林中,挖參有如大海撈針。

    人參難覓,危險叢生,人們首先需要保護神的護佑。

    最初由於畏懼,崇拜老虎,奉老虎為山神爺,立山神廟,入山及獲參,都虔誠祭祀。

    清代以後,由於人事日進,這種山中保護神的角色便落到第一個由山東來開山的,並犧牲在山裡的老把頭身上,傳說老把頭姓孫名良。

    死時留下一首絕命詩:

    家住萊陽本姓孫,隔山跨海來挖參。

    三天吃了個喇喇蛄,你說傷心不傷心。

    這中有人來找我,順著古河往上尋。

    老把頭死後成神,常出來顯聖,化為白鬍子老頭,引渡迷山的人,指點他們獲得寶參,脫難下山。

    舊志記載:陰曆三月十六日是老把頭生日。每至此日,長白山下各村鎮採參人、伐木人、獵人都置辦酒席,焚香設奠,以祈平安。

    入山挖參的人,選好地點也首先在「倉子」(極簡易的窩棚)東南不遠處,用「三塊瓦,蓋小廟」,供奉山神爺老把頭。

    原無神像,至清末始有紙馬,上印五縷長鬚老人,懷抱一把開山斧,坐享煙火。

    在挖參過程中,廣大參農日積月累「闖」出了嚴密的勞動組織和完整的生產結構。

    適應自然季節按時入山。

    生產小組中主要成員有「把頭」、「邊棍」和「端鍋的」。

    把頭是領導,邊棍是壓隊的,端鍋的是小組中專管做飯的。

    入山時每人手持一根索撥棍,俗稱索羅棍、棍比鋤桿略粗稍長一些,每入山選棍時,要一眼看中者以為吉利,生產時每個成員之間拉開距離,中間約隔一棍之長,棍棍相接,橫排前進。

    除「把頭」由有威望有生產經驗的人擔當外,兩個「邊棍」把邊,中間叫「挑桿的」。

    夾在挑桿與邊棍之間的,一般都是初入山的「雛把」,多由新入伙的「小半拉子」也就是未成年的長工充當。

    「端鍋的」則留在「倉子」裡做飯。

    放山人入山採參時不僅組織嚴密,使採挖無疏漏之處,更有各種巫術信仰,企圖用人的意念控制自然。

    由於人參奇異難覓各某種民俗心理作用,形成放山人在生產過程中的許多山規戒律:不許多說一名話,不許多做一件事,說話務求吉利。

    放山在壓草尋參前進時,起初大約是為了精力集中,便於發現人參,後來就形成了固定的「山規」。

    山規之一是發現人參時立即大聲呼叫:「棒槌!」

    據說如此一喊棒槌就會被「定住」不再逃跑;

    此時把頭就要問:「什麼貨?」

    發現者則答:「五品葉」或「六品葉」。

    然後同夥人笑曰:「快當!快當!」如此,前面發現者的報告叫「喊山」,後邊應和者的問語、賀詞叫「接山」。

    這一喊一接,目的是要把人參嚇住,同時自然有報告、祝賀之意。

    見面說「快當」,是放山人的禮節。

    表現他們心理和祝願,取其吉利的意思。

    山中人習以為常,甚至連說工具時,也要加上「快當」二字,如「快當刀子」、「快當斧子」。

    放山人互相問好,見面時也說:「把頭快當!」

    「喊山」是非常嚴肅的事,決不可亂喊,如把一種草誤當「棒槌」喊了,則認為不吉利,叫「喊炸山了」。

    同時也不准看到什麼都說。

    放山人有個規矩,只許說「拿」,不許說「放」。

    吃飯叫「拿飯」,回「倉子」睡覺叫「拿房子」,抽煙叫「拿火」。

    挖參時要把兩根樹枝插在參棵的兩旁一尺遠的地方,然後把參棵子用紅線綁在樹枝上,再把紅線的兩端拴上銅大錢。

    據說這樣可以起鎮壓作用。

    遵從這些規矩,「放山人」才能平安的把「棒槌」拿出深山。

    所以自古以來,採參都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

    可是由於巨大的利益驅使,還是不斷的有人走進深山,尋找著那些「棒槌」。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