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瀘沽湖,當地人稱「謝納咪」,意為大海、母湖。從高處看去,彷彿一隻展翅的飛燕。
湖中島嶼,亭亭玉立,林木蔥鬱。
湖的西北面,是雄偉壯麗的高山,而湖的東南方,與萬畝草海連接。這裡牧草豐盛,牛羊肥美,淺海處茂密的蘆葦隨風蕩漾,蔟蔟花草迎風招展。
每到冬季,天鵝、黑頸鶴等珍稀候鳥,數以萬計的棲息在此,平添一種生氣,一種景致。
湖周,在那茂密的原始森林裡,豹、獐、鹿、岩羊、小熊貓、短尾猴、斑羚羊等珍稀動物,出沒其間,給人幾分畏懼,幾分野趣。
湖畔,阡陌縱橫,田園萬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木摞房舍,炊煙裊裊,牧歌徐徐,漁火點點,阿哥阿妹,結伴相隨,好一派景象萬千的農家樂園,令遊客為之傾倒。
山美水美人更美,除了奇特的婚姻和風俗之外,姑娘小伙那一身獨特的服飾,更是令人矚目。
這裡也是歌舞的王國,遊客無不為那遠遠近近、悠悠揚揚的曲調『阿哈巴拉』所動容,無不為那如巨龍滾動的甲搓舞所誘惑。
阿哈巴拉的曲調較短,音域高低跨度大,因而歌唱難度也較大。
在歌唱阿哈巴拉時,根據歌唱的節奏變化快慢、高低強弱,就能夠達到所要表達的感情內容。
阿哈巴拉的歌詞較短,一般是用兩句話表達一個內容,簡練而具有詩詞的無窮韻昧。
在對歌中,有村與村之間讚美對方或讚美自己家鄉的,也有異性間的讚美或求愛,同時也會有相互之間的譏諷和嘲笑。
當人們在外時,常常會唱出懷念家鄉、想念阿媽之歌。
總之,一旦領會這種曲調,就能自如的抒發喜、怒、哀、樂等情感。
據說瀘沽湖的摩梭人,會跳七十二種舞,其中最為流行的是甲搓舞,又稱打跳或鍋莊舞。
『甲』為美好之意,『搓』便是跳舞之意。
相傳遠古時期,每有外敵入侵,摩梭人的部落首領,便組織本族人在村口燒起堆堆大火,並圍著火堆跺腳吶喊,以壯聲勢,為出征者助威。
在入侵者被擊敗後,摩梭人又圍著火堆,通宵達旦的歡慶勝利。
這種習俗代代相傳,演變成為民間的群體娛樂性歌舞。
「會跳舞的來跳舞,不會跳舞的跟上來。如果腰沒有傷,你就使勁扭;如果腳板沒有刺,你就使勁跺;不唱心不甘,不跳腳會癢,喏喏哦嗨……」
每當夜幕降臨,瀘沽湖的摩梭村落,便會處處篝火通明,笛笙悠揚,人們穿著鮮艷的服裝,圍著火堆,跳起歡快的甲搓舞。
在這歌舞的大海中,遊客也會情不自禁的融入其中。舞到高潮時,就會隨著明快的笛聲和粗獷豪放的舞步,發出「喏、喏、喏、喏」的吼叫,感受生命的活力與青春的氣息。
甲搓舞也是青年男女結交阿肖的橋樑。跳舞時,小伙子看中哪個姑娘,就悄悄插進她的身旁,並用五指交叉,緊扣她的手,不時以手指的鬆緊程度,向對方傳遞愛的信息。
姑娘如果接受這信息,就會緊握對方的手,含笑而舞。
如果不接受,就會禮貌的道:「哎呀,我的手被你捏痛了。」
或者以「跳累了,想休息一下」等托詞,暫時退出舞場,然後又插入自己的女伴中間繼續跳。
在舞場上,沒有主客之分,男女老少均可參與。而跳的人越多,場面就越熱烈,氣氛越歡快。
甲搓舞的動作,多反映耕作、狩獵、紡織、洗麻等方面的形象,常見的調子有『蹉只』、『紡麻線』、『洗麻線』等。
而這裡的飲食,依然以山間泉水、芳草、果仁、五穀雜糧作佐料,人工自釀、自醃、自烤、自煮後,置於壇中,放在火上或鍋裡,數日、數月甚至數年才開啟食用,或供遠方來客品嚐。
在瀘沽湖比較有名的美食,是豬膘肉、蘇裡瑪酒、酸魚、烤魚乾、牛頭飯、豬腸血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