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神捕  第4卷 第一百六十二章:苗疆蠱術
    蠱,相傳是一種人工培養而成的毒蟲。放蠱是我國古代遺傳下來的神秘巫術。過去,在中國的南方鄉村中,曾經鬧得非常厲害,談虎變色,誰也不敢當它是假的。文人學士,交相傳述,筆之翰籍,也伊然以為煞有其事。一部分的醫藥家,也信以為真。於是,就想出許多治蠱或制蠱的名堂。

    據說,蠱之種類有十一種:蛇蠱、金蠶蠱、篾片蠱、石頭蠱、泥鰍蠱、中害神、疳蠱、腫蠱、癲蠱、陰蛇蠱和生蛇蠱。過去,有些人專以制蠱來謀財害命。制蠱法:多於端午日制之,乘其陽氣極盛時以製藥,是以能致人於病、死。又多用蛇、蠱、蜈蚣之屬來制,一觸便可殺生。其餘有些的,另為分說如下:

    暙鷌菕A傳說多是壯族人所為,把蛇埋土中,取菌以毒人。

    搵i蠱,又謂之放蛋。更有謂之放疳;放蜂的。據說,兩粵的人多善為此。方法是:端午日,取蜈蚣和小蛇,螞蟻、蟬、蚯蚓、蛐蠱、頭髮等研末為粉,置於房內或箱內所刻的五瘟神像前,供奉久之,便成為毒藥了。

    搌d鰍蠱,用竹葉和蠱藥放水中浸之、即變為毒的泥鰍。

    搘衈Y蠱,用隨便的石頭,施以蠱藥而成的。

    暕N片蠱,將竹片施以蠱藥後便成。

    搌鷕蠱,據說這種蠱不畏火槍。最難除滅;而且金蠶蠱還能以金銀等物嫁之別人。

    搳m嶺南衛生方》云:制蠱之法,是將百蟲置器密封之,使它們自相殘食,經年後,視其獨存的,便可為蠱害人。

    搌鷕的害人能使人中毒,胸腹攪痛。腫脹如甕,七孔流血而死。

    旓睇﹛A篾片蠱害人,是將竹篾一片,長約四五寸,悄悄的把它放在路上,行人過之。篾跳上行人腳腿,使人痛得很厲害,久而久之,篾又跳人膝蓋去,由是腳小如鶴膝,其人不出四五年,便會一命鳴呼。

    搘衈Y蠱的害人:將石頭一塊,放在路上,結茅標為記,但不要給他人知道。行人過之,石跳上人身或肚內,初則硬實。三四月後。更能夠行動、鳴啼,人漸大便秘結而瘦弱,又能飛入兩手兩腳,不出三五年,其人必死。泥鰍蠱的害兒:煮泥鰍與客吃,食罷,肚內似有泥鰍三五個在走動,有時衝上喉頭,有時走下肛門。如不知治,必死無疑。

    搕亢`神的害人:中毒後,額焦、口腥、神昏,性躁、目見邪鬼形、耳聞邪鬼聲、如犯大罪,如遇惡敵,有時便會產生自盡的念頭。

    搵i蠱的害人:將蛇蟲未放肉、菜、酒、飯內,給人吃。亦有放在路上,踏著即入人身。人身後,藥未粘腸臟之上,弄出肚脹、叫、痛、欲瀉、上下衝動的症狀來。

    搛~蠱的害人:壯族舊俗謂之放腫,中毒後,腹大,肚鳴、大便秘結,甚者,一耳常塞。

    暙鷌菄漁`人:取菌毒人後,人心昏,頭眩、笑罵無常,飲酒時,藥毒輒發,忿怒凶狠,儼如癲子。

    摀掖D蠱害人:中毒的,不出三十日必死。初則吐、瀉、繼則肚脹、減食、口腥、額熱、面紅。重的面上、耳、鼻、肚有蠱行動翻轉作聲,大便秘結。加上癲腫藥,更是沒有治好的希望。

    搘苀D蠱的客人:中毒的情況,與陰蛇蠱害人相似,但也有些異點。即腫起物,長二三寸,能跳動,吃肉則止;蠱人則成形,或為蛇、或為肉鱉,在身內各處亂咬,頭也很痛,夜間更甚:又有外蛇隨風入毛孔裡來咬,內外交攻,真是無法求治。

    暙菮峖釦峏庰L形,中毒極易,但辨認之法,是應該萬分注意的。中毒後的辨認法:1以生黃豆(黑豆也可以)食之,入口不聞腥臭,是中毒。2以灸甘草一寸嚼之,咽汁隨之吐出的,是中毒。3插銀針於一已熟的鴨蛋內,含入口內,一小時後取出視之,如蛋白俱黑者,是中毒。

    暙菗r非常厲害,能使人惹病喪生。雖有方法醫治,也不應輕易去嘗試。據說預防之法有:1凡房屋整潔,無塵灰蛛網的,是藏蠱之家,切勿與之往來。2凡食茶、水、菜、飯等物之先,須用筷子向杯碗動的,是在施毒,急須向主人問道:食內,莫非有毒嗎?一經問破,可免受毒。3攜同大蒜頭出行.每飯,先食大蒜頭,有蠱必吐,不吐則死,主人怕受累,當然不敢下蠱。4大荸薺,不拘多少,切片曬乾為末,每早空心白滾湯送下(以二錢為度),縱入蠱家,也可以免害。5蠱之由飯酒中毒的,分外難治,故出外宜以不飲酒為原則。

    搛扆ㄛr蠱的方法最普通的,是用雄黃、蒜子、菖蒲三味用開水吞服,使之瀉去惡毒。金蠶,最畏頭嘴似鼠、身有刺毛似蠔豬箭的刺謂,故刺猖是專治金蠶蠱的特殊藥品,他如蜈蚣、蚯躬,每每也可以治蠱。

    又有說,

    所謂「蠱」,照漢代鄭玄的解釋是「蟲物而病害人者」。又引申為一切毒害。《左傳·昭公元年》孔穎達疏:

    「於文,皿蟲為蠱。谷之飛亦蠱。」

    「蠱」字由皿蟲組成,本指生於器皿的蟲或器皿被蟲蛀壞。逐步引申,穀物腐敗所生的飛蛾從及通過其他物體變質而形成的蟲也被稱為「蠱」。蠱被稱為「蠱」。蠱被認為具有變幻莫測的性質和非同尋常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蠱」

    「以毒藥藥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謂之蠱毒。」由毒蠱引發的疾病稱為「蠱疾」或徑稱為「蠱」。先秦秦漢人所說的蠱疾有兩個特點:蠱疾患者如同被鬼迷惑,神智錯亂;毒蠱主要通過食物進入人體而從體內發作,與蠍螫蛇咬有異。這種巫術不僅危害嚴重,而且流傳甚廣,歷代文獻屢見記載。《周禮·秋官》記載周朝有「庶士」之職,掌除毒蠱。漢代毒蠱盛行,《周禮·秋官·庶士》鄭玄注引東漢《賊律》:「敢蠱人者及教令者棄市。」《晉書·郭噗傳》:若以蠱為妖蠱詐委者,則當投界裔土。梁·顧野王《輿地誌》載:「江南數郡有畜蠱者,主人行之以殺人。行飲食中,人不覺也。」晉以後文獻記載有犬蠱、奧蠱、蛇蠱、蜈蚣蠱、貓蠱、蜘蛛蠱等。而宋代以後又有人對蠱進行系統分析,把蠱的種類分成——

    蛇蠱、金蠶蠱、南片蠱、石頭蠱、泥鰍蠱、中害蠱、措蠱、腫蠱、癲蠱、陰蛇蠱、生蛇蠱等。

    在所有蠱中最有名的就是——金蠶蠱

    金蠶蠱:傳說中的金蠶蠱形狀象蠶(廢話:P),通體金色燦爛。唐代人認為金蠶蠱「屈如指環,食故緋錦,如蠶之食葉」,故又稱之為「食錦蟲」也有人說之所以以金為名是因為:「每至金日,則蠱神下糞如白鳥矢,刮取以毒人」所以取名為「金」古代各地對蠱術的命名不盡一致,如清代廣東香山一帶習慣將蠱術稱為「鬼藥」或「挑生」。除以上標目分析的影響較大的蠱種外,還有很多蠱只具其名而內容不詳,如《本草綱目》提到蜈蚣蠱,瑪蝗蠱,草蠱;明代的《渾然子》也有鼠蠱,鳩蠱的名稱。

    古人早有百蠱之說,毒蠱和蠱術的品類是難以系舉的。

    制蠱法:

    有些造蠱者強調必須在農曆五月五日(端午日)聚置毒蟲,這是受了五月五日毒氣最盛的傳統觀念的影響。「蠱,多於端午日制之,乘陽氣極盛時以製藥,是以能致人於病、死。」又:「多用蛇、蟲、蜈蚣之屬來制,如果無法解救時,一觸便可殺生。」

    傳說中養蠱的方法、與《通志》上一二載的相類似。《通志》中所記載的.要用一百種蟲類,而夷人所要的只有十二種。在養蠱以前,要把正廳打掃得干乾淨淨,全家老少都要洗過澡,誠心誠意在祖宗神位前焚香點燭,對天地鬼神默默地禱告。然後在正廳的中央,挖一個大坑,埋藏一個大缸下去,缸要選擇口小腹大的,才便於加蓋。而且口越小,越看不見缸中的情形,人們越容易對缸中的東西發生恐怖,因恐怖而發生敬畏。缸的口須理得和土一樣平。等到夏歷五月五日(端陽),到田野裡任意捉十二種爬蟲回來問E端陽那天捉回來的爬蟲養不成蠱),放在缸中,然後把蓋子蓋住。這些爬蟲,通常是毒蛇、鱔魚、蜈蚣、青蛙、蠍、蚯蚓、大綠毛蟲、螳螂……總之會飛的生物一律不要,四腳會跑的生物也不要,只要一些有毒的爬蟲。這十二種爬蟲放入缸內以後,主人全家大小,於每夜入睡以後禱告一次,每日人未起床以前禱告一次。連續禱告一年,不可一日間斷。而且養蠱和禱告的時候,絕不可讓外人知道。要是讓外人知道了,自己養的蠱就會被巫師用妖法收去,為巫師使用,主人就會全家死盡。即使不被巫師收去,成蠱以後,也會加害主人。

    一年之中那些爬蟲在缸中互相吞噬,毒多的吃毒少的,強大的吃弱小的,最後只乘下一個,這個爬蟲吃了其他十一隻以後,自己也就改變了形態和顏色。根據傳說的種類很多。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叫做「龍蠱」,形態與龍相似,大約是毒蛇、蜈蚣等長爬蟲所變成的。一種叫做「麒麟蠱」,形態與&間相似,大約是青蛙、蜥蜴等短體爬蟲所變成的。

    一年之後蠱已養成,主人便把這個缸挖出來,另外放在一個不通空氣、不透光線的秘密的屋子裡去藏著。據說蠱喜歡吃的東西是豬油炒雞蛋、米飯之類,飼養三四年後,蠱約有一丈多長,主人便擇一個吉利的日子打開缸蓋,讓蠱自己飛出去。蠱離家以後,有時可以變成一團火球的樣子,去山中樹林上盤旋,有時可以變成一個黑影,在村中房屋間來往。蠱的魔力最大的時間是黃昏。每次蠱回家之後仍然住在缸中。吃到人的這天,主人就不必餵它東西了。據說養蠱的好處並非要蠱直接在外面像偷盜一樣偷寶貝回來供主人使用,而是要借重蠱的靈氣,使養蠱的人家做任何事情都很順利。如果主人想要經商,借重蠱的靈氣,可以一本萬利。如果主人想要陞官,藉著蠱的靈氣,可以直上青雲。反過來說,如果偶一不慎,被受蠱害的人家知道了,去請專門的巫師來把蠱收掉,蠱的主人便會諸事不宜,全家死盡。

    養蠱的人家,除了日常要虔誠服侍之外,到每年夏歷六月二十四日,要對蠱作隆重的祭禮。這個祭禮延續三天,即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日,在這三天之內,主人要每天都用新鮮的豬一頭、雞一隻、羊一頭,煮熟以後,到晚上星宿齊觀天空之時,全家把豬羊雞搬入養蠱的秘室中去俯伏禱告,禱告完畢,將豬羊雞砍碎,投入缸中。據說蠱的食量很大,魔力很高。祭掃的時候,外人不得參加,消息不可洩漏,否則又有身家性命的危險。除了聚蟲互咬一法外,各種特殊的毒蠱又分別有特殊的製造方法。

    癲蠱:多是山中人所為,把蛇理土中,取菌以毒人。

    措蠱:又謂之「放蛋」,更有調之「放瘠」、「放蜂」的,兩粵的人,多善為此,方法是端午日,取蜈蚣和小蛇、螞蟻、蟬、蛔蟲、頭髮等研為粉末,置於房內或箱內所刻的五瘟神像前,供奉久之,便成為毒藥了。

    泥鰍蠱:用竹葉和蠱藥放水中浸之,即變為毒的泥鰍。

    蛤蟆蠱:唐代醫家說:「顏色乍白乍青,腹內漲滿,狀如蝦蟆;若成蟲吐出如蚵蚪形,是蛤蟆蠱也」蛤蟆蠱的特徵是蛤蟆成精為怪。

    石頭蠱:用石頭施以蠱藥而成。

    蔑片蠱:將竹片施以蠱藥後便成。

    「嶺南衛生方」:制蠱之法是將百蠱置器密封之,使它們自相殘殺,經年後視其獨存的,便可為蠱害人。

    蜴蠱和□螂蠱:蜴蠱即蜥蜴蠱,可能是指百蟲互食後獨存的蜥蜴,據說蜴蠱患者有面色黃赤、腰背沉重、舌上腫脹等症狀;□螂蠱「顏色多青,毒成吐出似□螂。」

    在文獻記載中,這兩種病例較為少見了。

    什麼是蠱:

    是一種以毒蟲作祟害人的巫術。是一種古老而神秘、恐怖的巫術,主要流行於我國南方各地和一些少數民族中。蠱,從字形上看,就是將許多蟲子放在一個容器堙C孔穎達《十三經註疏》曰:「以毒藥藥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謂之蠱毒。《本草綱目#8231;;;;蟲部四》中解為由人餵養的一種毒蟲,」取百蟲入翁中,經年開之,必有一蟲盡食諸蟲,此即名曰蠱。

    蠱的製作和種類:

    蓄蠱者多為婦女,是婦女的專長。《滇南雜誌》:「雲南人家家蓄蠱…人家爭藏,小兒慮為所食,養蠱者別為密室,令婦人喂之,一見男子便敗,蓋純陰所聚也。」周去非《嶺外代答》:蠱毒為「婦人形披髮夜祭」,《滇南新語》:為夷女所悅。蠱的種類很多,通常有:金蠶蠱、疳蠱、癲蠱、腫蠱、泥鰍蠱、石頭蠱、篾片蠱、蛇蠱等等。其中金蠶蠱最兇惡。舊時在福建一些縣鄉,養金蠶的迷信活動較盛。據說金蠶是一種無形的蟲靈,它能替人做事,最勤於衛生,大凡室內很乾淨的人家便認為是養金蠶的人家。金蠶的製作方法是:選用蛇、蜈蚣等12種毒蟲,埋於十字路口,經49日(或另一個神秘日數)取出存於香爐中,成為金蠶。在信仰金蠶的人心目中,金蠶是有靈性的,既能使飼養者發財致富,但富起來的人家主人也要告知金蠶虧欠多少,否則金蠶要求花錢買人給它吃,不然則作祟。養金蠶家若不想再養它,可以將其轉嫁出去,曰「嫁金蠶」,方法是用包包銀兩、花粉和香灰(代表金蠶),放在路上,貪財者自然會拾取。金蠶可以致敵人死亡,通常是腹腫、七竅流血而死。疳蠱,又稱做「放蛋、放疳、放蜂」,在廣東、廣西民間流行。製法是在端午日捉蜈蚣、小蛇、蚰蜒、螞蟻、毒蜂、蟬、蚯蚓等加頭髮,曬乾後研為粉末,供奉在瘟神像前,久而成蠱,放飲食中可毒害人。癲轂在苗族中流行,多將蛇埋土中後生菌類,用以害人成癲;腫蠱則使人腹部腫大;泥鰍蠱,是用蠱粉與竹葉浸泥鰍與人吃,使之中毒;至於石頭蠱、篾片蠱均又蠱藥泡製而成,放於路中害人,據說可進入人身體作祟成惡疾。

    施蠱方法多是放入食物中:

    蠱女施蠱多是下在飯菜中,《赤雅》:「蠱成先置食中,味增百倍」,而且多放在第一塊食物上。下蠱有的是下蟲本身,優點下蟲糞便,也有的是下涎沫。有時不經食物也可施蠱。劉南《苗荒小記》:「苗之蠱毒,至為可畏,其放蠱也,不必專用食物,凡噓之以氣,視之以目,皆能傳其毒於人;用食物者,蠱之下乘者也。」

    患蠱者的症狀和驗證方法:

    劉錫蕃「中蠱者,或咽喉腫脹,不能吞飲;或面目青黃,日就羸瘠;或胸有積物,咳嗽時作;或胸腹脹鼓,肢體麻木;或數日死,或數月死」。驗證之法:可令其嚼生黃豆,無腥味則中蠱,在少數民族地區是在嘴塈t一塊鴨蛋白,其上插一枚銀針,如果鴨蛋白和銀針變黑,則中蠱。預防和解蠱方法:凡是蛛網灰塵之家,疑為養蠱之家,忌往來;凡就食如主人先用筷子敲一敲杯碗,後盛飯的,疑為施蠱,要特別小心可不食或道破;凡出外就食,隨身攜帶大蒜,可防蠱,蠱入酒難治,出門不飲酒可防蠱。解蠱破蠱的方法:服雄黃、大蒜、菖蒲煎水,或石榴根水,可瀉毒;又雲金蠶最怕刺,可入藥治蠱。古舊醫書上多均有醫蠱偏方,五花八門。破蠱之法:道破,秋天苗族婦女攜布袋賣刺梨於小孩吃,多中蠱者,久為群兒識破,買時先呼而問曰:中有蠱否?答曰:無,則不為害矣。然後可購買。另外,據說蠱怕謂,取謂入養蠱之家,其蠱立擒。放蠱的目的,多半是消解怨氣,有時也作為一種保護措施,有人怕別人偷食物,便放蠱,便盜者立斃,相反,「殺人多者,蠱益靈。」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