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當道之夢迴雙龍 第二卷見龍在田 第一百一十一章軍政分開
    第一百一十一章軍政分開

    十天過去了,吳浩的又一次的吸收了和氏璧的能量之後,自覺功力長進不小,而千年瑰寶和氏璧卻幾乎沒有什麼光澤了,有些地方已經明顯成暗灰色。(小說~網看小說)吳浩估計到下一個月的月圓之夜,它就變成一堆灰燼了。

    這十天來少帥軍是一片繁忙,大家都是忙忙碌碌,但是人人都是面露喜色,因為的確是喜事連連。

    首先是楊公卿、程咬金部剛出邙山口,就得到了金墉城的守將棄城而逃。城內隋軍在原鞏縣長柴孝和、監察御史鄭頲的率領下舉城來投。原來柴孝和從鞏縣棄職逃回洛陽之後,被元文都等人很是羞辱了一通,又命他戴罪立功區金墉城協防。柴孝和得到劉長恭兵敗身亡的消息後,就知道自己完了。金墉城只有區區兩千兵丁,而且有半數都是這一個月來從災民中抓來的壯丁,守是肯定守不住的。而洛陽的援兵就更沒有希望了,元文都、段達都是色厲內茬、外強中乾、膽小如鼠之輩,得到了劉長恭兵敗身亡的消息後,除了神色蒼白,立刻慫恿越王楊侗向楊廣求援以外,恐怕就是收縮兵力了。他們一定是恨不得把附近郡縣的兵全部調到洛陽去,援兵是不會也不敢派出一個的。而他自己如果再跑回洛陽,卻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就算不被下大獄,削職為民是肯定的了。於是他和鄭頲一商議,就舉部投降了。

    程咬金自然是非常的不爽。就連楊公卿嘴上不說,心裡也還是很有些遺憾。要知道在吳浩地部署中已經決定把楊公卿部留在西線。並且吳浩已經說明不久之後,他是要回南陽的,隱隱的露出意思,留守的軍隊將由楊公卿主持,李靖為副。攻打金墉城可是投少帥軍後的第一戰,楊公卿可是憋著一股勁要打出個漂亮仗來。因為此後,少帥軍的部署將是西面、南面採取守勢。而在北面、東面採取攻勢。雖然隋軍得到援軍之後反撲是肯定的,但是少帥軍地既定方針就是近量以金墉、偃師、河陽倉為屏障堅守西線。必要時甚至可以放棄金墉城,和隋軍打成膠著戰,維持一個不勝不負的局面。既不能讓隋軍東進,也不能大量殺傷隋軍,以免引來更多地援軍。總之一個字就是「拖」。這樣的仗自然是沒有哪個將軍願意打的,楊公卿雖然理解,但是還是忍不住有些憋氣。所以很是想從這一仗證明自己一番。哪知道來了個兵不血刃。因此對待柴孝和、鄭頲二人均沒有什麼好臉色。搞得柴、鄭二人心裡惴惴不安。

    不過,吳浩出偃師城外十里熱情的迎接,讓二人心中大定。吳浩對二人如此高規格的待遇,除了他們是第一批主動來投得隋軍官員,還因為柴孝和可是個人才呀。歷史上他投李密之後,多次勸他不要把眼睛死盯著洛陽不放,應該派一支偏師直取關中,奪取兵力並不充足的長安。可惜李密說部下都是山東、河南子弟拒絕了。結果最後大好形勢化為烏有。

    第二件讓吳浩高興的是十天之內又有近十萬災民進入了少帥軍地地盤。這樣一來。兵源可以得到一定的保障。另外終於可以在擴建興洛倉的同時,又在洛水流入黃河的入口處興建堰月城。在此建立一座堅固的城池,一來可以防範洛陽的軍隊從水路的進攻,二來這樣就與興洛倉成為犄角之勢。形勢就會大大的改觀。三就是吳浩已經準備把郝孝德地第六步兵營改為水軍,就駐紮在將要建立的堰月城。吳浩知道將來要轉戰南方,沒有水軍可是不行的。而且一支精銳的水軍不但耗費不小。而且也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建立起來的。因此建立的時間越早越好。

    第三就是接連幾日又有好幾支義軍相繼來投奔吳浩。而且他們都是從遠路而來。他們是:上谷王君廊,長平李士才、淮陽魏六兒、李德謙、濟北張青特,上洛周比洮、胡驢賊。得到消息後吳浩笑得是合不攏嘴。其中最大地原因是他們中竟然有王君廊和張青特。這些人在歷史上可都是歸了李密。可惜得不到李密的重用。後來王君廊歸了李閥,張青特歸了竇建德,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將。其中最可惜的莫過於王君廊了,他在冀地可是大大的名人,竇建德就派人多次找過他,而李閥也派人前去聯絡希望歸順,結果都被他拒絕,毅然的投奔了李密。想不到最後不得重用。只好又轉回去投奔李閥。吃了回頭草的他想必也是被逼無奈。

    因此當王君廊帶著他的一千約人來到偃師時,吳浩出城十里相迎。讓王君廊激動的是熱淚盈眶。當吳浩雙手緊握著他的手說:「歡迎,歡迎,熱烈歡迎。君廊千里來投,我少帥軍真是如虎添翼。」

    王君廊當時就喉頭哽咽,拜倒在地。

    而吳浩地第二句話,則讓王君廊誠惶誠恐:「長樂王(竇建德)如今在河北甚得民心,各方豪傑爭相歸附;太原李閥乃是隴西世家,名列四大門閥,財雄勢大;君廊均不為所動,反而不遠千里來投我少帥軍,這讓吳浩大為不解,不知君廊能為我解惑否?」

    這話一說,在場所有人都目瞪口呆。這也太直接了吧?

    賈閏甫在一旁趕忙補充說道:「王將軍勿怪,少帥對於自己人向來是直來直去,毫不避諱地,將軍實話實說即可!」

    「是啊!我這個人對於敵人那是極盡狡詐之能事,對於自己人卻喜歡直截了當、開門見山,最喜歡聽的就是實話。君廊直言即可!」吳浩也覺得有些唐突,趕忙說道。

    王君廊略微想了一下說道:「李閥這種世代門閥,從骨子裡就看不起我們這些平民出身地人,而且李閥本來的人才就不少,我去了那裡能夠得到的重用的機會實在有限。至於竇建德,打仗倒是一把好手,可惜處理政務卻差的太遠,屬下又是派系林立。最重要的是他的糧食並不寬裕,為了取得民心,卻又不得不時常的開倉放糧。沒有充沛的糧草作後盾,他注定很長一段時間只能局限在河北一帶。而少帥您不是門閥子弟,又先後取得了興洛倉和河陽倉兩大糧倉。亂世之時,有多少糧食就會有多少兵,所以我就來了!」

    王君廊說完之後,很是不安,根本不敢抬頭看吳浩。

    「哈哈!說的好!看來你的確是個誠實的人。現在我宣佈王君廊為步兵第八營主將!」吳浩高聲宣佈。

    「謝少帥!」王君廊興奮的再次拜倒在地。

    第四就是少帥軍開科舉了。

    由於少帥軍馬上就要東出北進了,而吳浩又決定之後要軍政分開,軍隊和地方分成倆個系統。這有兩個好處,一分工明確,更有力於少帥軍的發展。二也可以從制度上極大的避免有些將領會擁兵自重。謀士們自然是人人叫好,武官們也沒有什麼意見。唯一突出的問題就是光兗州就有七郡,再加上北路軍還要一併解決的魏郡以及黎陽倉所在的汲郡,如果不由軍隊來管理,那就意味著需要大批的官員。雖然肯定有不少隋朝的官員會來投奔,但是這些人首先忠誠度就是個問題,其二隋朝官員貪官可是不在少數。所以對於他們只能鑒別使用。

    至此吳浩就提出來開科舉。雖然稍稍有些倉促,但是也算得上是一個解決官員缺口的一個辦法。吳浩大筆一揮,把科舉共分為了兩科。即文科和武科。文科考的題目又分為四類。其中有時務,主要是對當下時局的看法;政務,如何處理地方政務;財務,包括如何處理地方財務,法務,主要就是如何斷案。武科則分為文試和武試兩場。原本吳浩還擔心謀士們對於沒有把經史子集列入考試科目有看法,但是竟然沒有人提出異議。這讓他很是高興。心中感歎:其實這科舉制度在封建時代來說是個選拔官員的相當不錯的方法。壞就壞在到了明、清兩代去考什麼八股文,結果大大的禁錮了人才的培養。

    唯一有意見的就是那些武將,尤其是義軍出身的將領,很多人連字都不識,認為武科要求文試太苛刻了。結果吳浩出來解釋。做官有兩條道路,一是科舉,二是功勞。作為一個將領不懂的兵法怎麼能夠帶好兵,畢竟是做將軍而不是做保鏢。並且下令在軍中開始普及文化,尤其是各個將領更是必須短時間內全部掃盲。

    只是值得遺憾的是參加科舉的人太少了,文科總共只有三百二十九人,武科共有九十八人。而且裡面也沒有發現什麼特別的人才。這也不奇怪,參加科舉的除了災民以外也就是鞏縣、金墉、偃師的人。但是吳浩還是來了個全額錄取。他認為這些人做中下官員還是可以的。並且頒布命令:從今以後每年要進行兩次科舉。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