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漢 第五卷 盛世 第四章 科考
    粗的解決了百姓的吃飯問題後,劉常滿將自己的眼光了另外一個問題上,那就是人才制度問題。

    這是一個極端重要的問題,任何一個上位者,都對人才制度關心備至。因為,一個人的力量有限,皇帝也吧,郡守也罷,都不可能靠自己一個人來管理整個國家,整個地區,他們必須依靠各種各樣的人才,來協助自己。

    可是,並沒有人的臉上寫著「人才」兩個字,自古以來,發現、作養、使用人才,都是每個統治者最為重要的課題,一言興國,一念喪邦,也無不與人才息息相關。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當皇帝之前,哪怕是一直做著太子,但人才卻多半是自己阿爹給提供的,劉常滿當時沒有感覺到,實際上,心裡卻一直按照劉邦給予的指點,在使用人才。

    可如今劉邦死了,呂後在這方面沒什麼能耐,這世上,再也沒有人可以隨心所欲的指點自己之後,劉常滿這才真正發現了一個完善的人才制度的重要性。

    開國的時候,劉邦手裡的老兄弟們,多數都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又一起在戰爭中出生入死,所以很容易的就知根斷底了。

    但劉常滿知道,從自己開始,一直到大漢國亡國,所有的皇帝們,都再也不可能有這麼好的機緣,去擁有這麼一幫老哥們兒了。

    注定了。以後地皇帝們,都肯定會在深宮裡長大;注定了,以後的皇帝們,從小接觸的人都是有求於己的「臣下」,再也不可能有平等相處,推心置腹的日子了。

    因此。制定一個合理的人才制度,不但對於兒孫,就是對於劉常滿自己,也有著重大地意義。這一點,在選定丞相、推廣新糧等種種事務上,就已經完整的顯示出了它的必要性。因此在新糧自然推廣的過程中,劉常滿就已經開始深入思考,如何建立大漢朝的人才制度了。

    建立一個完善的人才制度。首先要做的,當然是發現和選拔人才,這是人才制度的基礎。

    在秦漢以前,發現和選拔人才,最主要地方式有兩種:恩蔭和薦舉。

    秦漢以前,做官那是貴族和士人才能享有的資格,因貴族豪門都是世襲的,所以恩蔭就成了做官的首要途徑。

    翻一翻秦漢以前的歷史就會知道,位高權重的官職,多半都是由本國的親貴擔任。除了需要改革等特殊時間裡,別的時候,一個國家最為重要的職位,根本不會給宗室以外的人員擔任。

    但宗室親貴之中,不可能每代都有傑出地人才,而且這樣也阻斷了士人們前進的途徑。於是便出現了第二種選拔人才的方式:薦舉。

    薦舉這個方式,自從傳說中的「堯舜」時代就開始使用,甚至一度還成為主流。畢竟,「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很多時候,百姓推舉地人才,那都是真正的人才。

    不過從夏朝建立,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後。這薦舉的地位,可就慢慢的衰落了下去。而隨著皇權王權的一步步加強,統治者離百姓的距離也越來越遠,薦舉也就逐漸成了高官權貴們的特權——你一平頭百姓。連皇帝的面兒都見不到,怎麼可能去薦舉呢?

    然而人才地選拔,本來就是一個很難找出統一標準的事情,因此在沒有統一標準的情況下,恩蔭和薦舉,仍然佔據了主流。畢竟對於皇帝來說,自己熟悉的這些官員家中地子弟,還有熟悉的官員們推薦的人才,總要比一個一無所知的陌生人,來得可靠一點是不?

    秦漢以前是如此,劉邦上台之後,他也沒有能力改革此事,但劉常滿不同。

    劉常滿雖然對歷史不熟,也知道歷史上的漢朝,最後是亡在軍閥手中的,三國演義中早就說過。而這些軍閥形成的重要原因,就是世代恩蔭、互相舉薦而導致的盤根錯節的豪門大族,最後完全控制了地方事務,形成了割據一方的軍閥集團。

    在古代,選拔人才,其實還有另外一條制度,那就是科舉。

    歷史上,科舉誕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包括整個唐朝在內,在選拔人才的時候所佔的比例都極小。以唐朝為例,每三年一次科舉,一次科舉選拔的,也只有十幾個,最多幾十個人罷了,在大唐朝需要的人才比例中,只佔了極小的份額。

    但從宋朝開始,科舉在選拔官吏中所佔的比例就越來越大,直到最後完全佔據了優勢,著名的官吏幾乎都從科舉中產生。

    不但如此,劉常滿還知道,科舉制度,乃是皇帝拉攏讀書人,進而拉攏天下精英階層的重要手法,哪怕一科只取一名,也會給寒門士子們一個希望,使他們不容易心生異心。用現代的話說,既拉攏了人心,又穩定了社會,促進了和諧,何樂而不為呢?

    於是,漢十六年秋,大皇帝下詔國中曰:「朕既處深宮,無由得見天下高士;而國土遼遠,耆德士俊欲至長安見朕,亦難矣。今詔告天下,若有以厚德高行,耆英長者,孝義廉明,明經通

    郡國者,其郡守國相,當以秋為期,公車載之,恭送朕,所過諸驛,以九品官禮待之,謂之待詔,欽此!」

    這道詔令,其實並沒有什麼新意,不過是重申了「百姓舉薦」這一條自秦以來就執行著的制度罷了,只是大皇帝加了一條,要求諸驛以九品官禮待之,更加榮寵一點罷了。

    一般來說,按照察舉詔上的要求,百姓中有人能夠「名動郡國」,而各郡國又敢於、願意送他到都中待詔地。一般都是年高德勳的長者。畢竟,若是弄錯了,送了個浪蕩無行的「明經通算」者到了都中,惹出禍端來可就不好了。

    所以這一條對於天下寒門士子來說,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激勵意義,畢竟那都是若干年後的事情了。但漢十六年冬又頒布的一條詔令。卻讓大漢國地士子們陡然看到了一番希望。

    漢十六年冬,大漢國各郡國的交通要道、城隘各處,都貼上了一張榜文——自從大漢皇帝命令供奉院創出造紙術之後,大漢國的詔令,基本上都是寫在了紙上。

    「大皇帝明詔天下曰:自漢十七年始,朝廷開科舉之制,凡我大漢子民,不論士農工商。盡可參加!茲定於漢十七年春,於各郡國春試,合格者,於漢十八年秋,公車送於長安,行秋試。凡秋試合格者,即可身登青雲,授予官職,欽此!」

    此詔一下,天下寒門士子的心。都被驚動了起來。這說明了什麼?這就說明,以後讀書,不光是可以用來明明德,通大義,知微言,洞玄妙。而且還可以參加科考,搏得些功名利祿,爭它個錦衣紫袍!

    對於芸芸眾生來說,那些玄之又玄的道理,修身行的教義,都遠遠比不上功名富貴來得誘人。

    —

    於是,一時間,果然是「長安紙貴」。科考要求的五個條目,即治國,理事,明刑。通算,雜務五條,當即被大量的印刷,傳遍了郡國各地,士子們紛紛根據自己所學,默想自己如何金殿策試,玉堂赴宴了。

    「兒子,你這一手,可是漂亮得很呢,天下士子,當即都被你籠絡到了手心。從此之後,我劉家天下,恐怕就更穩當了。」長樂宮裡,呂雉也聽說了此事,笑著對劉常滿說道。

    「呵呵,阿媽今天叫兒子來,不會只是為了誇獎兒子這麼一句吧?」劉常滿也笑著說道。

    歷史上,呂後是一個極端擅權地皇太后,不但劉如意死在她的手裡,而且三個趙王都先後死於她手,劉肥差點也難逃毒手,堪稱是心狠手辣。

    但那個時候,當皇帝的是那個「仁弱」的傢伙,如今換了劉常滿後,卻沒有感覺到阿媽再有什麼心狠心辣的地方。

    當然,更大的可能,是劉常滿表現出來的能耐,讓呂雉感覺到,兒子的能力太強,她完全控制不了,所以沒法做更大的動作。

    劉常滿登基不久,就兌現了自己對阿爹的承諾,把趙王如意地母親戚夫人給送到了趙國做趙王太后,而且還派了族中最為寬厚的一個族叔,前去趙國替趙王打理國事,嚴防戚夫人再做出什麼出格的動作——這也正是保全她母子的方法。

    呂後幾次想要徵召趙王如意,卻都被劉常滿攔了下來。畢竟召諸侯王回京,那是需要玉璽的,呂雉再生氣也沒辦法。

    不過自從劉樂有了女兒,呂後抱了外孫女之後,她彷彿突然變了個人似的,再也沒有起過要害死趙王如意地心,彷彿是因為做了外婆,突然覺得生命可愛了一般。

    有時候,看著母親抱著的外甥女,劉常滿心裡就會生出極為荒唐的感覺:真不知道,歷史上到底是怎麼搞的,呂雉竟然讓自己的兒子孝惠帝娶了自己的親外甥女為皇后,這不是明擺著的亂倫嗎?難怪人家說臭漢髒唐,埋汰宋亂污元,明邋遢清鼻涕!

    「兒子,想什麼呢?」見劉常滿出了神,呂雉一邊逗弄外孫女,一邊笑道。

    「啊?阿媽,你剛才說什麼了?」劉常滿急忙問道。

    「說什麼了?阿媽問你,什麼時候能讓阿媽抱上孫子!問你幾次了,你都不說,這可不是個小事兒!你是我大漢國的天子,兒子是定須多生幾個地,不然拿什麼繼承宗嗣?」

    「這個嘛,順其自然吧……」阿媽一問起此事,劉常滿就很無奈。他也是很努力的播種了,可奇怪的是,三個女人的肚子都沒反應。

    「對了,盈兒,我問你,你登基前說過,等你當了皇帝,要補償你舅舅地功勞,把他們封王。如今你大舅已經死了,你二舅年紀也不小了,你準備什麼時候分封他們呀?還有,你姐夫本來就是諸侯王,卻無緣無故的被你阿爹給捋了,你什麼時候替他復國?」

    「啊,這個嘛,阿媽,這個就得從長計議了。我那邊還有些朝政需要處理,回頭再說吧……」劉常滿逃一般的從長樂宮跑了出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