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漢 第五卷 盛世 第二章 新丞相
    於大漢國皇后蕭來說,漢十五年是個有喜有悲的年終於熬成正果,嫁入皇家,成了天下之母,悲的是漢十五年八月,她的父親,大漢國丞相蕭何因年紀老邁,因病逝世了。

    貴為皇后,蕭自然沒法回家替父親守孝,只能在出殯那天,和皇帝一起,回到相府替父親送喪,平日在宮裡時,也穿上素衣,以示哀思罷了。

    不過「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皇后哀思尚未消失,另外一個重要的議題就擺在了大漢國君臣的面前:該再挑誰來做丞相呢?

    丞相乃是三公之首,職官之最,所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也。

    和後世的朝代貶抑相權不同,在漢朝能夠做到丞相,那是真正的「位極人臣」。基本上在漢朝,全國的事務除了特別重大的皇帝過問一下,其餘的都歸丞相處置,皇帝和丞相之間,更像今天的董事長和CEO之間的關係。

    當然,對於極有知人之明,又有自知之明的高皇帝劉邦來說,採用這個方案是絕對正確的。他以一個泥腿子身份,做到了大漢國的皇帝,卻依然對處理那些庶務沒什麼興趣。

    於是,他採用了一個最簡單的法子,那就是找一個善於處理這些事務的人物,比如說蕭何,將政務一股腦的推給了他,並給他極大的權利,頗有後世的大家族企業花高價僱用CEO管理企業地意思。

    對於老爹的做法。劉常滿是舉雙手贊成。就算是自己處在那個境地,也沒有什麼更好的法子可以實行,劉邦天賦聰明,善於用人,正是他能開國當皇帝的關鍵原因之一。

    不過現在自己的情況不同了。

    實際上,從漢十一年冬。劉邦蕭何雙雙老去,大漢國的國政,大半就是由劉常滿來處理地,而經過四年多的改良,大漢國百姓對於自己這位年輕的皇帝,那是心悅誠服,敬佩得不得了。

    其實劉常滿覺得自己也沒做什麼,只不過想著天下初定。劉邦蕭何制訂的「休養生息」政策固然不錯,但未免有些太不積極了。因此在蕭何制度的基礎上,劉常滿又增加了一條:扶貧助民。

    國家初定的時候,適當的德政,確實能很好的贏得天下人心。劉常滿即位之初,當即宣佈,天下稅賦,從漢十三年起,一律降為十五稅一!

    就算是學者們嘴裡地「三代」,也就是夏商週三朝。號稱「聖人之治」的三代盛世,通行的稅率,也都是「井田制」,也即十稅一制,而大皇帝一上台,就把稅率減了一半!而且。是全天下一齊減掉的!

    要知道,就算是「三代盛世」,天子的命令,也不可能真正的在全天下執行。其實,三代時候,按照分封制的特點,天子的命令,不過在都城附近執行得還好。五百里外,恐怕就沒人理會了。

    但大漢國不同。大皇帝上台後,首先發佈高皇帝遺詔,封自己的幾個兄弟為王。但接著。又發佈了一封皇太后的旨意,說是諸王年幼,封國路遙,恐路上失於調養,因此,除已經就國地代王、趙王、齊王外,其餘四個年幼的小王,都留在都城,待傅籍後再令歸國。梁、淮南諸國,由漢廷派國相、內史前往治理。

    這樣一來,四個諸侯國的政權,就完全的收歸了中央。畢竟高皇帝駕崩時,梁王、淮南王、燕王等人,最大的才五歲,最小的才一歲,要等十七歲成年,還得十幾年呢!

    其餘地諸侯國,齊王劉肥一向唯大皇帝之命是從,代王劉恆、趙王如意年幼,呂後又不肯遣代王太后、趙王太后歸國,因此國政也完全由漢廷把持。

    除了大皇帝的七個兄弟都被封王,充當藩國之外,尚有劉盈的四叔劉交、堂叔劉賈分別作著楚王、荊王。

    除此之外,高皇帝封的異姓諸侯王,則只有長沙王吳臣,而吳氏父子素來極為恭謹,對於漢廷的規定,連絲毫都不敢僭越。

    漢廷規定,諸侯王不得從漢國買馬,更不得與其他諸侯交通,買賣軍馬、軍械等物資。長沙國本不產馬,又因為這個原因,不能隨便買馬,以至於吳臣有一次前往長安朝見時,竟然只坐了一輛兩匹馬拉的普通馬車!

    還是呂太后看他寒傖,問起他來,才知道他是路上馬死,進入關中後,因為遵守漢廷規定,不敢私自在關中買馬所致。

    於是呂後當即賜他良馬十匹,高車一駕,以褒獎他的耿耿忠心。買馬不過區區小

    沙王父子尚且如此,更不必說國政大事了,基本上漢他便照著做什麼,絲毫也不肯違拗。

    故梁王彭越已經逝世,大婚過後,大皇帝當即下詔,恢復了淮陰候韓信的王爵。

    楚地已經一分為二,分給了自己地兩個叔叔,劉常滿當然不會再去把楚地奪回來給韓信,而是將他封為隴王,封地便是秦關之外的整個河套平原。

    此詔一下,群臣議論紛紛。特別是那些豐沛故人們,都認為劉常滿此舉太過魯莽。畢竟那韓信的軍事能力極端強大,河套又在關中之北,將他放在這麼近的地方,一旦他起了異心,恐怕就不可收拾。

    然而不到三個月,韓信就讓朝中所有地人閉了嘴。

    出關時候,韓信帶著所有家眷,卻沒要大漢國一兵一卒。待秦瑩、公冶長從撤往蕭關時,冒頓見大漢國兵馬盡去,頓時感覺機會來了,便率著匈奴大隊人馬,準備奪回河套。

    誰知幾場戰鬥下來,韓信只用河套本地的居民,就在北方邊境線上,將匈奴主力擊得大敗,冒頓也受傷嘔血,不數日而死!

    就在群臣又驚又懼之時,突然韓信又帶著兩個兒子,回到了關中。

    對於在自己國內做慣了國王的諸侯們來說,主動去朝拜皇帝,那是不可想像的事情。畢竟伴君如伴虎,誰知道去朝拜皇帝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情?反正韓信上次丟掉王位,就是在前往陳縣朝拜皇帝的時候發生的。

    而對一立下大功的諸侯,朝見皇帝更是大忌,一般人都是能不前往就不前往的。但韓信不同,剛剛恢復王位,又立了大功,他卻毫不猶豫的回到京城,朝見了皇帝不說,還把他的兩個兒子,全都留下給皇帝當了侍衛!

    —

    韓信已經四十歲,在子嗣上素來艱難的他,總共就只有這兩個兒子,如今全都留在漢廷,那意思不言而喻。

    在韓信要留下兒子在此的時候,劉常滿就告訴他自己信得過他,讓他不必如此,不過韓信卻說「臣失國已久,賴陛下恩德,方能復國。但臣身為隴王,封國與朝廷近在咫尺,倘不如此,非憂陛下不信為臣,乃是恐諸侯不信為臣也!」

    他的話說到這個份上,劉常滿想了想,也就讓他把兒子給留下了。

    因此,韓信對於劉常滿的命令,也是無條件執行的。地方上的全力,才是劉常滿這「十五稅一」的德政,能夠在全國頒行,並使天下百姓歡欣鼓舞,甘願為皇帝大婚祈福的原因。

    也因為如此,漢十五年的時候,漢朝廷的實控面積其實極大,再加上政令統一,君臣齊心,漢國的經濟恢復得極快,老百姓的生活,雖然不敢說一天一個樣兒,但確實比以前好過得多了。

    經過五六年的推廣,生產日期短的占城稻,已經開始和小麥輪作,這大大提高了產量;而從新齊王田橫和滄海王盧綰那裡送回來的美洲作物,也開始在關中小面積試種了。

    紅薯和玉米的畝產量,在漢朝的時候,比小麥和水稻的產量,那可是大得多了。劉常滿估計,只要紅薯——這就是民間稱為「田候瓜」的作物了,在大漢國的名聲,早就超過了需要高端嫁接技術的東陵瓜——推廣開來,那估計從此之後,不但江南水鄉,就是北方比較乾旱的地區,老百姓也會極少挨餓了。

    民以食為天,農業是一切的根本,一旦糧食產量大大提高,那就會有更多的人從「望天刨食」中解放出來,投身於其他行業,這正是劉常滿想看到的。在大漢歷十五年,這種情況已經初見端倪。

    劉邦活著的時候,曾認為曹參繼任蕭何做丞相比較合適,蕭何自己也這麼說過。可劉常滿不這麼認為。

    隨著一年兩熟制的推廣,大漢國的糧食產量,已經有了質的飛躍,因此,社會的複雜性,開始大大增加。

    曹參這個人恬淡無為,若是在單純的「休養生息」階段,他倒確實是個不錯的人選,可如今,大漢國的情況,已經到了必須大展手腳,加快發展的時段,曹參看起來就很不適合了。

    因此,要想確定大漢國的第二任丞相,就比原來要複雜了許多。但這丞相是自己最重要的助手之一,劉常滿也不想馬虎,因此一直拖了兩個多月,這丞相的人選,還沒有確定下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