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人會反對,在明帝國崛起的過程中,工業是其主要的動力,甚至很多人都認為,明帝國能夠成為世界頭號強國,並且將這個頭銜保持了數百年之久,甚至還有可能保持數百年之久,其根本原因就是,明帝國是世界個工業化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工業最為發達的國家。
相對而言,在景泰十四年到景泰十九年期間,也就是朱祁鈺在帝國修養的這五年時間中,朱祁鈺本人對工業的重視並不夠,或者說,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到了一些基礎性的事務上去,而沒有太多的為工業發展指明方向。不過,這五年是明帝國工業發展的黃金五年,同時,是帝國工業由萌芽走入了正常發展的關鍵五年。很多人都認為,這五年是明帝國工業發展中最為重要的五年。而且,這五年中,明帝國工業產值的數量,已經超過了從帝國建立,到景泰十三年之間的這幾十年國家總產值之和!可以說,這五年,正是明帝國全面向工業國家過渡的最為重要的五年了!
明帝國的工業能在這五年時間裡得到全面的發展,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就是,在此之前,朱祁鈺為帝國的工業資本家掃除了發展道路上的所有障礙,特別是為大工業資本家騰出了發展空間來。寡頭商人集團的倒台,柴氏家族的沒落,這些都給龐大的新興工業資本家階層帶來了發展的機會,巨大的國內市場,利潤更為豐厚的海外市場,讓帝國的工業資本家終於能夠在毫無約束的情況下步入黃金發展階段了。
其實,從一些數字對比中就能發現這五年中,明帝國的工業發展到底有多麼的迅速了。景泰三年,明帝國正式全面推廣新政,鼓勵發展工業與商業。到景泰十三年,在這十年之中,明帝國的工業產值翻了五倍。比較具體的數字是,景泰十三年,明帝國的布匹產量為一千五百三十萬丈,鋼鐵產量為五億石(當時。這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實力最為重要的兩個數據指標)。而到了景泰十八年,明帝國的工業產值已經在景泰十三年地基礎上增長了十倍,其中布匹產量達到了一億三千萬丈,鋼鐵產量達到了二十八億石。另外,紡織工廠,鋼鐵冶煉廠的數量也比景泰十三年增長了近八倍!
當然,從這些數據上就完全看得出來,在「黃金五年」中,帝國工業的發展速度是之前十年的四倍以上。當然,僅僅進行數字方面的比較是無法完全看清楚這個時代的具體特徵的,一些細節方面的體現其實有著更為巨大的含義。
當時,最重要的工業技術有三樣。一是機器,二是金屬冶煉方法,三是化工工業。而這三樣可以說是整個工業的基礎,而正是在這「黃金五年」中,帝國的工業基礎得到了全面的完善,特別是在《帝國專利法》出台之後,帝國的工業發展得到了一種新的動力,而且各大資本家也更樂意將錢投到研發之中去了!
《帝國專利法》是世界上部以保護技術專利而出台的法案。在這部法案出台之前,帝國雖然已經有了「專利」的這個概念,但是卻沒有任何保護專利的措施。當時,很多工業技術並沒有得到應有保護,往往是某一種技術出現之後,各家工廠都全部採用,導致的結果就是,越來越多的資本家,特別是小資本家樂意接受現實。利用其他人的發明來進行生產,而不主動進行發明。顯然,這將讓工業發展陷入惡性循環之中。在整個工業時代,發明是最為關鍵的動力,只有對發明的重視,才能帶來新的技術,也才能讓新的技術在工業生產中佔到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才能推動工業的發展。顯然,如果所有的資本家都認為可以從別人發明的專利獲取動力的話,那就不會有人來主動提高技術了,結果就是導致工業無法得到前進地力量!
朱祁鈺曾經採取了不少的辦法來鼓勵,甚至是專門成立相關的機構來搞工業發明。比如,帝國公立大學,還有後來的帝國科學院,工程院都有這方面的職能。而在工業時代初級階段,這樣的機構已經能夠滿足工業發展的需要了。不過,這卻是有弊端的,特別是當工業發展的要求提高了之後,就不可能有這些單獨的,而且沒有能夠從工業發展中獲得利益的機構來推動工業發展了。顯然,最好的辦法,就是鼓勵資本家自己投資研發新的技術,用資本家追求利益的動力來推動技術的發展。
《帝國專利法》本身就是針對這一情況而出現的。在這部法律出台之後,只要申請了專利保護的任何發明,都將得到帝國法律的捍衛。那麼,除了發明者(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集體)之外的任何人要採用這些新的技術,都要向發明者支付一定的酬勞。顯然,這就鼓舞了發明者,而且也鼓動了更多的資本家,特別是有實力的資本家自己出資搞發明,這樣,專利技術不但能夠讓工廠的產品獲得更多的市場認可,同時,通過出售發明專利,或者是授權生產,也能夠帶來一筆不小的利潤。
當時,《帝國專利法》所帶來的變革是非常巨大的,而幾個特別有頭腦的工業資本家也批成立了他們自己的研發機構。比如葉子天成立的「葉氏研究基金」就通過向一些發明者,以及大學院校等機構出資,資助他們進行發明,並且按照協議分享發明專利,以帶動工廠革新。鄭夢秋成立的「科研基金」的性質也比較類似,不過鄭夢秋做得還要徹底一點,他利用自己在大學裡的同學,專門用這一基金了一批科學家,而這些科學家的發明則按照協議與鄭夢秋分享。當然,類似的鼓勵發明的機構在當時並不少見。
當然。發明在得到了重視之後,其產生的直接結果就是讓工業技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而新技術的廣泛使用,使得工業的生產力的發展速度簡直超過了常人的想像力了。
在機械方面,最為重要的就是機床。可以說,機床本來就是機器之母,是用來製造機器的機器。在機床出現之前,大部分機器都是利用手工製造的,包括武器,都是手工製造的。這產生的結果就是,各種機器的性能不一,導致生產出來的產品也不一樣,根本就無法做到大規模的量產要求。顯然,這在大工業時代是不能接受的,而且在軍事方面,這簡直就是一場災難。比如,在火器出現的時候,子彈,炮彈這些其實都是定制的。很多士兵都是自己為自己製造火槍子彈。最常用的辦法就是用高溫融化鉛,然後按照自己所使用的火槍口徑來製造鉛丸。顯然,這是件很麻煩的事情,而且對士兵的素質要求較高,在大規模戰爭中難以保障後勤供應,特別是在火器大規模使用的情況下,這簡直就是一場災難!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成批量的,製造統一標準的產品成為了必要的需要。這就需要有統一的機床。而帝國最早生產機床的方式仍然是手工,利用畜力,或者是人力。不過,當鑄造技術得到了改進,並且水力機床的出現之後,就不再用單獨的手工作坊的方式來製造機床了。特別是在水利機床出現之後,大規模的,採用統一標準製造的。規格統一的工業產品已經成為了工業時代的最大象徵。仍然以軍火生產為例,在使用了水利機床之後,就能夠製造規格統一,口徑一直的火槍與火炮,並且可以直接在工廠裡生產子彈(金屬彈殼子彈),顯然,這樣的生產效率更能夠滿足大規模的戰爭需要,而金屬彈殼子彈的出現的前提,也正是有了統一的軍火製造標準!
機床大規模的使用帶來的另外一個結果就是工業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工業時代也被稱為機器時代,而機器時代的最大特點就是用機器代替了人,機器的生產效率遠比人高,而人從直接的產品生產者變成了機器的控制者,然後由機器來生產產品。當然,機器本身也是一種工具,不過是一種更複雜,而且效率更高的工具。可以說,正是機器(機床)的大規模使用,以及性能的進一步提高,才讓世界進入了大工業時代。而機床本身性能的提高,也為今後機器性能的提高奠定了基礎。
鋼鐵冶煉是當時另外一個極為重要的技術,製造機器的原料就是鋼鐵,可以說,當時(現代也差不多)衡量一個國家的工業實力有多強,其鋼鐵產量就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這也是大工業時代一個國家國立的根本體現。不過,要想提高鋼鐵產量,那唯一的辦法就是改進鋼鐵的冶煉技術。
可以說,明帝國在當時最偉大的一項工業發明就是轉爐煉鋼法。用後世的眼光來看,這是一項領先了世界數百年的技術。直到十九世紀中期,轉爐煉鋼法的技術都是明帝國的絕密技術,一直嚴禁輸出到其他國家去。這就可見這一技術本身的先進性了。而直到十九世紀的時候,西方國家才發明了這一煉鋼技術,這整整比明帝國晚了近五百年的時間!
在轉爐煉鋼法出現之前,世界上廣泛採用的是灌鋼法,也叫團鋼法的治煉技術。這雖然能夠生產出鋼材,不過生產效率卻非常低下,而且原料消耗大,費時,且只能生產出普通的鋼材,而無法生產出一些性能優異的鋼材。只有在轉爐煉鋼法出現了之後,大規模生產鋼材才成為了可能,而在與水力沖壓機床配合之後,大規模製造高性能的鋼製軍火與器械就不再是問題了。
明帝國也正是在此之後,才開始大規模生產鋼炮,優質鋼刀,以及更為輕便的鋼製鎧甲的。顯然,這對軍事的影響是最為深遠的。在優質鋼材出現之前,生產火炮的最為重要的原料其實是青銅。不過,在鋼材的質量達到了要求之後,鋼炮的性能顯然要比青銅炮好得多,特別是在後膛裝填技術,以及高性能炸藥出現之後,優質鋼材成為了製造火炮的最好選擇,也是唯一選擇!當然,優質鋼材對帝國軍人手裡的戰刀,鎧甲,乃至步槍所帶來的變化也是極為巨大的,甚至可以說,這是推動戰爭迅速發展的根本動力。
最後一項關鍵的工業技術就是化工工業。化工工業有現代工業之母的稱譽,可見其重要性已經超過了其他的任何產業了。不過,化工工業的發展也是最為艱難的,特別是在化學知識沒有得到更深入的研究之前,化工工業幾乎就無法得到根本性的發展。從嚴格的意義上講,火藥生產工業其實算不上是化工工業,不過,當時明帝國的化工工業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從這裡起步的,而且推動化工工業發展的根本動力,正是帝國軍隊需要威力更大的炸藥,而在黑火藥的性能已經達到了極限的情況之下,唯一的辦法就是研究更厲害的猛炸藥!
帝國的化工工業起步是比較晚的,直到景泰十三年,明帝國的化學家才首次在實驗室裡製造出了硝化棉。這是一次無意試驗中得出的結果,當然,要讓硝化棉作為炸藥使用,僅僅依靠實驗室裡的那點生產能力是不夠的。而大規模生產硝化棉,這就成為了明帝國化工工業誕生的信號。
可以說,當時很多有潛力的工業資本家都已經認識到了化工工業帶來的巨大發展空間。葉子天,鄭夢秋,胡大名等人都先後投資生產自己的化工工廠,當然,他們都有著自己的優勢。而正是這些商人之間的競爭,以及他們為了提高化工工業生產效率而投入的大筆研究資金,讓帝國的化工工業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
不管是水力機床,轉爐煉鋼,化工工廠,這些其實都是在景泰十三年前後幾年建立起來的,而真正得到推廣與普及,就正是在這「黃金五年」之中。僅僅這一點,其實就足以決定,「黃金五年」是帝國正式步入大工業時代的關鍵五年,也是帝國歷史上工業發展最為迅速的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