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一步闡述李斯當時所受的壓力之前,有兩個例子可供參照。
東漢光武皇帝劉秀,在稱帝之前,部下多次勸進,什麼說辭都試過,劉秀卻皆堅辭不受。後來耿純勸道,「天下士大夫捐親戚,棄土壤,從大王於矢石之間者,其計固望其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其所志耳。今功業即定,天人亦應,而大王留時逆眾,不正號位,純恐士大夫望絕計窮,則有去歸之思,無為久自苦也。大眾一散,難可復合。時不可留,眾不可逆。」劉秀一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這才同意。
劉秀傳說中的後人劉備,也是部下多次勸他稱帝,皆推辭謙讓。諸葛亮舉出耿純之例,道,「士大夫隨大王久勤苦者,亦慾望尺寸之功如耿純之言耳。」劉備聞言,頓時醒悟,於是乖乖稱帝。
這兩個例子說明什麼?說明打江山的都想坐江山。不讓坐江山,咱就一拍兩散,另起爐灶,重新再打江山。劉秀和劉備,便是扛不住這種壓力,也不敢冒這種風險。他倆要是不稱帝,那部下們怎麼辦?只有稱帝,部下們才可以名正言順地得到想要的封賞,在江山中分取一杯羹。
回到李斯當時。帝國剛剛統一,且不說皇子,單說那些打天下的功臣們,也無不想分得帝國的一杯羹。所以王綰分封的建議一出,立即滿朝響應。皇子分封了,功臣焉能不封?
分封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一個獨立的國中之國,令由己出,土地賦稅皆歸己有,子孫世襲,長享富貴。這樣的美夢,一旦破滅,誰能不急?
按理說,李斯也是統一天下的大功臣,假如分封的話,絕對少不了他的份。要是他只看重個人私利的話,則當王綰提出分封之時,他完全可以附和,至少也可以保持沉默。那麼,他將得到一塊不小的封地,而且其爵位土地,可以由子孫世襲,何樂而不為呢?犯得著斷了那麼多功臣同事的念想,損人又不利己嗎?而且得罪了那麼多嗷嗷待封的皇子皇孫,何苦來哉!
因此,平心而論,李斯廢封建,挺郡縣,展示了他作為一個優秀政治家的寬闊胸襟和高瞻遠矚。以嬴政的聰明睿智,終其一生,對李斯信任有加,也正說明他認可了李斯先公後私的政治忠誠。
後人不深察,總喜歡視李斯為貪戀富貴之徒,以為他一生都在追求作一隻倉鼠,可謂大謬也。駑蹇之窺天驥,老鴟之嚇鵷鶵,又復可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