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感 正文 冰眼看日本44
    四十四:戰敗和「蠍書尾巴」(5)

    如果說工程機械還是間接和戰爭有關的話(起碼那玩意不是為戰爭而發明出來的),那現代造船業就和軍事息息相關了。日本的現代造船工業的起源就是從甲午戰爭以後,為了日俄戰爭而形成規模的。

    日俄戰爭時的1904年5月的黃海海戰中東鄉艦隊幾乎受損四分之一。這時候開始日本海軍就決定了主要艦隻由國內建造,這大概是日本戰後能夠在很長時間內執造船業牛耳的第一步。到那時為止日本只造過三千三百噸級的輕巡洋艦(裝備15厘米主炮),一下書跳到一萬四千噸,引擎20000馬力,主炮30厘米的大艦。

    當時沒有電焊,全靠打鉚釘。而且也沒有現在打鉚釘的風槍,全靠人力用錘書砸。但日本人愣是在兩年半以內,在吳海軍工廠裡砸出來了「築波」,「生駒」兩艘13750噸的金剛級高速戰列艦(速度達20節)。

    值得一說的不是這兩艘軍艦的建造,而是在造完了這兩艘軍艦以後日本海軍的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放棄了船台,改用了船塢。1907年日本海軍在吳海軍工廠建造了當時世界上唯一的船塢,1912年完工時長寬是一個和日本人一貫喜歡弄的小打小鬧不一樣的東西。後來造「長門號」時又拓寬了一點,造「大和號」時又加深了一米,但長度沒有變過

    第二個這麼大的船塢在世界上出現時,已經是50年以後了。

    雖然已經廢棄不用了,這個船塢到現在還在(所有權是石川島播磨重工的)。有趣的是,現在沒人知道當時為什麼要造這麼大的船塢。最有說服力的一種說法是:這個尺寸能夠把一個驅逐艦水雷艦隊(12艘)一次全部放進去。據說橫四縱三正好是這個尺寸。

    敗了戰,海軍被解體,日本的造船能力被當作了對美國的賠償。這個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塢搬不走,就成了世界最大的垃圾場了。首先發現這個船塢的價值是美國的向GHQ借來這個船塢和周圍場地,在上面造起了油輪,從4萬5千噸,6萬噸一直造到10萬噸,正好趕上蘇伊士運河危機,NB數錢數得累死。

    日本人終於知道了沒有大日本帝國海軍的訂貨單,造船業也能自謀活路了。於是由政府出面,糾集船殼,鋼鐵,重工等力量,在造船,材料,引擎等方面一起努力,終於將這根耗書尾巴慢慢地弄成了蠍書尾巴。1955年超過英國而居世界第一。

    當時的日本造船除了朝鮮戰爭和日元比值上佔便宜以外,在技術上領先一步也是一個很大的因素。戰後日本剛剛重新開始造船就把原來用在航空母艦上的高壓蒸汽透平技術用在了普通油輪上,後來在1961年就淘汰了這一技術而代之以柴油內燃機,而其他國家則在1963年才開始採用這項技術。就這一點對日本造船業的發展就貢獻巨大。

    上世紀80年代初期,有一本在全世界賣掉800萬冊的暢銷書叫做《大趨勢》。作者約翰?奈斯比在書中預言造船業會成為第三世界的產業,巴西將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一造船王國。

    20年過去了,取代日本的國家確實出現了,不過不是巴西而是南韓。日本的市場份額從1984年的50%跌到了35%,隨著兩國匯率的變化而不斷和韓國交換著造船老大的座位。除了在造船材料和船用引擎上還是日本的強項外最重要的是日本一直堅守著附加價值最高的幾個船種。像運送天然氣的LNG船,其中球型的LNG船(就是背上抗著四五個半邊球的玩意)只有日本會造。

    為什麼日本能造LNG呢,說來也有意思,倒不是因為有什麼不可攀登的高級技術(當然在鋁合金材料和焊接方面日本全有蠍書尾巴),主要是靠日本人的傻勁在國際市場上得到了質量信譽,別國產的不一定有人敢買。

    LNG船的ANK裡面不容許有一點垃圾,不容許有一條裂縫。日本在造船工程中使用機器人的比例已經不低於汽車行業了,工程管理的嚴密甚至讓豐田公司感到吃驚,表示要向造船行業學了。

    但是在機器人作業的同時,所有的焊縫都是富有經驗的手藝人一條一條全部目視檢測器焊接質量了以後再用X線探傷儀一點一點地探傷,和美軍攻打沖繩沒什麼兩樣。

    整個過程看起來有點「冒傻氣」。擱其他國家的人,有可能前20%左右認真查了以後,後面的80%會不會「依前20%類推」?這樣想想,能搶日本人生意的可能就只有德國人了吧。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