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通中國人的家族史 第一章 崢嶸歲月(1850∼1949) 一、家庭的由來
    我擁有一個非常奇怪、非常少見的姓氏——中國的「國」。從小到大,幾乎每次向別人報上姓名時,人們都向我發出這種疑問——「姓國?還有這個姓?少數民族吧?」偶爾,還有一些自作聰明的熱心人在抄寫我的姓名時幫我改正成姓「周」、「匡」。在中考時,填寫准考證人就把我弄成了姓「周」的,害得我解釋了好半天,班主任老師又來做證,人家這才讓我進考場。

    根據老一輩人的回憶,我們家的祖籍是山東省兗州一帶。大約在清朝順治年間,我的祖先們舉起了「反清復明」大旗,隨即被清政府鎮壓,全家上百口人被株連處死。唯一漏網的,是一位尚在襁褓中的孩子。當清軍去抄家時,家裡的一對僕人夫婦謊稱這是他們的孩子,於是性命得以保全。為了防止以後有人告密危及孩子的性命,那一對忠義的僕人夫妻,用扁擔挑著尚在襁褓中的孩子,步行百里,一路上千辛萬苦、風餐露宿從兗州老家亡命到了河南省確山縣,並悉心照料這個孩子直至他長大成人。這個孩子長大以後,將那位僕人拜為「義父」,進了「國」家族譜,被當作祖先一樣供後人祭拜。這位祖先和那位僕人的墳墓,至今還在確山。

    就這樣經過二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到了十九世紀中葉,這個家族在確山縣已經發展成兩個緊挨著的小小村落:王崗和國樓,二者相距不足一華里,如今已經並成了一個村莊了。我的高祖父本是一個讀書人,因為不滿於滿清的腐敗統治,和他的弟兄國保善、國乃功一起於清咸豐年間參加了捻軍起義,轉戰於山東、河南、陝西等省。據一九六○年出版的《確山縣志·咸豐、同治年間鄉團死亡姓名》一節中的記載:「嚴明選,五十九歲……於同治元年閏八月二十三日,在駐馬店與捻軍國保善部作戰,被殺……張義和,四十七歲……咸豐十年五月二十日,在大石橋與捻軍國乃功部作戰,被殺……史占魁,三十二歲……同治元年正月十六日,在吳寨河與捻軍國保善作戰,被殺。」——這就是我的祖先們在歷史上留下的淡淡痕跡。相同的痕跡也許在他們所轉戰過的許多地方中還有,可惜我無法一一考證了。

    捻軍的起義具有很強的流寇性質,幾十萬人馬在山東、河南、河北等省的平原上奔馳,沒有建立穩定的根據地。同時,這種舊式的農民起義沒有一個吸引人的綱領,也是難以長期得到人民的的。因此,在清政府的絞殺下,捻軍起義最終歸於失敗。同治四年(「注」1865年),高祖父和他的族兄國保善一同兵敗被俘,隨後被殺,同時王崗、國樓二村全體姓「國」的族人,全部被列為罪族,直系不得進仕考取功名。

    我的曾祖父一生平平度過,並沒有做出什麼大業績來。年輕時,*著家裡的幾畝地務農。曾祖父有著異常的求知慾,讀書非常刻苦,但因自己是「罪族」,無法考取功名,後來在村子裡做了一名私塾先生。這樣,這個一直叛逆的家庭又成為封建社會的「楷模」——耕讀之家。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