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 第五集 河東太守 第十三章 董卓搶功
    大河北岸。

    密切關注南岸動靜的皇甫岑,突然發現北岸下游百數米,火光閃爍中,數十米名兵卒聚集成團,似乎正與岸邊的一戶漁民對峙。

    皇甫岑眉頭一皺,喚過狄清,指著百數米外的騷亂,吩咐狄清道:「你去瞧瞧何事?」

    狄清去而復返,回稟道:「隔岸為小平津屯軍之地,故附近舟船少缺。因州牧急於渡河,部將們便令士卒,強行購買附近大小船隻。」

    「下游之家,為一杜姓漁農。兵卒以五千錢,暫時購買其家中三條漁船,但是這杜氏漁農,卻是強頭,執意不肯賣船。且無論士卒如何說法,再加錢數,這漁農皆是不願。」

    「州牧軍令緊急,周圍船隻難聚,是以士卒也不願退讓。那些士卒便因此與杜氏漁農對持。」

    皇甫岑隨口道:「若是漁農不願,且勸服不成,便由得他。」卻是皇甫岑以為,漁農既然不願賣船,士卒們便該去尋找其他願賣之人。

    皇甫岑話剛出口,便被華歆打斷:「如今徵調船只有多少?」

    親信回答道:「大略四十餘艘。因為隔河面對小平津,北岸的漁民稀少,船隻亦難尋。便是因此,士卒才會因三條漁船,與漁農對峙。不過附近鄉里之間的木匠,已經盡數被徵調,正在加緊趕製新船。」

    四五十條漁船。

    六千步騎。

    這是個怎樣對比!

    皇甫岑頓時無語。

    華歆已經開口吩咐道:「兵事緊急,豈能隨意拖延。令士卒速速了結此事,務必徵調來船隻!」

    親信得令而去。

    聞聽華歆話語,皇甫岑皺眉道:「子魚所言,莫非令士卒蠻橫行事?」

    自皇甫岑建軍起,頗為重視軍紀。從出洛陽入遼東,組建白馬義從時,因為是以結義生死相隨才換得白馬義從相從,當時因為皇甫岑聲名淺薄,軍紀推行效果,尚且不是很好。而後入河東、并州來,皇甫岑大權獨掌,言出令隨,全權嚴格執行軍紀。皇甫岑所練軍伍,雖然沒有天天吆喝「十七條禁律五十四斬」,但是卻嚴格執行「不擾民」政策。皇甫岑收降來的流民士卒,很多都被皇甫岑以軍紀為藉口,到屯田處、煤礦田、磚窯廠,充任警戒安保。

    對與自己部隊,皇甫岑唯一自豪的,便是軍紀嚴明,有公令無私情,不比同時期各路剛剛凝結勢力的,類如公孫瓚等軍閥。今日士卒搜集不到船隻,與漁農對峙,而非直接逼搶,便是因為皇甫岑數年如一日,在軍中貫徹實施、嚴明軍紀的效果。

    也是因此此種理念,皇甫岑才會對華歆所建言,隱隱有點反感。

    這是皇甫岑深知「千里之堤,潰在蟻穴」,任何軍紀法規,只須打開一道缺口,便能放出無數魔鬼。皇甫岑不甘心讓自己軍伍,也如歷朝歷代的精英部伍一般,逐漸走向衰落。

    華歆聽出皇甫岑隱隱的不滿,呵呵輕笑一聲:「兵陣殺伐而已,何必言仁義?仲嵐莫非還欲以宋襄公為表率?」

    宋襄公,春秋宋國國君之一。宋襄公平定齊國內亂,欲做春秋霸主,遂大行仁義之事。然而因為過於仁義,卻無才智,當斷不斷,在占無數優勢時,被楚國連番擊敗,喪失宋國霸業根基。此人,為春秋時,有仁義無智慧的典型人物。

    華歆這是借宋襄公之名,隱隱告誡,兵發小平津,方是眼前大事,且不可因為仁義虛名,便耽擱行事。兵陣,乃是以殺止殺的狂暴之舉,而非坐而論道,互相彬彬有禮。

    皇甫岑默然不語。這是皇甫岑知道,華歆所言,乃是數千年不變的真理;也正因為是真理,所以才更無言以對,只得默默接受。

    華歆為打破沉悶,緩和氣氛,笑道:「仲嵐在征戰四方胡虜時,可曾處處顧慮這般?」

    皇甫岑略略擠出微笑道:「吾之本性,寬於百姓,嚴於諸胡。」

    華歆呵呵笑道:「此話雖得人心,但是位之人,當眼光明遠,不可偏執一角。仲嵐,當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天下萬物,萬千百姓,皆是祭壇之祭品,不應區分高低貴賤。并州胡、民交雜,若是仲嵐存有此心,怕會造成群胡逆叛。」

    皇甫岑搖搖頭道:「就子魚本心而言,可否能對胡、民一體同視?如欲我同心相待,那只能是胡不為胡時。」

    雖然被華歆叉開話題,皇甫岑望向遠處,瞧見三條漁船自漁農家牽出,依然心中隱隱自責道:「今日先且如此,日後勿令諸如此類事,接連發生。」

    ……

    大河南岸。

    鄭泰令人去喚行至孟津附近的并州丁原,率大軍前來隔拒皇甫岑,鄭泰則親自率領近百餘人,趕赴小平津渡口,隔河遙遙大呼:「來兵為誰?為何將兵至洛陽?」

    不一時,北岸皇甫岑數百士卒齊聲回應道:「并州皇甫岑,應大將軍之命,入京安靖國家。」

    得知北岸果然是皇甫岑大軍,雖然鄭泰與皇甫岑師盧植有舊交,但唯恐洛陽局勢發生大變,急令步卒大呼:「閹豎已經被誅矣!事情已了,洛陽糧草殘缺,不足供奉大軍,還請白馬都尉暫且回返。白馬都尉勤王之功,朝廷封賞,隨後就至,不會令將士寒心。」卻是鄭泰試圖憑借模糊言論,勸回皇甫岑,即便勸回不成,也要暫時穩住皇甫岑,等待丁原率軍來援。而皇甫岑則欲通過士卒大呼,鼓舞起士氣,便和鄭泰隔黃河交談辯論起來。

    時至天亮,皇甫岑集結大小船隻不過七十餘艘。

    見船隻難尋,而皇甫岑又不願失去大好機會,便索性挑出精兵悍將,憑借七十餘艘大小漁船,強行渡河,入據小平津。

    七十餘艘大小漁船,總共搭載近四百步卒精銳。

    為保證盡量多載人,首先入選的,大都是通習水性,甚至能夠駕駛小船兵卒。

    這四百餘步卒,由軍中司馬黃忠統帥。

    雖只有七十餘大小漁船,四百步卒,但此時鄭泰亦不過百數人。

    鄭泰所率兵卒,多是閔貢部下,是中部都尉吏兵,類似後世片區警察,非是正規軍中強兵健卒。適逢亂事,他們或能藉以為靠,捕殺一些類如張讓等人,但是衝鋒陷陣,卻非這些吏兵所長。

    而且,這些吏兵,手中亦無弓弩強失,不能威脅渡河兵卒。

    橫渡沙泥混拌,不見尺餘河水的黃河,岸邊渡口逐漸進入漁船射程。至岸邊二十米時,黃忠一輪強弓散射,將圍在渡口的百數吏兵射退。

    見皇甫岑步卒,一言不發,便射退吏兵,鄭泰揮揮手,責令吏兵後撤。這是鄭泰曉得皇甫岑如是已經決意入雒,這些先驅兵卒,根本不會聽信他的言辭,轉換陣營。且如今丁原大軍行跡不見,若是令百數吏兵與皇甫岑精銳熬鬥,也不過是徒有死傷,難以阻攔皇甫岑步伐。

    與其吏兵死傷殆盡,還不如束手就擒,以求活命。

    且一旦鏖戰,那鄭泰就再無其他說辭,只能眼睜睜看著皇甫岑踏入洛陽。

    鄭泰仔細考慮一番,勒令吏兵收起兵戈,後退百數米,避開渡河兵卒。他自己則單身立於渡口前,迎接皇甫岑先驅步卒。卻是鄭泰依舊不肯放棄希望,想憑借舊日與盧植的交情,親自與皇甫岑交流一番,希冀皇甫岑顧全大局,能夠如願退兵,避免洛陽再起變端。

    黃忠率眾登岸之後,立刻收繳百數吏兵的武器,分成四隊,分別看押起來。分辨出黃忠是數百人之中的頭領,鄭泰連忙迎前去,說道:「我是尚鄭泰,你家白馬都尉何在?」

    黃忠呵呵應付似的笑道:「我家大人,尚在北岸。尚若是欲與大人交談,還請駐足稍等。」說話間,黃忠分出兩人,寸步不離的看守鄭泰,限制鄭泰只能在渡口百米附近活動。

    黃忠登陸南岸後,迅速遏制住渡口要害之地。漁船則返回北岸,繼續運載士卒。

    自天色微亮,漁船便一直在黃河來回奔波,一批批士卒、戰馬、糧草,被緩慢的運到黃河南岸。至辰時末9點,才勉勉強強有一千五百步卒、兩百騎兵抵達黃河南岸。

    一批批士卒抵達南岸,卻始終不見皇甫岑身影。等待近兩個時辰的鄭泰,又見這批士卒中,依舊沒有皇甫岑身影,按捺不住,又找來黃忠詢問:「白馬都尉何時抵達南岸?」

    皇甫岑部下將校,隨兵卒陸續趕至南岸後,軍中司馬黃忠便被派遣為鄭泰以及百數吏兵的看守,防止有人逃散或惹事。

    黃忠撓撓頭,呵呵笑道:「戰馬、器械難運,大人尚需料理北岸諸多事務,尚還請見諒,再等等。」

    「怕是皇甫岑心中有愧,不敢來見我!」

    鄭泰冷哼一聲,拂袖離去。他也看出來了,皇甫岑根本沒有心思同自己相敘,退兵之意。

    ……

    洛陽城,北邙。

    數十宦官的死屍先後被拋入黃河後,閔貢才轉到鄭泰身旁,望著領著天子劉辨、陳留王劉協的段珪。閔貢也惱怒毫無辦法。

    天子劉辨自倉惶出逃,流離失所,天子劉辨便精神崩潰。張讓被閔貢逼著跳河自殺,現在閔貢還要步步緊逼,而段珪更是鐵了心的要帶著兩位皇子,一步不退。天子劉辨恐懼不敢發話,一直提心吊膽的隨著段珪盯著眼前這些行兇之人。

    恰趕此時,行在前方的袁紹等人已經趕到,看到此場景,頓時大驚失色。

    段珪挾持天子。

    閔貢竟然不顧天子安危,直面天子。

    忽地,從外又閃來一大批人馬,馬隊之後,正是被董卓帶來的文武百官。

    忽見來人,閔貢雖然不知道是董卓,但亦知來人是自己的援軍,隨即衝著段珪高聲喝道:「段珪,群臣勤王大軍已至,你還不快快束手就擒!」

    行至北邙,天子劉辨仰頭又見董卓大軍。這些西涼精銳,個個精悍,殺氣逼人,天子劉辨不識得董卓,以為這些士卒又要殺他,頓時嚇的大哭。

    等董卓前拜見時,天子劉辨也因為恐懼,手忙腳亂,不知如何應對。

    便在這時,袁紹趁機向董卓發難:「天子恐懼兵事,還請左將軍退兵,以安帝心!」

    袁隗以及與袁氏牽連的群臣,也是齊聲言董卓應該速速退兵,莫要再驚嚇幼天子。

    董卓此刻所能依靠者,便是手中軍權,豈會令袁紹如願,當場反駁道:「諸位在洛陽,卻令兩宮流血千里、天子出奔,此時尚有臉面讓我退兵?我若退兵,若是洛陽再起殺戮,卻該如何?」

    董卓卻是直接諷刺,言袁紹才是亂臣之首,反逆之賊,凡是令他退兵者,皆是對天子不忠。

    董卓曉得洛陽諸臣,多依袁紹,也不再多言,只是揮手召喚來無數兵卒,團團圍住天子車駕,護送至南宮。入內宮後,董卓將南宮宿衛換吳匡等何進舊人,又第一次總領朝政,宣佈改元昭寧,言亂事已定,洛陽當復安穩。

    與此同時,董卓又舉薦何進掾吏伍瓊為城門校尉,向洛陽城東西南北十二座城門,安插親信,嚴防再有袁術引兵攻打南宮之事。

    董卓為軍將,首先關心軍事。洛陽京畿地區,除洛陽各種虎繼、羽林、衛尉等外,便屬鎮守孟津之南的丁原,兵員最多,勢力最大。為避免丁原被城內某些人誘惑,以致引兵來攻,董卓遂使尚台簽發詔,征丁原為執金吾,入京,欲以之收攏丁原兵權。

    尚台勢力多為袁紹舊黨,不肯為董卓簽發詔,欲以此刁難董卓。所幸李儒早為董卓打點,先是任命關西人周瑟為尚,而後又通過周瑟來控制尚台,簽發各種調任文。

    董卓正在和袁紹較勁,明爭暗鬥時,閔貢突然扔掉手中長劍,來報:「河東皇甫岑,此時正欲攻小平津,意率兵入京!」

    聞言,董卓抬頭所望,對面正有大批漁船集結,似乎有許多士卒即要過來。當即回身命令董旻護住沿岸,然後理也不理袁紹搶在前,對著段珪道:「放下天子,還可繞你一命!」

    段珪本有心反抗。

    但他也聽聞董卓為人,這不是鄭泰一般的正直臣子,也不是閔貢那般小吏,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屠夫。而皇甫岑雖然以至近前,但近在咫尺卻遠在天涯,一時間很難保住天子與皇甫岑。不過段珪靈機一動,只要自己在天子身旁,拖延一段時間,皇甫岑必定入洛陽。而且如果皇甫岑真的失勢了,他也好有機會投誠董卓。帶著這兩面三刀的想法,段珪亦然扔掉手中長劍,向董卓叩道:「左將軍,此皆叛賊,為保天子性命,老奴不得不如此!」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