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通過突襲,誅殺了福濟。但是鳳陽城內還有大批部隊是聽命於朝廷的。趁著這些人馬還沒反應過來,董嘯林和苗沛霖開了城門,將城外的十萬苗家軍放了進來。
美國有史學家分析,稱中國近代的軍閥鼻祖就是苗沛霖。軍閥的特性就是自私、殘暴。作為軍閥的老祖宗苗沛霖,更是將這兩個特性發揮的淋漓盡致。苗家軍入城之後,和董嘯林的一萬多人馬聯合起來,先佔據了四座城門,然後就在城內搞起了大屠殺,整個鳳陽城成了人間地獄。
老百姓也跟著遭了殃,無辜慘死者無以計數。這一場廝殺直殺了一天一夜,鳳陽城內血流成河,屍如山積,十幾萬人喪命。
張宗禹、李秀成等人已經和苗沛霖暗通了款曲,看到鳳陽城內濃煙滾滾,知道苗沛霖已經動手,張宗禹和李秀成也帶領大軍猛攻駐紮在城外方圓百里內的各部清軍。
此刻福濟已死,清軍失了首領,各部人馬無法配合作戰,導致戰鬥力大降。李秀成指揮五萬長毛,連破清軍大營八座,斬殺清兵超過三萬。張宗禹攻陷鳳陽府所轄的蚌埠城,將城內一萬守軍盡皆屠戮。侯仕維、龔得樹等也率軍攻破鳳陽府附近的懷遠、鳳台、定遠等縣城,斬殺清兵無數。
這一戰,打了三天三夜,清軍被殺的大敗虧輸,福濟統領的二十萬人馬剎那間就會灰飛煙滅,其中死傷超過八萬,剩下的則化作鳥獸散,各自逃命去了。
十一月初一,李秀成、苗沛霖、董嘯林、張宗禹、侯仕維、龔得樹在鳳陽會盟,宣佈合兵討清,共建大業。捻軍名義盟主張樂行之子張琢,上表太平天國,宣佈接受天王冊封,成為天朝臣子。
當然,所謂的合兵並非是真的統一改編。尤其是苗沛霖,他決不可能接受改編,此人曾經臨陣倒戈,賣了太平天國第一將領陳玉成,這事是他和太平天國永遠無法彌合的裂隙。若不是太平天國岌岌可危,洪秀全、洪仁玕、李秀成等太平天國高層是絕對不會接受他的投誠的。
包括董嘯林,也是瞧不上太平天國。但是在朝廷的強勢打壓之下,他們被迫的結成了暫時的聯盟。
十一月初四,這支雜牌軍南下猛攻皖中重鎮廬州。十一月初八,廬州陷落,城內一萬湘軍全軍覆沒。
隨後李秀成率領五萬太平軍南下進攻安慶,張宗禹、苗沛霖等人則進攻壽春、六安、合肥等地,他們準備徹底收復皖中地帶。安徽一旦全部收復,天京城就有了戰略縱深,太平天國的形勢將會從根本上扭轉。
但是,此刻南北兩軍已經反應了過來。
在南方,李鴻章率領麾下五萬淮軍往安慶增援。曾國藩六弟曾國華率領三萬湘軍從天京方向,湖北巡撫李續宜率領三萬湘軍從武昌方向,兩支湘軍,一東一西,馳往安慶。
在北方,李明峰和袁甲三也兵分兩路,進攻淮北苗沛霖老巢。
苗沛霖既然南下,基本就等於放棄了淮北老家。他這次是拚死一搏,率領全軍南下,如果勝利,他將會打下更大的地盤,如果失敗,他的小命也保不住了。淮北遠離長毛活動範圍,苗沛霖孤軍無法守住,索性也就放棄了這個地區。
十幾日後,袁甲三攻陷亳州,李明峰佔領了宿州。整個淮北地區,西部為袁甲三所佔,東部為常勝軍所佔。
佔領淮北之後,兩軍又繼續南下,準備和湘軍、淮軍一同剿滅叛軍。
安徽淮河北岸,常勝軍和袁家軍會合,正準備在淺水處渡河。
李明峰和袁甲三帶著兩軍的高層將領正在一個高地上,望著十數萬大軍在延綿數十里的岸邊陸續登船渡河。
「這次南渡,朝廷不會怪罪吧?湘軍方面,大人您溝通了沒有?」袁甲三輕聲說道。若不是李明峰和他並排站在一起,這麼點聲音恐怕老李還聽不見。
袁甲三此刻臉色蒼白,穿著厚厚的棉襖,身旁還點著火爐。
朝廷給李明峰的權限是在淮河以北,也就是北方剿捻。渡過淮河,這就算超出了朝廷給的權限。而且南方向來是湘軍的地盤,常勝軍和袁家軍不請自來,弄不好,是要和湘軍產生糾紛的。袁甲三膽子可比李明峰小多了,他還不想得罪當朝兵權最大的曾國藩。
李明峰自信的說道:「沒事!別人不好說,但是這次圍攻李秀成,湘軍方面是由曾國華和李續宜負責。這兩人和我關係不錯,絕對不會出差錯!」
李明峰所言不差,當初常勝軍還叫洋槍隊的時候,李明峰曾經帶著這支部隊到三河鎮救援湘軍悍將李續賓。
那一戰,讓李明峰和湘軍不少將領結下了緊密的關係。首先就是李續賓的弟弟李續宜,因為那一戰,李續宜對李明峰好感頓生。而且其後兩人又在廬州戰役、安慶保衛戰之中默契配合,所以,兩人也算是故交了。
至於曾國華,那就更不用說了。三河鎮一戰,李續賓看到局勢不妙,當機立斷,自己吸引長毛主力,讓李明峰護送著曾國華出逃。老李帶著一千多洋槍隊,從數萬大軍之中殺出了一條血路,才將曾國華帶到安全地帶。
實際上,曾國華欠李明峰一條命。
無論是李續宜,還是曾國華,都是和李明峰關係不錯的朋友。所以,老李自信他們絕對不會反對自己加入到戰鬥之中。而且這次李明峰也純粹抱著幫忙的心態來的,沒有絲毫的私慾,湘軍眾人感激還來不及,又怎會反對?
「咳!咳!」袁甲三猛烈的咳嗽,旁邊心腹親兵連忙遞上手絹。
袁甲三用手絹擦了擦嘴,聲音顫抖的說道:「哎,李大人莫怪,老夫這身體實在是不中用了,這次南下的事情還是交給保慶負責吧。」
李明峰自從見到袁甲三,就發覺到數月不見,他竟然瘦了至少二十斤。而且眼眶深陷,說話的時候,中氣不足,明顯的是有重病在身。剛才袁甲三用手絹擦嘴,老李竟隱隱然看見一抹鮮紅。
李明峰心中暗想:「應該不是裝的!看來袁胖子變成病秧子了!」
袁甲三裝病沒有任何好處,袁家軍八成兵力都要渡淮河南下了,就憑河南周口那兩三萬人馬,即便他有什麼陰謀詭計也用不出來。不用多,保定的三鎮城防軍,只需調出一鎮,七千人馬,就足夠應付袁甲三的。
袁甲三畢竟五十多歲了,數月以來,一直奔波不休,身子受損也在情理之中,看來他需要好好的調養一番才能恢復。
「父親?」一個三十餘歲的中年將領略微有些激動的說道。
這人正是袁甲三的次子,袁世凱的老爹袁保慶。按照常理,袁甲三退位之後,應當由長子也就是袁保恆繼承他的權位,袁保慶也一直沒敢妄想在自己大哥手中奪權。但是此刻,袁甲三幾乎將全部的袁家軍都交給袁保慶帶領,看來將來誰是袁家的繼承人,還不好說。
袁甲三用威嚴的語調教育道:「好好跟著李大人學學,別總那麼不爭氣!」
袁保慶恭謹的應道:「是!」
這時,李明峰注意到吳長慶在偷偷的拉了拉袁保慶的衣袖,滿臉的笑意。看來對於袁保慶能執掌大權,吳長慶很是高興。
吳長慶早就和李明峰交代過,他和袁保慶是結拜兄弟的關係,生死之交。但是他卻和袁甲三關係不太好,尤其是和袁世凱的長子袁保恆,關係極其惡劣。
吳長慶的父親是當初的安徽大團練頭子吳廷香,十年之前,太平軍將吳廷香圍困在了廬州。當時袁甲三正帶著河南團練在數十里外作戰,吳廷香連忙發信求援。
吳長慶和袁甲三同為大團練頭子,而且在長毛造反以前,也都是富甲一方的人物,所以兩家多少年來一直互有往來。吳長慶年少的時候,也和袁家人有些交情。所以在關鍵時刻,吳廷香才想到找袁甲三求援。
袁甲三接到求援信之後,問自己的幾個兒子是什麼意見,長子袁保恆認為分兵作戰乃是兵家大忌,主張不救;次子袁保慶則認為同為友軍,當救。
經過深思熟慮,袁甲三出於愛惜自己羽翼的打算,選擇了不救,結果吳長慶的父親吳廷香戰死。後來吳長慶繼承父親的衣缽,管理殘餘的團練,繼續在皖中地帶作戰。
雖然吳廷香是死於長毛手中,但是他的死卻和袁甲三的見死不救有極大的關係,從那以後,吳長慶就和主張不救的袁保恆絕交,但是卻和主張救援的袁保慶結拜成異性兄弟。
要是按正常軌跡發展,吳長慶後來會做到提督一職。袁保慶死了之後,他的兒子袁世凱長大後就投靠了吳長慶,在他手下做了一個書記官。後來朝鮮發生動亂,吳長慶帶兵平定朝鮮,袁世凱隨軍出征。
再往後,吳長慶離開朝鮮回國,袁世凱被吳長慶保舉管理朝鮮軍務,再後來就是袁世凱從朝鮮回國,編練新軍,從那以後,袁世凱就飛黃騰達了。可以說,袁世凱的發跡道路,前半程都是吳長慶護送的。
由此可見,吳長慶和袁保慶的關係有多麼的好。
只不過,由於李明峰的到來,歷史發生了偏轉,吳長慶沒有繼續做他的團練頭領,而成了常勝軍的將領。
這次由袁保慶負責管理袁家軍,吳長慶很高興,李明峰也很高興。畢竟雙方有些交情,辦起事來容易的多,不必過分提防著對方。
第二天,十幾萬大軍全部渡過淮河,袁甲三告辭返回了亳州暫時休養,李明峰、袁保慶等人則率軍南下討伐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