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歷史書籍>>阿諾德·湯因比(Amold J.Toynbee>>人類與大地母親

雲台書屋

第四十四章 西方基督教世界(395-634年)


  在舊大陸文明中心所有遭受來自歐亞大平原匈奴衝擊的國家中,西羅馬帝國受到的打擊最為慘重。受匈奴人西侵的影響,過著遊牧生活的撒馬利亞民族和過定居生活的東日爾曼民族被迫向西遷徙。大約在406年左右,匈奴人侵入西羅馬帝國邊疆。到了476年,甚至連當時在西方僅僅徒有虛名的帝國政體,此時也已被消滅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主要不在於蠻族入侵的強大力量,而更多地歸咎於帝國內部的衰弱。這種衰弱同時體現在社會和行政管理兩個方面。西羅馬帝國的弊端和導致中國漢朝滅亡的弊端同出一轍。在與大奴隸主和軍事首領爭奪權力的較量中,帝國政府失敗了。奴隸主們把屬於帝國政府的財富——隸農的「剩餘」產品裝進了他們自己的口袋,而軍事首領則輕而易舉地集結軍事力量,他們成功地使自己成為政治上的統治者。

  在西方帝國崩潰的前夜,先後出現了兩位偉人,他們是聖安布洛斯和聖奧古斯丁。他們兩人對西方基督教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這種影響比他們所生活和工作過的帝國的滅亡所帶來的影響還要長久。在372-397年間,聖安布洛斯是米蘭的主教。他死後第七年-404年,西羅馬帝國把首都從米蘭遷到了拉韋納,拉韋納靠它的沼澤地帶成為一個堅不可摧的天然要塞,他死後第九年-406年,受到匈奴壓迫的東日爾曼流亡者,突破了西羅馬帝國的萊茵河防線。奧古斯丁在395-430年間擔任西北非希波地方的主教,他死於汪達爾人入侵非洲的第二年。注達爾人渡過萊茵河後第二十三年,即429年,經過西班牙到達非洲。430年,他們包圍了奧古斯丁主教所管轄的那座非洲城市。

  這兩位西方教士有著非常不同的社會背景。在他們被任命為基督教傳教士之前,他們從事務不相同的世俗職業。安布洛斯是一位最高級文職官員的兒子。至於安布洛斯本人,他也是從做文職官員起家的,而且毫無疑問,他本可以做到他父親那樣的高官,但是他卻轉入了另一個活動領域。在這一領域,他能夠而且確實更善於行使權力。奧古斯丁出身於西北非內地的一個小鎮塔加斯特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奧古斯丁起初是家鄉的一位修辭學教授。儘管這種職業無論從理性還是從社會意義來說都非常乏味,然而奧古斯丁卻幹得很出色。奧古斯丁從塔加斯特陞遷到迦太基,又從迦太基陞遷到羅馬,隨後又被提升到米蘭。388年,奧古斯丁在米蘭從摩尼教皈依基督教,這樣他在自己的知識領域裡,找到了一條把自己的天賦奉獻給教士生涯的道路。

  安布洛斯靠自己的勇氣和堅強的意志支配了另一個強有力的人物,這就是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安布格斯通過拒食聖餐向狄奧多西一世施加壓力,直到狄奧多西按他的要求去做為止。狄奧多西很順從,因為他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而且他也不得不認真考慮基督教的公共輿論(在當地基督教徒的堅決要求下,安布洛斯成了米蘭的主教)。安布洛斯巧妙地運用他的權力,讓皇帝狄奧多西苦修,以贖他曾兩次發動大屠殺之罪;他惡毒地運用權力,以阻止皇帝懲罰一個曾摧殘過一名猶太教徒的基督教主教;384年,他又鼓動皇帝拒絕了羅馬元老院議長西馬丘斯把勝利女神祭壇重新搬回元老院議事堂的請求。這個勝利女神祭壇是在382年被狄奧多西的前輩格拉提安搬走的。西馬丘斯在他的請願書中寫道:「如此偉大的一個神秘事物是不可能僅僅通過一種簡單方式來接近的。」西馬丘斯心中的神秘事物是存在於現象背後的「終極實在」,以及這種「終極實在」與人類之間的關係。安布洛斯沒有答應西馬丘斯要求寬容的這種請求。安布洛斯的目的就是禁止羅馬帝國疆域內的所有異教習俗。他是通過說服帝國政府行使它的權力來達到這樣的效果。狄奧多西在391-392年期間執行了安布洛斯的政策。最終在帝國倖存下來的異教習俗只有占星術和猶太人、撒馬利亞人對耶和華的禮拜。

  奧古斯丁也是一個不容異說的人。他把大量時間和精力花在同多納圖斯派與貝拉基派的論戰上。多納圖斯派表示。在進行道德論戰時,他們決不向同時代的基督教徒妥協。在303-311年間,基督教各派之間彼此已經和解。但是,多納圖斯派卻並不因此而約束自己,因為他們本身已參加到當地非洲人的活動中去,這種活動是不具有宗教色彩的社會政治的活動。貝拉基堅持認為人類意志至少應有一定程度的自由。人類有義務運用這種自由行善棄惡。這位不列顛神學家像伊朗人那樣堅持認為,人類的道德責任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是有益的,即使在貝拉基和奧古斯丁那一代的西方世界也不例外。此時,在西方羅馬帝國,社會正在走向崩潰,聖奧古斯丁則堅持認為,人的優點還不足以使他通過自身的努力得到拯救。因為對人的拯救,上帝的「恩典」是必不可少的。在非宗教的日常生活裡,拉丁語「gra-tia」一詞的使用,從偏愛的意義上講,意味著一種特別強烈的人類的「喜愛」。奧古斯丁同貝拉基派的爭論導致他提出這樣一種觀點:由於上帝的絕對權威,甚至連人類一部分人得到拯救和另一部分人被罰入地獄都是預先決定好的。奧古斯丁根據一個羅馬皇帝的肖像勾勒出上帝的畫像,這個皇帝被過多的權力沖昏了頭腦,而濫用權力。

  奧古斯丁留給後世的最有價值的文學遺產是兩部非神學的著作。在他的《懺悔錄》裡,他運用自己所精通的拉丁語,撰寫了一部心理自傳。在他的《上帝之城》裡,奧古斯丁把一部曾引起爭論的小冊子加以發揮和深化,循著一條可供選擇的途徑,對「偉大的神秘事物」進行了深入探究,而人類的思維循著這一途徑便能觸及這個「偉大的神秘事物」。奧古斯丁這部書的寫作源於這場論戰,而這場論戰又是由西哥特人於410年洗劫「羅馬之城」這個事件所引起的。君士坦丁堅信並聲稱,他的軍事勝利是基督教上帝對他皈依基督教的恩賜。410年以後,異教徒對此反駁道,410年羅馬的衰落是異教諸神對391-392年羅馬鎮壓異教崇拜而施予的懲罰。奧古斯丁著手準備駁斥這種觀點,並開始探索人類世俗生活和他所同時參與的天國之間的關係。

  奧古斯丁專注於寫作之際,正是北部蠻族入侵之時。其中的一些入侵是很突然的。例如,410年西哥特人對羅馬的突然襲擊;455年汪達爾人對羅馬的突然襲擊;以及此前406-408年這3年間,汪達爾人與阿蘭人、蘇維匯人一道,向從萊茵河東岸到比利牛斯山脈南側廣大地區的推進。相比之下,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族人對不列顛的局部佔領,倫巴德人對意大利的局部佔領,卻都是一個逐漸吞食的過程。就像公元前第2千紀的最後二、三百年中,古以色列人和猶太種族的人對迦南的局部佔領那樣。在大不列顛,「哈德良長城」早在公元383年就不起什麼作用了,但在不列顛的一些要塞地方,羅馬駐軍仍堅持駐紮了40年之久。日爾曼入侵者對不列顛土地的永久佔領,也許大約在420-440年間之前尚未開始,這一佔領過程用了2個世紀左右的時間。

  遭受蠻族佔領和羅馬人反擊損失最大的國家是意大利。那時,意大利已經成為整個羅馬帝國的中心,而且是帝國西部文明程度最高的地區。535-561年間的羅馬-哥特戰爭已經標誌了東羅馬帝國的瓦解。在這場戰爭中,佔領意大利的東哥特人被消滅了,但遭受損失最大的卻是當地的意大利人。5世紀,西哥特人和汪達爾人對意大利的入侵儘管聳人聽聞,但只是偶然的和短暫的。470年,西羅馬帝國政府的解體是平靜的,而東哥特人的入侵就如同日爾曼民族大遷移那樣,戰爭是在兩支蠻族之間進行的。直到535年意大利還保持著政治上的統一,以及經濟上和社會上或多或少的完整。535-561年間的戰爭是意大利歷史的轉折點。意大利人最終在東羅馬統治下,重新統一了國家,然而僅僅7年之後,568年倫巴德便闖入了意大利。從568年起,意大利在政治上分裂了,這是自公元前264年以來,意大利的第一次政治分裂。公元前264年,古代羅馬人完全征服並統一了意大利半島。倫巴德人比東哥特人更為野蠻,已經飽受535-561年戰爭蹂躪的意大利遭受了更為悲慘的災難,在對意大利緩慢的征服過程中,倫巴德人在那些仍然為東羅馬軍隊堅守的地區遇到了頑強的抵抗。

  與此同時,486年,即東哥特人的軍事首領狄奧多里克從伊利裡亞向意大利進軍的兩年前,一位法蘭克地方的軍事首領,出身於墨洛溫家族的克洛維已經開始在高盧建立起帝國。法蘭克人尚未皈依任何基督教派,而以後克洛維卻在他一生的某一時刻,作為一名天主教徒領受了洗禮。克洛維選擇基督教中的天主教形式,無疑是因為這是他的羅馬臣民的宗教,或許還因為在他的近鄰,敵對的日爾曼帝國的締造者們,都是阿里烏教派的信徒。486年,克洛維成了盧瓦爾河沿岸西哥特人的鄰居。496年,他佔領了萊茵河上游地區的阿勒曼尼,於是又成為東哥特人的鄰居。

  東日爾曼人接受基督教阿里烏派是他們皈依基督教時的一個偶然結果。他們佔領西羅馬領土,並在那建立了後繼王國之後,佔領者很高興擁有了自己民族的家教,從而與他們天主教的羅馬臣民區分開來。然而,這種區分卻導致了感情的疏遠,而且當法蘭克作為天主教力量出現後,其更成為信奉阿里烏教派的日爾曼人的嚴重障礙。並且,阿里烏教派的日爾曼人自己也逐步地被他們臣民的宗教強烈感染了。這些臣民無論在文明程度還是在數量上都超過了他們。對於汪達爾人(他們例外未成為固執的阿里烏教徒)或東哥特人來說,天主教尚未來得及對他們施加影響。這兩個民族在改換宗教的問題尚未提出之前,就在東羅馬人的反攻中被消滅了。但是,在586年,西班牙的西哥特國王理查德放棄了阿里烏教派,自願地改信了天主教。倫巴德人在7世紀的意大利,也進行了同樣的改宗,但卻勉強得多,緩慢得多。

  到了586年,西哥特人被局限於西班牙已長達80年之久。507年,克洛維在武耶擊敗了他們,並把他們從所佔領的全部領土上驅趕到比利牛斯山脈的北部,僅據有比利牛斯山脈東端和羅訥河口之間的沿海地帶。這樣,克洛維到了他死的那一年,即511年,已經統一了除普羅旺斯之外的整個高盧地區。普羅旺斯此前已經為東哥特人從西哥特人手中奪走。克洛維在法蘭克人聚居的所有地區建立起他的王國。531-534年,克洛維的繼承者吞併了圖林根和勃艮第。522年,他們把自己的宗主權強加給巴伐利亞。墨洛溫人正在建立以北高盧為中心的一個新帝國,來填補西羅馬帝國在西歐遺留下來的、尚未解決的政治空白。如果6世紀末葉克洛維的後代沒有把墨洛溫王朝的疆土作為私有財產,在相繼的幾代裡加以不斷瓜分的話,那麼法蘭克帝國也許可以取代西羅馬帝國。這些瓜分以及隨之而來的內戰,劫掠了高盧,並使分裂的法蘭克領主們喪失了戰鬥力。

  在6-7世紀交替之際,東羅馬帝國仍然保持著它在西地中海地區以及東地中海地區的海上控制權。它還控制著地中海的所有島嶼,不僅包括西西里島,而且還包括西北非。西北非是它們當中最大的一個,而且的的確確是一個島嶼,因為撒哈拉沙漠這個沙海把它與非洲其他地區隔離開了。東羅馬帝國還控制著意大利東北部的前沿基地,這個前沿基地以拉韋納為基礎連同威尼斯瀉湖中的島嶼。就圍繞羅馬城的東羅馬領土的飛地而言,君士坦丁堡政府把它留給了教皇,讓教皇盡力防禦,保護這塊遠離東羅馬領土的地區。在倫巴德人入侵意大利時,倖存的迪卡特斯·羅曼努斯並不比公元前5世紀的阿吉爾·羅曼努斯的規模更大。

  公元5世紀和6世紀,西方基督教世界各個地區都明顯地陷入了危急的困境。然而,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一些天主教教會的西方代表人物也顯示出他們的精神力量。教皇利奧一世(440-461年在位)對451年在卡爾西頓舉行的基督教普世會議的決議產生了決定性影響。452年,教皇利奧一世在勸使匈奴首領阿提拉結束對意大利北方入侵的羅馬使團裡扮演了領導角色。利奧一世的教皇任職與聖巴特裡克對愛爾蘭的傳教活動是同一時期。不列顛籍的羅馬人巴特裡克與非洲籍的羅馬人聖·奧古斯丁同屬一個社會階層。巴特裡克曾被愛爾蘭入侵者抓住並遭奴役。他從愛爾蘭奴役下逃離出去,又作為一名基督教傳教士(約432-461年)自願回到愛爾蘭。6世紀,基督教在愛爾蘭生根。愛爾蘭的基督徒採用了隱居和共同修道這兩種禁慾的生活方式。

  同時代的聖·本尼狄克在卡西諾山上制訂了他的禁慾法規。本尼狄克大約在529年開始他的工作。這時,意大利還處在和平時期;他大約死於547年,而這時的意大利已處在羅馬-哥特戰爭的艱苦狀態。然而,本尼狄克的禁慾主義不僅倖存下來,而且還得以傳播。本尼狄克的工作由教皇格列高利一世(590-604年在位)繼續下去。格列高利把他在羅馬的住所變成了本尼狄克式的修道院,自己也成了一名僧侶。此後,他成為君士坦丁堡的第一位羅馬教皇的使者,隨後做了教皇。

  作為教皇,格列高利不得不用教皇在西西里土地上的農產品供給羅馬的人民。他還得就東羅馬政府利益同富於挑釁的倫巴德人協商。而在597年,當倫巴德人緊逼羅馬大門時,格列高利試圖派一個傳教團去勸化偏僻的肯特人的朱特王國。在格列高利死後,這一傳教使命由一支被派到諾森伯裡亞的盎格魯人王國的傳教團最終完成。羅馬傳教士保羅在627-632年期間擔任約克的主教。但在634年,他的職位被來自艾歐納的愛爾蘭傳教士艾丹取代。艾歐納是蘇格蘭西海岸的一個小島。艾丹在遠離諾森伯裡亞海岸的林迪斯芳(霍利島)建立了一所修道院。

  在愛爾蘭,禁慾生活的傳入引發了迅猛的傳教活動。聖·科倫巴大約於563年在艾歐納島上建立了愛爾蘭修道院。他於597年死於艾歐納。這一年,教皇格列高利派他的傳教團從羅馬到了肯特。大約在590年,另一名愛爾蘭傳教士聖·科倫班穿過愛爾蘭到了不列顛,從不列顛到了歐洲大陸。科倫班在呂克瑟伊的勃艮第建立起一所修道院。這所修道院成為法蘭克領土交通網的關鍵之地。610年,他到了康斯坦斯湖。613年,他穿過阿爾卑斯山脈,在意大利西北博比奧建立了一所修道院。615年,他在那裡去世。

  634年,在諾森伯裡亞任職的愛爾蘭傳教士艾丹填補了632年成為一名流亡者的羅馬傳教士保羅遺留下來的空白。在諾森伯裡亞,羅馬人與愛爾蘭人傳教的區域交錯重合,於是羅馬人的基督教會和愛爾蘭人的基督教會之間的對抗便不可避免了。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