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軍事天地>>軍事小說>>遠東朝鮮戰爭

雲台書屋

第六章 血灑漢江
毛澤東:打到三六線去!

  上任僅僅幾天就在部隊大規模的撤退中無能為力的李奇微,他將美軍撤退的那些天視為他軍事生涯中最苦悶的時刻。如果從戰場演變的前因後果上看,也許聯合國軍陣地的丟失直至漢城的放棄,這位司令官不應該負直接的責任,但作為戰場指揮官 ,軍事和政治上的壓力,以及媒體添油加醋的渲染,卻令他度日如年。更重要的是,他無法判斷自己和自己的部隊目前到底處在一種什麼樣的境地裡,具體地說,就是是否已經面臨著準備向日本撤退的局面。正如麥克阿瑟給他指示的那樣:「無論如何在最後的時刻確保釜山的橋頭堡,保證部隊在情況最壞的時候撤回日本。」如果是這樣的話,他將成為千里迢迢跑到朝鮮率領聯合國軍的殘兵敗將撤離戰場的一位司令官,這個名聲無論對他個人的聲譽還是對他職業軍人的前途都必會起到悲劇性的影響。
  李奇徽無論如何不想看到這樣的結局。
  從一開始,李奇微就不認為美國人在朝鮮輸定了。當柯林斯視察前線的時候,他把自己的感覺透露給他的西點軍校的老同學。他在地圖面前詳細地分析了自中國軍隊參戰以來,幾次大的戰役的每一點演變過程,最後的結論是:美國人完全有理由再試一試。
  聯合國軍撤出漢城,在三七線附近加強了防禦力量,準備抗擊中國軍隊隨之而來的進攻,可是,戰場上卻出現了令人迷惑不解的寂靜。有消息說,中國軍隊新的攻勢將於20日開始,為此聯合國軍前沿的官兵整日處在緊張和恐懼之中。但是,又有空中偵察報告說,沒有發現中國軍隊大規模進攻的跡象,甚至在接觸地段根本沒有發現中國士兵。中國軍隊銷聲匿跡了,如同聯合國軍第一次向鴨綠江進攻受到伏擊後,中國軍隊突然消失了一樣。沒有人能說出中國軍隊的司令官腦子裡正在盤算什麼,因為按照一般規律,中國軍隊如果繼續進行大規模的進攻,聯合國軍只能是繼續撤退,如果中國軍隊的進攻持續不斷,聯合國軍最終被趕到海裡不是不可能的。也許是中國軍隊司令官的又一次更大的陰謀?或者說,這是更大規模進攻的前兆?聯合國軍整個前線瀰漫在一種前途未卜的氣氛之中,人人都心情煩躁地預感著各種可能的不幸。第八集團軍司令部的參謀們不是應麥克阿瑟的要求,已經做出詳細的撤出朝鮮的計劃了嘛。不是連撤退的細節,包括撤退的序列和運輸的手段都已經制定完畢了嘛。甚至連南朝鮮部隊的去向,當然還有南朝鮮政府官員和他們的家屬的去向也考慮到了嘛。聽說要把這些人轉移到海中的一個島嶼上去,猶如中國的蔣介石跑到海中的一個島上一樣。
  在驪州第八集團軍指揮所裡,李奇微在光線微弱的瓦斯燈下,細心翻看了中國軍隊在朝鮮參戰後,美軍方面所有的機密戰鬥記錄。迄今為止,中國軍隊與聯合國軍進行了三次大的戰役,前兩次是聯合國軍處在進攻狀態後遇到中國軍隊打響了遭遇戰,後一次聯合國軍是防禦狀態,中國軍隊打的是陣地攻堅戰。
  李奇徽在戰鬥記錄中發現了一組至關重要的數字:美第八集團軍第一次向鴨綠江進攻,遭到中國參戰部隊大規模打擊的日期是1950年10月25日,真正大規模的戰鬥從26日開始,11月2日聯合國軍主力撤到清川江南岸,戰鬥歷時八天;美第八集團軍第二次向鴨綠江進攻,11月25日遭到中國軍隊的攻擊,激戰持續到12月2日,中國軍隊停止了對潰敗的聯合國軍的攻擊,戰鬥歷時八天;第三次,中國軍隊於12月31日開始大規模進攻,l月8日中國軍隊停止追擊,戰鬥歷時也是八天。
  八天,三個相同的戰時數字!
  李奇微知道了,中國軍隊的任何攻勢,最長的延續時間是八天。
  「八」天是由中國軍隊的後勤補給能力決定的。在聯合國軍強大的空中封鎖下,中國軍隊的後勤補給線受到嚴重威脅,甚至不斷中斷。中國軍隊物資運輸的手段本來就處於接近原始的狀態,汽車和火車的運輸在受到空中封鎖之後,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山路崎嶇,氣候惡劣,支撐數十萬軍隊的糧食彈藥供應就成了簡直不可能的事。在一個戰役開始之前,中國軍隊的後勤準備的最大限度,只能是為一個士兵提供大約維持一個星期的糧食彈藥,而且這些糧食和彈藥還得讓土兵自己攜帶,一旦糧食彈藥消耗完,後勤補充如果不及時,戰役就只能停止。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軍隊再凌厲的攻勢也只能持續一個星期。
  李奇微將這種現象稱之為中國軍隊的「禮拜攻勢」。
  其實,這也是中國軍隊在佔領漢城後為什麼沒有繼續擴大戰果的最根本的原因:中國軍隊不具備持續攻擊的能力。
  李奇微把戰場上混亂的進進退退逐一分析出清晰的條理:「禮拜攻勢」大大限制了中國軍隊的作戰,而且,即使在戰役進行當中,中國軍隊也不敢在白天進行大規模的攻擊行動,因為聯合國軍的空中可擊所造成的威脅是他們不可克服的。每每在夜間作戰,天一亮就立即隱蔽。這又極大地限制了中國軍隊的攻擊速度、限制了中國軍隊的戰役發展。
  軍事上任河最富成效的作為在如此多的限制中是不可能實施的。
  李奇微總結出了對付中國軍隊的有效辦法:當兇猛的「禮拜攻勢」接近尾聲的時候,以強大的反擊力量立即投入前沿,向彈盡糧絕的中國軍隊毫不遲疑地撲上去,「接近他們!打擊他們!」左奇微同他的部下提出這樣的要求、他給自己要採取的第一步行動定名為:「獵犬行動」,意思是像獵狗一樣跑上去尋找中國軍隊到底現在在哪裡,主動創造戰機,大膽地接觸中國軍隊的前鋒,把正處於受物資供應短缺困擾的中國軍隊死死纏住。「不是都在說聯合國軍到底應該怎麼辦嗎?依我看,聯合國軍的出路只能是進攻、進攻、再進攻!」
  在彭德懷命令中國軍隊全線停止追擊一個星期後,1951年1月15日,李奇微的「獵犬行動」開始實施了。
  為了使美軍官兵們更加明確自己的戰術思想,李奇微將聯合國軍今後與中國軍隊作戰的總的戰術原則定義為:「磁性戰術」。他催促位於前沿的所有的部隊立即採取行動,派出小規模的偵察隊,大膽地向北偵察,「一直到發現中國人的真正的防禦線為止」。
  李奇微特別要求:美軍士兵充當偵察隊的主力。
  15日,在水原至利川間的兩軍對峙線上,李奇微派出的偵察隊開始了主動向北的試探性偵察進攻。
  由汽車搭載步兵,幾輛坦克為前導,採取小股多路的方式,沿著接觸線上的寬大正面向北進行威力搜索,向中國軍隊伸向前沿的每一根觸角進行小規模的攻擊,並且密切觀察中國軍隊的反應。開始是連、排級的兵力規模,後來上升到團級的兵力規模,並配合大量偵察機的空中偵察。同時,情報部門派去大量特工向北滲透。美軍地面的偵察隊沒有尋找到中國部隊的痕跡,他們看見的只有在被戰火摧毀的村莊廢墟中生火取暖的朝鮮農民,「只有這些零星的農民才證明這片不毛之地尚存有生命的跡象」。偶爾有少量中國軍隊的偵察兵出現,發生了數次小規模的遭遇戰,戰鬥平淡而短暫,基本上以中國偵察兵消失在雪野中為戰鬥結束。
  「獵犬行動」持續了八天,根據數支美軍偵察隊的偵察報告,李奇微雖沒有徹底弄清中國軍隊的意圖和十分具體的防禦陣地的位置,但至少可以證明,中國軍隊暫時沒有發動新的戰役的能力和意圖。
  可是,究竟在美第八集團軍的正北方,17萬中國軍隊的存在是明確的事實。這些軍隊究竟佈防在哪裡?他們現在正幹些什麼?下一步的真實意圖又是什麼?
  22日,麥克阿瑟親自飛臨朝鮮。在第八集團軍司令部,他審查了李奇微制定的向北進攻的計劃。接著,像往常一樣,麥克阿瑟向記者們發表了講話:由於補給線拉長造成的敵人戰略上的弱點正在逐步發展,疾病也在敵軍士兵中蔓延,中國人不知道怎麼去控制廣泛傳播的流行病,以致他們的戰鬥力遭到破壞。現在有不少關於中國人要把我們趕下海去的流言蜚語,正如早些時候北朝鮮人說要把我們趕下海一樣
  是無稽之談,沒有人能把我們趕下海去。本司令部決心要在朝鮮保持一個陣地,只要華盛頓決定讓我們這樣做。
  在聯合國軍決定再次北進的時候,麥克阿瑟接受了以前的教訓,這一次他對北進的目標說得含糊而保守:「要在朝鮮保持一個陣地。」
  李奇微的目標卻不是這樣,他有一個野心勃勃的計劃。
  「向北進攻!直至碰到敵人的主抵抗線為止!」
  第八集團軍的參謀們把這次北進的行動稱之為「霹靂作戰」。
  1951年1月25日,「霹靂作戰」開始。
  聯合國軍方面集中了5個軍、16個師、3個旅、l個空降團,及其全部的炮兵、坦克和空軍力量,其地面部隊人數達到23萬人。西線是進攻的主攻方向,東線輔助進攻。其態勢為:西線,美第一軍以土耳其旅、美第二十五師、美第三師、英第二十九旅為第一梯隊,在野牧裡、水原、金良場裡一線30公里的地段上展開,向漢城方向實施進攻,南朝鮮第一師為預備隊;美第九軍以美騎兵第一師、英第二十七旅、美第二十四師為第一梯隊,在金良場以東至驪州一線38公里的地段上展開,向禮峰山方向實施進攻,南朝鮮第六師為預備隊。
  東線,美第十軍以美第二師、空降一八七團、南朝鮮第八、第五師為第一梯隊,在驪州至平昌以東一線72公里的地段上展開,向橫城、陽德院裡、清平裡方向實施進攻,美第七師為預備隊;南朝鮮第三軍團以南朝鮮第七師為第一梯隊,在檜洞裡至旌善以東一線30公里的地段展開,向下珍富裡、縣裡方向實施進攻,南朝鮮第三師為預備隊;南朝鮮第一軍團以南朝鮮第九師。
  首都師為第一梯隊,在北洞裡至玉溪一線30公里的地段展開,沿東海岸實施進攻。
  戰役的總預備隊是位於大田的美陸戰一師和南朝鮮第十一師。
  南朝鮮第二師擔任後方的警戒和掩護交通運輸的任務。
  聯合國軍此次北進戰役計劃顯示出李奇微與沃克在戰術思想上的迥然不同,特別表現在對美軍與英軍的使用上:一、美軍擔任戰役的主攻,集中在漢城方向的西線,南朝鮮軍隊集中在東線輔助進攻;二、針對中國軍隊慣用的分割包圍的戰術,採取互相靠攏,齊頭並進,穩紮穩打,東西呼應的方式;三、堅持「磁性戰術」的原則,堅決近距離地與中國軍隊接觸,不間斷地進攻,不給中國軍隊以補充的時間,與中國軍隊拼消耗,並且在局部戰鬥中,採取「火海方式」:即依靠優勢的炮兵、空軍和坦克的火力,對中國軍隊實施密集的高熾烈的火力突擊,以殺傷中國軍隊的有生力量。
  中國軍隊方面沒有想到美軍的反攻發動得如此之快。甚至連美國政府官員都沒有想到,聯合國軍如此大規模的反擊戰役如此迅速地開始了。
  「霹靂作戰」行動一開始,李奇微穿上他的傘兵戰鬥服,把兩顆甜瓜型手雷照例掛在脖子上,然後打電話給美國第五航空隊司令官帕特裡奇,說:「帕特,有沒有興趣和我一起在共軍頭上兜兜風,看看他們在幹些什麼?」
  帕特裡奇回答:「很樂意奉陪,將軍。我正好可以在你面前顯示一下我的飛行技術。」
  由空軍司令官帕特裡奇親自駕駛的一架老式AT-6型教練機起飛了。飛機的飛行速度很慢,機身是帆布制的,但飛起來
  十分平穩,這很利於李奇微對地面的觀察。飛機沿著兩軍接觸線深入到中國戰區一邊達32公里,很低地飛過山巒河流,在任何懷疑有中國大部隊的村莊、小鎮和谷地的上空反覆盤旋。飛行持續了三個多小時。
  大地被白雪覆蓋,山谷間的松林呈現出一片深色的暗綠。
  無數條道路蜘蛛網一般鋪在大地之上,寂靜得令人感到這個世界彷彿有一點不那麼真實。
  「我們很難發現一個活動的生物。」李奇微在他後來的回憶錄中寫道,「沒有篝火的煙霧,沒有輪痕,甚至沒有被踐踏過的雪地——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有大部隊的存在。」
  李奇微不知道,就在他乘坐的這架低空盤旋的AT-6教練機的機翼下,在一座白雪覆蓋下的大礦洞裡,他的對手,中朝軍隊的總司令官彭德懷和北朝鮮領袖金日成,以及100多名中朝高級官員,正愉快地觀看一出名叫《阿媽妮》的歌劇。大礦洞裡歌喉婉轉動人,舞姿切娜多姿。
  由志願軍文工團創作並演出的歌劇《阿媽妮》,是文工團在朝鮮戰場上領受任務而倉促創作的。儘管如此,它在中朝高級幹部會議的開幕式上還是受到了歡迎。金日成專門把劇本要來,說要親自翻譯成朝鮮文演出。同時在開幕式上演出的還有北朝鮮人民協奏團的演員們。他們身上穿著毛呢的軍服,腰扎武裝帶。腳上是高筒皮靴,這樣的裝束穿在女孩子身上真是好看。而中國人民志願軍文工團的演員們沒有演出禮服,上舞台演出穿的就是平時穿的棉布軍裝。因為入朝後很長一段時間他們不是在部隊當兵就是深入前沿慰問,所以多數人的軍裝上還打著補丁,女孩子們的手也是黑糊糊的。中國軍隊的高級將領們為此臉上有點掛不住,他們對志願軍政治部主任杜平說:「我們發起個募捐,湊點錢給文工團的同志也做上一套闊一點的衣服穿,咱也體面體面!」
  這是朝鮮戰爭中惟一的一次中朝雙方高級幹部「歡聚一堂」
  的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北朝鮮首相金日成和朝鮮勞動黨中央政治局的主要負責人,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和志願軍其他領導人,中國東北人民政府主席高崗,志願軍各軍的主要負責人,中國第十九兵團來朝鮮參觀的領導幹部,還有北朝鮮人民軍總部和各軍團的主要負責人,共122人,與會的中朝人員混編成6個大組,在那個巨大的礦洞裡圍坐在一起,沒有那麼多桌椅,很多人就地坐在地上,就連吃飯也成了問題,因為美軍飛機的騷擾,會議沒有彩旗和標語口號,但無論如何,這對於處於戰爭時期的中朝雙方來講,會議的規模已經是很豪華了。
  會議通過了推舉蘇聯的斯大林和中國的毛澤東為大會主席團名譽主席的決定,然後通過了大會主席團的名單和秘書長人選。
  彭德懷首先作了題為《三個戰役的總結與今後的任務》的報告。這個報告是經山毛澤東親自審定的,彭德懷手中的報告稿上,畫滿了毛澤東親手修改的紅色鉛筆的印跡。毛澤東修改得最多的,是論述中朝兩國和兩國軍隊的關係問題的段落,毛澤東在報告稿上寫下如下的話:以金日成同志為首的朝鮮勞動黨和人民軍,在朝鮮五年的鬥爭中有了偉大的成績。他們堅決反對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建立了為人民服務的人民政府,建立了英勇的人民軍,和蘇聯、中國及其他人民國家建立了友好關係,現在又在和美國侵略軍及李承晚偽軍進行著英勇的鬥爭。因此,一切在朝鮮的志願軍同志,必須認真地向朝鮮同志學習,全心全意地擁護朝鮮人民,
  擁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擁護朝鮮人民軍,擁護朝鮮勞動黨,擁護朝鮮人民領袖金日成同志。中朝兩國同志要親如兄弟般地團結在一起,休戚與共,生死相依,為戰勝共同敵人而奮鬥到底。中國同志必須將朝鮮的事情看做自己的事情一樣,教育指揮員、戰鬥員愛護朝鮮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不拿朝鮮人民的一針一線,如同我們在國內的看法和做法一樣,這就是勝利的政治基礎。只要我們能夠這樣做,最後勝利就一定會得到。
  毛澤東十分清楚地知道,中國軍隊沒有在異國作戰的經驗,而且,自戰爭開始以來,中朝雙方已出現意見分歧,這對戰爭的進程是十分不利的。強調對北朝鮮的尊重,是為戰爭能夠取得勝利提供一個可靠的政治基礎。
  彭德懷對此深有感觸。在他呈報給毛澤東的報告稿上,已經將這樣的論述說得很多了,他認為該說到的話基本上都說到了,可是,毛澤東依舊添上了這樣很長的一段話。當他在會議上念完這段話的時候,全場響起了掌聲。但是彭德懷知道,不管掌聲如何熱烈,在會議討論的時候,分歧將依舊存在,甚至會引發激烈的爭論。現在,在第三次戰役後,是否「乘勝追擊」的問題就是一個中朝雙方極為敏感的問題。
  因此,在報告中,彭德懷就三個戰役勝利的意義、勝利的原因、戰術上的幾個問題、下一戰役的思想準備、加強後勤工作、三八線以南地區所應實施的政策、中國人民志願軍向朝鮮勞動黨和人民軍學習等七個問題作了詳細的闡述之後,特別突出地就當前急需要統一思想的幾個問題闡明瞭自己的觀點;第三次戰役後為什麼不追擊?對敵人的優勢裝備應該如何估計和對付?
  朝鮮戰爭的前景是怎樣的?取得最後勝利應該具備的條件是什麼?
  最後,在這個報告中,作為朝鮮戰場中方的主帥,彭德懷說明了兩個重要觀點:在政治上,美國決不會自動退出朝鮮,除非受到更大的打擊;在軍事上,中國軍隊擅長的夜戰、分割迂迴、敵後滲透等戰術,證明是有效的。
  這兩個觀點對未來朝鮮戰爭的演變起了重要的影響。
  會議的第二天,後勤工作問題引起大家的注意。
  中國士兵普遍存在「三怕」的擔憂:一怕沒飯吃,二怕沒有子彈打,三怕負傷後抬不下來。全面負責後勤工作的洪學智副司令在發言中指出,志願軍後勤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物資供應不上,傷員搶救不及時,部隊往往在挨凍受餓的情況下作戰。由於沒有制空權,三個戰役打下來,損失的汽車達1200多輛,平均每天就損失30輛。志願軍後勤工作人員太少,沒有充分的物資,沒有足夠的交通工具和道路條件,沒有健全的組織機構,仗沒法持續地打下去。
  無論會議上的發言和爭論如何的激烈,在會議第一天,前線傳來的消息使會議蒙上了一層焦灼不安的氣氛。
  25日,前線傳來關於敵人進攻的消息,彭德懷對此十分驚訝和懷疑,他命令前線部隊密切監視敵人的動向。第二天,前線傳來的報告更加明確:敵人開始全面進攻。
  彭德懷最不願意看到的情況發生了。
  聯合國軍的進攻發生在中國軍隊最不願意進行戰鬥的時中國軍隊目前的狀況是:前線的幾個軍經歷三個不間斷的戰役後,兵力嚴重減員,士兵疲勞,後勤供應跟不上,而原準備在下個戰役使用的第二批入朝作戰的部隊第三兵團和第十九兵團
  還沒有趕到,連為前線補充的四萬名老兵和八萬名新兵也沒有到達。就兵力而言,現在敵我雙方幾乎相等,但與裝備佔絕對優勢的聯台國軍作戰,這卻是個危險的兵力對比。而更為危險的足,部隊沒有應戰的思想準備,從現在各軍的位置上看,應付敵人開始的全面進攻,尚需立剛重新部署調動。
  彭德懷站在大礦洞外的山頭上,可以聽見遠方傳來的爆炸聲,美軍的飛機已開始晝夜不停地對平壤和其他重要目標的轟炸。
  戰局的惡化是肯定的了,身經百戰的彭德懷能夠預料到目前局勢的發展將會多麼的危險;應該慶幸的是,部隊在三八線上及時停了下來,如果繼續南進,在部隊更加困難的時候,敵人進行反擊,後果將更加不堪設想。
  27日,彭德懷向部隊發出「停止休整,準備作虎」的電報。
  深夜,彭德懷向毛澤東發出如下電報:(一)美軍三個團(後續部隊不詳),分三路越金良場裡、水原線北數里,有相機攻佔漢城、漢江南岸橋頭陣地的模樣,企圖以此穩定聯合國內部目前嚴重混亂現象。為增加帝國主義陣營矛盾,可否以中朝兩軍擁護限期停戰,人民軍與志願軍從烏山太平裡、丹邱裡(原州南)線,北撤十五至三十公里,如同意,消息請由北京播出。
  (二)敵繼續北犯,我部全力出擊,消滅一個師以上,保持橋頭陣地,甚為困難。出擊將破壞整訓計劃,推遲春季攻勢,且目前彈、糧全無補充,最快亦須下月初旬,才能勉強出動。我暫時放棄仁川及橋頭陣地,在國內外政治是否許可……政治上如不許可放棄漢城。
  仁川,即須被迫部署反擊,但從各方面考慮,甚為勉強。
  以何者為是,盼示復。
  建議「擁護停戰」從彭德懷的嘴裡說出來,可以想見戰場局勢的危險:停戰是聯合國方面根據一些國家的提案提出來的,中國方面給予了堅決的拒絕,因為這個把戲的目的是讓聯合國軍利用停戰來獲得喘息的時間。連彭德懷自己兩天前的報告中也曾明確闡明:聯合國軍是不會自動退出朝鮮的。現在在對方已經開始大規模進攻的情況下提出停戰,並且要主動後退30公里,政治的天平會倒向哪一方?況且,漢城怎麼辦,放充?這麼快就放棄漢城怎麼向中朝人民交代?將對中國軍隊的作戰士氣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彭德懷在不眠之夜把這些問題的後果都一一想到了,可是,迎敵而上,出擊作戰,軍事上不允許。按現在中國軍隊的狀況,如果出擊,各方面都很勉強,因此必然會凶多吉少。軍事上的常識是,部隊的出擊應該是一切準備完畢之後的行動,戰爭史上沒有哪次勉強出擊是以勝利為結局的。戰鬥一旦展開,是要流血的,絕不能用士兵的生命去做一次企圖僥倖取勝的賭博。如果部隊遭到重大損失,軍事上的被動不說,政治上會更說不過去……
  戰爭就是政治。
  電報發出後,連彭德懷自己都認為,毛澤東肯定不會同意他的意見。
  果然。
  28日晚,毛澤東回電。其內容不但沒有出乎彭德懷的預料,其要求更令彭德懷大吃一驚:德懷同志:
  (-)一月二十七日二十四時給我的電報及給各軍準備作戰的命令均已收到。
  (二)我軍必須立即準備發起第四戰役以殲滅兩萬至三萬美李軍佔領大田安東之線以北區域為目標。
  (三)在戰役準備期間必須保持仁川及漢江南岸,為確保漢城並吸引敵人主力於水原利川地區,戰役發起時,中朝兩軍應取突破原州直向榮州安東發展的辦法。
  (四)中朝兩軍北撤十五至三十公里發表擁護有限期停戰的新聞是不適宜的,敵人正希望我軍撤退一段地區封鎖漢江然後停戰。
  (五)第四次戰役後敵人可能和我們進行解決朝鮮問題的和平談判,那時談判將於中朝兩國有利,而敵人則想於現時恢復仁川及漢江南岸橋頭堡,封鎖漢江,使江域處於敵火威脅之下即和我們停戰議各,中朝兩國處於不利地位,而這是我們決不能允許的。
  (六)我軍沒補充彈藥也不是沒有很大的困難,但集中全力向原州榮州打下去殲滅幾部分美軍及四五個南朝鮮師的力量還是有的。請你在此高干會議上進行說明。此次會議應即作為動員進行第四次戰役的會議。
  (七)中朝兩軍在佔領大田安東之敵軍以北地域以後再進行兩個至三個月的準備工作,然後進行帶最後性質的第五戰役,從各方面來說都比較有利。
  毛澤東一九五一年一月二十八日十九時
  毛澤東不但不同意部隊後撤,而且指示立即發動第四次戰役,其戰役目標是三六線上的大田和安東!
  29日,中朝高級幹部會議立即改成第四次戰役的動員會議。
  彭德懷心裡很清楚,按照毛澤東的要求打到三六線上去,是沒有任何可能性的,至於在三六線上休整部隊,更是絕對的一種想像。現在,在三七線上的部隊想休整,人家已經不讓你休整了。第四次戰役在勉強發動的狀況下,最好的結局根本不是打到大田安東一線去,就連現有的三七線能否保住也是個問題。
  中朝軍隊所進行的戰鬥是正義的,但這僅僅是戰爭勝利的政治保證,而軍事上的保證又是什麼呢?交戰雙方裝備的極度懸殊決定了軍事佔領上的極大差距,彌補這個差距所付出的代價目前只能是更多的士兵的生命。
  撤退,在軍事上是合理的,但政治上不允許。
  進攻,軍事上不現實,但政治上需要。
  第四次戰役必須打了。
  彭德懷給毛澤東回電:主席:……
  我軍情況,鞋子彈藥糧食均未補充,每人平均補五斤,須二月六日才勉強完成。特別是赤腳在雪裡行軍是不可能的。將各軍師直屬隊擔架兵抽補步兵團亦需數日。十三兵團主力由現地出動至洪川、橫城集結約二百公里。我們擬於二月七日晚出動至十二日晚開始攻擊。
  攻擊部署,以鄧華同志率三十九軍、四十軍、四十二軍、六十六軍首先消滅美二師,然後進攻堤川美七師或偽八師、二師,得手後看情況。以韓先楚同志往漢城指揮三十八軍、五十軍及人民軍第一軍團堅持漢江南岸陣地,相機配合主力出擊。以金雄同志往平昌指揮人民軍第二、第五軍團首先消滅偽七師,得手後向榮州前進。
  九兵團目前只能出動二十六軍共八個團,須二月十八日才能到鐵原做預備隊,其餘因凍傷均走不動(一個師三天又走十五公里),四月才能大體恢復健康,影響了我步兵比敵步兵優勢,這是嚴重問題。第四戰役敵我步兵相等。情緒比較高,我還存在許多弱點。消滅敵兩三萬人後,敵利用技術優勢,我亦不能取得兩三個月的休整。第三戰役即帶著若干勉強性(疲勞)。此戰役是帶著更大的勉強性。如主力出擊受阻,朝鮮戰局有暫時轉入被動的可能。為避免這種可能性,建議十九兵團迅速開赴安東補充整訓,以便隨時調赴前線。
  彭德懷
  彭德懷軍事部署的意圖是:西線以現有的第三十八軍和第五十軍堅決阻擊敵人於漢江南岸,人民軍第一軍團擔任海岸防禦和漢城守備任務;而東線則放敵人進來,然後以第三十九軍、第四十軍、第四十二軍、第六十六軍分割殲滅之,人民軍第三、第五軍團擔任側翼掩護。可以說,這樣的一個部署並非是按照毛澤東的要求向三六線進攻的部署,而是企圖通過阻擊和局部的運動防禦,迫使敵人的進攻停下來的權宜之計。
  這是彭德懷所能做到的最大限度的進攻了。
  就是這個計劃,雖然還沒有實施,但看上去已經險象環生:西線有聯合國軍最精銳的、兵力強大的攻擊力量,是聯合國軍的主攻方向,而中朝軍隊在這個方向上只有三個軍(軍團),這三個軍(軍團)將要出現的巨大傷亡且先不說,一旦阻擊不住,西線崩潰,那麼將會導致中朝軍隊防線的全面崩潰。東線雖然採取的是先放後打的原則,而且有戰鬥力弱的南朝鮮軍隊可攻擊之,但是,將要在東線作戰的幾個軍(軍團)目前都在距離攻擊地域上百公里之外的地方休整,於是就要倉促準備,連續行軍,再加上官兵們倉促投入戰鬥的不穩定的心態……
  對於幾十萬中朝士兵來講,朝鮮戰場上的最嚴峻的第四次戰役,就這樣開始了。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