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軍事天地>>軍事小說>>遠東朝鮮戰爭

雲台書屋

「不是一支不可侮的力量」 

  感恩節,起源於北美洲的英屬殖民地普利茅斯,該地居民在1621年獲得豐收後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以「感謝上帝」,之後逐漸形成了固定的節日,名為感恩節。節目的時間是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
  1950年的感恩節為門11月23日。
  東京麥克阿瑟的豪華富邸在11月23日點起了感恩節目的蠟燭,餐桌上的剛出烤爐的火雞散發出的香味令人愉快。麥克阿瑟和家人一起做了「感謝上帝」的禱告後開始享用節日的晚餐。麥克阿瑟在餐後甜點之後破例又倒了一杯香檳酒,然後站在窗前凝望著東京的萬家燈火。此時,收音機裡的播音員正在描述朝鮮前線美軍士兵感恩節的菜單,讓人聽上去不像是在報道一份戰壕中的萊諾,更像是在介紹高爾夫俱樂部裡銀行家們的一次聚會:雞尾酒、夾餡橄欖、烤小公火雞加酸果醬、水果沙拉、蛋糕、肉餡餅和咖啡。麥克阿瑟對
  這份菜單的具體內容不感興趣,無一亮他將親自飛往朝鮮前線,他要到那些美國小伙子中間去轉轉。如果記者們能拍一張麥克阿瑟將軍和美國士兵一起討論火雞味道的照片,並在報刊上發表,這個感恩節就圓滿了。
  24日,美軍第八集團軍指揮部所在地朝鮮清川江邊新安州的上空天氣晴朗。麥克阿瑟的專機降落在坑坑窪窪的跑道上時,以沃克將軍為首的將軍們恭敬地迎接了他。穿著派克大衣的麥克阿瑟走下專機,並沒有先和他的軍事將領們握手,因為他知道記者們對這樣的照片不感興趣,於是他出人意料地先蹲下身來,拍了拍美第一軍軍長米爾本將軍帶來的一隻名叫埃貝的德國種小狗的腦袋,似乎還說了一句什麼玩笑話。記者們拍下了這張輕鬆愉快的照片,並在沒有聽清楚麥克阿瑟說的是個什麼玩笑的前提下,和在場的美國將軍們一起咧開嘴笑了起來。
  接著麥克阿瑟乘吉普車到前線進行了視察。
  麥克阿瑟半開玩笑地責怪了沃克將軍行動緩慢,沃克一直對這個問題採取一種不表態的態度。他聽見麥克阿瑟對美第二十四師師長丘奇少將說:「我已經向第二十四師小伙子們的妻子和母親們打了保票,小伙子們將在聖誕節回國。可別讓我當騙子。趕到鴨綠江,我就放你們走。」
  麥克阿瑟的話被在場的美國《時代》週刊記者牢牢地記住了。
  記者們抓住這個話題,問:「將軍,您的意思是否是,這場戰爭能在聖誕節之前結束?」
  麥克阿瑟說:「是的。我左翼部隊的強大攻勢將勢不可擋,任何抵抗將是軟弱和沒有希望的;我右翼部隊有強大的海空軍的配合,將會處於非常有利的地位。左右兩翼在鴨綠江邊的會合,在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戰爭的結束。」
  「將軍認為中國軍隊有多少人在朝鮮?」
  「三萬正規軍和三萬志願軍。」
  「勝利後的打算是什麼?」
  「第八集團軍調回日本,兩個師去歐洲……聖誕節前讓孩子們回家!」
  第二天,11月25日,美國各大報刊刊出的標題是:《麥克阿瑟將軍保證聖誕節前結束戰爭》、《聖誕節土兵可以回家》、《勝利在望——聖誕節不遠了嗎?》……
  「聖誕節攻勢」這一戰役的名稱從此具有了諷刺的意味。
  「聖誕節前讓孩子們回家」這句話日後成為人們茶餘飯後永久的笑柄。儘管日後麥克阿瑟在他的辯解和回憶錄中極力否認自己說過類似的話,但是所有在新安州機場上的美軍高級軍事將領和大批的記者都是見證,徹底的不認賬是不太可能的。麥克阿瑟的參謀惠特尼少將後來回憶說,當時麥克阿瑟的話是「半開玩笑,但意思和目的帶有某種肯定性」。麥克阿瑟自己的辯解是:「在和一些軍官的談話中,我告訴他們布萊德雷將軍希望聖誕節前把兩個師調回國,要是赤色中國不干預戰爭的話……報界將這句話曲解為我們必定勝利的預言,而且這個偽造的歪曲的解釋後來被用來作為狠狠打擊我的一個有力的宣傳武器。」
  麥克阿瑟沒法否認的是當天他發表的一份公告:聯合國軍在北朝鮮對在那裡作戰的精銳軍的壓縮包圍現已臨近關鍵時刻。在過去三周內,作為這隻鐵鉗獨立成份的各類空軍,以模範的協同和戰鬥力發動了持續的攻擊,成功地切斷了來自北方的補給線,這樣,由此而進行的增援急劇減少,基本的補給明顯地受到限制。這一鉗形攻勢的右翼在海軍有效的支援下,
  現已抵達居高臨下的包圍陣地,把地理上可能有敵人的北部地區一分為二。今天上午,鉗形攻勢的西段發動了總攻,以完成包圍並夾緊鉗子。倘能成功,這實際上將減少戰爭,恢復朝鮮的和平統一,使聯合國軍隊迅速撤離,並使朝鮮人民和國家得以享有全部主權和國際的平等。我們就是為此而戰。
  英國《泰晤士報》當天在報紙上宣佈:「七個聯合國師(三個美國師和四個南朝鮮師)以及英聯邦旅已準備就緒,去進行據稱是最後的進攻,以掃蕩從西海岸至南朝鮮部隊已經到達地點的這段鴨綠江下游地區。」
  在世界戰爭史上,沒有哪一個軍事指揮官會在進攻前光天化日地把自己的進攻計劃公開宣佈,進攻的路線、規模、兵力、目的等絕對機密的軍事內容都像公佈旅遊計劃一樣張貼出來了。
  英國報刊說,大肆宣揚這次進攻,「顯然是一種最奇特的打仗方式」。
  麥克阿瑟的情報官威洛比此時的心情遠比他的司令官緊張。這個有名的樂觀主義者鑒於第一次戰役的教訓,在「聖誕節攻勢」的前夕,他對中國軍隊的估計要比以前現實得多。威洛比11月15日提醒他的司令官:「大約有三十萬有作戰經驗的中國共產黨軍隊已經在鴨綠江北安東至滿浦128公里的地段集結。
  來自中國廣東的情報也表明,大批火炮、輕武器、彈藥和其他軍事物資正在裝船北運。」
  威洛比對於24小時不間斷飛行的美軍偵察機飛行員「沒有發現中國軍隊的蹤跡」的報告感到懷疑。他認為中國軍隊有能力把部隊滲透到朝鮮,因為中國軍隊善於利用偏僻的道路行軍,並利用夜色作為掩護。而且這支軍隊的後勤支援相對也容易,因為補給線非常短。
  關於中國軍隊的機動能力和隱蔽行軍的特點,美軍戰史中描述得十分詳細:中共軍隊強行軍的能力是非凡出眾的。根據可靠情報,中共三個師從鴨綠江邊的安東出發,用十六至十九天的時間行軍二百八十六英里,到達了北朝鮮東部的一個集結地域;一個師在十八天裡,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平均每天行軍十八英里。中共士兵的「白天」開始於夜幕降臨的時候,大概在晚上七時左右,直至翌晨三時。拂曉時,即五時三十分,他們要挖掩體,偽裝所有的武器裝備,然後吃飯。在晝間,只有偵察部隊在行動,以尋找第二天的宿營地。主力部隊都靜止不動加以偽裝,從航空照片和空中觀察是無法看到的。如果一名中共士兵在白天去掉了偽裝,飛機來時他必須在留下他蹤跡的地方一動不動,軍官有立即槍斃違令者的權力。
  儘管美軍飛機的空中偵察很嚴密,但中國軍隊大兵團的機動開進沒有被發現。朝鮮戰爭結束後,美英等國的軍事家們將此舉稱為「當代戰爭史上的奇跡」。
  美第八集團軍對為什麼沒有發現中國軍隊的大舉調動做了如下解釋:一、在得到相對準確的情報時,一種「不會是那樣的」先入觀念左右了判斷。任何情報如果指揮官不相信,是不能稱其為有效情報的。
  二、第八集團軍的情報組織貧乏。原來美二十四師在南朝
  鮮建立的情報網後來解散了,之後沒有再建立有效的情報網。
  三、情報技術上沒有夜間偵察的有效手段。判讀軍官不具備識破中國軍隊的偽裝的能力。
  四、集團軍召集來的偵察軍官和判讀軍官都是些多年沒有參加戰爭的人,歲月令他們已經失去了其職業敏感性。
  而對於始終沒有弄清中國軍隊準確的人數,第八集團軍的解釋是他們「跌入了中國軍隊的一個微不足道的騙局」。因為,「中國軍隊規定稱呼下降兩級使用,即把軍叫做某某部隊,讓人聽上去像個團,師讓人聽上去像個營,團讓人聽上去像個連。
  這些說辭正說明了美第八集團軍司令官沃克將軍的觀點:統統是失敗後的一種牽強的推脫。
  美第八集團軍司令官沃克將軍在麥克阿瑟眼裡是個膽小而怯懦的人。在新的戰役即將開始的時候,沃克不再為麥克阿瑟武斷的指揮方式和把第十軍獨立於他的指揮之外感到憤怒。此刻,更令他憂慮的是他的第八集團軍將要面臨的撲朔迷離的戰場。第八集團軍由於與東線的第十軍之間巨大的間隙而使右翼「危險地暴露」著,這一點讓沃克感到相當的恐懼。當麥克阿瑟命令他11月15日開始進攻時,沃克反抗說他根本沒有得到應有的後勤物資,而他的部隊每進攻一天就需要各種物資4000噸。於是,麥克阿瑟不得不將進攻的時間改在11月20日。而隨後沃克的消極準備又使進攻的時間推遲到24日。究竟沃克的這種拖延是不是正好給了彭德懷調動部隊的時間且不說,美軍的軍事學家對沃克的這種謹慎給予了看似離奇但十分有哲理的分析,他們說沃克之所以這麼做是出自於他「對中國軍隊的某種敬佩」。沃克對一個記者明確說過,儘管麥克阿瑟的命令要堅決地執行,但他的準備是一旦情況有變就撤退。他曾對他的一個親密的朋友說,右翼的第八集團軍在中國軍隊面前的撤退,使他差一點兒丟了官。麥克阿瑟不喜歡他。他必須按照麥克阿瑟的計劃發起進攻,否則他的職業軍人生涯很快就會結束。但他同時又敏感而強烈地預感著:「中國軍隊肯定在一個什麼地方等著我們。」
  為了和東線的美第十軍聯繫上,沃克派出巡邏隊去尋找他側翼的友軍,結果巡邏隊的報告說,第八集團軍的側翼「好像存在一支部隊」。在即將開始進攻的記者招待會上,沃克將軍的話令在場的新聞人士都感到氣氛不對頭。《讀者文摘》記者詹姆斯。米切納後來回憶說,那次記者會是他「所有記憶中最為陰鬱黯淡的事」。
  記者問:「沃克將軍,你說你的巡邏隊已經與左翼建立了聯繫,他們是友鄰部隊嗎?」
  沃克回答:「我們是這樣認為的。」
  「難道您不知道嗎?」
  「我們認為他們肯定是友軍。」
  「你們與左翼沒有任何聯繫嗎?」
  「沒有。我們是各自獨立作戰。但我們確信,那些部隊肯定是友軍。」
  幾天之後,當戰場打響時,沃克知道了他的巡邏隊看見的那支「肯定是友軍」的部隊,其實是一支中國迂迴運動中的部隊。
  對麥克阿瑟的「聖誕節攻勢」提出強烈質疑的不止沃克將軍一人,連同總統杜魯門和包括李奇微在內的美軍高級將領都認為麥克阿瑟是在走鋼絲。在一次杜魯門召集的會議上,李奇微對麥克阿瑟進行了尖銳的抨擊。李奇微認為麥克阿瑟把第八集團軍和第十軍互相不聯繫地分成兩路進攻,是給了善於穿插和分割的中國軍隊一個絕好的機會。這種部署是西點軍校最低級的見習學員才會幹出的事。他接著以嘲笑的口吻譏諷了麥克阿
  瑟的所謂「進攻」:「儘管麥克阿瑟把這次向鴨綠江的推進稱做『進攻』,但實際上不過是一次接敵運動。在未弄清楚敵人的位置之前,在敵軍部隊根本就未與你的部隊接觸之前,你是無法向敵人發起進攻的。很多野戰部隊的指揮官都相信,中國的強大的部隊一定在什麼地方待機,而且,有一兩位指揮官還對不顧側翼安全、不與兩翼友鄰部隊取得聯絡而盲目向前推進的做法十分明智地表示懷疑。但是,卻沒有一個人知難而退,而且很多人還表現出總司令那種過於樂觀的情緒。」杜魯門也對麥克阿瑟「節前結束戰爭」的論調表示懷疑,儘管這種懷疑是在事後說出來的:「我們當時應該做的是停止在朝鮮頸部這個地方(他用手指著一個地球儀說),那是英國人所希望的。我們知道中國人在邊界線有近一百萬人以及諸如此類的事,但麥克阿瑟是戰地指揮官。你挑選了他,你就必須支持他,這是一個軍事組織得以運轉的惟一方式。我得到了我所能夠得到的最好的意見,而在前線的這個人卻說,這件事應該這樣做。所以我同意了。這是我做出的決定,不管事後怎樣來看。」
  連總統都拿麥克阿瑟沒有辦法,其他的高級軍事幕僚們又能做什麼?
  國務卿艾奇遜在他的回憶錄中這樣寫道:「政府失去了制止朝鮮走向災難的最好機會。所有有關的總統顧問,不論是文的還是武的,都知道出了毛病,但是什麼毛病,怎樣找出來,怎樣來處理,大家都沒有主意。」
  麥克阿瑟作為一名駐國外的軍事將領與本國政府和本國最高軍事決策機構的關係,已成為二戰後世界政治史和戰爭史上最奇怪和最荒誕的關係。「他總認為我們是一群毛孩子。」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將軍說。這個比喻極其生動,但美國作家約瑟夫。格登說得卻更妙:「五角大樓的主要罪過是因小怕事。參謀長聯席會議在麥克阿瑟面前就像學校的男孩子在城裡遇到街頭惡霸一樣怕得發抖。」
  11月23口感恩節這天早晨,彭德懷拿著放大鏡在地圖上晃來晃去,他把洪學智、鄧華和解方叫來,指著地圖上的德川和寧遠說:「就在這裡!就在這裡!」
  彭德懷等待的戰機已經明朗了:聯合國軍的右翼已經形成明顯的薄弱部位,這個部位就在德川和寧遠地區。在這個地區的聯合國軍是南朝鮮軍的第七師和第八師,而將與其相對陣的是中國的第三十八軍和第四十二軍。應該說,這是彭德懷預想中的最理想的狀況,南朝鮮軍隊根本不是中國軍隊的對手。從這個部位插進去,可以直搗西線聯合國軍的大後方。彭德懷似乎已經能夠看見南朝鮮的兩個師全軍覆沒的結局。
  彭德懷立即給第三十八、第四十二軍發電:「你們應以求得全殲德川地區李偽軍第七、第八師為目的。你們的攻擊時間於二十五日晚開始。清川江西岸各軍,則視戰役情況發展而定。
  請韓先楚同志根據實際情況做調整。總之,以先切斷、包圍,求得全殲李承晚第七、第八兩師為原則。」
  這一天,除南朝鮮第七、第八師到達德川、寧遠一線外,南朝鮮第六師正由價川地區向東轉移,北倉裡、假倉裡由美軍第二師接替。與此同時,美騎兵第一師、第二十四師、英第二十七旅以及南朝鮮第一師均已進至球場、龍山洞、博川一線。敵情的變化引起中共中央軍委的注意,特來電報:我軍在清川江東岸發起進攻後,美軍第二師、騎兵一師有向東增援的可能。如該兩敖東援,我軍在清川江東岸之三十九、四十軍,均難達到配合四十二軍、三十八軍殲滅李軍第七、第八兩師的目的。因此,建議以
  四十軍東進與三十八軍靠攏,增強我軍左翼突擊力量。
  以對付球場、院裡方向可能東援之美二師和騎一師,以保證我三十八軍、四十軍首先殲滅李軍第七、第八兩師,並對下一步對故作戰造成戰役迂迴的有利條件。
  彭德懷立即對其戰役部署做了調整:由韓先楚副司令員直接指揮第三十八軍和第四十二軍,首先殲滅德川、寧遠、盤山之南朝鮮軍第六房七、第八三個師;第四十軍東移至新興裡、蘇民裡以北,以一個師接替第三十八軍—一二師的防務,阻擊敵人,其主力向夏日嶺、西倉插進,阻止美軍東援;在第四十軍東移後,第三十九、第六十六、第五十軍等部亦逐次東移,逐次接防,保持戰線的完整。當向敵發起全面進攻後,各軍應積極向當面之敵進攻,求得殲敵一部。
  彭德懷把調整後的計劃向毛澤東匯報,再次確定西線發起攻擊的時間是11月25日黃昏,而相應調整後的東線發起攻擊的時間則是26日黃昏。
  就在麥克阿瑟到前線談笑風生的時候,彭德懷接到毛澤東的回電是:「你們本目七時的作戰部署是完全正確的。」
  毛澤東不知道,就在他向朝鮮發出這封電報的時候,一件令他終生悲傷的事件發生了。
  25日上午,美軍飛機飛臨志願軍指揮部所在地的上空,一枚凝固汽油彈落在了彭德懷所在的房子頂上,房子瞬時燃燒起來。因為前一天志願軍指揮部已被美軍飛機轟炸過,在洪學智等人的堅決要求下,這天早上彭德懷一行上山隱蔽了,但是,毛岸英和另外幾名參謀人員沒有上山隱蔽。高溫的凝固汽油彈僅用了幾分鐘就將房子燒成了灰燼。當美軍飛機離去,彭德懷從山上下來時,他看見了毛岸英燒焦的屍體。
  「為什麼偏偏把他炸死?」彭德懷在極度的悲傷中反覆念叨著這樣一句話。
  除了彭德懷和幾位高級指揮官之外,沒有人知道毛岸英的真實身份。
  毛岸英,毛澤東的長子,1922年出生於中國長沙,童年時跟隨母親楊開慧在國民黨的監獄中度過。後被中共地下黨營救。
  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和蘇聯東方語言學院的畢業生,蘇德戰爭時成為蘇軍的坦克中尉。人朝前是北京機器總廠的黨委副書記。人朝後任彭德懷的秘書兼俄文翻譯,犧牲時年僅28歲,新婚不久。
  這是聯合國軍「聖誕節攻勢」正式開始後第二天發生的事情。
  幾個小時之後,士兵們用木板釘了個棺材,把毛岸英埋在了山上。
  至今,在北朝鮮那個叫大榆洞的地方,豎立著一塊石碑,正面寫著:毛岸英同志之墓。背面寫著: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縣韶山沖,是中國人民領袖毛澤東同志的長子。一九五零年,他堅決請求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於一九五零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抗美援朝中英勇犧牲。毛岸英同志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將永遠教育和鼓舞青年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
  沒有聯合國軍特工人員的現場偵察和標示目標位置,美軍飛機對彭德懷辦公地點的轟炸絕不會如此準確。這件事表露出朝鮮戰爭初期中國方面對戰爭指揮部的保衛工作的疏忽。
  如果彭德懷未聽從勸告而上山躲避,那麼他也不會逃過這場災難。朝鮮戰爭如果沒有了這位中國司令官,戰爭又將是個什麼樣子呢?
  麥克阿瑟下達了全線進攻的命令,在眼看著坦克的隆隆發
  動和記者們在一種莫名的興奮中向全世界發出聯合國軍開始「最後的攻勢」的電訊之後,覺得這裡已沒有他這個總司令的什麼事了,於是他又登上專機,之後,他對飛行員下達的指令又讓所有在場的人都驚呆了:「朝西海岸飛,然後沿鴨綠江往北!」
  隨行的參謀們立即說不行,因為即使這架專機有自衛武器。
  有戰鬥機護航,往鴨綠江飛也是十分危險的事情。情報官威洛比不是多次警告說,蘇聯的米格飛機已經在鴨綠江上跟美軍飛機碰過頭了嗎?中國軍隊江邊的高射炮兵不是已經有了擊落美軍飛機的紀錄了嗎?
  麥克阿瑟說:「我要看看地形,看看蘇聯人和中國人的跡象……敢於進行這次飛行的膽略就是最好的保護!」
  任何反對在麥克阿瑟的旨意前都是沒有效果的。
  記者們害怕了,嘟嘟嚷嚷道:「有必要這麼做嗎?」
  麥克阿瑟的參謀惠特尼將軍小心地提醒道:「是不是帶上降落傘?」
  「你這個紳土願意的話你就帶上,反正我不帶。」麥克阿瑟叼著他的煙斗,臉上浮現的顯然是一種嘲諷。
  專機起飛了。在西海岸上空轉彎,到達鴨綠江的入海口。
  麥克阿瑟命令:「沿著江飛!飛低一點!」
  高度5000米。
  機翼下是一片白雪皚皚的山地和平原。鴨綠江已經封凍,江水特別湍急的江心偶爾露出黑色的江面。沿江巨大的荒原上崎嶇境蜒的道路被厚雪覆蓋,沒有任何人跡和交通工具通過的跡象,荒原在迷濛的風雪中一直延伸到遙遠的西伯利亞沒有人煙的遠方。
  70歲的麥克阿瑟什麼也沒看到。
  惠特尼將軍後來對他從飛機的舷窗向下看到的景象所感到的畏懼記憶猶新:「極目遠望的是無窮無盡的窮鄉僻壤,崇山峻嶺,裂谷深峽,近乎於黑色的鴨綠江水被束縛在死一般寂靜的冰雪世界之中。」惠特尼感到麥克阿瑟不要降落傘是對的,因為他認為,如遇緊急情況,寧可與飛機同歸於盡,也比降落到「這冷酷無情的荒郊野地上『好。
  麥克阿瑟因為他的鴨綠江飛行,被美國空軍授予了功勳飛行勳章和戰鬥飛行榮譽徽章。
  麥克阿瑟在記者們崇拜的目光中結束了邊境飛行。他的專機這回真的向東京飛去了。當飛機消失在雲層中的時候,留下來的沃克低聲地嘟喚了一句:「胡鬧。」沃克的聲音雖然很低,但在場所有的人事後都說自己清楚地聽見了。
  沃克將軍的助手林奇在不得不回答記者就此提問時的答覆是:「沃克將軍無論遇到什麼惱火的事都不使用褻瀆的語言。」
  麥克阿瑟回到東京立即發表聲明:聯合國軍此次進攻將很快以勝利告終。
  東京《朝日新聞》當日在顯著位置用大號字體刊出的標題是:聯合國軍開始總攻勢,戰亂可查結束與此同時,位於戰爭前線的沃克將軍卻對美第二十四師的師長丘奇少將說:「告訴你的先頭部隊二十一團的斯蒂芬斯上校,要他一聞到中國飯的味道就撤退!」
  還是與此同時,在麥克阿瑟專機剛剛掠過的一條荒涼山溝中的一個潮濕的山洞裡,彭德懷正用凍得麻木的手舉著放大鏡在看地圖。他苦苦地思索著戰役打響之後,最關鍵的第三十八軍方向還可能發生什麼意外的情況。
  就在美軍士兵們嚼著香噴噴的火雞肉,喝著熱咖啡的時候,朝鮮北部的那一望無邊的雪原之中,幾十萬中國士兵正縮在用枯枝和積雪偽裝起來的戰壕裡,在他們的小鐵鍬上烙一種堅硬的麵餅,或者把土豆和黃豆粒烤熟,為即將到來的戰鬥準備自己的口糧。中午的飯是煮熟的玉米棒。玉米棒凍得很結實,他們就把玉米棒放在冬天的太陽下曬,曬軟一層就啃掉一層——由於已經把置敵於死地的一個巨大的陷階挖好了,等待的時刻他們吃得很慢很從容。
  看不見陽光下戰壕邊沿上那一排排中國士兵們的金黃色玉米棒而自稱「深刻地瞭解東方民族的性格」的麥克阿瑟,由此注定了他的「聖誕節攻勢」在世界戰爭史中演繹的必然是悲劇。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