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末,瀰漫在波斯灣地區的硝煙漸漸散去,持續8年之久的兩伊戰爭終於結束了。全世界的人都在為海灣地區出現的光屏而感到欣慰。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就在全世界人民致力於海灣和平時,一場新的衝突正悄然地孕育著。
從1990年初開始,在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的授意下,伊拉克的官員幾次三番地對其近鄰科威特進行刁難。先是提出"以阿拉伯團結的名義"一筆勾銷兩伊戰爭期間所欠下的350億美元債務,後來又進一步提出領土要求。科威特當然是予以回絕。見軟的不行,薩達姆又來硬的,下令向科伊邊境調集軍隊,並向科威特發出最後通牒。霎時間,科伊邊境危機四起,戰爭一觸即發。
8月2日凌晨2時,白天氣溫達攝氏40度的暑氣稍消,190萬科威特人還在沉睡之中,月照星空,萬籟俱寂。就在這死一般寧靜的時刻,隨著薩達姆一聲令下,30萬伊軍以被薩達姆稱為"軍中之軍"的伊拉克精銳部隊--共和國衛隊為主力,在350輛T-72坦克的開道下,
如天邊的炸雷,以排山倒海之勢迅速越過125公里長的科伊邊境,長驅直入,衝向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城。
霎那間,科威特硝煙瀰漫,炮聲隆隆。天空中,大批的伊拉克轟炸機、殲擊機、強擊機和武裝直升機機群呼嘯著,成群結隊而來,一排排重磅炸彈,一串串集束火箭,準確地命中目標;地面上,伊拉克1個坦克師和8個機械化師一字排開,成多路直插科威特城,銳不可當。
對於有8年實戰經驗、號稱阿拉伯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的伊拉克來說,科威特實在太小了。它的國土面積只有1.8萬平方公里,沒有可供迴旋的餘地,它的軍隊也只有2萬人,根本不是伊拉克軍隊的對手。伊軍僅用10個小時就佔領了科威特全境。
聽到前方傳來的戰報,指揮所裡的薩達姆露出得意的微笑,他的目的達到了。然而,他怎麼也沒想到,這一勝利只是暫時的,一場更大的戰爭陰影正向他襲來。
"沙漠盾牌"出籠
科伊戰火震驚了整個世界,更使在地球另一側的美國感到如坐針氈。
美國人在海灣地區有著巨大的經濟利益,歷來對這一地區的形勢極為關注,美國的偵察衛星時時刻刻盯著這裡。薩達姆向科伊邊境調集重兵的情況當然逃不過那些太空上的「火眼金睛"。
但美國人的判斷是伊拉克不會動武,薩達姆只是想威脅一下科威特。事實證明,美國人的判斷是大錯特錯了。
8月2日凌晨,得到伊拉克軍隊突然進攻的消息,美國總統布什甚感震驚,國防部五角大樓指揮中心也處於一片忙亂。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連發幾道命令:命令停泊在巴林麥納麥港的6艘美國軍艦立即起錨駛離港口,以防伊拉克空軍突然襲擊,造成"第二次珍珠港事件";命令正在印度洋游弋的"獨立號"航空母艦向阿曼灣靠攏待命;
命令印度洋迪戈加西亞島美軍基地處於一級戰備狀態,基地上的B-52轟炸機隨時準備出擊;命令美軍駐希臘蘇扎灣海軍基地處於高度戰備狀態......
8月4日清晨,美國軍政要人齊聚戴維營。會議經過一整天的討論,一項代號為"沙漠盾牌"行動的計劃就在這次會上敲定下來。該計劃的主旨是向海灣地區緊急增兵、阻止伊拉克進一步入侵沙特,並迫使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同時,該計劃還規定"沙漠盾牌"行動由美軍中央司令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將全權組織實施。
8月7日凌晨2時,布什總統正式批准了"沙漠盾牌"行動計劃。命令下達後,五角大樓迅速行動起來。
早晨6點,國防部長切尼主持會議,詳細部署了"沙漠盾牌"的實施方案。
在"沙漠盾牌"實施方案中,空中力量以其特有的機動速度快、機動距離遠的特長而備受重用。
7時30分,美軍第82空降師的2300人作為"沙漠盾牌"行動的先頭部隊登機完畢,5分鐘後,運載這批傘兵的飛機奉命從北卡羅來納州的布拉格堡基地起飛前往沙特。「沙漠盾牌"行動由此拉開了帷幕。
幾乎就在同一時刻, 2個中隊共計48架F-15戰鬥機作為首批派往沙特的空軍部隊,從弗吉尼亞州的蘭利空軍基地起飛,前往沙特指定機場。
經過3個月緊張的海空運輸,到11月初,到達海灣地區的美軍總兵力達到24.5萬人。其中,地面部隊17萬人,800輛坦克;空軍部隊3萬人,各型飛機444架;海軍部隊4萬人,各型艦船85艘,艦載機553架。
依美國總統布什之見,經過3個月的禁運、封鎖和經濟制裁,再加上20多萬大軍壓境,足可以讓薩達姆從科威特滾蛋。然而,布什的判斷又錯了,薩達姆根本不買他的帳。薩達姆不僅沒有從科威特撤軍,反而在國內加緊備戰,並向科沙邊境又增調了20個師的兵力。與此同時,薩達姆還展開宣傳攻勢,宣佈扣留西方人質,號召阿拉伯人開展"聖戰」,打擊美國和"推翻阿拉伯的統治者"。
薩達姆的言行激怒了布什。11月8日,布什總統宣佈,在2個月內再向海灣增兵20萬,以便使美軍"擁有在必要情況下採取適當的進攻性軍事行動的選擇"。他要主動出擊了。
在美國大舉進兵海灣的同時,布什還派人四外遊說,動員說服它的西方盟國以及部分阿拉伯國家派兵參戰和擔負戰爭費用。到1991年1月15日,有30多個國家答應出兵參戰,這樣再加上海灣地區的6個國家,共有40多個國家的多國部隊雲集在海灣地區,總兵力達70萬人,裝備飛機3510架,坦克2900輛,裝甲車2200輛,艦艇400艘。在多國部隊中,美國軍隊佔絕大多數,總兵力為52.7萬人,其中陸軍29.5萬,海軍陸戰隊9.4萬、海軍8.2萬,空軍5.6萬。部署坦克2200輛,裝甲車2000餘輛,飛機2800架。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美國進行的歷次戰爭中,空中力量都扮演了主要角色,這一次也不例外。為了征服薩達姆,美國將空中力量的精銳悉數派往海灣。
隸屬於第18空降軍的第82空降師是一支在美軍中久負盛名的老牌勁旅。該師組建於1942年8月,是美軍空降兵中的元老,其前身是82步兵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82空降師作為美軍當時5個空降師的主力,先後參加過西西里島、那不勒斯、薩勒斯、諾曼底等戰役,作戰422天,付出傷亡9000人的代價。戰後,該師也曾多次出征,直至1989年12月,還作為主力部隊參加入侵巴拿馬行動。該師下轄3個旅、8個空降步兵營、1個空降裝甲營,共有官兵16000人,裝備攻擊直升機48架,其他直升機167架,輕型坦克54輛,火炮147門,具有較強的空中機動和攻擊能力。
隸屬於第18空降軍的第101空中突擊師,是美軍的另一支老牌勁旅。該師也成立於1942年8月,其前身為第101步兵師。二次大戰期間,該師轉戰歐洲,立下過赫赫戰功,曾被授予"優異部隊"獎狀。該師下轄3個旅、9個空中突擊步兵營、1個航空兵大隊、1個空中騎兵中隊,有官兵15700人,裝備攻擊直升機165架,其他直升機95架。該師由於具有快速的機動性和強大的火力,能在任何地形上和任何環境條件下遂行作戰,被譽為"全能師"。
除第82空降師和第101空中突擊師外,其他一些部隊,像美國空軍第8航空隊、第5航空隊,海軍的幾個航母戰鬥群等,也都是美軍中戰功赫赫的拳頭部隊,大多參加過二次大戰、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
由於在兵力總數上美軍難以超過伊軍,因此,美國不僅盡遣精銳之師,而且將其武器庫中幾乎所有新式武器都拿出來亮相,以獲得技術上的優勢,以質量取性。在空戰兵器中,其佼佼者是F-117隱形戰鬥轟炸機。
F-117是美國空軍最新式的主戰飛機之一,
也是美軍空軍第一種高亞音速隱形戰鬥轟炸機。該機由美國著名的洛克希德公司製造。1981年6月原型機首飛成功,1983年10月生產型開始裝備駐內華達州內利斯空軍基地的第4450戰術戰鬥機大隊。
美國空軍共採購59架F-117,至1990年7月21日全部交付完畢,總費用為62億美元,單架價格達1億多美元。
儘管F-117早在1981年就試飛成功,
並於1983年正式投入使用,但是美國空軍對它的情況一直守口如瓶,直到1989年4月21日,才在內利斯空軍基地向外界展示。
F-117外觀呈黑色,
頭部像個楔子,後緣呈鋸齒狀,機尾很像燕尾,這使它看起來非常古怪。更令人驚奇的是,它的全身找不出一絲曲線和曲面的痕跡,整架飛機幾乎全部由直線光屏面組成。難怪見過F-117的人曾打趣說:在設計F-117時,大概設計師們只使用直尺吧!連它的機翼和V型尾翼也都採用了沒有曲線的菱形。那麼,它為何被設計成這般怪模樣呢?原來,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為了使它具有一種前所未有的"隱身"本領。因為採用這種外形,可以大大減少它在雷達屏幕上的顯示信號。此外,它的發動機進氣口、尾噴口、座艙蓋接縫、起落架、艙門等部位也都經過有益於「隱身"的特別設計,就連身上的塗料也能吸收雷達波束,增強它的"隱身"本領。
據說,在F-117身上採取了這些措施後,它在雷達屏幕上顯示的信號比一隻小鳥在雷達屏幕上顯示的信號還小,肉眼根本識別不出。這就好比給它披上了一件"隱身衣",任何先進的雷達對它來說都好比是"瞎子"。
除了隱身本領之外, F-117還具有強大的突擊能力。它的腹部有一個長4.7米、寬1.75米的大彈艙,裡面可以裝載2顆2000磅激光制導炸彈或數枚空地導彈。
不過,F-117也並非盡善盡美,它也有缺陷。設計師們為了增強它的隱身性能,不得不在其他一些性能上作出犧牲。比如,它的最大速度還沒有超過音速,這在當今世界一流戰機中幾乎是不存在的;它還不具有空戰能力。
當然, 除了F-117之外,美軍的其他裝備也很先進,像F-15、F-16戰鬥機,F-10攻擊機,F-111戰鬥轟炸機,海軍的艦載機A-18、A-6、A-7,
陸軍航空兵的AH-64"阿帕奇"攻擊直升機和AH-1"眼鏡蛇"攻擊直升機等等,都是當今世界比較先進的兵器。
美國人緊鑼密鼓地調兵遣將,多國部隊雲集海灣,磨刀霍霍。然而,薩達姆也非等閒之輩,他並沒有被嚇倒。對於布什總統讓他滾出科威特的言行,薩達姆的回答是:一旦美國人捲入戰爭,我們將使他們血流成河。
薩達姆的話並非言過其實,因為他手中也掌握著龐大的戰爭機器。
為了對付多國部隊的進攻,薩達姆下令在全國實行戰時體制,將全國劃分為5個戰區。與此同時,薩達姆加緊擴軍備戰,其正規軍在原有53個師的基礎上,重建了13個師,並新組建了11個師,達到77個師,總兵力增至120萬人,裝備坦克5600輛,
裝甲車6000輛,火炮4000餘門,飛機770餘架,"飛毛腿"導彈800餘枚。
與多國部隊相比,伊拉克在兵力總數上要遠遠超出多國部隊,雖然在兵氣質量上稍遜色一些,但其中也不乏當今世界數一數二的一流兵器。比如,在空戰兵器當中,米格-29「支點"式殲擊機,就與美國空軍的F-15、F-16相差無幾。
米格-29是在80年代初由原蘇聯著名的米高揚設計局最新推出的一種全天候殲擊機。從外觀上看,米格-29很像是美國的幾種飛機的混合體。比如,它的機翼和頭部跟F-16和F-18很相像,
它的雙垂尾類似於美國的F-15,而它的後半身則與F-14相近。
米格-29裝2台R-33型渦噴發動機,
機內裝有具有下視、下射能力的脈衝多普勒雷達,探測距離達100公里。該機還裝有紅外搜索、跟蹤裝置,敵我識別器和全向雷達告警系統。米格-29的2個機翼上各有3個武器掛架,可掛載空空導彈、航空炸彈、火箭彈等武器,它的機身左側邊條根部裝有1門30毫米機炮。米格-29的最大速度達2.3倍的音速,作戰半徑為900公里。
除上述性能外,米格-29還有一種絕技,那就是它可以做出以前只有蘇-27殲擊機才能完成的"皮加切夫眼鏡蛇機動"。這種動作的要領是:飛機在低空平飛時,突然將機頭拉起,使飛機腹部向前平飛數秒鐘。可不要小看這個動作,在當今世界一流戰機中,除米格-29和蘇-27之外,至今還沒有其他任何一種飛機能做得出來,包括美國的F-15和F-16戰鬥機。
神秘的"霹靂"計劃
多國部隊和伊拉克都握有自己的"王牌",雙方都認為自己能贏得這場戰爭。於是,雙方一方面加緊調兵遣將,另一方面開始著手制定作戰計劃。
與多國部隊相比,伊拉克在地面部隊方面要佔有很大優勢,因此,薩達姆決心與多國部隊展開陸上決戰。為此,他特別在南部戰區設置了3道防線。
美國自知自己地面兵力少,與伊拉克展開陸上決戰佔不到什麼便宜,於是,把寶押在了空中力量上。從"沙漠盾牌"行動一開始,美國就調集人馬著手制定首先用空中力量摧垮薩達姆戰爭機器的作戰計劃。
1990年8月5日,也就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第3天,正在外地休假的美國空軍主管計劃與作戰的副參謀長特別助理沃登上校被緊急召回了華盛頓,要求他召集一個由計劃和作戰參謀軍官組成的特別小組,制定出一個保衛沙特阿拉伯的戰略空中戰役計劃。
沃登上校將計劃制定小組成員集中在空軍參謀部的"決勝"處辦公室。兩天後,計劃初具輪廓。8月7日下午,應空軍副參謀長約翰·洛將軍的要求,沃登上校提交了一份長達12頁的對伊戰略空中戰役計劃梗概。該計劃被命名為"霹靂",以區別於越南戰爭的"滾雷"計劃。
洛將軍和當時的空軍參謀長杜根將軍都很喜歡這個計劃。8月9日,沃登上校及其計劃制定小組隨空軍計劃主任亞歷山大少將一起到麥克迪爾空軍基地向施瓦茨科普夫將軍匯報。
沃登上校設想通過一次空中進攻戰役打擊伊拉克,以迫使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該計劃正合施瓦茨科普夫將軍之意。因為他無法在短期之內集結起足夠打一場進攻戰役的地面部隊,也就無法完成總統下達的將伊軍趕出科威特的任務。而只有空中力量可以迅速地集中起來,打一場空中戰役,擔負起摧毀伊軍的目的。
施瓦茨科普夫讓沃登上校將"霹靂"計劃呈交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將軍。鮑威爾也贊同這個計劃,
並進一步提出要求:"我的目的不是讓他們撤退,而是要消滅他們,
摧毀他們所有的坦克。"他讓沃登上校在計劃制定小組中增加陸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代表。這樣就使計劃制定小組的成員增加到100多人;一周以後,"霹靂"計劃正式出籠了。"霹靂"計劃的要旨是:戰鬥一開始就投入全部可使用的空中力量,
形成絕對壓倒對方的優勢,打擊其要害部位,"在戰爭伊始就一鳴驚人"。
不過,單純依靠空中力量打敗伊拉克軍隊的想法遭到了鮑威爾將軍的反對,杜根將軍甚至因此被撤了職。但依靠空中力量發揮關鍵的作用,則在美軍高級軍官中取得一致看法。
沃登上校在80年代末曾寫過一部名為《空中戰役》的書,沃登上校在書中,旁徵博引,用大量實例論證了戰爭"重心"對制定作戰計劃的重要性,強調在各個戰爭層次上都要打擊敵人的重心,即要害。"霹靂"計劃完全貫徹了沃登上校的這一思想。計劃小組以5個同心圓環,形象地確定了戰爭的"重心"及其重要程度。在這一個圓環中,最內環是敵人的作戰指揮系統,包括其指揮機構、軍民用通信、廣播電視系統等;第2環是敵能源系統,包括石油、電力等生產設施,但計劃只使其短期內喪失生產能力,而不是永久摧毀,因此只計劃攻擊發電廠附近的配電站、變壓迫等目標,而不是摧毀發電機房;第3環是敵交通系統,主要是鐵路、公路和橋樑等,計劃只摧毀關鍵的鐵路和公路橋樑,切斷伊軍的重要補給和交通,但不給國民交通造成全面破壞;第4環是對伊軍及國民的心理戰,通過廣播、傳單等形式,削弱伊軍的作戰能力,影響國民的士氣,同時又可避免無謂的傷亡;最外一環才是可投入戰場的軍事力量,重點是伊軍地地導彈、遠程轟炸機等戰略報復力量、共和國衛隊及戰略防空系統等。8月16日,沃登上校將最後完成的攻擊計劃向施瓦茨科普夫將軍作了匯報。施瓦茨科普夫將軍非常贊同使用空中力量打擊伊軍的計劃,他讓沃登上校將該計劃交給駐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德的"中央總部前指"空軍司令霍納中將。8月19日,沃登上校返回華盛頓,而參加計劃制定的德普杜拉等3名中校軍官則被留了下來。
根據霍納將軍的指示,他的助手格洛森准將負責在"霹靂"計劃的基礎上制定具體攻擊計劃的細節。為此,格洛森准將在沙特空軍大樓霍納將軍辦公室隔壁房間裡,成立了代號"黑洞"的特別計劃與作戰行動組。格洛森將軍要求每個部署在沙特的空軍聯隊派來2名熟練掌握本聯隊武迫使用的空勤人員,並要求中央總部空軍司令部的計算機專家來操縱空軍的計算機輔助兵力管理系統。隨著進入作戰地區聯隊的增加,"黑洞"小組的成員也不斷增加。
經過精心策劃,"黑洞"小組制定出了更為詳盡的空中進攻計劃。他們為該計劃確定了5個基本目的:孤立薩達姆政權並使之垮掉;奪取並保持空中優勢;摧毀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武器系統;剝奪伊軍的軍事進攻能力;摧垮部署在科威特戰區的伊陸軍的進攻能力。為此,他們提出了12個要突擊的目標群,包括作戰指揮系統、伊戰略防空網、機場、化學武器、"飛毛腿"導彈、共和國衛隊、能源設施、交通樞紐等。
在計劃制定過程中,格洛森將軍還反覆徵求了參戰的各聯隊長的意見,使計劃更加完善。
美軍不遺餘力地調集各方人馬,制定出了較為完善的空中進攻計劃,為他們贏得這場戰爭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可以說,兩軍尚未開戰,美軍已先勝伊軍一著。
"風暴"驟起
1991年1月15日,是聯合國安理會第678號決議規定的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的最後期限。
雖然戰鬥還沒有打響,但多國部隊總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將軍並不顯得輕鬆,他仍在一心一意地推敲著作戰計劃,惟恐有什麼疏漏。按照施瓦茨科普夫的設計,戰爭將分2個階段進行:第1階段為大規模空襲,時間將持續2周以上,目標是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戰略性軍事和通訊設施;第2階段為地面作戰,時間大約1周左右。第1階段的行動代號為:「沙漠風暴",第2階段的行動代號為"沙漠軍刀"。
為了保證"沙漠風暴"行動首戰告捷,施瓦茨科普夫吸取了以往戰爭的教訓,將海軍、陸軍所屬的作戰飛機統統集中起來,交由駐海灣地區美空軍司令霍納中將全權負責指揮。
1月15日很快到來了,然而,薩達姆沒有撤軍。
1月16日,在距美國本土萬里之外的海灣地區,美軍官兵已做好了戰爭的一切準備,他們靜靜地等待著布什總統下達開戰的命令。
上午10時半,布什總統終於拿起筆,簽署了給駐海灣多國部隊總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作戰命令。
放下筆之後,他對身旁的國際部長切尼說道:"現在,這個命令立即下達。如果在今天午夜之前,伊拉克宣佈無條件撤軍,它將由我本人宣佈收回。除此之外,發生任何情況均不能影響它的執行。"
一天的時間又靜靜地消逝了。薩達姆沒有宣佈撤軍,布什也沒有收回他的命令。
1月16日夜,天上沒有星月,四野一片漆黑。風呼呼地叫,不時卷平地上的沙粒。又拋向遠方。
在沙特阿拉伯各空軍基地上,一架架滿載炸彈的飛機,像一頭頭俯伏的怪獸,隨時可能突然撲出。機場跑道旁兩行長長的指示燈,像巨獸伸出的兩顆嗜血的獠牙。
空襲時間定在1月17日凌晨3時。此前11小時25分鐘,攜帶AGM-86C巡航導彈的B-52轟炸機已從美國本土路易斯安那州巴克斯戴爾空軍基地起飛。進攻前7小時,
駐紮在印度洋迪戈加西亞島的B-52起飛。隨後,駐在沙特各基地的F-117、
F-15、F-16等飛機也相繼起飛,列隊向伊拉克飛去。進攻前1小時29分,一批"戰斧"式巡航導彈從在紅海上游弋的美海軍巡洋艦上發射......
最先拉開"沙漠風暴"行動帷幕的是美軍AH-64"阿帕奇"攻擊直升機和MH-53J"低空氣路"特種作戰直升機。
為了在伊軍嚴密的防空網上撕開一個口子,保證空襲編隊順利突防,美軍特別組成了2個代號為"白色小隊"和"紅色小隊"的直升機小分隊,對伊軍的雷達陣地發起攻擊。
1月17日凌晨1時,科迪上校率4架"阿帕奇"和2架「低空氣路"組成的"白色小隊"從緊靠伊科邊境的阿爾朱夫基地起飛,
在夜空中向北飛去。6分鐘後,同樣編成的另一個「紅色小隊"跟著起飛。
飛行約1小時後,科迪上校看到地面騰起一道紅光。原來這是一名伊拉克士兵聽到了直升機的聲音,胡亂發射了1枚導彈,但未擊中。
兩個飛行編隊以每小時222公里的速度、在15米的高度上繼續北飛,航行燈全部關閉,無線電保持靜默,以免被伊軍發現。
在距伊軍雷達陣地13公里時,
二級准尉托馬興奮地對駕駛員瓊斯喊道:"我找到目標區了。""減速,距離顯示12.2公里。""繼續前進。""右邊有個大傢伙。"
瓊斯觀察著前視紅外系統操縱直升機向目標接近。
"是發電機。鎖定它!"德魯中尉在796號直升機上發出命令。導彈發射進入倒計時。
伊軍官兵發現了遠處的閃光,知道不妙,雷達陣地一時陷入一片混亂。
一枚枚"獄火"式導彈像長了眼睛似的直奔伊軍雷達飛去。火箭和機槍也一起開火,槍彈雨點般向伊軍雷達陣地撲去。僅僅4分鐘,伊軍的2個雷達站就不復存在了。
隨著科迪上校的一聲令下,2個直升機編隊按預定計劃超低空返航。這時,數百架飛機組成的空軍混合轟炸機群正從他們頭頂飛過,順著他們撕開的口子,向伊拉克縱深腹地飛去。
科迪上校立即用事先約定的密語, 「加利福尼亞AAA"和「內布拉斯加AAA"將目標已全部摧毀、己方無一傷亡的消息傳給中央司令部。
幾乎在"阿帕奇"直升機攻擊伊軍雷達陣地的同一時刻,1架綽號為"黑色幽靈"的F-117隱形戰鬥轟炸機已突入伊拉克首府巴格達上空。
它把1枚2000磅的精確制導炸彈準確地投到位於巴格達鬧市區的電話電報公司大樓屋頂的正中。這時的時針正好指向凌晨3點整。
頃刻之間,飛蝗般的炸彈從天而降,鋪天蓋地,爆炸聲震撼大地。巴格達市內的政府大樓、兵營和煉油廠先後被命中,大火沖天,濃煙滾滾,整個巴格達市籠罩在火光和硝煙之中。與此同時,分佈在伊拉克境內的其他一些重要戰略目標也遭到猛烈的突擊。
戰鬥打響90分鐘後,伊拉克的防空部隊開始作出反應。
在薩達姆的秘密地下防空作戰指揮部裡,幾名高級軍事指揮人員圍坐在薩達姆·侯賽因周圍,神色略顯緊張,然而卻不慌亂。薩達姆本人更是泰然自若,他那剛毅的目光和倔強不屈的雙唇似乎在告訴周圍的人,伊拉克能夠頂住美軍的狂轟濫炸而取得最後勝利。
在巴格達市區,根據薩達姆的命令,全城所有防空火炮一起向空中開火。高射機槍、高射炮射出的彈道軌道與空中投下的炸彈經緯交織,形成一片片奇麗而駭人的火網,看上去甚為壯觀。防空警報聲和炸彈爆炸聲吞沒了整個巴格達市區,震撼著中東這座歷史名城。
然而,多國部隊的空襲實在太猛烈了,再加上強烈的電子干擾,伊拉克的防空雷達和地空導彈很快就被壓制住。剩下的高射炮和高射機槍,因指揮通信設施和目標指示雷達受到強烈的干擾,失去指揮,因此,只好各自為戰,盲目地對空射擊。
天漸漸放亮了,多國部隊加大了空襲密度。到17日午夜,多國部隊的飛機共對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內的目標進行3輪高強度轟炸,出動飛機2000多架次,投彈1萬多噸。此外,停泊在海上的美國軍艦也向伊拉克腹地的指揮通信中心、雷達和防空導彈陣地以及部分機場發射100多枚"戰斧"式巡航導彈。
第一天轟炸過後,薩達姆的總統府、巴格達電信電報大樓、空軍和防空指揮部被摧毀,巴格達附近的2個機場陷於癱瘓,一些工業設施、巴格達電廠、電視台大樓也被炸壞。此外,在伊拉克領土上至少還有75個地方遭到轟炸。對於這樣的空襲結果,布什總統、五角大樓和施瓦茨科普夫將軍都感到非常滿意。
按照"沙漠風暴"行動計劃,從1月17日至30日為戰略空襲階段,主要目的是削弱伊拉克戰爭潛力,奪取並保持戰略制空權。因此,在以後的13天當中,多國部隊的飛機不分晝夜,輪番上陣,連續對伊拉克保持強大的空襲壓力。在多國部隊飛機的狂轟濫炸之下,伊拉克的軍隊既無招架之功,也無還手之力。伊拉克空軍裝備的幾百架飛機,要麼逃往國外,要麼深藏於地下。勉強升空的為數不多的伊拉克飛機立即成了多國部隊的活靶子,有些伊軍飛行員尚未發現多國部隊的飛機,就被發射的空空導彈擊中,魂歸西天。
1月18日是"沙漠風暴"行動全面展開後的第二天。美空軍飛行員羅德裡格斯上尉和他的僚機昂得希爾駕駛著F-15戰鬥機在伊沙接壤的邊界上空進行巡邏。
"發現2個突然躍升的目標,左前方330度方位,距離13英里。"正在空中巡遊搜索的E-3A空中預警機向羅德裡格斯雙機發出敵情通報。
羅德裡格斯上尉本能地做出反應,打開搜索雷達,果然發現在他前方約10英里有1架伊拉克米格-29戰鬥機正迎面飛來。
"左轉彎!"上尉向僚機發出命令,接著用雷達鎖定目標。僚機昂德希爾也鎖定了伊機。
F-15和米格-29迅速接近。
突然,米格-29一轉機頭向正在附近活動的1架美海軍A-7攻擊機器去。上尉剛想發射導彈,可雷達系統卻發生故障。上尉立即命僚機昂德希爾發射。
1枚AIM-7雷達制導導彈向米格-29飛去。過了一會兒,上尉看到米格-29紅光一閃,
緊接著傳出一聲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他興奮地叫了起來:"打掉一個,打掉一個。"
"第2架敵機,在其長機尾後3英里處。"上尉尚未從興奮中緩過神來,E-3A又傳來新的通報。
這時,伊機已發現長機被擊落,急忙調頭回轉,上尉立即切半徑追了上去,雙方展開近距格鬥。上尉幾次咬住米格-29,但都被迫靈活擺脫。在格鬥中,雙方的高度下降到1000英尺。這時,伊機試圖做個半滾倒轉。上尉心裡明白,在這樣的高度上是不能做這個動作的。果然,米格機咆哮著衝向地面,化為一團煙雲。
伊拉克空軍部隊儘管裝備了數量相當可觀的米格-29、米格-25等先進飛機,但因飛行員素質和訓練水平太差,實際上並未給多國部隊空軍構成多大威脅,多國部隊很輕易就奪得了制空權。
在薩達姆的戰爭機其中,給多國部隊帶來最大麻煩的是伊拉克裝備的800餘枚"飛毛腿"導彈。從1月18日開始,薩達姆下令用"飛毛腿"對沙特和以色列境內目標進行反擊,一時間,給多國部隊官兵造成很大恐慌。施瓦茨科普夫急令多國部隊空軍派專門飛機去搜尋消滅"飛毛腿"導彈。
然而,「飛毛腿"導彈機動性很強,它採取打了就跑的戰術,使多國部隊空軍的攻擊效果甚微。用施瓦茨科普夫將軍的話說,
尋找"飛毛腿"猶和"草堆中找針"一樣困難。最後,倒是「愛國者"地空導彈上演了一出大戰"飛毛腿"的好戲。伊拉克發射的"飛毛腿"大多被"愛國者"攔截。由於戰績突出,因此,"愛國者"地空導彈還獲得了一個"'飛毛腿'的剋星"的美譽。
在戰略空襲階段,薩達姆的"軍中之軍"共和國衛隊也上了"黑名單",被列為重點攻擊目標。施瓦茨科普夫將軍心裡明白,如果不能有效地消耗薩達姆的這支精銳之師,將會給以後的地面進攻造成很大麻煩。
擔負轟炸伊拉克共和國衛隊任務的是美國戰略空軍的B-52轟炸機。
提起B-52轟炸機,那可是大名鼎鼎。它之所以有名,是因為它曾創造多項世界紀錄: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重量最大的轟炸機,
達到233噸;在美國的B-1轟炸機問世前,它是世界上載彈量最多的轟炸機,最大載彈量近30噸;它是世界上飛得最遠的轟炸機,一口氣可飛16100公里;它還是世界上服役時間最長的轟炸機,從1955年服役至今已有近40年的歷史,
可謂是一名"老兵"。由於B-52能在16000米以上的同溫層高空中飛行,因此人們送給它一個綽號叫「同溫層堡壘"。
在美國戰略空軍中, B-52不僅是一個創紀錄的能手,而且還是一個戰功赫赫的功臣。在越南戰爭中,它常常採用令人恐怖的地毯式轟炸戰術,給越南軍隊造成重大損失。這一次,為了降伏薩達姆,B-52再次披掛上陣了。
18日晨,
太陽還沒露面,一架架掛滿穿甲集束炸彈的B-52轟炸機從土耳其和印度洋迪戈加西亞基地騰空而起。在空中編好隊後,機群向科威特西北部地區薩達姆的共和國衛隊的陣地飛去。幾個小時後,機群飛臨共和國衛隊陣地上空。只見B-52轟炸機排著隊用它那拿手好戲--地毯式轟炸戰術,
鋪天蓋地的向下傾瀉穿甲炸彈。
霎時間,共和國衛隊的陣地上硝煙瀰漫,爆炸聲響成一起,B-52所到之處均化為一片焦土,蘇制T-72坦克不時被擊中起火。
在以後的十幾天中, B-52天天都去轟炸共和國衛隊,使其動彈不得。由於多國部隊空軍掌握著絕對制空權,因此,B-52的轟炸行動沒有受到絲毫的威脅。雖然共和國衛隊裝備的高射炮、
高射機槍拚命地對空射擊,怎奈B-52是在它們的射程以外的高空進行轟炸,因此只能是乾瞪眼沒辦法,白白挨炸。
1月31日,在戰略空襲進行14個晝夜之後,施瓦茨科普夫將軍命多國部隊空軍轉入戰術空襲階段,主要對在科威特和伊拉克南部的伊軍地面部隊和防禦陣地、坦克和裝甲車集群、交通樞紐、橋樑、鐵路和公路運輸線、燃料和彈藥庫以及後勤補給基地等目標,進行猛烈的轟炸。施瓦茨科普夫是想通過這一階段的轟炸,利用空中優勢最大限度地削弱伊拉克的有生力量,為爾後地面部隊的進攻掃清道路。
毫無疑問,這一次薩達姆的共和國衛隊仍將是被作為重點"照顧"的目標。不過,在飛往共和國衛隊陣地的機群中,
除了B-52之外,又多了兩副新面孔,這就是美國空軍的A-10攻擊機和陸軍航空兵的AH-64攻擊直升機。A-10和AH-64是美國兵器專家於70年代為專門對付坦克而設計的。A-10的綽號叫"雷電",
AH-64的綽號叫"阿帕奇"。由於它們都有極強的反坦克火力,因此也有人稱它們是"坦克的剋星"。
A-10的機頭裝有1門30毫米7管速射機炮,其射速達每分鐘2100--4200發。它使用的平鈾穿甲彈,可以穿透伊軍的任何一種坦克的裝甲。此外,A-10的機腹和機翼上還裝有11個掛架,
可掛各種炸彈、火箭彈、子母彈箱、電視或激光制導炸彈。可見,A-10的反坦克火力是極強的。
不過, 和A-10相比,AH-64"阿帕奇"攻擊直升機在反坦克火力上還要更勝一籌。"阿帕奇"不僅裝有1門30毫米的機炮,而且還攜帶16枚"海爾法"反坦克導彈。這種導彈採用激光制導方式,打坦克可以說是百發百中。它的破甲厚度高達1400毫米,因此,伊拉克坦克的任何部位,只要被它擊中,都休想逃脫。
B-52轟炸機與A-10攻擊機和AH-64攻擊直升機聯手作戰,再加上F-15、
F-16戰鬥機、F-111戰鬥轟炸機、AH-1攻擊直升機等在一旁助戰,使伊拉克的坦克部隊遭受了一場空前的劫難。在科威特境內和伊拉克南部地區,到處都是被擊毀的坦克,它們橫七豎八地躺在地上,有些還在燃燒。
經過第1輪38天的角逐,多國部隊空軍可以說是出盡了風頭,佔盡了上風。伊拉克的所有戰略目標除深藏在地下的之外,都被多國部隊空軍刮起的"風暴"掃得蕩然無存。可憐薩達姆的百萬大軍,尚沒有和多國部隊的地面部隊真正交火,就遭到了慘重的打擊。伊拉克南線戰區的54萬大軍,在多國部隊空軍疾風驟雨般的空襲下損失25%以上,
重裝備損失高達30-45%。伊拉克的4000多輛坦克有1600多輛成多國部隊飛機的靶子,2800輛裝甲車中也有840多輛被毀。薩達姆的精銳之師共和國衛隊作為多國部隊空軍重點"照顧"的對象,損失更是慘重,它每天幾乎都要遭到多國部隊空軍數百架次飛機的轟炸。至2月23日,第2階段空襲結束,共和國衛隊已損失近半,被打得七零八落,"軍中之軍"往日的威風早已蕩然無存。
薩達姆的戰爭機器已嚴重受損,它的反擊軟弱無力,但它仍在頑強地運轉。當有戰場記者問薩達姆是否放棄抵抗時,他的回答是:不!絕不!於是,戰爭之神繼續發出猙獰的微笑。
"沙漠軍刀"一招定勝局
2月24日中東地區凌晨時分,設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一座大樓內的美軍司令部燈光通明,充滿著緊張的氣氛。進進出出的男女軍人全都步履匆匆,神情嚴肅。作戰室內更是一片繁忙景象。
身高體壯的施瓦茨科普夫將軍站在沙盤前,兩起很薄的嘴唇緊閉著。他抱著膀子沉思著什麼,不時看看腕上的手錶,在室內來回踱著步子。
前線不斷傳來消息:各路大軍已按預定時間抵達出擊地點;裝滿炸彈的飛機正一批批地輪番轟炸指定的目標;載有1.8萬名海軍陸戰隊的兩棲登陸艦隊已向科威特海岸逼近;空降師業已登機待飛......
然而,
施瓦茨科普夫在攻擊時刻到來之前卻顯得有些不安。這位被人稱為"敢冒險的軍人",
對中東地區進行過多年研究,深知這場戰爭的風險。儘管經過一個多月的大規模空襲,
薩達姆的地面部隊受到很大削弱,而且他和他的將軍們對"沙漠軍刀"計劃進行了反覆推敲,
並討論了所設想到的每個細節和應變措施,但對薩達姆精心布下的地面防禦陣式,仍無迅速取勝的把握。如果真像外界猜測的那樣,陷入"第三個越南戰爭"的泥潭,那對美國來說就等於失敗。
為了有效地利用前一階段的空襲效果,一舉衝垮伊拉克的防線,施瓦茨科普夫下了一個充滿風險的大賭注,他把30萬美國地面部隊和數萬盟國部隊一字排開,準備全線出擊,後面只留下1個美軍師和部分沙特的部隊。採用這種後來被稱作是"膽大包天"的部署,
如果成功,多國部隊就能實現速戰速決的目的,如果受挫,不僅前一階段空襲奪得的主動權會喪失,而且後面會發生什麼事很難預料。但,事已至此,只得全力以赴,見機而行了。
根據"沙漠軍刀"計劃,空中力量在這一階段的任務絲毫沒有減弱,它除了要繼續對伊拉克腹地的戰略目標保持強大壓力,使薩達姆不能向前線增援一兵一卒外,還要以強大的航空火力支援地面部隊展開進攻。
2月24日凌晨4時,根據施瓦茨科普夫的命令,多國部隊的先頭部隊相繼跨過科沙邊界和沙伊邊界,一場關係到全局的地面攻勢終於展開。幾十分鐘後,華盛頓五角大樓向全世界宣佈:海灣戰爭的"最後決戰"開始了。
地面部隊的推進出乎意料地順利,開戰僅4小時,美國海軍陸戰隊第2師的6路坦克縱隊就突破了伊軍的第2道防線。
在遠離科威特主戰場的西部拉夫哈地區,美國第101空中突擊師的300多架直升機像一群黃蜂,嗡嗡叫著,快速向沙漠深處飛去。"阿帕奇"式、"眼鏡蛇"式、"黑鷹"式、
「休伊"式和"奇努克人"式直升機捲起的塵埃使天空變成絳紅色。
直升機排成6路縱隊,在天空中形成6條黑色走廊。到24日傍晚,這些直升機已把2000名士兵、50輛運輸車、大批榴彈炮、彈藥以及大批評油運抵伊拉克縱深80公里地帶。顯然,第101空中突擊師採用了它的拿手好戲"蛙跳"戰術。
先頭部隊遇到的抵抗是軟弱無力的,這說明前一階段的空襲效果非常好,施瓦茨科普夫一直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他決定提前14個小時將擔任主攻任務的美國第7軍5個師和英軍第1裝甲師投入戰鬥,發起總攻。
多國部隊全線出擊了。到24日下午,在500公里戰線上,11路大軍相繼突破伊軍防線,進入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內。天空中,轟炸機、攻擊機不停地襲擊伊軍陣地和後方交通線,戰鬥機在空中往來盤旋,進行巡邏警戒;地面上,坦克和裝甲車隆隆開進,炸彈從空中、海上和陸地向伊軍陣地傾瀉。整個戰場上硝煙瀰漫,爆炸聲、戰車和飛機的吼叫聲交織成一片。11路大軍猶如11把"軍刀",直插伊軍腹地,在飛機的支援掩護下,衝向各自的目標。
巴格達薩達姆地下指揮所的作戰室裡是一片忙亂景象。前線不時傳來伊軍陣地被攻陷的戰報。薩達姆終於預感到形勢的不妙,但天生的倔強性格使他根本不考慮再打下去的後果,仍下令對多國部隊實施反擊。然而,制空權在多國部隊手裡,此時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內已處於多國部隊空軍的嚴密監視之下,伊軍哪裡還敢離開陣地去進行什麼反擊,薩達姆的命令無疑是想讓他們以卵擊石。
多國部隊繼續推進。美國第101空中突擊師在建立前進基地後,又多次採用"蛙跳"戰術,
在伊拉克縱深200多公里的納西裡耶和巴士拉以北地區再次實施機降,2天內前進了160公里,配合地面部隊突入到幼發拉底河畔,切斷了10萬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北撤的退路。
26日,美第7軍開始向伊科北部邊界進擊,其任務是消滅共和國衛隊,攻佔軍事重地巴士拉。
共和國衛隊不愧是一支勁旅。儘管在前一階段38天的空襲中,它的實力受到很大的削弱,但面對多國部隊上千輛坦克的進攻,它仍頑強地堅守著陣地。在這裡,多國部隊遇到了展開地面進攻以來最強硬的抵抗。
幾次衝擊受阻後,第7軍緊急召喚飛機前來支援。沒一會兒,一群"阿帕奇"攻擊直升機和A-10攻擊機從遠處天際閃出,
急駛而來。"阿帕奇"從5公里以遠的距離上向伊軍坦克發射一枚枚"海爾法"反坦克導彈,
而A-10則從更遠的距離上發射"小牛"導彈。地面上,MA11坦克在2000至3500米的距離上也不停地怒吼。共和國衛隊的抵抗不能說不頑強,但怎經得住美軍這空地一體的立體打擊。共和國衛隊終於頂不住了,防線被撕開了個口子。為防止被圍殲,共和國衛隊只好丟棄陣地,退向巴士拉。
眼見多國部隊的11把"軍刀"直插過來,而多國部隊的空襲強度仍絲毫沒有減弱,薩達姆明白,對他來說敗局已定,只是時間問題,如果再硬撐下去,只會招至更慘重的損失。於是,2月26日,薩達姆下令在科威特的伊軍全線撤退,這等於是向多國部隊搖起白旗。
然而,布什不願看到就要到手的勝利功虧一簣,他命多國部隊繼續進攻。這正合施瓦茨科普夫的意,這位四星上將指揮11路大軍展開了一場追擊戰。
由於路面和橋樑均遭到嚴重破壞,交通阻塞,伊拉克成千上萬的車輛擁擠在一起,完全暴露在多國部隊空軍的打擊之下,成了轟炸機、攻擊機的活靶子。霎時間,在通往伊拉克腹地的各條公路上爆炸聲震耳欲聾,火光沖天。公路上燃燒的軍車排出幾十里,形成一條條巨大的火龍。
越來越多的伊拉克士兵在圍攻中繳械投降。一個多月來,由於多國部隊空軍的狂轟濫炸,伊軍後勤補給線被切斷,他們一個個蓬頭垢面,衣衫破舊,很多人身上長滿了虱子。他們一天只能吃一頓飯,而這頓飯只是一個4兩重的麵包。許多人生了病,但卻因缺醫少藥而得不到治療。
27日凌晨,美國海軍陸戰隊兵不血刃佔領科威特城。
當天,布什總統召集他的戰時委員會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前線傳回的戰報表明伊拉克軍隊已全部撤出科威科,布什總統當場拍板,於當晚宣佈停火。
布什的助手們注意到,午夜停火標誌著地面進攻戰正好打了100個小時。布什很喜歡這個整數。於是,海灣的槍炮聲就在午夜時分停了下來。
歷時42天的爭鬥終於偃旗息鼓。在這場後來被稱作"高技術戰爭"中,伊拉克的戰爭機器遭到嚴重破壞。戰爭中,伊軍共死傷近10萬人,被俘17.5萬人,損失坦克3700輛、裝甲車2000餘輛,火炮2000餘門,飛機150餘架,其經濟損失超過2000億美元。與此相比,多國部隊的損失則顯得微不足道,僅傷亡600餘人,被俘11人,損失飛機49架。戰爭打成這樣的結局,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多國部隊佔有高技術裝備上的優勢,這也是這場戰爭被人們稱作是"高技術戰爭"的原因之所在。
戰爭實踐表明,戰前人們對這場越戰以來規模最大的戰爭進行的種種推測大多都應驗了,但,有一個例外,那就是人們猜測的將爆發一場類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世紀性坦克對攻戰沒有出現。本來多國部隊的坦克和裝甲車數量要少於伊拉克軍隊,但一戰下來,僅100小時,薩達姆的裝甲大軍就被摧垮了,形成一邊倒的局面。這裡面固然有多國部隊的坦克質量普遍優於伊拉克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多國部隊掌握著制空權,使伊拉克的坦克部隊受到嚴重的空中威脅。實戰結果表明,伊軍損失的坦克和裝甲車中,
大多數是被多國部隊的A-10攻擊機、AH-64攻擊直升機、
B-52轟炸機等飛機擊毀的。於是,這場發生在幼發拉底河畔的角鬥向人們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那就是在現代條件下,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坦克部隊的作用將受到極大限制,空中力量已經對曾威風一時的裝甲大軍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美麗的幼發拉底河畔,在經歷了38天加100小時的戰火之後,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但,這種平靜只是暫時的。事實上,沒過多久,美國等幾個西方強國又向薩達姆發難,在伊拉克國土上設置"禁飛區",並以伊拉克違反協議為名,多次發動小規模空襲。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