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紀實文學>>愛迪生傳

雲台書屋

十 頑強追求

  不懈奮鬥人們在臨終之際,若能把狂熱的精神留給子孫,那就留下了無價之寶。人生太短暫了,事情是這樣的多,能不兼程而進嗎?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

  愛迪生的晚年,仍然像青壯年時期一樣,緊張地進行著發明創造活動。其中一例是就「愛迪生考題」的「發明」。1928年,他從野草中提煉橡膠成功。當他80歲時,仍然不懈努力地工作著,他下定決心:「我能活多久,就工作多久。」

  「愛迪生考題」的發明

  在愛迪生晚年,他所具有的個人特徵是:說話仍夾雜著年青時代就有的親暱與淳樸的地方口音;他所說的警句含義深遠,恰到好處,同時也是普通人所能理解的。他對勤奮工作、節制慾望和樸實無華的稱頌,在美國各地引起了共鳴。戰後,他成為美國聲名鼎赫的人物。1918年1月24日,由愛迪生的幾位同事創造的「愛迪生先驅會」,就足以表達了全美對愛迪生深厚的景仰之情。
  年邁後,愛迪生利用空閒,常常外出旅行,大半是夏季,作為期兩周的野外露營。這種旅行,常有亨利·福特和博物學權威約翰·布朗博士參加,有時連哈定(WarrenHarding )總統也會來湊興。1919年,3人一起又在野遊中呆了兩個星期。他們穿過斯莫基山脈,來到西弗吉尼亞,又南下北卡羅來納州的阿什維爾,然後到謝南多亞河谷,直至馬里蘭州。1919年的旅行已把原來的簡單裝備發展成3輛車的車隊,其中包括一輛「廚車」,內有大型汽油爐,特製食品櫃和電冰箱。他們把車開到了湖區和山區,在地上睡覺,在爐火上炊他們的食物,晚上,他們坐在爐火旁,講故事,談關於他們的生活。
  1919年戰爭結束後,他們還計劃進行一次更大的旅行。同時,他們也希望在旅行中重新發揚第一次出行時的回到叢林去的精神。可事實上,這樣的可能已不復存在。如果說,福特已經聞名於世,那麼愛迪生就已成為了神話人物。有些怪人也許會問:「愛迪生是誰?」其中最典型的一例,就是愛迪生在一個偏僻的村落遇上一位小姑娘。當愛迪生問她是否認識他時,她回答說:「你是留聲機先生。」
  1921年他們再次出行。不僅夫人們加入了他們的行列,還有兒子、兒媳。費厄斯通又請來了他的老朋友哈定總統和夫人,讓他們也在營地和大家共度一個夜晚。總統在一個星期天來到,身邊帶了一個秘書,6名保安人員,9名攝影師,10名華盛頓記者。在總統的提議下,還邀請了某主教與其夫人。這樣,他們共搭了20座帳篷,成了一個浩浩蕩蕩的旅遊團。
  1924年,他們最後一次旅行。費厄斯通抱怨道:「活見鬼,這哪是什麼旅行,差不多變成巡迴演出的馬戲團了。」福特的副官查爾斯·索倫森說:「成群的記者、成排的攝影師為這4位名人採擷生物標本的活動寫報道、拍鏡頭。這種尋求寂靜的郊遊,簡直變成了好萊塢的首場演出。當然,福特喜歡宣傳。」
  除了花少量時間旅行外,愛迪生仍勤奮地工作著。他已年過七旬,人們說服他縮減工作量以後,每天仍干16個小時。他還牢牢地控制著西奧蘭治唱機工業和其他工業。有時,採訪者會貿然問到他準備何時退休,愛迪生的回答有兩種方式,其一是「葬禮之前。」其二是:「當醫生搬來氧氣瓶的時候。」當有人問他打算如何度過晚年時,他很不高興地說:「不應該想到這些。我現在精力還相當充沛,應該繼續勤奮工作才對。」
  他不但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在晚年,他仍然保持著發明家的精神。有一次,愛迪生說:「好像最近的學校教育都在造就一定形式的人,沒有讓人的智慧有充分的發展。其實只要自己看書就能知道的事,沒有必要非由老師來教不可。倒不如養成青少年自己的思考能力,否則的話,將來要想有什麼大發展是沒有什麼希望的。」
  「我贊成你的看法。」隨聲附和的是福特。「愛迪生先生,你覺得需要怎樣的教育?」「我的研究所,每年都有許多青年想來就職。我提出種種問題來考他們,問題中很多都和發明與工業毫無關係。這些應徵青年,有的顯出頗不以為然的樣子,認為我問出範圍之外,那樣的青年我就不用。我提出許多題外問題的目的是想看看這位青年,在精神上是否健全,是否具備在我研究所工作的性格。」
  「的確不錯!」
  「福特先生,我也常常想,美國今後必將有更大的發展,我們需要培養優秀的後繼人才。美國青年中一定有不少優秀的,但是否有發掘這些優秀青年的方法呢?如果能發掘這樣的優秀青年,我願提供就讀大學的獎學金。」
  考試馬上付諸實行。審查委員會由亨利·福特、攝影大王喬治·伊士曼、麻省理工學院院長史特蘭特博士、橫渡大西洋的飛行冒險家林白、以及另一位學院院長柏利等5人組成。
  第一次考試,辦法是從各州選出一名優秀青年,再加上歐洲地區代表49人齊集愛迪生的研究所內接受最後考試。
  試題總共是57題,分為四類:第一是物理學,第二是化學,第三是數學,第四是常識。一至三都由專門學者出題,只有第四類,由於身為社會一分子,要看他對社會貢獻的想法,所以特別採用愛迪生的意見。例如物理學方面,有如下的試題:「說出噪音與音樂、音響的差別。」「教會裡的風琴,如果沒有暖氣設備,每遇寒冷天氣,音調就會改變,這是為什麼?」
  考試完畢,試題在全美各大報上發表,大家都想試試自己的能力,所以一經報告解答,無不深感興趣。有名的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博士看過化學試題後說:「這太難了,就連我去考,恐怕都考不及格。」這句話馬上在報上刊登出來,讀者們都笑了。
  第四類由愛迪生出題,全都是出人意外的問話,最令一般人感到興趣,例如:(1)如果你有百萬元的遺產,要怎麼運用?(2)你願為下列主題中的那一項拚命?幸福、快樂、輿論、名譽、金錢、愛情。(3)你臨終前回顧自己一生,以什麼來決定自己的一生是成功或失敗?(4)你認為什麼時候可以說謊?
  的確,像愛迪生提出的這些問題,都可說是人生的切身大事。考試結果拿到最高分92分的,竟是一位16歲少年,另外還有3位少年及格。愛迪生拔給這4位少年,就讀4年大學的獎學金。
  愛迪生幹工作有一個特點,這就是說幹就幹,不僅要干,而且要努力幹好。「當我叫手下人做一件事情時,我總是要他立刻就做。固然,能預先看一下試驗的記錄再動手是很好的,但事情又得延遲到明天做了;而我是要現在就決定的。延遲時間對於我很不方便,而且事實上對於整個部份也是不方便的……」。「在我的僱員中如果有一個人在規定的時間中只能完成預定工作的一半,或是比一半多一些時,我便要長期的觀察他,一直等我發現出他的原因來。一般學校中的學生的學業,只須60分就算及格,我認為這辦法是可恥的。」
  愛迪生也為申請在他的公司工作的人擬定考題。考題受到了讚揚,也招致了譴責。考卷共150道題,這些考題有一個特點,就是均與工作內容毫不相干。由於許多問題之間毫無聯繫,為此愛迪生受到了措辭尖刻的攻擊。《科學美國人》記者對愛迪生進行了連續採訪以後,登出長篇文章。愛迪生的解釋是,除了考試,用其他方法錄用的經理人員很難稱職。
  在愛迪生看來,做經理,最重要的素質是記憶力。」但他也認為:「不是說記憶力好的人必然就是好經理。也許有的人記憶力超群,卻不能擔當討價還價的重任。但是,如果他的記憶力好,那就具備了一個基本條件,其他條件都在其次。」
  1921年11月《科學美國人》載文說:「愛迪生認為如果要在工作上試驗一個人是否能幹的方法是太浪費了。在過去,由於他的手下人的健忘已使他損失了5000元。」
  愛迪生的測驗內容大都是一般常識。那些涉及到技術數據和化學方程式的問題,只要讀過課本的人,都可以答出。有些題是數學遊戲。有些題的內容是問某文章的作者、某事實的發現人。另一些問題要求作出判斷。
  通過考試,愛迪生得出了兩個結論:其一,人們的教育水平與職業要求相差甚遠。在首次測驗的718名考生中,只有57人達到了70分的成績。後來又減為40個,算是「中等」。80分左右的只有32個。第二個結論是,這種考試確有成效。他所僱用的那些成績好的人以後都成了出色的經理,而未通過考試僱用的人,都不能勝任經理之職。愛迪生說,他們的成績是「最最劣等」(XYz )。因此,就愛迪生本人而言,已對考試作出了肯定的結論。

  尋覓化工新材料——橡膠

  過去,愛迪生曾向人們解釋自己最新發明的前景與意義,現在,他又無時不在試圖應付世界和人類的有關問題,而且還像以前的技術發明那樣,早已有所預見。
  1922年,他有關原子能的預見,要遠勝於大多數人,甚至大多數科學家。愛迪生就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原子能終有被發現的一天。其實,我已經在自己的實驗室按日益增長的有關資料進行了試驗……就原子能而言,目前還沒有希望作出更多的預見……。」
  在愛迪生74歲時仍然對「一切」都感興趣,充滿樂觀精神。他又開始研究以太。愛迪生說:「進行這項研究是為了消遣。現在,我只是閱讀有關文獻,瞭解一下其他人的想法,其他人公佈的資料和他們的發現。目前,有關以太的結論是否正確,我還不能斷定。如果愛因斯坦能夠在空間、時間和幾何形狀問題上作出新的發現,那就更說明現在人們對以太的認識還沒有最後完成。不過,當前我什麼意見也不能發表,因為我手頭的數據不足。沒有數據——我說的是全部數據——我就無法工作。」
  當《紐約時報》記者請他評論美國的經濟形勢時,他毫不猶豫地說,美國的經濟狀況是「有些紊亂」。但「只要有毅力、有決心、靠艱苦的勞動,是可以使它走上正軌的……不要稱之為恐慌。這只是一段蕭條而已,用不著擔心,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克服困難就成。」雖然他的意見得到人們的重視,可是他的「新幣」計劃卻被專家們不加考慮地指責為超出了銀行管理的實際可能而拋棄。
  愛迪生雖然獲得了崇高的榮譽,但他還是像以前那樣不斷接待來訪的記者,還是嚴格地保持著自己在西奧蘭治的工作習慣。他每天8時吃早點,半杯葡萄酒,一杯咖啡,一塊烤麵包。用完早餐,他便驅車去實驗室,閱讀某項工程的負責人員寫來的報告,然後處理自己手頭的研究工作,一般要熬到很晚才回家,在天黑以前驅車返回的情況是少有的。愛迪生也常為生意上的事情去紐約和芝加哥,但他仍像早年那樣極力迴避固定形式的宴會。因為耳聾,他聽不到別人的講演,而且,他也討厭穿上考究的衣服出現在大庭廣眾之中。
  在飲食和健康問題上,他依然是我行我素,既使是在身體欠佳的情況下,還得別人一再勸說才去找醫生。當醫生建議他要嚴格控制飲食時,他就自己摸索起飲食規律來,他詳細地分析了各種食物對自己身體的影響之後,把有可能給身體帶來麻煩的飯菜統統砍掉,宣佈自己將採用一種飲奶療法。81歲時,他患了肺炎,堅持用散步的辦法治療,拒絕服藥,並頑固地認為睡眠也會根治他的不適。
  81歲時,愛迪生到了佛羅里達。在他誕辰的那天,紐約的友人們在阿斯托飯店內舉行歡宴,但他本人卻不能參加。他從邁爾斯堡發來了一個電報:此刻正愉快工作。
  宴席上,梅多克洛夫特站起來向大家報告愛迪生的「工作」:
  「由於他那天賦的徹底精神,他現在正探索著一切關於橡膠的種植和製造的知識。他參考了無數的材料,且不說國內外關於這一個問題的報刊雜誌吧,他所翻閱的書籍就足夠裝滿兩架5尺高的書櫥了。
  「他的目的是想從美國南部各州和其他在冬季冷至零下20度的各州中所產生的葡萄籐、灌木以及雜花中提出橡膠來。「愛迪生先生已經在進行著這一個偉大而艱苦的工作;而他很安於這一個工作,他依舊以他的徹底的精神,充沛的活力和無限的熱忱去處理這個問題。在他的一生研究工作中我從沒有看見他比這一次更為全神貫注的了。幾個月前他曾對我說:『我已經研究了60年的物理學,而我現在所從事的卻是一些全然不同的學科,因此,我覺得很高興。』而現在他在佛羅里達的確處在工作的最緊張時期中。這次他帶去了實驗室中的7個助手。他在臨行前,已經收集了並且試驗了945種植物,他發現有很多種植物中含有品質很好的橡膠,現在他將試驗更多的植物,也許是一倍,也許再多些。」
  愛迪生對於在美國種植橡膠的可能的問題大大的引起了興趣。這對愛迪生來說是一項全新的事業。10多年以前,即1915年他訪問伯班克在聖巴巴拉的苗圃時,曾與福特討論了假如美國參加歐戰,橡膠供應該如何解決的問題。
  大戰過後,福特將底特律的福特汽車工廠大事擴充,並邀請愛迪生前往參觀。那時福特對愛迪生說:「製造汽車的器材,全都可在美國國內生產,只有橡膠需要輸入。今後汽車一天天增加,替代美國人的雙腳的日子,就在眼前,可是製造輪胎的橡膠,卻非得從外國進口不可,這對美國確是一個大問題。」幾年以後,福特就建議愛迪生著手研究這一問題。
  愛迪生接受了福特的建議,於1927年成立了愛迪生植物研究公司。愛迪生用福特和費厄斯通投資的9萬美元在邁爾斯堡買了橡膠種植園地,並建起了一座新的實驗室。雖然戰爭停止了,但戰爭的威脅並沒有完全消除。由於擔心戰爭會給美國的橡膠供應造成困難,愛迪生對橡膠生產有了濃厚的興趣。他寫道:「不要以為再也不會爆發戰爭了,儘管我們可能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沒有戰爭威脅,但或遲或早歐洲各國會聯合起來向美國發動進攻。這時他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切斷我們的橡膠供應。」
  愛迪生心想:「橡膠樹以外的植物,沒有辦法生產同性質的東西嗎?橡樹需要經過那麼些年,才能採到橡膠,如果像雜草那樣,每年都能採到同性質的東西,那就好辦了。」他認為,首先應將北美和南美的植物收集起來,依次採取樹液進行研究。
  於是,他將邁爾斯堡的植物學家們派往世界各地去尋找可以提取膠乳的植物。為了滿足美國的橡膠之急需,他要求採集的植物的生長期必須很短,「八、九個月就能成熟,並且是用機器收割的可供提供橡膠的植物。取膠工藝也將機械化,盡量少用手工勞動。」
  要達到這樣的要求並非容易。這時,愛迪生全家一心想的就是橡膠。用愛迪生太太的話講:「我們一家大小無時不在談論橡膠。我們說的、想的、夢見的都是橡膠。因為除此之外,愛迪生先生不許我們做其他事情。」雖說愛迪生想把家裡人鎖住,一直鎖到他們發現了解決辦法再放出來,但這種想法卻很難實現。
  不到一年,被派往世界各地去尋找提取膠乳的植物的人採集了約3000種植物回到美國。愛迪生對14000種植物進行分析研究之後認為,有幾種菊科植物可能符合要求。經過雜交,愛迪生培育了一種高12英尺,含有大量膠乳的植物,他將此種植物送給費厄斯通一批,費厄斯通用它提煉出的橡膠製作了福特牌旅行車的4只輪胎。但是,使用這種菊科植物提膠,造價太高。對於如何降低成本,愛迪生已有豐富的經驗。他斷定將來的成本可以降到和進口橡膠競爭的水平。1928年,這個老發明家繼續努力地試驗。他說:「再給我5年的時間,我一定讓美國出現常年產膠的植物!」他估計用了他發明的經濟的提制機器在每畝菊科植物中可以製出100磅的橡膠。「我希望產量能增至100天10磅,我們現在還正在開始,如果工作原理確定了,將來的希望真是沒有止境呢。」愛迪生由於患了腎功能失調綜合症,便只好放棄了橡膠植物的種植研究。當此項任務由愛迪生的後繼者承擔起來的時候,已不再是由菊科植物提取,而是合成橡膠。愛迪生從野草中提煉橡膠的功績,受到世人極高的評價。

  永不消失的光輝

  1929年10月21日,是電燈誕生的50週年紀念日。郵電部門特別發行印有最初的炭絲電燈的紀念郵票,寫著「愛迪生的第一盞燈」。亨利·福特將愛迪生位於門羅公園的建築物,重新建在密歇根州迪爾本地方。那教堂式的長形實驗室,華麗的辦公室,低矮的磚屋機器廠,吹玻璃室,燒炭棚,樹木以及帶紅色的粘土,全都搬去,每樣東西都和當年門羅公園的情景一樣。這些屋子佈置舒齊後等待那個50年前曾在此工作的主人來作舊地重遊。
  當愛迪生走進展出複製的實驗室時,心情特別激動。他的實驗室就矗立在眼前,周圍白色的籬笆,與50年前在門羅公園實驗室扎的那道籬笆一模一樣,難以辨別真偽。連鋪在地面上的土,也是用數輛卡車從門羅公園遠道拉來的。愛迪生看後歎道:「這是新澤西可愛的粘土。」
  愛迪生走進模型,來到複製的第二層實驗時,身後跟的是福特和愛迪生當初在門羅公園的幾位同事。其中弗蘭西斯·傑爾此前正在歐洲,福特的人發現了他,便邀他一起乘船渡過大西洋,請他在這次展覽中充當一位角色。《底特律自由新聞》的記者寫道:「當愛迪生走到一把椅子前坐下時,他身邊的人都原地不動,離他十幾英尺遠。大家保持著肅靜,參觀者們好像一致意識到了此情此景的莊嚴;意識到了他們面前這位82歲老人的回憶正潮湧般的一幕幕展現在眼前。他坐在那裡一聲不吭,雙手交叉,顯出一種無法描述的孤零零樣子。這是一種天才的孤零,他活得比同時代人要長,在這個世界上已經再沒有同仁能與他分享此時此地的境界、思想和感情。
  「大約在5分鐘,也可能在10分鐘的時間裡,這種情景沒有受到任何動靜或動作的干擾。只有愛迪生不時地四下張望,他的雙眼噙滿了淚水。後來,他清了清嗓子,才打破了『實驗室』的沉寂。」
  福特在這次展出的細節上花費了巨大的功夫。當他將用垃圾堆裡拾到的碎片復原的愛迪生曾用過的老缽指給愛迪生看時,愛迪生表示整個建築及其內部陳設準確到了9/10。福特聽了心裡頗不是味兒就問什麼地方不對。愛迪生回答說:「我們當時的地板從來沒有這樣乾淨過。」
  21日上午,早晨天氣由晴轉為陰暗,從華盛頓開出的胡佛總統和夫人的專車也在這時到達了。愛迪生和妻子前往迎接,他們一行乘坐19世紀的以木頭作燃料的列車前去福特歷史博物館。在短暫的旅途中,愛迪生重溫了自己童年的生活。他拿了一隻列車服務員的籃子,用微弱的嗓音向他的同行者吆喝著「糖果、報紙」。
  總統攙扶著愛迪生下車後,他們訪問了福特的歷史博物館。晚上,大家被安排到「實驗室」,觀看已經準備好的表演。當客人們在昏暗的燈光下走進「實驗室」時,全美有數百萬聽眾早已守在收音機旁,等待著收聽現場播音員的實況解說,因為愛迪生將在這裡舉行一次他在半個世紀以前戲劇性的關於電燈實驗的表演,只是模型比當年稍有遜色。
  弗蘭西斯·傑爾預備好了真空泵。坐在泵旁的愛迪生命令道:「開始,弗蘭西斯。」一會兒,隨著壓力的增大,愛迪生起身接通電源。電燈開始發光,並且越來越亮,直到亮如白晝。與此同時,附近的電燈唰地一下全部打開。同樣,美國各地的數十座城市也為紀念愛迪生的功績而讓所有電燈大放光明。
  在室中,長方的餐桌一字形的排列著。遠遠的一端是主席的座位,中間的榮譽座是留給總統夫婦坐的,可是總統夫婦執意讓愛迪生夫婦坐首席。宴會上,胡佛總統發表演說:「在我們的國家中,科學家和發明家要算是最可貴的無價之寶了。他們以他們的創造力和虔誠心逐步的把他們的科學思想化為事實,供給每一個人享用。由於他們的努力促使了我們的進步,這種偉大的貢獻是無法估價的。
  「愛迪生先生憑借了他的天才的創造從平凡的開端躋入了世界偉大人物之列。他的生活給予了我們一種新的信心。我們相信我們這時代的人物一定能支持著機會之門的暢開而讓願意進去的人走入的。
  「人類的文明好像一個花園,它的優劣是以花朵的品質來決定的。在栽培時我們花了多少的精力使它肥沃,我們花了多少的力量去防禦破壞力的侵襲,那麼我們就能收穫多少的花朵;而由於這些生命的芬芳馥郁,更激勵我們去從事新的努力,給予我們以新的力量,加強我們對未來的信念。」
  對於一個普通平民的致敬的集會沒有比這一次更盛大的了。各式各樣的人物——金融家、政治家、科學家、實業巨頭、火車站長、大學校長、藝術家、戲劇家——全都來歡迎他,他們整日地在那歷史的小村的各處觀光著。到夜時,大家都走進一所和獨立廳相似的屋子中,這是一所巨大的磚屋,中間的基石上留有那發明家親筆簽名。
  前來參加宴會的有500名來賓,這些來賓大都是《世界名人辭典》中的人物。從大西洋彼岸來的有鐳的發明者居里夫人(Madame Curie ),從太平洋彼岸來的有日本高等工程師和官員的一個代表。此外還有航空術首倡者賴特(OrvilleWright );銀行家卡恩(OttoH.Kahn );車站長威拉德(Daniel Wi llard );芝加哥赫爾院的亞當斯(JaneAddams )小姐;影片工業巨頭海斯(Will h ays );大慈善家羅森瓦德(Julius Rosenwald );電機工程師亞力山大孫(E。F.Alexanderson )博士;前任駐土耳其大使摩根韜(HenryMorgenthan );幽默大師惠爾羅吉斯(Will Rogers );鋼鐵製造家許瓦勃(CharlesSchwab );前任駐德大使格拉德(James w .Gerard );通用電氣公司經理斯窩普(GerardSwope );紐約《泰晤士報》出版人奧克斯(Adolph S。Ochs );美國總工會主席格林(William C.Green )等人。這天晚上,英國太子和德國總統馮·興登堡(VonHindenburg )都發來了賀電。來電祝賀的還有探險隊長理查德·伯德(Richard E.Byrd ),他當時正坐在南極美國基地的冰天雪地裡。同時,電話也從德國傳來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表達祝願的聲音。
  愛迪生在宴會上簡短地講了幾句,講話結束時他向亨利·福特致意。愛迪生說:「我只能用一句含義最完全、最恰當的話告訴大家——他是我的朋友。祝諸位晚安。」這位發明大王,也許是興奮,疲倦兼而有之,突然臉色驟變,旁觀者馬上召來胡佛(Herbert h oover )總統的醫生為他注射強心劑。大家把愛迪生扶到隔壁房間,休息了一陣他才漸漸好轉。
  迪爾本之行過後,愛迪生的身體每況愈下。現在,他去工廠的次數減少了,工作時間也比以前縮短了。他幹活的地方已不是原來的實驗室,而是格倫蒙特的一個房間。他每天下午驅車出行的路程也不如從前長了,對工廠事務的控制權也漸漸轉讓給了自己的助手。從1930年到1931年,他還堅持著盡量由自己為公司作出決策,可見愛迪生昔日的精神並非蕩然無存。
  1931年6月,美國處於經濟大蕭條。當愛迪生獲悉正在大西洋城舉行一次電燈會議時,便拍去了一份充滿熱情的電報。他在電報中向電燈會的代表們說道:「我要對你們說的是要勇敢些。我度過了漫長的歲月,見到了歷史在不斷重演——工商業的多次蕭條。但每次蕭條過後,美國都變得更加強大,更加繁榮。你們一定要向自己的父輩那樣勇敢。堅定信念——勇往直前。」
  這大概是愛迪生最後一次拍發的電文了。7月,他到達加州的橡膠栽培試驗場。過去栽培的這種橡膠植物,只有一公尺高。采膠量也很少,但經研究改進,已使它可長到3公尺高。「再過5年,美國所需的橡膠就不必從外國輸入了。」愛迪生對在試驗場工作的同事們這樣說。
  8月1日,愛迪生病情加重,醫生為他診斷出了布萊特症、尿毒和糖尿病的各種症狀。據估計他已支持不了幾天,但醫生為了照顧公眾的情緒卻宣佈:「可以把愛迪生先生比成一隻駛入狹窄水道的船。他可能安全渡過。也可能觸到礁石。」可是這項聲明並未使全國人民放心。令人驚奇的是,不久愛迪生的危險便過去了,公告也無須天天發佈了。又過了些日子,他每日下午驅車遛彎的習慣也重新恢復。
  9月初愛迪生的病情又一次進入危險期,但他再次度過難關。當他向大夫詢問所開的藥物將起什麼作用時,僅為自己沒有迅速痊癒感到失望。10月4日,醫生斷定他的病是無法挽回了。每天每時都有世界各地的人來探望他。教皇發來兩封電報詢問他的健康。胡佛總統關照每天把愛迪生的病情用電話告訴他。大批的慰問信和電報不斷地送進室來。邁爾斯堡的商會決定將10月4日星期日作為祈禱愛迪生康復日。
  9天過去了,沒有進一些液質。在120個小時中,只飲過6小匙的梨汁。愛迪生陷入了昏迷狀態。在此之前,他曾透過自己寢室的窗子向山谷望去,那裡是本世初他與孩子們嬉戲的地方。當時他微笑著說:「那裡真美啊。」在此之前他還會見了費厄斯通,他帶著勝利的笑容向費厄斯通示意放在屋裡的4只用菊科植物提煉的橡膠製成的輪胎樣品。
  1931年10月18日,星期日的凌晨3點24分,發明大王愛迪生走完了84年的偉大人生旅程。
  臨終時他說:「我為人類的幸福,已經盡了心力,沒有什麼好遺憾的了!」
  3天後的10月21日傍晚,這位發明大王的遺體埋葬在靠近他在西奧蘭治克雷的家的大橡樹下。
  消息傳出,人們陷入了極度的悲哀之中。唁電像雪片般從美國各地、從世界各國飛來,與此同時,愛迪生的家屬和美國白宮也收到了數以千計的有關怎樣紀念愛迪生的各種建議。曾經不止一次稱頌愛迪生的德國傳記作家埃米爾·路德維格主張由紀念活動開始後,全世界的電燈都像征性地關閉一分鐘。有的主張由胡佛總統下令,在葬禮當天將美國全境的電源切斷一分鐘。當人們發現這種設想不切實際時,又有人建議,除關鍵的電燈以外,其他所有的電燈都在自願的情況下關閉。
  當時,全美各地熄滅電燈一分鐘,以示哀悼。
  在這一分鐘之內,芝加哥、加利福尼亞、丹佛、紐約,整個密西西比河一片黑暗。紐約百老匯一片黑暗,世界一片黑暗。接著,從東海岸到西海岸,從城市到鄉村,燈火通明,亮如白晝,世界一片光明。
  人們紛紛為愛迪生獻上追悼和讚辭,其中以胡佛總統的話,最令人感動。他說:「所有的美國人都是愛迪生的受惠人!我們不僅生活上接受他的恩惠和利益,最重要的是我們繼承了他的精神遺產!「愛迪生從報童、電信報務員幹起,最後,他卻以人類的指導者結束輝煌的一生。「在民主制度下,愛迪生就是用他的一生,來作為這個恆真的信念的楷模!「愛迪生個人的信念,就是我們後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寶藏!「他為人謙虛,待人親切,做事貫徹始終。「愛迪生教我們:只要不懈的努力,必可達到目的。這就是他賜給我們的最寶貴的遺產!」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