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動與不滿足是進步的第一必需品。
我們常常不能看透的事,終久可以做到。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一個產業部門內生產方式的革命引起別個產業部門內生產方式的革命」。19世紀中葉以來,隨著電力工業的誕生與攝影技術的發明,有了「電」,又有了「影」,這才有可能出現電影。
偉大的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一直被稱為現代電影之父。1889年,他發明了放映機,獲得「活動電影放影機」專利權,這是一種展現活動物體照片的器具,它既無放影機也無銀幕。愛迪生作出關鍵性的一項發現是,使用伊斯特曼發明的條幅式「軟片」,循其長度拍攝了一系列的相片。然後通過鏈輪卡在底片兩邊的孔眼上使底片以仔細調整好的速度在閃光燈前面經過,照相就能連續快速地放映在銀幕上了。
1894年4月,他在紐約百老匯大街公開展出了他發明的「電影視鏡」。1903年,他的公司攝制了第一部故事片「火車大劫案」。電影的發明人遠遠不止愛迪生一個人。他的主要貢獻是「使電影走出了實驗室」。
興趣轉移的緣由
愛迪生把全部精力都用到了發明創造上,實驗和研究成了他的第二生命。愛迪生在發明電燈不久,又投入到一項重大的探索之中。這種重大探索的首要內容就是電影攝像機。愛迪生公司1889年開始拍攝電影,但到了1915年,生產卻突然停止了。
美國南伊利諾斯大學電影系教授約翰·默塞爾認為,也許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使愛迪生在1888年產生了決定將部分注意力轉向製造一台電影機器的想法。
「首先,他發明的留聲機在當時是一項巨大的成功,這使他的名聲在世界上更加顯赫。愛迪生對技術的各方面都感興趣。他後來宣稱,他的確下決心為眼睛做點什麼,就像留聲機為耳朵所做的一樣。」
愛迪生說:「我偶然想到,我可以設計一種像留聲機之於耳一樣的對眼睛發生作用的機器,然後將兩者結合,就可以把運動的畫面和聲音全部記錄下來,並能同時再現。」
到80年代末,科學家們正奮探討這種可能,而愛迪生事實上已在10多年前就作出了有關設想。威廉·比肖普1878年11月發表的《與愛迪生共同度過的一夜》一文就已說明愛迪生早有考慮。
「第二,他瞭解像美國的邁布裡奇(Eadweard Mu y -bridge )、法國的馬雷(Maray
)以及英國的弗賴斯·格林(Fless Gering )這樣一些人從事的工作。」
拿邁布裡奇來說,他發明了一種叫「動物實驗鏡」(Zoopraxiscope
)的放映機。這種放映機通過一塊旋轉的圓形玻璃將形象投射出去,這樣就使這些形象顯得像在自然運動。據《科學美國人》雜誌報道:「這樣投射於屏幕的馬匹,如果再加上馬蹄聲和鼻孔不時的噴響,就會使觀眾相信面前是有血有肉的駿馬。」然而,這種攝影方法存在著致命的缺點。這就是為了拍攝馬匹一分鐘的奔跑,需要在跑道沿線架設720只照相機。而且,每張照片中馬匹都處在中央,雖然看上去它的腿部在運動,但就馬匹本身來講卻似乎沒有移動位置,只是背景在飛速地掠過。
邁布裡奇在美國到處表演這種實驗鏡,並在科學雜誌上撰寫介紹文章。1888年2月25日,邁布裡奇來到了西奧蘭治。我們不瞭解愛迪生是否參加了觀摩,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就是邁布裡奇在兩天後訪問了愛迪生的實驗室,據他在題為《運動中的動物》一書中說,他「就(動物圖像放映機結合)留聲機使用的可能性與托馬斯A·愛迪生先生進行了磋商」。
愛迪生在發表於《紐約世界報》的一份聲明中表示同意。據邁布裡奇的傳記作家說:「愛迪生對這一建議熱情支持,並提出由自己錄製埃德溫·布思和莉蓮·拉塞爾等人的聲音,由邁布裡奇拍攝他們的動作和表情。」後來這一設想所以被放棄,是因為邁布裡奇感到留聲機的音量不足以應付大量的觀眾。
法國的馬雷20年來一直用針尖在黑煙灰上劃線的方法,來研究動物的動作速度。到1882年邁布裡奇旅行歐洲以後,馬雷才決定利用照片來進行實驗。他的實驗工作因當時市上已有一種塗膠質溴素的照相底版出售而得到了很多便利。從此以後。可以用配好的藥品很容易地把快攝的底版沖洗出來,並且能夠把底版保存好多年。
馬雷創造了「攝影槍」,1882年,他又發明了「固定底片連續攝影機」,這種攝影機以後由於採用了市上新近出售的柯達膠卷而成為「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1888年10月,馬雷第一次把利用這種膠卷拍攝出來的照片獻給法國科學院。事實上,就在那時他已發明現代的攝影機和攝影技術了。
馬雷的成功推動了法國的隆德和德國的安許茲等人的努力。在馬雷將他最初的照片獻給法國科學院以後不久,英國的勒普朗斯和弗賴斯·格林也獲得了同樣的成果(1888年—1890年)。他們將攝成的膠卷在實驗室(有時在公開場合)成功地在銀幕上映出,一如以後馬雷本人和他的合作者第米尼所作的那樣。勒普朗斯和弗賴斯·格林的膠卷都鑽有孔眼,這是一種使放映時形象固定而不跳動的不可缺少的裝置。
「第三個原因,愛迪生新的年輕助手威廉·迪克遜(w 。K.L.Dickson
)是一名攝影師,因此有能力對活動攝影問題進行研究。」
據說,迪克遜是歌曲中的人物安妮·勞莉的後裔。他遷居美國的目的就是要加入愛迪生的陣營。有一段時間,他是製造巨型發電機的戈爾克街工廠的實驗部主任。迪克遜幹事認真,具有嚴謹的工作作風,而且,他有良好的攝影技術。
愛迪生和迪克遜都知道奧托馬·安舒茨在德國進行的工作,他發明了一種「動畫機」。這種裝置雖然可以產生活動畫面,但卻不能使用柔韌的膠片,也不能將畫面投射到銀幕上。
當時,人們對攝影並不陌生,比如對精密鏡頭、優質乳膠以及根據景象暫存原理來獲得活動映畫的幾種裝置。其中一些是用快門在圖像更換時遮住放映機的光線。迪克遜的基本工作就是尋找用快門把彎曲膠片上間斷的動作連綴起來的方法。
也許是由於迪克遜熟悉安舒茨的動畫機,才使他能夠設計出他的第一台機器。他試圖把極小的形象畫在一個圓筒上;當圓筒旋轉時,用光快速投射旋轉而過的每幅畫面。由於畫面太小,迪克遜決定試制一種可以使用較大柔韌膠帶的裝置,以便描繪較大的形象。
對迪克遜來說,幸運的是,當時幾個攝影材料製造商已經找到一種辦法能將感光乳劑塗在透明柔韌的賽璐珞片上。同過去通常用來做靜止攝影的玻璃板相比,這種材料被稱作膠片。「膠片」這個詞源於「filmen
」一詞。在古英語中,它所指的是燒牛奶時產生的泡沫。在美國,能獲得柔韌的膠片,這對迪克遜試圖造出一架成功的電影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1889年秋,愛迪生向美國專利局呈上一份預先通知,裡面敘述了一種「像留聲機之於耳朵一樣,對眼睛發生作用的」機器,取名為「活動電影放映機」。但這種放映機由於各種濕板照相感光度較低,在運動中拍攝的人與動物圖像模糊。在愛迪生試圖解決這些問題時,其他一些人也在努力製造有關「電影」方面的東西。
由於1889年愛迪生還未能從電力事業中脫身,那時他不僅正準備將各公司合併為愛迪生通用電氣公司,而且已深深陷入了粉礦工程的冒險,又因為他還在計劃去英、法兩國進行訪問,所以愛迪生將研製照相機的任務交給了迪克遜。
巴黎之行的啟示
1889年巴黎舉辦世界博覽會,法國政府的邀請函送到愛迪生手上,但是愛迪生說:「不希望離開研究所太久,這次邀請還是辭謝吧。」但愛迪生夫人米娜卻聳恿他前往。她說:「旅行可以增廣見聞,也是一種學習呀。」愛迪生心想:「說得也是,也許會場裡有能夠刺激我的展出品。」
1889年8月3日愛迪生偕夫人和女兒馬裡安(Mari -on )乘船橫渡大西洋。他打算在那兒會見馬雷,增強他對電影的興趣。後來,他回憶起自己在甲板上觀浪的情景時說:「看到這樣豐富的動力資源被白白浪費掉,我真急得發瘋。」雖然這次旅行是為了觀賞將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美國館的展品有1/3是愛迪生公司的產品),但也給愛迪生的電影設備的研究工作帶來了相當程度的推動。在博覽會大廳裡,樹立著一個由兩萬隻電燈組成的40英尺高的白熾燈模型,模型兩邊用彩色燈泡裝點出了美國和法國國旗。下面的展台上,正如一位作家所述:「擺脫了愛迪生思想的各類碩果。」這些碩果也包括8年前出現於巴黎的那台巨型「喬伯」發電機周圍的各種愛迪生公司產品。
開幕的那一天,卡諾總統致開幕詞,在他的面前放著兩架留聲機。一架用來記錄總統的演講,保存在法國。另一架是預備交給愛迪生,要他轉贈給哈立孫總統的。
愛迪生和他的美滿的家庭受到了巴黎人民的尊敬和盛情接待。除了另一個發明家本傑明·富蘭克林以外,巴黎人民從來沒有對一個美國人產生過如此大的興趣。法國人用法語呼喊:「Vive
Edison !」意思是「愛迪生萬歲!」
巴黎市特別贈送了一枚金質獎品給愛迪生,以示向這位美國大發明家表示敬意。
有名的巴黎愛菲爾鐵塔是為了紀念這次博覽會而造的,高達300公尺以上,是當時世界最高的建築物。在塔的底層,法國土木工程師學會特地為他舉行9000人的大宴會。請帖是由當時法國總統簽名的。在許多頌揚的致詞完畢後,主席愛斐爾率領了賓客乘電梯到他那在最高層的私室中去。
愛迪生被選為榮譽團團長。宴會上,最受歡迎的是法國大音樂家71歲的夏爾·弗朗西斯·古諾(Charles
FrancisGounod )所指揮的巴黎交響樂團的演奏。預定的演奏完畢後,古諾站在指揮台上對聽眾說:「為了對前來我國的特別貴賓愛迪生先生表示敬意,特地獻上一曲。」於是奏出表示歡迎愛迪生的新曲,會場上的掌聲不斷。演奏完畢以後,古諾拿著自己簽名的樂譜送給愛迪生夫人,最後,法國總統也代表法國政府頒贈愛迪生大勳章。
「他們想替我套上一副肩帶,可是我是受不住的。我的妻子替我把那小紅章佩在衣襟上,但當我看見有美國人過來時,便馬上使它從我衣襟滑掉,我怕他們會取笑的。」
他又參觀了大歌劇院。總統夫人用了流利的英文寫給他一封祝賀信。並且請他到總統的私人包廂裡去一同參觀表演。屋中掛滿了美國和法國國旗。當他們走進門時,樂隊就奏起了《金星旗曲》來,同時全場都起立歡呼,愛迪生說:「那時真使我窘極了。」
愛迪生知道大家的喝采只是暫時的。他後來曾詼諧地說道:「宴會,宴會,宴會,儘管那麼的多,可是他們總不讓我說話。有一次我跟德佩交談了一會,又和我們的公使賴德談上三四句。我真不慣於這樣多的宴會。在中午我得參加一個他們所謂的『早宴』,也許要坐到3點鐘。幾小時以後,又得出席一個什麼盛大的宴會了。真是可怕!」
當時聲名鼎沸的路易·巴斯德高興地引他參觀了剛剛建立的巴斯德學院。
意大利國王亨信爾特特地派了專使到法國來,贈給愛迪生一個意大利高級官吏的勳章,封他為伯爵,愛迪生夫人為伯爵夫人。
《費加羅》報館也邀了許多文壇鉅子和戲劇界著名人物來款宴他。人們歡呼著歡迎他的光臨,這家報館已經裝上了愛迪生電燈。
8月19日是慶祝達蓋爾公佈攝影術50週年的日子。愛迪生在這次宴會上遇見了法國攝影家馬雷博士。與馬雷的會晤,對愛迪生探索有聲電影具有重大意義。馬雷當時設計了一種電影「攝影槍」,用一塊圓形玻璃片和一個圓形金屬盤,盤上配有快門,使兩個圓形呈相反方向旋轉,用以攝影。後來,愛迪生參觀了馬雷的車間,又在那裡看到了一種連續顯示相片的裝置。愛迪生對艾爾伯特·史密斯表示:「當時,我立刻意識到馬雷找到了正路。」
愛迪生利用這次機會到歐洲到處旅行。他從巴黎轉到柏林、倫敦、羅馬,到處都受到不亞於巴黎的歡迎。愛迪生在德國和西門子大科學家赫爾姆霍茲會晤。德國進步科學家協會在海德堡特地設宴歡迎他,到會賓客120人。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受到了人民的尊敬和愛戴,但他總是說人們給他的榮譽實屬他的國家。
活動的照相——電影
在返美的大西洋旅途中,愛迪生畫了一張攝影機草圖。愛迪生前往法國之前,他催促迪克遜繼續他的工作。的確,迪克遜「拚命地」工作著,並成功地製造出一台能將幾個動畫形象記錄在一條短膠帶上的像機。他還制做了一台觀景器。它是一個盒子,人們往裡看,可以瞧見畫面在移動。這種像機被稱為「電影記錄器」,而那種觀景器則被叫做「電影視鏡」。
愛迪生從歐洲載著盛譽回到西奧蘭治來,友人們便把他請進實驗室的攝影室中,要他坐著靜觀一塊布幕上的動靜。幻燈開亮了,迪克遜的影像也在幕上出現了。他揚著帽子,笑著說道:「早安,愛迪生先生,我很高興你回來了。我相信你對於這有聲影片一定會覺得滿意的。」
愛迪生從歐洲旅行回來後,開始集中精力試驗條形底片,這種底片愛迪生曾在馬雷車間裡見過,它可以重疊起來。這時,對於下一步的電影探索工作,迪克遜和愛迪生之間存在意見分歧。迪克遜急於搞成大屏幕投影,而愛迪生則主張集中精力研究即將獲得成功的「活動電影放映機」(Kinetoscope
)。在愛迪生看來,目標稍低一些,可以完成的快一些。
1891年5月20日,第一台成功的活動電影視鏡在新澤西州西奧蘭治城的愛迪生實驗室向公眾展示。這種改裝型的機器內裝一台電動機,可使50英尺長的膠卷從供人們觀看的放大鏡下通過。同年,愛迪生在美國又申請了活動電影放映機專利,但由於沒有在其他地方也提出這一專利申請,以後便給他帶來了很大麻煩。
儘管這台裝置可容下50英尺長的膠片,但當時的膠片沒有這麼長,因為第一台像機一次只能用幾厘米長的膠片。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愛迪生需要尋找一個能提供長條膠片的材料源。他在伊斯曼·柯達公司的創始人、被尊為「攝影王」的喬治·伊斯曼(GeorgeEastman
)那兒找到了這種可能性。伊斯曼開始出售賽璐珞作的底片,以代替感光板,命名為「伊斯曼底片」。這正是愛迪生所希望的。於是愛迪生立刻訪問伊斯曼,雙方說好底片的構造與大小,作成使用上最方便的東西。由於愛迪生的親往委託,伊斯曼爽快地答應了。他們的膠片質量好,愛迪生開始使用。
伊斯曼的長卷膠片,解決了愛迪生的問題。每幀影片起初只有半寸大,後來覺得太小,改為一寸半的大小,中間畫圖占1寸的地位,邊上多餘的地位留著穿打小孔,套在一種小齒上,可以不致滑脫。放映時,快門迅速地張開,這時有一道光線便射在影片上,接著膠片又被急速地向前拉過一段;這樣連續地進行著,每秒鐘可以造成46個影像,每分鐘便有2760個。
愛迪生的活動電影的試驗進行得非常順利。在起初,這架粗糙的機器只是拍攝一些像渥特的打嚏,卡門西大的舞蹈,意大利琴師和猴子的遊戲,或是一個人抽吸雪茄時的姿態等照片。這些影片都是在攝影室中開了4盞眩目的弧光燈拍攝的。
後來愛迪生想利用日光攝影。1893年,愛迪生實驗室的庭院裡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電影「攝影棚」。這是一所長方形建築,中間部分特別高暢,它的頂部有一個很大的門,打開時能使陽光照到演員身上。整個攝影棚可以在圍成半圓形的鐵軌上移動,以保證拍攝區域全天都有陽光照射。這座攝影棚是由木頭和黑色防水紙搭成的,被稱為「黑色瑪麗亞」。
初期的影片大部分都是在「黑色瑪麗亞」攝影棚內拍攝的,但偶爾也有在外面拍的。用第一架像機拍攝時,膠片是水平移動的。這架像機並不成功。迪克遜決定製作可使膠片垂直移動的第二架像機。他成功了。經過改進,它被用來拍攝美國第一部商業片《處決蘇格蘭瑪麗女王》。片中有一個簡單的特技攝影。攝影機起動,表演開始,然後在一定的時間內演員按導演要求靜止不動。這時,撤換場景中的某些東西,然後表演和攝影再繼續進行。在這部影片中使用了一個假人來代替扮演蘇格蘭瑪麗女王的演員。當表演繼續進行時,假人的頭被劊子手砍掉,然後劊子手拾起假頭讓觀眾看。這是第一部使用了特技攝影的影片。
愛迪生的攝影棚雖然簡陋,但它吸引了形形色色的演員。迪克遜曾說:「這些表演者中包括有社會上,藝術界,工業界的人物,和許多動物。」
著名的拳擊家考爾倍特(James j .Corbett )被邀請到攝影機前來表演。對手是從紐約克請來的一個黑人拳擊家。比賽開始時,那黑人發現他的對手是曾擊倒過拳擊名手蘇利萬的那個鼎鼎有名的優勝者時,恐懼得不敢和他交手了。他全身發抖,勉強的在台上繞了一周後,就一下子衝下台來,逃回紐約克去了。後來愛迪生設法又另外找到了一個拳擊者,總算把影片攝成了。
35年後《傑姆先生》曾描寫那旋轉的攝影室道:「那個黑色瑪麗亞看來的確很像一輛舊式的警局巡邏車。我們一向沒有踏進過這所屋子裡面,但我們還是寧願去坐一下巡邏車的。那個活動的小攝影房既悶熱,又狹窄,我從也沒有見過這種地方的。」
最初,「黑色瑪麗亞」所拍攝的活動照片,動作單純,如簡單的舞蹈,動作不大的拳擊等。雖然拍攝的內容很平常,但人們很感興趣,當這些照片放映到銀幕時,人們卻都一齊拍手叫好。據愛迪生後來說:「在1893年芝加哥的世界博覽會上(活動電影放映機放出的這些影片),吸引了大批觀眾。開始時我們還沒有覺察到,但後來發現有兩位對這次展出感興趣的英國人瞭解到我疏忽了在海外的專利申請,就趁機建起了獨立的工廠大批生產起來。」
愛迪生拒絕公開在銀幕上放映他的影片,他認為這樣做無異於「承死一隻會生金蛋的母雞」,因為照他的意見,人們對默片決不會感興趣的。由於他在研究有聲電影上遭到了失敗,不能把和真人一樣大小的人物放映出來,所以在1894年,他決心把他的「電影視鏡」公之於世。1894年4月14日,阿爾弗雷德·塔特在紐約開闢了第一家活動電影放映機影院。這家影院共有10台機器,影片是裝在一個碩大的、兩端相連的圓環上,它在一套滾軸上轉動。通過機器頂端的窺視孔往裡瞧就可以看到一部5分鐘長的影片。愛迪生曾經這樣說過:「我發明『電影視鏡』的念頭是從一個小的名叫『走馬盤』的機器得到的……我的機器只不過是一個用來表示我現階段的研究成果的小小模型而已。」為了看電影,參觀者得買票,憑這張票可以看5個電影。在一些小電影視鏡攤上,只要向一個槽裡塞一枚硬幣,機器就開始放映。這種電影每次只能一個人看,相當原始。但是在愛迪生展映那天,卻引起了轟動。這種電影視鏡立刻獲得了成功。從1894年到1900年,愛迪生公司一共生產了大約1000台這種視鏡,供美國各大城市中使用。
用電影視鏡放映的短片,包括了一些愛迪生公司的人員認為觀眾會感興趣的動作影片。其中有雜技演員、舞蹈演員、擊劍手、職業拳擊家以及經過訓練的動物。一些影片也企圖講述一個故事,但充其量不過是帶有一點動作的事件或場面。不久,敘事的影片就問世了。
這時,兩位出租活動電影放映機的兄弟格雷·萊瑟姆和奧特韋·萊瑟姆試圖將影像投在銀幕上。他們建起了自己的實驗室,幾個月後,萊瑟姆兄弟研製出了自己的機器,並於1895年4月21日在紐約為記者們演示了他們的研究成果——「望遠顯微兩用鏡」(Panopticon
)。萊瑟姆兄弟的放映機是從愛迪生手裡購下的。因此,愛迪生就此對《紐約太陽報》發表談話說:「如果他們把這台根據我的機器改裝的機器展出,還稱之為活動電影放映機,那我不加干涉,而且對萊瑟姆先生作出的任何改進,我都表示高興。如果他們拿著這台機器在全國招搖過市,並給它起了新的名字,那就是騙局。不管是誰,只要他這樣做,我就要起訴,因為很早以前,我就獲得這種東西的專利權了。」
由於競爭對手萊瑟姆兄弟的出現,愛迪生意識到了來自銀幕電影的威脅,於是他立即投入了銀幕電影機的生產。在這一年,發生了另一件有影響的事件。一位名叫弗朗西斯·詹金斯的美國發明家在托馬斯·阿馬特的資助下造出了一台放映機。這台機器的演示和展出都相當成功。同愛迪生合夥做生意的諾曼·拉弗和弗蘭克·甘蒙看了詹金斯—阿馬特的放映機後,確信電影的未來在於向更多的觀眾放映影片。很明顯,如果不單單是一個人而是很多人看一場電影,那就會賺很多的錢。愛迪生決定同詹金斯和阿馬特聯合生產放映機。愛迪生買下了使膠片制動和啟動更為靈活的托馬斯·阿馬特的凸輪運動的專利,解決了投影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本來他不想在自己的電影機中應用別人的創造,但是,為了盡快贏得這場爭奪的勝利,他也只好使用阿馬特的發明。
愛迪生快速生產出的新放映機取名為「維太放映機」(Vi/tascope
)。1896年4月23日,第一次用這種機器在紐約的科斯特—拜厄爾的音樂堂放映影片,受到公眾極其熱烈的歡迎。
從此,電影製造業就出現了各家公司你追我趕,不斷推陳出新的局面。促成這點的原因之一,就是1891年愛迪生沒有在美國以外的地區申請放映機專利。
第二天,《紐約時報》描述了首次映出電影的情景,它描繪著:「昨天晚上,音樂廳的燈光全部熄滅後,從角樓裡傳出了一陣陣嘈雜的機器聲音,一道異常耀眼的光柱射到了幕布上。於是,大家看到兩個金髮妙齡演員,穿著花花綠綠的衣服,飛快地跳著雨傘舞。她們的動作是那樣的清晰鮮明。當她們消失之後,出現了一片驚濤駭浪,向靠近石堤的沙灘衝擊,使觀眾大吃一驚……接著,有一個瘦長的滑稽演員和一個矮胖的傢伙,表演了一場滑稽的拳擊比賽;之後,是一出寓言喜劇《門羅主義》和霍坦劇院的滑稽劇《乳白色的旗子》中的一個片斷,重複了好多遍,最後以一個高大的金髮女郎表演飛裙舞而告結束。這些鏡頭都異常逼真,因而特別使人興高采烈。」
這個新奇的發明引起了普遍的驚異。人們簡直把這次演出當成奇跡。活生生的雨傘舞令人目瞪口呆,銀幕上的驚濤駭浪使人害怕,雜耍節目的再現使人心曠神怡,飛裙舞的表演也人人覺得滿意。愛迪生的助手迪克遜曾激動地說:「這是一個神妙的東西,是19世紀魔術的王冠和奇葩。」電影的出現,豐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無論在技術史或者文藝史上都是一件大事。
這一事件真正標誌著故事片在美國的問世。但應提及的是,巴黎的盧米埃爾兄弟於1895年12月,英國的羅伯特·鮑爾於1896年2月就已開始在劇院放映電影了,這比維太放映機的展示分別早了4個月和2個月。正因為幾乎在同一時期,好幾個發明家都取得了這樣或那樣的成功,所以有人說:「要明確斷定誰是這個領域中的第一位成功者卻是難題。」
恩格斯指出:「科學的發生和發展一開始就是由生產決定的。」電影,正是在玻璃工業提供了透鏡,化學工業提供了感光藥劑與透明塑料,電力工業提供了電與電燈,機械工業提供了電影攝影機與放映機的條件下,經過人們的實踐、變革,這才創造出來的。
愛迪生在美國電影初期佔有重要地位,並不是因為他早期的發明,甚至也不是因為他的機器的質量。實際上「是因為他通過一系列法律方面的活動,為其攝影機和放映機在美國取得了專利」。為了獨佔電影的發明權,愛迪生在1897年宣佈了一個「專利權的戰爭」,他聘請了許多律師起訴。愛迪生的競爭者一個接一個消失不見了。
只有「比沃格拉夫」和「維太格拉夫」兩家公司還能存在。前者專門拍攝新聞片;斯圖亞特·勃拉克頓創辦的「維太格拉夫」公司則是以拍攝兩部成功的故事片而開始製片工作的。這兩部故事片一部名叫《屋頂上的竊賊》,另一部是在美西戰爭剛開始時拍攝的愛國影片《扯下西班牙旗》。但愛迪生的控訴卻使這一缺乏資本的公司出品大為減少。1898年以後,美國的故事片只有愛迪生公司攝制的一些影片和「比沃格拉夫」公司為自己的電影機攝制的色情短片。由於缺乏競爭,所以這些影片在質量上一直很差。
商人們看到,這種新奇的玩意兒能夠立即發財致富,便拚命地擠進這種欣欣向榮的事業中來。儘管有不少人想努力成為電影製造商,但是能夠壟斷這個行業的只有3家美國公司。內中愛迪生影片公司和比沃格拉夫影片公司,從電影鏡箱時期起就已從事這個行業;維太格拉夫影片公司則是在1899年才踏進這個圈子的。它的兩個創辦人——布萊克頓和史密斯早在1896年就合作經營影戲業,那時愛迪生還未認識到製作電影會得到那麼大的利潤,他把一架放映機賣給前來訪問他的、在報館裡工作的美術家布萊克頓。不久布萊克頓就同他的朋友——職業魔術家史密斯把放映機改造成了一架攝影機。
到了1900年,投影大受公眾的歡迎。在美國大多數城市中,任何有空地的地方都建起了小電影院。在一些大劇院,歌舞雜耍表演結束後也要放映電影。觀眾總希望能看到新的電影。由於觀眾發現節目後放映的片子他們已經看過,便開始退場。因此,需要不斷增加影片數量。
這個時期,對影片需求的增加還有另外兩個原因。一是美國的移民數量不斷增加,他們幾乎不會說也聽不懂英語,但他們能欣賞和理解無聲片,而且也花得起這種短暫娛樂所需要的幾分錢。正如法國喬治·薩杜爾所說:「『鎳幣戲院』從社會最貧苦的階層中招來它們的顧客,特別是以每年當時超過百萬之眾來到美國的移民,為它們的重要主顧。這些移民,大部分來自中歐,因為不懂英語,看不懂美國的戲劇,所以只好到雜耍場、音樂館和『一分錢遊戲場』來消遣。」因此,美國電影的內容,從它們開始起就不僅成為一份重要的史料,而且成為美國先後本身的刺激力量和教育者。美國著名電影導演、電影史學家兼評論家劉易斯·雅各布斯指出:「電影除了提供一個社交機會和感情經驗以外,還給觀眾送來了信息和觀念。在1902—1903年移民達到高潮時,電影突出地教導新來的移民怎樣尊重美國的法律和秩序、瞭解國內的行政組織,以及取得美國公民身份和美國國籍所產生的自豪。電影使他們熟悉國內外發生的各種事件,因為這些毫無辨別能力的電影觀眾,看了拍下來的東西以後都深受感動,並把它當作真人真事加以接受,電影自然是最有能耐和說服力的。它向移民、窮人和普通人民介紹美國社會的形態,要比任何其他工具更加鮮明生動。從它一開始起,電影除了是一種商品和一門發展中的工藝之外,也是一種社會力量。」
第二,在這個時期,由於歌舞雜耍演員的罷工,劇院老闆希望弄到更多的影片以保證他的劇院不至於關門。到1900年末,「雜耍劇院」的經理們聯合組成了托拉斯以便壓低演員的工資等級。演員們為了對付這一措施,成立了一個名叫「白鼠社」的工會,發動了一次罷工。許多「雜耍劇場」遭到這個措手不及的打擊,弄得關門。而另外一些「雜耍劇場」卻決定不惜犧牲血本,維持營業來打退罷工,開始放映活動電影。這樣,觀眾源源不絕,紛至沓來,使得經理們大為驚訝。不久,「雜耍劇場」托拉斯便公認電影是最有效的武器,可以用來抵制因罷工而引起的「解體、破產和羞辱」。
這種2分鐘的電影繼續上映,作為輕歌舞劇院和小商店用以吸引人的東西,一直到20世紀初期。1905年,賓夕法尼亞出現了第一家「五分鐘影院」。儘管環境不佳,但人們很難抵制電影的誘惑,它生動、直觀,簡直令人不可思議。兩年來,「五分鐘影院」已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開業的影院數量近5000家。這些影院票價一致,非常低廉,投資很少,而所得的贏利卻極巨大。很多這種電影院每週獲得的贏利,就足夠開辦一所新的電影院。
長期壟斷影片生產的愛迪生,曾大量複製歐洲競爭者的一些作品。當版權法禁止這種複製的時候,他又用齊卡式的辦法來代替複製。過去是新聞片攝影師的埃德溫·波特,此時成了愛迪生攝影場的導演。
世界電影史告訴我們,如果歐洲和美國的革新者們沒有發現它在敘事方面具有巨大潛力的話,電影可能只不過流行一時而已。愛迪生手下的製片人埃德溫·波特,下決心使愛迪生公司為電影的藝術發展做出重大貢獻。1903年,他拍攝了消防隊員接到火警後,策馬急馳,奔向出事街道的一些鏡頭。他想,可以用這些鏡頭,再增加幾個消防隊員從燃燒的房屋中救出被困母子的場景來編一個故事。於是,他設計了這些補充鏡頭,並進行了拍攝。這部影片發行時的名字是《一個美國消防隊員》。儘管此片很粗糙或「幼稚的拙劣作品」,敘事方式也很原始,但卻立刻受到觀眾的歡迎。
波特在1903年還製造了美國第一部連貫的故事片《火車大劫案》(The
Great TrainRobbery )。這是一部美國西部片。他既是編劇、導演,又是攝影師。他讓一些人穿上牛仔服,又在新澤西借了一列火車,並搭了一個車站和舞廳,然後拍了一部影片。這部影片表現匪徒搶劫了火車,被發現後被一隊追捕他們的人擊斃。這部電影一部分在攝影場,一部分在新澤西州的松樹林中拍攝,演員都是業餘的,從來沒有騎過馬。影片中的槍戰和激動人心的追逐場面使觀眾毛骨悚然。這部影片,有現實主義的激烈的動作,並成功地運用了剪輯技術——也就是現在我們稱之為平行動作和交叉剪接的技術。這部名為《火車大劫案》的影片對其他導演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們紛起效仿,開始拍別的「西部片」。這部8分鐘的影片十分受歡迎,成了全國紛紛出現的「五分鐘影院」標準的開幕節目。
但是,許多人認為這些影片不道德,對孩子產生了很壞的影響。因此,1907年,紐約市內所有的「五分鐘影院」曾一度被關閉,電影審查開始實行並在美國繼續了許多年。
愛迪生見電影業有利可圖,決心不讓別的公司染指。這時,「專利權的戰爭」仍未停止,愛迪生的律師仍在繼續進行訴訟,直到1907年10月,在芝加哥連未侵犯愛迪生專利權的影片實際上也被禁止上映。他最終取得了基本的專利,暫時得勝了。他迫使一些競爭者與其聯合組成一家企圖成為壟斷企業或卡特爾的新公司,並想以此來控制電影在美國的生產和發行。新公司取名電影專利公司。伊斯曼·柯達曾一度參與了這項計劃,拒絕向那些不交納執照費的製片人出售膠片。
愛迪生「托拉斯」的企業聯合組織,實際上是給美國電影界加上了一個嚴格的控制,參加的製片商每洗印一英尺的拷貝須繳付半分錢給托拉斯;發行商每年須交納5000美元的執照費;一個放映商每星期要交付5塊美元。這些收入給托拉斯每年帶來了將近100萬美元的利益,而這種貢金的根據不過是因為愛迪生的實驗室在1889年至1894年這段期間發明了所費總共也不到2萬美元的東西而已。
愛迪生在紐約建造了一座很大的攝影棚。當時尋找演員、舞台工作者以及能策劃、指導電影生產的人十分容易。1907年,格裡菲斯就是作為一名演員和作家受雇在此工作的。
此時,為美國電影的初興時期。在1905年年初,美國只有10家電影院,但到1909年底,電影院已增加到近1萬家。當時,法國的電影院數目只有二、三百家,在世界其他國家總共也不會超過二、三千家。一個巴黎製片人,如果在法國只能夠銷出10部拷貝,而在美國卻可以銷掉200部,在世界其他各地一共也只能銷掉50部。
1908年以後,愛迪生的電影托拉斯似乎已取得勝利。美國愛迪生托拉斯的組成使歐洲大為震動。英國製片商聯合會首先發出呼籲,在一年當中,在當時的電影工業的中心巴黎,召開了幾次籌備會議。以後,美國托拉斯事件逐漸變成次要。愛迪生要製造真正「會說話的電影」的夢想只差聲音就成為現實了。愛迪生繼續研究著調和聲與影的問題。這次表演是新世紀開始之際在奧蘭治鄉村俱樂部舉行的,來客是他的一些鄰居。當客廳裡架起銀幕時,人們還看不出會有什麼改進。接著,銀幕上出現一位身穿夜禮服的人舉起了雙手。觀眾看到他的雙唇微動,像是要說話的樣子,聲音立刻傳進了他們的耳朵,而且形與聲配合得很好。接下去,一位姑娘用小提琴演奏了《安妮·勞莉》,另一個女人唱起了《夏天的最後一朵玫瑰》。
一位觀眾說:「講演者將一瓷盤摔在了地上,你不僅能聽到落地時的破裂聲,還能聽見碎片濺開時發出的細微動靜;一名號手出現在銀幕上,吹起了起床號;哨聲響了……狗被領了出來,就在它們爭先恐後地登上銀幕時,我們可以清楚地聽到狺狺的狂叫聲。內容還不止於此,有諾曼底的鐘聲與場景,有政客演講與背後提台詞的聲音與畫面。」人們還看到了維迪的「悲涼」,最後是以「星條旗永不落」收場。
儘管這次表演獲得了成功,愛迪生最後還是放棄了「有聲電影」的研究,轉到了其他項目。他對此曾有一段解釋:「在我的任務中,聲與形的同步問題是其中最簡單的。最困難的是使留聲機放出的聲音傳到一定距離,而且不能把它放在放映機的視焦範圍之內。讓我來做個比較你就知道這是個多麼困難的問題了——如果你站在留聲機一米遠的地方測定的音量為一百,那麼到兩米遠的距離音量就是二十五了。」
這種方法不能成功,愛迪生又做其他的試驗。這就是使用字幕。愛迪生在日記中記下了他實驗字幕的情況:「我們常常使用跑表在不同類型的觀眾中試驗字幕效果,以使確定出一種合適的字幕延續時間,使人們都能看清字幕的內容。我們選擇的對象有孩子、老人、職員、技工、商人、個體勞動者、家庭婦女等,對他們使用不同字數的字幕進行試驗。最後發現,當我們一次打出七、八個單詞時,許多人都不能得出連貫的印象,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啟發。」
對於電影在教育方面的用途,愛迪生也作了探索。他寫道:「對於攝像機在教育界如何發揮作用,我有過閃光的夢幻——它能夠以生動的形象直接向人們傳授他們應該瞭解的知識。
「打動我最厲害的思想,就是電影對於視覺教育所供獻的一個新機會。我腦裡沒有想到一種新娛樂工業的基礎,只想到創造一種訓練上的新媒介物。我時常感覺到——這種思想今日感覺得厲害——我們公立學校制度上的教科書,異常地不適宜。
「我敢說,大部分的教科書,只有30%的效率——有些比這還要低。他們想要把世界上一件最密切最重要的事業標準化——這就是教育事業。他們不獨從教育裡面把人格的、個性的原素拋棄了,而且把他們所要教的材料的生命和本體的大部分都棄置了。我們期望我們的孩子們,藉著教科書去瞭解、去溶化生命和工作的原素與實體。這都做不到。「如果你想知道,我們的教育制度的大部分為什麼在供給世界今日的需要上失敗了,你且去考查一下,我們給與教員的教科書怎樣了,可是僅僅把教科書重編一下是不夠的。我們對於我們的孩子們負有一種新教育的債。我相信,一種完美的教育制度,能從生活的本體上,把教育的課程表現出來。「有兩件事一天一天漸趨明顯了,就是視覺教育和職業教育,兩者是並行的。教科書絕對不能教我們的男女孩子們怎樣去發展個人的天能,怎樣得一個好的生活;那只有從生活的教育上著手,才能做到。要表現這種教育最有效力的方法,而且唯一適當的方法,就是用電影機。
「我這一生也許看不到了,可是我相信在十年之內,在我們的公立學校裡面,電影將完全取教科書而代之。」
為了檢驗自己的這一理論是否正確。他招收了兩個班的學生,年齡都在15歲以下,讓他們在一段時間裡只接受電影課程。試驗後,愛迪生堅信他的理論是正確的。
愛迪生搞研究可稱得上全身投入,有時甚至顧不上對孩子的照管。愛迪生的6個孩子喜歡「巡警車」——美國製作活動電影的攝影大樓。對於他的所有的孩子們來說,沒有什麼能比去電影攝影大樓更有趣的了。
查爾斯特別喜歡去他父親工作的地方,因此,他常和父親一起去實驗室。愛迪生從來不提前下班,由於查爾斯和他在一起。孩子在父親辦公桌上睡覺時,愛迪生拉一張桌子擋在他前面。有時當查爾斯想睡覺時,愛迪生叫他在地上睡覺。但是,他告訴他的兒子最好是在桌子底下睡覺,以便沒有人踩著他。
當米娜·愛迪生聽說兒子在桌子底下睡覺時,非常生氣,因為實驗室地上很髒。
愛迪生說,他發明活動電影以後的20年,後代人的大部分知識不是從書本上獲得,而是依靠電影。他的話不完全正確,但是他最先知道,活動電影在將來大有用處。
為了壟斷電影放映市場,愛迪生的專利公司僱用偵探企圖抓住別的製片人並把他們送上法庭。因此,有些攝影師在拍攝影片過程中,為了避免被愛迪生的偵探逮住,不得不收起攝影機逃跑。如好萊塢的阿瑟·米勒,就向人談起不得不收起攝影機逃跑以免被愛迪生的一名偵探逮住的情形。
當然,那些影片發行商人也很不滿,他們不願付專利公司索取的租金,其中一些人決定自己生產影片。他們中的一些人後來成了早期好萊塢製片廠的老闆。最後,伊斯曼·柯達公司決定向不屬於專利公司的製片人出售膠片。
專利公司想維持其壟斷地位的企圖間接促進了電影藝術的發展。比沃格拉夫影片公司為自己的利益打算,並不理睬愛迪生。該公司繞過愛迪生的專利,生產了一種攝影機。比沃格拉夫公司的影片拍得不錯,因而深受公眾歡迎。
在伊利諾斯和威斯康星,有一家發行公司也決定開始生產影片。艾特肯兄弟是該公司的主管。他們的公司僱用了格裡菲斯,正是他賦予電影以自己的語言。1914年,艾特肯兄弟籌集資金以幫助格裡菲斯拍攝一部影片。這就是當時最偉大的影片《一個國家的誕生》。這是一部反映內戰與重建的影片,藝術性與拍攝技巧結合得很好,藝術效果極佳。他們的影片獲得了成功。
使美國電影發展的另一個條件是當時的一場競選運動。參加紐約競選的理查德·克羅克要愛迪生製造80台放映機,來放映他認為對其競選有幫助的影片。結果克羅克競選失敗,但卻得到了一大批放映機。他在美國各城市出售這些機器。這些機器很快就被利用了起來。
愛迪生生產小型放映機賣給那些希望在家看電影的人。為了降低影片的價格,拷貝是用小畫面做的。愛迪生在1912年生產的一些影片,是標準的35毫米寬,但卻有3排畫面。
同年,愛迪生創出有聲活動電影,把留聲機和活動電影合而為一。他說,「我早就想把聲和像合在一起,已經想了30多年,現在算大功告成了。」
愛迪生在研究過程中最感困難的是,收取遠處的細微聲音。那收音器須要特別靈敏。結果他又造出了收音器,凡距離40尺以內的大小音波,都能收取。這靈敏的收音器,連在高速照像器外面,便成為一架有聲活動電影的製片機。
在製片時,演員一面演做,一面談話唱歌,攝制人即搖動器柄,那麼照相和收音,就同時並進。
開映時,廳後的電影機和幕前的留聲機,中間通以電線,司機只須將機關一拔,就可操縱那幕下的留聲機,故開映時,聲音和動作,相配妥切,無先後快慢的弊病。
愛迪生喜歡著名詩人亨利·沃茲沃思·郎費羅(HenryWadsworth
longfellow )的作品。「人生必有陰雨天」。這句詩引自朗費羅1842年出版的詩集《歌謠及其他》中「雨天」這首詩。
愛迪生在這火熱的競爭高潮中,堅持不懈地奮勇前進著。1914年12月9日那天晚上,影片試驗室突然起火,火借風勢,還有各種化學藥品作為助燃劑,等愛迪生驅車趕到時,這裡已是一片火海。這場火災的原因至今仍未清楚。愛迪生指揮人們救火,不時從衣兜裡掏出小本子記點什麼。大家都覺得有點奇怪,以為這場突如其來的大火燃毀了愛迪生健康的神經——有點不正常。後來才知道,愛迪生正在寫著再建膠片車間的方案草圖。事實上,大火幾小時撲滅後愛迪生的重建計劃藍圖已經完成,並立即在第二天上班時付諸實施。
愛迪生的樂觀風趣在這場大火面前表現得更加突出。他一邊指揮消防隊員滅火,一邊在本子上記著重建計劃,嘴裡邊一個勁地喊:「喂,小伙子(對兒子的暱稱),快去喊你媽來,這麼大的焰火千載難逢,以後可沒這樣的機會看這麼大的火焰了。」誰也沒有想到,第二天愛迪生不但開始動工建造新車間,而且又開始他的另一項發明——來為消防隊員所使用的便攜式探照燈。因為在滅過程中,愛迪生看到消防隊員在黑暗中難以舉步。這場火災使愛迪生蒙受了重大損失,有的書上說他的損失達300多萬元,有的說是400萬元,有的說是3000萬元,不管怎麼說,他的損失是慘重的。他損失了花在廣房和機器上的錢,尤其是他建造的一些機器不能被人們購買。米娜難過得幾乎要哭出來,傷心地說:「多少年的心血,叫一場大火燒了個精光。如今年老力衰,要重修這麼座實驗室,可不容易啊。」愛迪生反倒安慰她說:「不要緊,別看我已經67歲了,可是我並不老。從明天早晨起,一切都將重新開始,我相信沒有一個人會老得不能重新開始工作的。」
第二天,愛迪生的實驗和研究又開始了,他全然像沒有經過這場災難似的,重整旗鼓,比以往更加勤奮,他又在有聲電影的研製道路上迅跑了。一場大火不過是一支小小的插曲而已。
在無聲電影發展、完善的同時,人們難以忘懷愛迪生提出的「會說話的電影」的美好夢想。發明家一直在試驗將聲音與圖像完美地合成一體。但是在實驗室中往往只能做到放映時使用鋼琴、風琴至多使用樂隊伴奏。1923年後,才有人試著利用蠟盤在電影膠捲上錄製音樂,但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直至1927年10月23日,華納兄弟電影公司才第一次拍攝成功了有聲響、對白、音樂和歌唱的有聲電影《爵士歌手》。「這是電影第一次開口向觀眾講話,它宣佈了默片時代的結束,為電影有聲時代拉開了大幕。」
愛迪生為電影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基礎。1924年,那些和電影事業有關者在愛迪生77歲的壽辰時,為了表示對他的敬意和慶賀,舉行了一次盛大的宴會。宴會上,愛迪生說:「對於電影的發展,我只是在技術上出了點力,其他的都是別人的功勞。我希望大家不要只拿電影來賺錢,也要為社會多做一些有益的貢獻。」一席話,使與會者感動不已。
愛迪生在美國電影初期居舉足輕重的地位。約翰·默塞爾說:「必須承認,在美國,是愛迪生公司最先生產商業影片的。」他的手下人的努力與創造,如威廉·迪克遜為建立美國電影工業所做的一切,也應給予應有的評價。正如美國著名電影導演、電影史學家兼評論家劉易斯·雅各布斯所說:「電影,在實驗室裡誕生,被組合起來作為一種表達工具,用來作為廣大群眾的娛樂,又是在科學家、藝術家和實業家合作之下才獲得發展的。各個方面的人們對電影的興起,形成它的特色和加強它的效果,都作出了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