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紀實文學>>康熙大帝

雲台書屋

12 選閣僚實為制閣僚 議休兵卻要再興兵


  康熙皇帝輕裝簡從,微服私訪,來到明珠的府邸,考問高士奇。酒席宴上,高士奇面對索額圖、李光地和皇上提出來的一個個問題,時而引經據典,時而插科打諢,有的正面回答,有理有據;有的歪攪胡纏,妙趣橫生。真個是從容不迫,對答如流。康熙皇上還從來沒見過這等博學聰明又能言辯的人呢。一高興,自己亮出了皇帝的身份。高士奇早就猜到了,這位居中高座,氣字軒昂的龍公子,決非尋常人物,可是話一挑明,他還是有點吃驚不已。連忙跪下磕頭:「奴才高士奇叩見皇上。奴才今日在外頭吃酒過量,扶醉而歸,適才又口出狂言,冒犯了聖上和眾位大人,奴才有罪,罪該萬死!」

  「哈哈……高士奇,起來吧,剛才你口若懸河,舌戰群儒,大獲全勝,何罪之有啊?明日起,就進上書房當差,替朕處理奏折、文書,代擬詔書,這差事,你願意幹嗎?」

  高士奇又驚又喜,一時之間,竟不知說什麼好了。想不到自己一介落第舉人,狂傲書生,一下子竟平步青雲進了上書房,要替皇上處理奏折、起草詔書了。這是內閣大學士和宰相們的差事啊!皇上如此器重,還問他願不願意,他做夢也沒敢想能有這樣的機遇,哪有不願之理呢,正要跪下叩頭謝恩,卻被索額圖給攔住了。

  這索額圖對高士奇本來就沒有好印象,見他受到皇上如此賞識重用,又是妒忌,又是後悔。妒忌的是,李光地是他的得意門生,他費了多少精力動了多少心思,如今還是進不了上書房呢,高士奇胡吹一通,竟然從一個小小舉人,一步登天,跑到了前邊;後悔的是,前些天,高士奇投到他的門下,因口出狂言、放蕩不羈,自己一怒之下,把他給轟了出去,想不到,卻給了明珠一個機會,讓他得了這個新人。不行,我不能讓這小子太便宜了,想到這,便起身攔住了高士奇,向皇上奏道:

  「高先生,且慢。啊,聖上,這高士奇確實善於詭辯,才華過人,是個能擔重任的難得的人才。不過,我天朝用人,歷來是走科舉的正途。高士奇不經考試,直接進入機樞重地,恐怕會遭人議論。依奴才之見,不如讓他參加北鬧的科舉考試,或者參加博學鴻儒科的考試。我們在閱卷之時,把他放在前邊。皇上再頒布詔諭,委以重任,明正言順地提拔他到上書房去,豈不更好一些。」

  高士奇一聽這話就明白了。心想,好你個索額圖,想用考試來難我。哼,我高士奇憑學問吃飯,偏偏就是不怕考試!他正要說話,康熙卻搶先開口了:

  「索額圖,難道除了科舉之外,朕就不能破格用人嗎?我問你,北闈的科舉也好,博學鴻儒科的考試也好,誰來評卷,還不是你們幾個吧?難道說,朕的眼力,竟然不如你們嗎?再說,考試的事兒,變化莫測,事前誰也拿不準。如果高士奇在考試之時,出了筆誤、差錯怎麼辦?如果他恰巧在那天病了,又該怎麼辦?如今國家正在多事之秋,就該不拘一格,大膽用人才是,豈能斤斤計較小節,阻塞賢路。索額圖之言,實屬無理,勿庸再議。高士奇,你準備一下,明天就遞牌子進宮吧!」

  聽康熙把話說得這麼嚴厲,眾人都嚇傻了,連忙俯地叩頭,哪敢再說半個不字啊。他們哪裡知道康熙的用心哪!這些年,索額圖和明珠兩人,手握重權,左右朝政,拉幫結派,黨羽林立的情景,康熙早就洞若觀火了。高士奇的才華、機敏在二人之上,把他拉進上書房,既可打破索、明兩黨明爭暗鬥的局面,煩悶時,又有了說閒話解悶之人,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高士奇聽到這裡,不敢怠慢,連忙磕下頭去:「臣高士奇謝聖上天恩!」

  博學鴻儒科的考試日期已經臨近了。這天,早朝一過,康熙把幾位上書房大臣叫到養心殿,商議考試的事兒:「眾位愛卿,朕為了開博學鴻儒科,嘔心瀝血。幾經波折,如今就要付諸實行了,你們知道,這是弘揚中華千古文化,安排文人學士,進而平定民心的大事。儘管還有傅青主等人,死也不肯應試,但,畢竟是個別的。考試即將進行,諸事也已安排妥帖,現在,要你們幾個來議一下,考完之後,怎麼個取法,取上的又如何授官?」

  明珠職掌吏部,這事兒,他責無旁貸,當然要先說話了:

  「主子不問,奴才也正要為此事請旨呢。參加博學鴻儒科考試的人,都是各省督撫大員們推薦的當地名人學士,前朝遺老,這次進京又是皇上在太和殿裡御駕親試,實乃千古難得一遇的盛典。可是,這取與不取,取上的給什麼官兒,卻又有許多難處……」

  「嗯,你說下去。」

  「是。依奴才看,這些人都是有名望的人,取上了,自然風光排場。可是,放他們去當個地方官吧,年紀似乎大了點;要都進上書房呢,人又太多了。取不上的,不光他們自己臉上下不來,各地的督撫大人也沒光彩。所以,奴才想來想去竟想不出一個萬全的辦法。」

  熊賜履聽明珠囉哩囉嗦了半天,也沒提出一個正經的辦法,不免有些著急,便接口說道:「皇上,依老臣之見,可以這樣辦。凡來參加考試的,不管卷子答得如何,全部錄取,讓他們臉上光彩,也顯示出我皇萬歲珍惜人才之初衷。不過,卻不便讓他們去當地方官。因為這次是兩科同時考試,各地的舉人,大多是年輕人,他們十年寒窗,辛酸備嘗。論閱歷。論學問功底,自然比不上這些鴻儒;可是論機智、論忠心,還是年輕人要更可靠些。再說,年齡懸殊這麼大,有些甚至是師徒關係,稍有安排不當,不是生出新的朋黨,就是結下冤仇,與國不利。臣以為,凡參加博學鴻儒考試的,一律取中,放到翰林院去。能侍講的干侍講,能侍讀的,去陪伴太子、阿哥們讀書。剩下的,組成班底,修纂明史,他們都是前朝過來的人,這差事,正該他們來幹。」

  康熙眼中一亮,好,嗯,這熊賜履果然是老謀深算。有這麼一百多位鴻學大儒在翰林院,就打破了原來的老師、門生的舊幫派;修明史,又是件重要差使,他們當然願意幹;老百姓也會誇這是「聖朝仁政」,真是一石數鳥,妙不可言。他興奮地站起身來,在殿裡來回走著:

  「嗯,好,熊賜履說的這辦法好,咱們就這麼定了。修纂明史,是件大事,朕要親自管起來,一定要修得比前朝都完整。嗯——朕思謀著,要增加個『貳臣傳』。不然的話,像洪承疇、錢謙益這些人,在前朝官高位顯,後來又投降了本朝。對大清他們是功臣,可是對前朝,又是叛逆,該入哪個列傳呢;立下『貳臣傳』就名正言順了,也可以警戒後人嘛。」

  熊賜履聽了這活,心頭猛地一震,他仔細咀嚼著「貳臣傳」這三個字。古時,孔子著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可是,歷朝歷代,亂臣賊子還是層出不窮。如今,皇上下令,要把洪承疇這樣本朝的功勳卓著的大臣,也列入前朝的「貳臣」之列,功過分明,事非分明,誰還敢再當大清的「貳臣」呢?皇上舉一反三,真不愧為英明之主啊!

  皇上欽定了,大臣自然無話可說。康熙回到御案後邊坐下,翻閱著各地來的奏報。上面的一份,是魏東亭寄來的,說江南連年豐收,物價穩定,大米已降到七錢銀子一石。康熙十分高興,提起筆來,在折子上批了一句「米價下跌,朕心甚慰」。可是又一想,覺得不大妥當,便又加上幾句:「谷賤傷農,不可不予關注。可在海關與金陵藩庫中支取銀兩,以略高於市價購買糧食。如此,則既保護了農家,又可令市價趨於平穩。切記,切記。」

  再往下翻,是李光地請朝廷派兵收復台灣的折子。康熙看了一下,問李光地:「啊,李光地,你這折子上說,鄭成功已經死了,這消息可靠嗎?」

  李光地雖然還沒進上書房,可是今天也被叫進來議事,他心情十分激動。看樣子,自己很可能被選出來參與機務、進上書房了。聽見康熙發問,連忙上前回答:

  「回皇上,消息絕對可靠。不光是鄭成功死了,連他的兒子鄭經也死了。眼下台灣群雄無主,已經起了內訌。故此,臣與施琅的意見相同,請主上趁此良機,下詔命令水師渡海東征,收復台灣故土。」

  「嗯,朕早有此意,已令施琅秘密訓練水兵,依你們看,如果東征台灣,誰來為將呢?」

  明珠連忙說:「臣推薦施琅為領兵主將。」

  李光地卻說:「不,施琅原來是鄭成功的部下,恐怕關鍵時不能實心辦事。所以,臣以為,還是讓福建總督姚啟聖為將更為合適。」

  康熙沉思了一下,看了看熊賜履問:「熊賜履,你怎麼不說話?」

  熊賜履連忙上前跪下:「聖上,臣……臣和光地、明珠的看法,並不相同,所以……所以……」

  「哎——有話直說嘛,何必這樣吞吞吐吐呢。」

  「是,是。臣以為,台灣不過是一蠻荒不化的撮爾小郡,不足以視為大敵。眼下『三藩』雖平,狼煙未熄,吳三桂的兒子還在雲貴邊境作亂,尚未平定。我百萬大軍,數年征戰,已成疲憊之師。億萬生靈,屢遭戰亂之苦,急待復甦。台灣遠隔百里重洋,征戰無必勝之把握,勝之不足以稱雄,敗則輕啟邊釁,遺患無窮。伏請聖上三思而後行。」

  康熙聽了熊賜履這活,好半天沒有言聲。熊賜履心中忐忑不安地跪在地上,一動也不敢動。當年,皇上要下令撤三藩,他不贊成,皇上沒採納他的意見,斷然下令撤藩。後來,三藩起兵作亂,他又主張言和,曾受到皇上的嚴厲批駁。如今,三藩平定,說明他熊賜履一錯再惜。若不是皇上念他忠心耿耿,辦事小心,恐怕早就被罷官免職了。如今他又反對平定台灣的主張,萬一天威震怒,他可怎麼辦呢?正在胡思亂想,康熙說話了:

  「熊賜履的話有些道理。論國力、軍力,眼下是有些困難,朕也並沒說即刻發兵。朕想的是,自漢以來,台灣便是中華版圖,豈能在朕的眼皮底下不歸一統?你也應該懂得,一郡不治,也是宰相之過這個道理。連宋太祖趙匡胤還懂得『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呢,朕豈能看著台灣不歸版圖嗎?」

  熊賜履不敢再堅持了,連忙叩頭:「聖上教訓得極是。臣乃大清之臣,豈能坐視大清國土任人宰割。皇上既然決心已定,臣不敢再有異議,只是,眼下國庫空虛,兵疲將乏,只求皇上廣積糧、精備兵,慎選將,時機一到,一鼓作氣,以期戰而勝之。」

  話說到這份上,康熙不開口,誰還敢再多說一句啊。康熙自己也覺得,剛才的話似乎說得重了一些,看看殿內諸大臣,一個個神情緊張,氣氛森嚴,不覺撲哧一下笑了:

  「嗨,不說這個了,還回到原來的話題:想起康熙初年,朕開科取士,應試的人寥寥無幾,連名額都取不足。再看看今天,一個個削尖了腦袋也要鑽進來。南北闈的考試,光防營私舞弊也防不住,也可說是盛況空前了。博學鴻儒科呢,一共來了一百八十二人,他們名聲很大,風骨不同,個別幾個,雖然押送來京,可是僵臥古寺,寧死不肯應試。看來,讓這些前明遺老,盡歸『聖化』,不是簡單的事兒啊。所以,這次考試,朕要御駕親臨。你們幾個呢,也要小心辦事。咱們君臣協力,把弓拉得硬硬的,只要參加考試的,不論優劣,一概錄取,而且都給官做。最要緊的,是他們既然來了,不管願不願意,就一定得參加考試。你們聽清了嗎?」

  眾大臣一齊跪下叩頭回答:「臣等謹遵聖命!」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