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常能帶來更有力的領導。領導者不可喪失堅持公理所應表現的公憤。
西德總理艾德諾和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見面時,曾經說:「一個人要活過七十歲才懂得人生的意義,所以不到七十的人,根本沒資格談論人生。」又說,「活到老,學到老。」這兩句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而且很容易懂。
但是他又說了一句更值得我們深思的話:「人要能憤怒。」大家對這句話都會感到驚訝。因為以一般人的看法,憤怒不是一件好事。大家總認為,做人應該要盡量克制自己,不任意發脾氣,並要以溫和的態度和別人接觸,在談笑中解決事情。但是艾德諾卻違犯常理地認為人要能憤怒,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艾德諾所謂的憤怒絕不是指個人感情上的發洩。換句話說,這不是私憤,而是站在更高的立場,因公務而發怒,也就是公憤。這個道理非常明顯,身為一個領導者,不應該為了私人的感情而生氣,但站在公務的立場上,在對某件事深思熟慮以後,認為該發怒的,就應該大發雷霆,千萬不可畏首畏尾,讓自己的立場變得曖昧不明。作為一個企業領導者,要做到溫柔無限,憤怒有度,才不失為真正的領導者。
西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破壞得十分徹底,但它能從廢墟中重建起來,成為世界級的經濟強國,完全是艾德諾的功勞。而艾德諾對有害於國家人民的事,就一定抱著憤怒的態度去對付。戰後的西德所以敢以堅定的立場去和佔領國爭論,不肯接受不合國情的憲法和教育改革,都是由於艾德諾總理的憤怒,使佔領國的決策,不會妨礙到德國的利益。
所以,國家的元首有元首的憤怒,公司的社長也有社長的憤怒,否則的話,就無法實施強而有力的工作。何況最近世界各國所遭遇的困難,十分複雜。領導者就更不應該由於私情,而喪失了堅持公理所應表現的公憤。
虔誠的禱告,會使自己在努力之外,增添不少信心。例如江戶幕府時代,德川將軍任命松平定信擔任總管,推行「寬政改革」的工作,就在上任的第二年春天,松平先生虔誠地到吉祥院的歡喜天寺向神明禱告,並把自己的願望寫在紙條上,然後恭恭敬敬地把這張紙條焚祭。
在松平先生以前,總管是由田沼擔任,當時,天災地禍,百姓生活非常困苦,再加上朝廷中各個黨派相互攻計,政治腐敗,物價飛漲,人民怨聲載道。但松平先生繼任總管後,為了改變不利的局面,知道非力圖改革不可,可是改革又必然會遭遇阻力,他深感個人的力量薄弱,所以才虔誠地向神明禱告。借助於神靈的威力,結果,在松平先生當政的數年間,天下日趨安定。當然,我們不能完全說這是祈禱所帶來的,因為若不是當時民心都傾向求和平的意願上,松平先生恐怕也不能扭轉乾坤。可是,我們也不能忽視松平先生的誠心和努力。
一個企業領導者如果自己不努力,只向神靈禱告祈求,就想如願以償,恐怕天下是不會有這麼便宜的事。可是一個人如果決心要獲得某種成就,並發現不得不和那些玩固力量作鬥爭時,也就自然而然地會求助於神靈。那是一種自學無助,轉求於外在安慰的虔誠願望。一旦祈禱了,心裡就得到了安慰,往往就可以堅定自己的信心,而力求成功,所以祈禱是人的一種鼓舞精神。
尤其是身為領導者,如果祈禱求福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公眾利益和天下蒼生,那麼這種祈禱,就是偉大的典型。我們從這個故事中,深深感覺到,企業領導者不論對什麼事都必須以虔誠的態度去處置。如果是為社會大眾,祈禱並不是懦弱,而是勇氣和決心的表現。
使命感帶給一位領導者源源不竭的力量。他不僅要將使命感牢記在心,還要傳給別人,激起大家的熱忱。
日蓮法師是在日本大力推廣法華經的傳法大師,也是一位偉大的宗教家。他在傳法的過程中曾遭遇到很多譭謗和侮辱。曾有一天晚上,他住的佛寺被人縱火焚燒了,而自己也被幕府逮捕,差一點判了斬刑。後來幕府雖然赦免他的死罪,但還是把他流放到佐渡島去。儘管他不斷地遭受危險與攻擊,但他仍能以堅定不移的信念,奮力地傳授法華宗的教義。他不僅孜孜告誨民眾們,更對權傾天下的幕府將軍進諫忠言。
我們可能會懷疑,為什麼日蓮法師的意志會這麼堅定呢?可能是他的使命感使他產生責任感,以驅策自己,並形成不能完成任務只有以身殉教的勇氣。
當時,這個世界上,天災戰禍接連不斷,社會非常混亂,人心迷惑,物慾私利的念頭控制了每個人。
日蓮大師說:「我要變成日本的支柱和船舵。這將是我永遠會謹記堅守的誓言。」這句氣魄非凡的「狂言」,透露了他的雄心大志。有些人雖然認為是誇張了些,但一想到自己連誇口的勇氣都沒有時,也就非常欽佩日蓮大師了。
每一個人都難免會迷惑、害怕,甚至有時候也會感到莫名其妙的憂傷,這些都是人性上的弱點。如果你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去推動某些事,那麼在遭遇挫折時,就很容易向現實低頭,而放棄了自己的原則。反之,如果能先心存使命感,而勇敢向前邁進,不畏艱難,便可以克服自己人性中的弱點,而以莫大的意志,去推動事情了。所以,使命感是推動事業發展的強心劑,是企業領導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氣質。
站在領導立場的人,首先就要確立自己的責任,抱著使命感求其貫徹,尤其要將使命感牢記在心,不僅自己如此,更要傳給別人,以激發大家的工作熱情。雖然說這是一個功利的社會,人們都被利慾所支配著,但當自己覺得有某種使命時,就往往會產生為使命殉死的決心。因為,除了財利,成就感和受人尊敬也是人們所追求的目標。
可能有人反對日蓮大師的思想,他的行徑也可能太過狂傲,但他對傳教的熱忱和行為上的氣魄,卻也是大家所應學習的。
上司罵屬下:「為什麼工作態度那麼懶散?」
屬下回答說:「因為我不喜歡做這件事。」
這個回答絕不是推托之辭。
漢光武帝本身是個傑出的軍事家,但是在即位後處理內政,即反其道而行,採用以柔克剛的方法,居然也得到很好的成就。他本來就很熱中於政治事務,登基之後,更是為國操勞,甚至在晚上都還和臣子討論大事,至深夜而不疲,皇太子看見這種情形,很擔心他的健康,就勸諫他注意養身,不可過勞,而漢光武帝回答說:「我喜歡自己能有機會多做些有益百姓的事,並不覺得累。」在光武帝的忘我工作中,終於出現了「光武中興」的局面,成為一個代明君。
俗話說:「只有在喜愛的前提下,工藝才做得精巧。」不論是做什麼事,「喜歡它」永遠是把事情做成功的最重要條件:不喜歡就不會努力,就不存在有成功。我們看藝術家和運動家,他們之所以願意忍受比別人更嚴格的訓練,當然是因為在追求某一項目標,但出發點則不外是因為他們發自內心地喜歡它。
領導者當然也不例外,他必須學會去喜歡自己所從事的業務。政治家喜歡政治,教育家熱衷於傳道,而企業家則必須喜愛經營管理之道。
領導者的工作主要是用人,也就是說要編組人力,支使別人去完成某項工作。嚴格地說,這並不是件輕鬆愉快的事。主要原因在人類是一種極端群體卻又極端獨立的動物,一方面自知無法離群獨居,所以喜歡與人群來往;另一方面又特別重視自己的價值,深恐和別人一樣,所以每件事總要堅持自己的觀點。讓許多人一致地去相信某一件看法,接受一樣指令去做事,實在是非常困難。因這種情況下,即使是強有力的領導者,也往往因部屬不肯服從而覺得灰心意冷。
所以領導者要有必須認清自己工作的本質,把用人當成自己的挑戰,成功失敗則檢討改進了,就把它當成經驗推廣;吸取教訓,避免再犯,只有這樣,才能成功地領導別人。否則,身為領導者而說「我不喜歡用人」,那不是天下最大的笑話嗎?「不喜歡用人」這句話,其實也是一個人毫無領導氣質的象徵。領導者指使部屬辦事不能稱心如意,當然很喪心,可是如果此時不存在「我非要讓你接受統馭不可」的心理,並樂意且積極去改變現狀,坦白說並不配當一個領導者。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可能別人看起來,覺得很苦,但自己卻能感到非常快樂,要不然,天天皺著眉頭做自己心中所認定的「苦差事」,你想這種人能完成什麼大事?
領導者以大義行事,才能得到部屬的認同和合作。
淺井長政無是一位出色的將領,但卻因為諸侯的不滿而自陷孤立的窘境,最後遭受亡國滅家之恥,原因就是他不能瞭解大義之道,只為了自己與朝倉家的私交,寧肯與整個天下為敵,最後當然要失敗。所以,一個企業領導者,必須從大局著想,以大局為重,大義行事,光明磊落,才能取得事業的成功。織田信長雖然早已統一了天下,但是卻不敢狂妄自滿,仍提倡大義之道,恭謹地擁護天皇,以安民為目標,而引起戰時社會的民心支持。他的家臣也因此感受到深刻的使命感,瞭解奮鬥的意義,願意盡全心全意為他賣命,當然會獲得戰役的勝利。
不只信長,也不只日本,凡是古今中外的名將在帶兵作戰時都要向部屬陳明大義,以種種有說服力的理由,讓大家知道:「這個戰爭不是為我私人的利益打的,而是為了社會的公義、人們未來的幸福,不得不投入的聖戰」,這方面的觀點如果能得到同意與支持,就必然能讓大眾犧牲性命,以獲得勝利。相反的,如果出師無名,或者為的是私利,那麼部下一定會想:「打贏這場戰爭我有什麼好處呢?只是完成某人的私慾而已,那麼,我又何必要賣命打仗呢?」一旦部屬有這種想法,這場戰爭就很難打贏了。
企業是基於什麼「大義」而經營的呢?經營者也有必要向員工解釋清楚,如此才能激起大家的工作熱情。否則員工如果認為:「我拚命工作,結果只有老闆賺到錢」,那麼這家公司也很難維持下去。
領導者必須慎重考慮自己的思想行為,是不是符合社會的公義,如果符合,要怎樣使員工大眾認同自己的觀點?大義之道,自古以來就是事業經營或政治措施上的一個重要標準,不能予以忽略。
在正確的信念之下,才能產生強大的力量。可見正確的信念,對經營者是相當重要。
肯尼迪擔任總統時,美國情報部門突然發現蘇俄居然在古巴建設飛彈基地,並已經完成了百分之九十。當時,肯尼迪總統非常震怒,除了下令以海軍封鎖古巴外,並嚴詞警告蘇俄的當政者赫魯曉夫說:「古巴就在美國的鼻尖和眼前,如果你們在此建立了飛彈基地,無疑將對美國形成極大的威脅,使美國國民不安與恐慌。你必須下令把它撤走,否則美國將毫不客氣地執行拆撤的工作。」
由於肯尼迪總統的態度堅決,並不惜發動戰爭,所以最後蘇俄終於屈服,把飛彈基地撤走了。這就是有名的「古巴危機事件」,當時美國似乎真的決心一戰,不但以艦隊封鎖古巴,美軍也都進入高度的奮戰狀態,可是結果美國沒有損失一兵一卒,戰爭也沒發生。肯尼迪總統對這次危機的處理,可以說是百分之百的成功。這就是信念的力量。
肯尼迪總統之所以能把這件危機處理得那麼成功,完全是因為他有那種來源於正確信念的堅定決心。他的正確信念是什麼呢?簡單地說,就是斷然不許古巴建立飛彈基地,而使美國人民的安全受到威脅,基於這項考慮,縱使必須採取武力也絕不猶豫。因為他的信念堅強,使得遠在千里之外的赫魯曉夫也感受到危機的壓力,不得不決定撤除飛彈基地。
當然,肯尼迪總統能堅持這種信念,乃是因為美國有強大的兵力作後盾。如果是個弱小的國家,儘管態度再堅決,蘇俄也未必會買帳。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當時蘇聯如果只是兵力屈居弱勢,而能在意志上超越美國,可能美國想解決飛彈危機,還得花費慘痛的代價,可見徒然擁有強大的兵力是不夠的,還得有正確的信念,二者相輔相成,才能發揮最大的力量。這件故事告訴我們一個真理就是:正確的信念對企業領導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事。
一個人行事的成功與否,除了思想、意志所支配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天命」
孔子曾經說過「五十而知天命」這句話,周遊列國到「匡」這個地方時,有人誤認為他是魯國的權臣陽虎,而把他圍困起來,想設計陷害他。那時孔子的學生都非常恐慌,倒是孔子泰然地安慰他們說:「我繼承了古代聖賢的大道,傳播給世人,這是遵奉上天的旨意。假使上天無意毀滅中國文化,那麼匡人對我也就無可奈何了,你們大家不必為這事情擔心。」後來匡人終於弄清楚孔子不是陽虎,而使孔子度過危難。
究竟有沒有「天命」呢?這實在是難以解答的問題,因為它不能以科學的方法加以證實,所以可能存在,也可能根本不存在。孔子認為一個人要年過五十,才能瞭解天命的問題。這就是說,孔子研究古聖賢的學說及實踐的正道,然後傳授給世人,以這種宏偉的大事當成自己的心願,想要完成它,不能只靠個人的意志和思想,必須還有更偉大的力量在推動,那就是奉天命來行事。孔子就是有這種想法,所以覺得自己的立場非常穩固。
人們依照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做事,雖然自覺很有把握,但往往會因為周圍情勢的變化,而致信心動搖,或被迷惑,終於遭到失敗的命運。所以一般人都相信,做事能否成功,除了受到自己的思想和意志所支配外,還有個更不可忽視的力量,那就是命運。命運有好有壞,但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使命有充分的信心,自認使命乃是來自於上天旨意的安排,換句話說,成功與否是「天命」,他自然就會產生安定感,不至因為周圍環境的變化,而受到很大的影響。
更進一步來講,每個人所出生的時代和環境,也不是按照他的選擇和意志,因此本質上它就是一種命運的安排。所以領導者在處事的時候,除了考慮自己的想法,也不能不考慮命運的因素。
天命當然無法用科學方法來說明,領導者卻不能不相信天命的存在。深切考慮自己所負的「天命」是什麼,可以更緊定自己處事的信心。
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你還能依賴誰呢?只有獨立自主獲得的成功才可貴。
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是一個典型白手起家的成功人物,當別人問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時,他回答說:
「我覺得一個人若想真正成功,最好是讓他生長在貧賤的環境中。因為逆境可以塑造一個完美的人,可以使人相信,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成功。今天的社會處處凶險,猶如巨浪滔天的汪洋,所以必須要有堅強的決心,憑借自己的力量,才能開拓美好的前程。創業時要是一無憑籍,才不會產生依賴的心理;因此,做為成功的人,最要緊的就是要有獨立心。而一般生長在豪門富室中的公子哥兒,由於過慣了揮霍享受的日子,很難再要求他們刻苦耐勞,所以往往就成為不幸的失敗者。」卡耐基本身就是生長在貧窮家庭中,從學徒慢慢幹起來,最後終於變成擁資億萬的大富翁,所以這段話真是他的經驗之談。
事實上也是如此,無論做什麼事,如果缺乏獨立自主的精神,不相信自己的力量,一心只想依賴他人,還會有成功可談嗎?不只是個人,由小到大,整個國家社會也是如此。如果只依賴外國的經濟援助、技術輔導等,縱使能得到繁榮,但基礎也不會穩固。像日本就是太過於依賴外國的石油資源,所以一旦面臨了石油危機,就弄得人心惶惶,社會不安穩。所以每個人一定要養成獨立自主的精神,才不會在情況發生突變時,就束手無策。
領導者不只是自己要養成獨立自主的精神,同時也要要求別人獨立自主,如果只有領導者自己有這種性格,而他的部屬卻事事要依賴領導者,那還談什麼進步發展呢?
日本明治維新時代的偉大政治思想家福澤諭吉也說:「如果一個人沒有獨立自主的氣魄,就表示他愛國的程度不夠。」可能大家會懷疑,獨立自主和愛國程度怎麼能扯上關係呢?因為把多數不能獨立自主的人集合在一起,充其量也不過是一群相互依賴的烏合之眾,怎能達到富國強兵的目標呢?這情形就算在一家小規模的公司也是一樣,如果職員一定要依賴上司才能辦事,這家公司還談什麼潛力或發展呢?
領導者要培養自己和屬下的獨立心,是必備的重要條件。不論是一家公司、一個團體,甚至整個國家,它可以說是左右局勢成敗的重要關鍵。
領導者需要有勇氣的表現,但絕不是匹夫之勇,而是做妥善決定之後,往前邁進、義無反顧的大勇。
孔子和門生對話時,最喜歡讚美顏回的德行。一向自認為最勇敢的子路,聽了孔子的話,就問:「如果老師帶領軍隊出去打仗,會帶誰同行呢?」子路這句話是暗示老師:顏回體弱多病,根本毫無用處,要帶非要帶我這個最有勇氣的人去不可。孔子馬上回答說:「只知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這種逞匹夫之勇的人,我絕不可能和他共同行動。無論做什麼事,都必須經過周密約計劃,縝密的思考之後,才能付諸實行。」子路聽後,雖然不好受,卻也找不出反駁的理由。
孔子絕不是否定勇氣的存在,在其它場合,他也曾說過「仁者必有勇」的話,但這種「勇」一定要以正義為本,因此血氣之勇,不能稱之為「勇」
松下先生也曾有過類似的經驗。在他創業之初,由於競爭十分激烈,其它公司便不斷地壓低價格以求拋售貨品。那時松下先生還很年輕,心想:「事到如今,只有和他們拼了,才不會輸給同行業。」結果為了這件事,他跑去和加籐大觀師傅磋商。大觀師傅說:「假使公司只有你一個人,你大可這樣做。但你有這麼多屬下,他們又都有家眷,身為公司的負責人,竟然逞一時之強,豈不是連累了你的屬下嗎?」他覺得他講的話很道理,經過再三思考之後,決定放棄和其它公司競相拋售貨品的念頭。果然不久,雇客都轉而信任他,所以能獲得今天的成功。因此領導者需要有勇氣的表現,但絕不是逞一時匹夫之勇,而是必須考慮該如何行事方屬妥當。一旦決定正確的方針後,縱使有人前來阻擋,也要勇敢地向前邁進。領導者所應該具有的,就是這種大勇。
工作是人的第一需要,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就是這樣認為的:「我的人生哲學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奧秘,並以此為人類造福。我們在世的短暫一生中,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比這種服務更好的了。」
有高山就有大川,有出生就有死亡。同樣,有獲取就要有付出。工作是我們獲取生活資料的唯一手段,工作也是人們支付勞動的唯一方法。其實,沒有勞動就沒有我們的現實生活,甚至,就沒有我們人類的產生、存在和發展。
有的人不愛勞動,不管是什麼樣的工作,都會使他們感到厭煩、困惑。武漢市社科院一位勞動模範這樣寫道:「有一段時間,我一直埋頭工作,由於要寫一篇論文,苦幹了幾天就覺得非常累,再也不想繼續幹下去了。看看周圍的人,都不像我那麼緊張,有的打麻將、來象棋、撲克等,有的人甚至從頭天晚上睡到第二天中午。我心想,他們真舒服啊。在我完成任務之後,我也像他們那樣好好地快樂快樂。何必跟自己過意不去呢。可是沒玩兩天,身體軟綿綿的,腦子裡空空的,『這是什麼樣的生活啊。』一股煩躁的滋味就湧上心頭,覺得幹什麼工作都比這樣生活強。從此,我就恨起睡懶覺來了。不需要下多大的決心,我就知道我今後是不會再睡賴覺了,我常常為此而自豪。後來,我仔細觀察了一下『業餘睡覺愛好者』,我發現這種人並不是先天就有這種惰性,也並非比別人多長許多睡覺細胞,他們睡著的時候懶態各現,醒著的時候也大半是賴洋洋的。不僅是動作、面部表情,而且還包括他們的心靈深處,他們很少有開懷大笑的時候,我真為他們難過,我很想對他們說:『解脫那種束縛吧,工作是人的天性,而且,工作是快樂的。』」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經說:「如果工作對於人類不是強索的代價,而是人生的目的,人類將是多麼幸福。」我們現在當然沒有普遍達到把工作作為人生的目的的這一階級,不少人還是把它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就說,它是一種強索的代價。事實上,只要端正職業觀和人生觀,正確地看待這個問題,工作裡就有幸福,工作裡就有歡樂。工作就在我們身邊,就看我們能否找到。
對於這個問題,有位名人曾經說了這麼一句話:「客觀的事實並不說明什麼,關鍵在於我們對它所採取的態度。」有這樣一個故事,好幾百年前,有個外地人在法國薩特城附近的路上走著,看到有人推著手推車,上面載著石塊。他問那推車的人:「朋友,你在做什麼?」那人簡簡單單地答道:「你能沒看到嗎?我正推著一車石頭。」外地人繼續趕路。不久又碰上另一個人推著一車石塊。他又問這個人說:「朋友,你在做什麼?」那人帶著厭惡的口吻答道:「我每天這樣就是為了三個法郎。」又走了一段,他碰上第三個人,也是推著一車石塊,他又問道:「朋友,你在做什麼?」那個人望著外地人,微笑道:「我正在建造一所大教堂!」語氣是那樣地自豪!
工作確是一件愉快的事。任何工作,只要有做的理由,就有存在的價值;只要端正思想,正確對待它,它就能給人帶來歡樂,使生活充滿幸福。
不要擔心工作會把你累垮,人的潛力是無限的,而潛力的源泉又在於人的精神世界。所以,人要想不使精神感到空虛,就得努力工作,勞動是偉大的。還有常見的情況是:人們的思想和精神扼殺了自己的能力和肉體,而真正被工作本身壓垮的卻很少很少。
我們有時驚歎於某些人的精力充沛。一個能幹的工廠女經理,每天要閱讀大量的信件和報紙以掌握信息,要合理安排下屬的工作,還要處理各種繁雜的事情,並要騰出相當的時間去參加社會活動。有時,我們會覺得她一定累極了,但跟她一接觸,就會發現,她竟是那麼容光煥發,精神飽滿,對所有的事,對一切的人,都抱有強烈的興趣。與她在一起就會使人感到輕鬆、充實和愉快。
工作給人帶來了財富,也帶來了歡樂,同時也給人注入了生命,為人們塑造了人格,淨化了心靈。為此,任何準備進入職業門檻的青年,首先必須知道並樹立這個觀念:工作是快樂的,工作能使人幸福。
一個人工作時所具有的精神,不但對於工作的效率有很大關係,而且對於他自己的人格和個性,也有很大影響。工作就是一個人的人格和個性的表現,我們的工作就是我們的志趣、理想的實現,就是我們自己的外部寫真。看到一個人所做的工作,就「如見其人」了,這也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行如其人」。
自尊、自信是作好本職工作,成就一番事業的必備條件,但對工作不肯盡心盡力,而只求敷衍塞責的人,是不會有這種自信、自尊的。一個人假如不能在工作中盡心竭力,那他就決不能很好地造就自己、完善自己。就得不到幸福和歡樂。工作,是一所訓練、塑造品格的學校。
良好的精神會使任何工作都變得有意義、有興趣;相反,厭惡工作,精神不振,則足以使工作招致失敗。因此,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對工作喪失信心,產生厭惡情緒。
工作,就是一個人生命的石像。它是美是醜,可愛可憎,全操在自己的手裡。出售每件商品,每個談話和思想,每個動作和行為,都彷彿是鑿子一樣,可以塑造你的形像,也可以損毀你的容顏。
竭盡全力做好每一件事,這種精神將決定一個人日後事業的成功或失敗。如果你對工作不忠實,不盡力,那就等於損害你自己,糟蹋你自己,你就將因而變得醜陋並為世人所唾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