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政治經濟>>經濟類>>松下幸之助——用人之道

雲台書屋

二 重視胸襟寬懷的領導人才 

  作為領導者要寬懷大度,從大局出發,不可拘泥於眼前枝節小事,要放棄個人的意見和利益,以大局做為判斷的標準,才是應有的氣度。
  明治維新可以說是日本近代史上最精彩的一幕連續劇。劇情的高潮出現在幕府和天皇之間的決戰前夕,那時,不管是擁護幕府的武士和擁護天皇的官兵陣營中,都各有一批主張決戰的人,並認為自己的一方必然可以獲勝。雙方劍拔弩張,大有一觸既發的形勢。那一場戰爭如果爆發了,不知道要造成多大的犧牲。而且,就算是天皇獲勝,日本能不能一躍成為世界強國,也很難說。幸好,當時日本有兩位偉大的政治領袖,那就是勝海舟和西鄉隆盛,由於他們兩人的互尊互敬,並以最大的誠意居中調停各方面的力量,最後終於勸服德川家族末代將軍,不戰而奉還大政,解決了日本國內分崩離析的危機。能審時度勢,這就是德川家族的「大度」。
  事實上,當時如果爆發決戰,勝負很難預料。更嚴重的是幕府背後有法國,而天皇方面有英國在支持,這兩股殖民帝國的勢力都想幫助所支持的一方,獲得全日本的支配權,使得形勢更為複雜。
  在那種局面下,不論是擁護天皇的官兵或德川幕府,如果一味地想用武力取得權威地位,談判必然會破裂,戰爭爆發後,短期內也必然無法獲得和平。勝海舟和西鄉隆盛兩人都能看清這種時勢,同時考慮到日本的將來。在當時來說,亞洲各國已經相繼成為歐美帝國主義者的殖民地了,一旦日本發生內戰,不論哪一方獲勝,國家也必然會陷入困境,而導致殖民勢力的侵入,日本終將淪入滅亡的境地。
  他們深知無論如何要避免這種結局,所以極盡全力勸說雙方放棄私人成見,顧全大體,順應歷史的潮流,也因此使得幕府願意做不流血投降,奉還大政。
  當然,也是因為他們的這種想法,被當時的志士所贊同,事情才能進行得那麼順利,並因而確立了近代日本富強康樂的基礎。
  總而言之,領導者不可拘泥於眼前的細節小事,而必須從大局出發,從大局來判斷,這是非常重要的。在許多不同的情況和顧慮下,分得出什麼才是最嚴重的、或必須優先解決的問題,不斷地探索和追究,為了大局的利益,放棄個人的意見或利益,這才是領導者的遠見與應有的氣質。
  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可以振奮士氣;居中策劃,指揮部屬,則可以決勝千里。
  源賴朝自從在富士川不戰而攻破平家之後,野心大增,想趁機進襲京都。此時,他聽從了部下的建議,先鞏固關東的基礎,再力圖全國的霸業,於是就把軍隊撤退,回到鐮倉。而自此以後,他把絕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規劃幕府體制的工作上,至於征服抗令諸侯的工作,則全部交給他的弟弟范賴、義經和其屬下,他只擔當居中策劃的工作,不再領兵親征了。
  松下也有這種親身體驗。創業後的十多年,有位和尚曾經對他說:「領導是居中策劃者,應該居於後方,外邊的事要交給掌櫃去做,這才是最好的辦法。」起先,他對這句話很不以為然,可是後來經驗的累積,慢慢地使鬆下了解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最高領導者是應委身士卒、衝鋒陷陣好呢?還是要居中策劃、指揮眾人?這是個值得爭論的問題。譬如說,以武田信長在桶狹間會戰的事來看,若不是主將在場下定決心,可就難免要一敗塗地了,可見主將身臨陣前,確實有其必要。
  然而,一般而言,派遣部將在外擔當軍事行動,似乎比較合理。如此可使主將不必親受生死的壓力,而能冷靜地作出判斷和決策,以指揮眾人,使事情更順利進行。
  尤其是現代科學昌明、物質科技發達的社會,一個大公司的社長往往只要一通電話,就可以向全國或全世界的人員聯絡、指示,或搜集情報,如果凡事都要親自去處理,那他將會心力焦粹,一事無成的。
  一旦有事時,自己就要考慮是否有到第一線的必要,但原則上最高領導者還是身居幕後,居中策劃,外頭的事則盡量委託給部屬去做,這仍是值得考慮的好辦法。
  身為一位領導者,要具有愛護競爭對手的同情心,這才是真正的英雄豪傑。
  日本戰國時代,上山千信和武田信玄是死對頭,他們在川島會戰之後,又打了好幾次激烈的戰爭。有一天,一向供應食鹽給信玄的今川氏和北條氏兩個部落,都和信玄發生了衝突,因此中止了食鹽的供應。而信玄的屬地申州和信州又都是離海很遠的內陸,不生產食鹽,因此使這兩州的人同都陷入了無鹽的困境。
  千信聽到這個消息後,馬上寫信給信玄說:「現在今川氏和北條氏都中止了對你食鹽的供應,使你陷入困境,我不願趁火打劫,因為那都是武將最卑鄙的作法。我還是希望在戰場上和你分個勝敗,所以食鹽的問題,我來幫你解決。」而千信也果然遵守諾言,派人運了大批的食鹽到申州和信州,替信玄解決了問題。所以信玄以及兩州的人民都很感激千信。
  千信是當時最驃悍善戰的武將。每次發動戰爭都可以說是驚天動地、鬼哭狼嚎的,但在另一方面他又非常重義氣。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千信實在是一位具有深厚同情心的人。也正因他的武功高強,為人光明磊落,重義氣而富有同情心,所以很受後人的敬仰。
  以人之常情來說,會因敵人陷入困境而幸災樂禍;也會認為,可利用這種難得的機會打敗敵人。可是千信並不這麼想,雖然他和信玄是死對頭,不斷交戰,但目的只是在爭個高低,而不是要陷百姓於困境。所以千信認為,雖然兩國正在戰爭,但面對敵人因為沒有食鹽而陷入困境時,決不能落井下石,趁火打劫。理應先設法拯救,至於爭奪勝負,那是戰場上的事,千信有這種氣度,正是他偉大的地方。
  現在世界上有很多國家,都處在敵對的狀態。甚至在同一個國家內,也有黨派、團體和企業間的競爭與對立。而由彼此的對立、競爭,擴大成為仇恨的事,更是不斷發生。
  在這個世界上,競爭是免不了的,對立有時也是必要的。但是身為領導者,應該學習千信那種不分彼此,甚至具有愛護競爭對手的同情心,才算是真正的英雄豪傑。
  一個領導者應具有兼愛天下的胸襟。要依循適當的原則,以達成共存榮。
  墨家的創始人墨子,曾經說過:「什麼是天下的公敵呢?那就是國與國之間相互攻伐,家和家之間相互爭利,人與人之間相互殘殺。然而,公敵是怎麼發生的呢?完全是由於人與人之間缺乏博愛的緣故。每個人只知道愛自己的國家,不知道愛其他的國家;只知道愛自己的家庭,而不知道愛別人的家庭;只知道愛自己,而不願去愛別人。久而久之,強大的會欺侮弱小的人,富有的會欺凌貧困的人,尊貴的會瞧不起低賤的人,而奸詐狡猾的人也會欺侮愚蠢魯鈍的人了。可見天下會發生禍害和怨恨的原因,根本上在於人們不能互愛。所以要和平相處,就必須互愛互敬,重視對方的利益。」
  在二千五百年以前,聖賢們已經給我們明白的教訓,如果人人照著去做,一定會造成美好和諧的世界。可是人們不遵循這些道理,又不能實行兼愛,所以才形成世局的混亂不安。墨子常勸告世人,不要過度競爭,只要順著自然的法則,便可以帶來進步。如果只知使用武力,以暴力剷除競爭者,這就是所謂的過度競爭。
  國與國之間的過度競爭,往往會導致戰爭;個人與個人間的過度競爭,會引起仇恨和爭執,甚至做出傷天害於理的事;而企業間的惡性競爭,會產生資本的獨佔、不平衡,小者造成中小企業的破產,或使自己身敗名裂,而大者會引起社會及世界的混亂。
  總而言之,人類的利害是相通的,能做到愛人如愛己,愛他國如愛祖國,才會使世界幸福和平。身為一個成功的領導者,更應徹底實行兼愛,切忌投入過度的競爭中,要依循適當的原則,以達成共存共榮的大同世界理想。
  先衡量自己的能力,設計長遠的目標;而根據現有的基礎,制訂長期的計劃。
  公元一八七六年,美國亞馬士都大學的校長威廉克拉博士,應聘到北海道剛創立的札幌農校,擔任教務主任。他和學生其同生活,教育他們達八個月之久。培養了佐籐昌介、內材鑒二、新渡等傑出的教育家。克拉博士在任滿離校時,給學生們留下了一句名言:「少年人要立下大志」。
  無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長志。我們生活中,必須立下志願,才會有奮鬥的目標。否則渾渾噩噩地過日子,那豈不是虛度光陰嗎?孔子曾說過。他在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志向學。日本高僧日蓮法師也在十二歲時,立下志願要成為日本頂尖的人物。他們都是在年輕時就立下志願,而終身為目標奮鬥,終於成為名人,不但使生活變得有意義,同時也提高了生命的價值。相反的,一個人不知道自己一生中將做些什麼事,不但不能體會人生的快樂,也會失去生存的意義。
  即使是乞丐也會發下宏願,努力乞討,以求致富。所以,一個領導者更不能沒有志願了。領導者把自己的志願向部下公開,並鼓勵部下共同朝著即定的目標奮鬥,便能產生一種無形的力量,使事業順利進展。所以松下先生認為,領導者可以把自己的志願,轉化成部屬的目標。
  松下先生並不是說志向要愈高愈好。因為所立下的志願若超出自己的能力,或脫離了現實範圍,也就成了妄想。所以,我們應該先衡量自己的能力,設計長遠目標;從實際出發,制訂長遠的計劃,一日一日地逐步去執行,才能達到理想。克拉博士給札幌農校的臨別贈言,真是語重心長。因此在企業的經營上,我們可以換個語氣說:「領導者要立下宏偉的志願。」
  具有仁慈心胸的領導者,才能得到部屬的擁護。
  保科正之是德川幕府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同父異母的兄弟,當時日本東北會津地區的諸侯,由於不服幕府的領導,陰謀叛變,被削藩廢籍,取消武士的頭銜,貶為平民,所以德川家光將軍就派保科正之去擔任會津的新諸侯。
  保科正之剛上任,第一道命令就宣佈取消農民過去所未繳的田租,並運用種種方法,大幅削減平民的賦稅,就好像現在各國所實施的社會福利政策一樣。正由於這一連串的德澤,使得百姓更心悅誠服地擁護他。原來從外地諸侯所遭受的阻力和排擠,都獲得解除,他的地位也就非常穩固了。後來,保科正之被調回幕府擔任最高執政官,而繼任會津地區的每一代新諸侯,也都沿襲他的政策,於是使會津地區一直到明治誰新時代,還是日本東北最富庶的地區。
  在德川幕府時代,不只保科正之推行「仁政」,幾乎絕大多數的諸侯都能以仁慈的胸懷愛護百姓,為了使百姓擺脫困苦,都會在一定的時期內減免租稅。而將財政上的需求,轉向巨商富豪借貸,直到人民的生活安定,才再開始徵收稅捐。這一點幾乎成了幕府時代政治行為上的常例。
  據說在古代,仁德天皇發現民間的炊煙稀疏,就聯想到荒年欠收,民生困苦,於是立刻下令停止徵收租稅,以至政府財政拮据,連皇宮也破爛不堪,沒錢整修,所以發生逢雨漏水的情形。直到三年後,百姓家家戶戶炊煙四起,民生已經恢復富裕,才再開始徵稅,由此可見仁德天皇真是慈愛的仁君。他曾說過一句感人很深的話:「國君是上天為了照顧百姓而設立的,所以國君應該以百姓的痛苦,當作自己的痛苦;等到百姓富裕之後,自己才能富裕。」也正如孟子所言「民貴君輕」。
  像這些領導人物對待他人的一片仁慈之心,可以說是整個東方受儒教影響下最優良的傳統,正因為有這樣的好傳統,所以能使領導者和大眾的心連結在一起。
  賢明的國君對人民有慈愛之心,人民和國家的財政才能富裕;政策的推動也才能順利而沒有阻礙。在過去的封建時代,有沒有仁慈之心,已經是君主統帥百姓,促進民生繁榮和國家安定的重要依據。如今是個民主時代,領導者更應該處處為眾人著想,否則,一旦失去權威,想統馭別人,便將成為不切實際的空想。
  天地萬物為天下人所共有,連企業的財產也是如此。吉川英治所寫的《太閣記新書》中,有一則關於左馬之助光春的故事:光春在阪本城被豐臣秀吉所包圍,到了最後危急的關頭,為了不忍珍藏在城中的古董寶物遭受破壞,就派人把古董寶物載運到城外,交給來攻的軍隊說:「我想,這一批珍貴的古董寶物是全天下人所共有,而不是我個人的私產。人的性命是短暫的,但這批寶物的價值卻是不朽的;我預料到未來幾天的決戰,我方可能會戰死到最後一兵一卒,為了不忍心將來城破之後,這批寶物也遭到無辜的破壞,現在把保管權轉交給你們。如此我們就可以放心地決戰,而不必擔心將來的子孫會為了這次決戰所造成的損失而惋惜。」
  光春的這種作為,讓豐臣秀吉非常敬佩。事實上,這種大度的節操,已經接近聖賢的境界了。有一個另外的例子:武將松永彈藏有國寶平蜘蛛茶壺,結果在志貴山城被消滅的當天,為了不願意讓別人再擁有它,就狠心地把平蜘蛛茶壺摔破了。這兩種作風有天壤之別,毋寧說,松永彈的做法較像人性的反應,可是光有人性還是不足以擔任領導者,領導者在堅持某種觀點或信念時,應該有更近聖賢的反應才可以。
  在當今世界上,各種財物都有自己的物主。不管是土地、汽車、房屋,乃至於一條手帕、一張棉紙,都有特定的主人,而法律更在形式上加以承認、保護。可是那些東西雖然都有形式上的主人,但從實質意義看,卻是天下所共有的。一塊土地,可能屬於某人,但全天下的人都可以透過購買等手段,而擁有它。絕不是說,它現在是甲的東西,將來也永遠是甲的。譬如說,企業有一定的資本,佔有特定的土地、設備以及其它資產,雖然是企業的所有物,但又何嘗不能看成社會的共有物呢?企業以外的個人或團體組織,對所擁有的東西,可以這麼看待。領導者如果能活用這個道理,將會帶給社會許多利益;如果把物當成私有,顯然也會形成爭相掠奪的惡劣現象。再進一層說,物既然是天下人的物,那麼企業領導者的言和行,也算是天下的公事,公事有公事的做法,基於大家的利益來考慮,是標準的做法。這就好像古代中國,堯把帝王的寶座禪讓給舜。孟子就認為:不是堯把私有的帝位讓給舜,而是堯請舜替他處理天下大事。孟子的這種觀點,就是給領導者清楚的提醒。
  如果出發點是為了對社會的責任感,那麼下一道命令給作怪的狐狸,又有何不可?
  豐臣秀吉得到天下以後,秀吉的養女——宇善多秀家的夫人生病了,而那種病,在當時一般人的觀念裡,認為是狐仙作祟所引起的。於是,秀吉非常生氣,以政府的名義,向狐狸下了一紙公文,內容是說:「上天安排萬物各有生活的法則,狐狸和人類絕不可相提並論,所以狐狸絕不允許看上任何人,附身作祟而使人類生活發生不幸。附在多秀家夫人身上的狐仙,應該識相地立刻遠離,否則我將下令軍隊和獵人一起出動,把全部的狐狸一網打盡。」
  為政者對巫師廟祝等人發佈公文,在當時是常見的事,可是直接對狐狸發佈公文,在日本則是秀吉首開先例。中國唐朝時候有位大思想家韓愈,被派去潮州當刺史,傳說當地有鱷魚神作怪,韓愈也曾寫了一篇祭鱷魚文,藉著皇帝的威嚴,下令鱷魚遠離潮州,安定百姓的生活。秀吉發公文給狐狸的事,或許是從韓愈的祭鱷魚文得來靈感,可是這種行為,到底不太合乎情理,近乎於神話的傳說。
  韓愈和秀吉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先賢,他們難道不知道自己的作法不太合乎正道嗎?
  他們這樣做,一定有他們的道理。因為在那個時代,神權占很重要的地位,人們的思想認定萬事萬物都是因上天的旨意而存在的,其中人類為「萬物之靈」,所以上天替人類創設政府,安排國君、聖人,來治理人民,並且教化人民,所以政府的存在和官員的地位也都是上天的旨意。既然如此,韓愈身為潮州刺史、秀吉身為幕府將軍,都是奉「天子」的命令在行事。他們身負安撫天下百姓的重大使命,所以一旦有事,在本身必須負責的前提下,代替上天責備作祟的妖怪,又有什麼不可呢?他們的作法可能有許多人不能苟同,但無論如何,他們把人類視為最完美、至高無上,可以代替上天君臨萬物的人生觀,境界也確實很高尚。
  如果說人類想共同創造一個幸福美滿的社會,來提高生活水準,其前提在於人類能瞭解自己、看重自己。換句話說,必須瞭解人負了什麼使命?應該如何做人?以及持有怎樣的人生觀?這些問題如果沒有積極而正確的答案,都將會使人和社會陷入痛苦的境地。
  所以領導者要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同時產生宏偉的社會觀、世界觀,再根據這些觀念,樹立起領導觀念。譬如韓愈祭鱷魚或秀吉行文給狐狸,可能他們的觀念都自大得近乎誇張,但問題是他們出自內心的責任感,所以才激起對人類社會無比的責任感,其本身有正面的意義存在。
  領導者的字典裡,沒有「困難」,更找不到「不可能」的字眼。
  拿破倫有句名言:「在我的字典裡,沒有『不可能』這幾個字。」初聽起來這是句狂語。因為一個人在一生中,會遇到很多無可奈何和不可能完成的事。所以,雖然拿破倫說了這句狂語,但在他遠征蘇俄,以及滑鐵盧戰役時,都遭到失敗,結果被流放到孤島上終身囚禁,最後在悲慘中死去。所以感覺上「沒有不可能的事」是一句狂語。但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句話也是發自一種真理而言的。
  當然人世間不可能的事實在太多了。簡單地說,「違反天地自然之理的事」,就是不可能以我們的力量去實現。譬如說,人難免會死亡,這是天地自然之理。如果想違反它而期望不死,是絕對辦不到的。
  但我們反過來看,只要是順乎天地自然之理的事,就都可能完成。譬如,一種事只要照著天地自然之理去做,順應時代的潮流,就必定能成功。一種質量好,價格又公道的東西,一定能夠本利全收,這就是順應自然之理的事業經營態度。如果不成功,就一定有弊病存在。例如產品不精良、價格太高,所以才造成本利無法全收。因此只有違反天地自然之理,才會遭至失敗的後果。
  春至花開,秋來花謝。草木、蔬果,該發芽的時候就會發芽,該結果的時候就會結果,該枯萎的時候也會枯萎。這正是「順應自然」的一種現象。
  自然景象不僅美麗,而且井然有序,毫無私心或野心,只是率直和虛心而已。
  然而,人卻不是這樣。沒有率直,沒有虛心,有的卻是野心和私心。如此,當然就會失去內心的平靜與均衡,看不見,當然也不能遵循自然的道理,造成進退失據、處置不當,使得秩序大亂。
  花如果不按時序綻放,就是「亂開」,固然希奇,但卻不能以此作為人類行為的準則,否則,不僅貽人笑柄,還會因此而受傷,誤己誤人。
  所以凡是合乎自然之理的事,再加上以毅力和決心去完成,天下就沒有不可能的事。如果仍然無法完成任務,就一定有它不可能完成的因素存在。因此,我們更需要仔細地去體會這名話的真正涵義。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