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政治經濟>>經濟類>>誰是最好的管理者

雲台書屋

半導體歷史的里程碑——台灣集成電路公司董事長張忠謀 

  今年58歲的張忠謀,1958年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獲碩士學位。後與集成電路發明人傑克·科比等人同入美國德州儀器公司,並在此揚名。43歲時再入斯坦福大學,獲電子專業博士學位。1987年回到台灣,創立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把台灣的製造業名聲推至頂峰。
  從1994年開始,張忠謀領導的台灣集成電路公司,連續三年營業額倍增,獲利從35%到40%,再到50%。1997年銷售額為13億美元,盈利達5.35億美元。其卓越的表現被美國《商業週刊》評為1997年度全球25位最佳管理者之一。


    管理精粹   

  ●張忠謀最愛說:「大策略看市場,小策略看對手」。
  ●「只做代工,不與客戶競爭的永續性原則」是張忠謀為企業立的信條。
  ●身為領頭羊,張忠謀指出:「每件事都是經理人的當務之急。」
  ●媒體評論張忠謀:「他是一個讓對手發抖的人物」。
  ●關於未來,張忠謀說:「今天成功,不代表5年、10年後會成功,也不代表今年會成功。」
  「改變了產業遊戲規則(指沒有自己的產品,又幫別人代工),半導體業史上理應記載他一筆。」
                          商業週刊1997

半導體歷史的里程碑

  台灣集成電路公司能克敵制勝,贏得世界第一,靠的是正確的策略。在張忠謀20餘年領導生涯中,他非常注重策略,他認為大策略看市場,小策略看對手。
  大策略通常要靠領導人的洞見,是由多年來讀書、觀察、談話、思考而來。
  擬訂策略更是要著眼未來,領導人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想未來、規劃未來,董事長應該花75%的時間想未來,總經理應該花50%的時間想,副總經理應該花25%的時間想。領導人也應該不斷給經理人出問題,逼他們想公司的未來。
  滿頭銀髮、深邃的眼神,他不屬於衝鋒陷陣的典型,也沒有熱情洋溢的領袖魅力,60多歲依然揮軍作戰的他,沉默、神秘,卻又准狠、嚴厲,一出手就要打國防級戰爭。70年代他就掀起全球半導體大戰,被國際媒體喻為讓競爭對手發抖的人。
  在被譽為世紀金礦的黃金產業——半導體業內,誰能挑戰英特爾公司?誰能撼動摩托羅拉公司?
  台灣集成電路公司不但讓英特爾、摩托羅拉成了手下敗將,而且將半導體業從一片荒原點化成綠洲。知道這艘所向披靡的旗艦,它的船長是誰嗎?他就是張忠謀。

  清晨八點,一輛黑色的奔馳轎車,從台北緩緩馳向新竹。
  車裡的張忠謀,穿著黃綠格子交織的襯衣、米色西褲。車裡出奇的靜,沒有音樂,古典的、現代的都沒有;沒有新聞,車上的大哥大,僅供緊急時用,唯一能聽到的聲音是,只有當他點燃煙斗時發出的嗤嗤聲。
  窗外喧囂、雜鬧,張忠謀的沉靜,似乎與窗外的城市搭不上調,看起來,他甚至很孤寂。踏入他的辦公室,簡單的陳設,簡單的人——一位秘書,一位收發,很難想像這是坐擁上億美元的董事長辦公室。
  但是一踏入台灣集成電路公司,霎時,感覺到張忠謀並不孤寂。來回奔走的工程師,徘徊走道的經理,都揮灑出張忠謀的影子——精確、敬業、嚴謹。10年來,台灣集成電路公司一群30出頭的員工,從平地搭起一磚一瓦,在貧瘠的土壤中,栽起成蔭大樹,以全世界第一家專業代工半導體公司出現(不生產自己產品,設計公司拿圖樣,請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生產),創新產業競賽、撼動競爭規則。台灣集成電路公司,讓台灣的半導體業首度在國際揚名。催生者、領航者、運籌帷幄者,始終都是這位沉靜的董事長——張忠謀。
  今年67歲的張忠謀,是亞洲薪水最高的經理人之一,年薪加紅利超過100萬美元。他領導的企業——台灣集成電路公司,1997年銷售額為13億美元,盈利5.35億美元,是全台灣最賺錢的企業。
  半導體,從電話到冰箱,從宇宙飛船到衛星,無所不在,是電子產品的心臟。半導體市場快速成長,至公元2000年,產值將達3000億美元,被譽為世紀金礦產業。世界各國競相投入此產業,白髮、沉靜的張忠謀,正在默默建構半導體王國,採掘此世紀金礦。極少公開露面的張忠謀,以長遠的思考、宏觀策略,以及細密的執行力見長,在國際科技產業界舉足輕重。
  張忠謀領導四家高科技公司——台灣集成電路公司、世界先進、慧智、美國晶元科技。在張忠謀的企業版圖中,還除了旗艦——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是世界半導體業裡第一家專業代工的公司外,有很多「唯一」。在台灣的半導體公司,都由美日轉移技術,世界先進是唯一技術自主的公司,而且更遠在美國硅谷。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說:「企業必須選擇一套與眾不同的策略,才有持久的競爭力。」張忠謀正是這一言說的體現者。
  出了台灣,更能發現他的聲譽及影響力。
  美國《商業週刊》指出:「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改變了產業遊戲規則(沒有自己產品,只幫別人代工),半導體產業史上會記載他一筆。」

◇讓對手發抖

  張忠謀與半導體淵源深厚,40年前,張忠謀與半導體開山始祖摩爾(Gordon Moors,英特爾創辦人)同時踏入半導體界,與集成電路發明人傑克·科比(Jack Kilby),同時進入美國德州儀器公司,那一年,他正好27歲,是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碩士生。
  在60、70年代的台灣,絕大多數人還沒聽說過半導體。隔著太平洋的張忠謀,已在指揮世界第一大半導體公司——德州儀器公司,開疆拓土,痛擊競爭對手,英特爾、摩托羅拉都曾是他的手下敗將。「掀起全球半導體大戰,讓競爭對手發抖的人,」1974年5月號的電子雜誌,這樣描述當時43歲的張忠謀。
  張忠謀在他德州儀器1-4世紀的歲月,正是半導體百家爭鳴、動輒風雲變幻之際。有企業如流星,一閃而逝,有企業盛極而衰,更多企業虎視眈眈,乘勢而起。張忠謀運籌帷幄,縱橫脾睨。1972年,他接下全球半導體業資深副總裁職位,德州儀器交給他「世界第一」的冠冕,他自始至終緊緊握住,絲毫不給別人覬覦的機會。
  當時半導體是新興行業,產業混沌,沒有數據,沒有先例,全靠他的判斷力和洞察力匯成策略,再以此建立克敵制勝的團隊。現今他的部屬分散於世界各地,有的在硅谷、有的在歐洲、有的仍留在德州,但談起那段和張忠謀一起打拼、橫掃敵軍的日子,仍覺得那是他們生命中的高潮,至今難以忘懷。「他設定高標準,也對你有高期望。」後來任英特爾副總裁的卡登說。
  在德州儀器,張忠謀學習到國際公司的管理經驗,這對後來創辦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很有幫助。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成立後,就採用國際公司的架構,例如財務制度移植自飛利浦、人事制度移植自德州儀器。
  因為有在德州儀器的經驗,使他日後堅持專業管理人的原則,在台灣眾多家族企業中,風格獨特。他會為員工福利向董事會力爭,例如台灣集成電路公司一成立,就決定撥出利潤的20%作為員工的紅利,董事會猶豫,經他力爭才同意。當經營層沒有盡力,業績不佳時,「他也會全力承擔責任,尤其不會偏袒部屬,讓投資者放心。」一位資深主管說。
  更由於國際大企業嚴格的洗禮,張忠謀更有著堅強的毅力。「你知道,有問題,他都會守那裡。」台灣集成電路公司董事張安平記得,7年前,他和張忠謀一起去談判,從下飛機開始,談到凌晨3點鐘,紅著眼睛,近60歲的張忠謀依舊不放棄查證每個數字,仔細問每個問題。

◇不做第二

  訪問張忠謀的過去,是一大困難,他可以天南地北,談歷史、談科技、甚至談文學,惟獨不善於談自己,尤其是自己過去的成就。他說:「這一行只能往前看,不能往後看。」
  張忠謀進入德州儀器的第一個工作,就是個大考驗,IBM將一批自己發展出來的幾項產品移轉給德州儀器,其中之一,而且是最難的,就是由他負責。他領著幾位工程師,不眠不休,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終於將這項產品研究發展成功。成果卓著,而且青出於藍更勝於藍,良率(半導體裡最重要的競爭利器,良率越高,成本就越低)甚至超過IBM的研究。他的表現驚動了當時德州儀器的總裁海格,對他開始另眼相看,希望培植他做德州儀器的研究發展最高主管。
  張忠謀並不是學電子的,他的半導體知識都是靠這幾年邊做邊學的,而且也只有碩士學歷。德州儀器希望能送他進博士班讀書。「他們問我希望進哪裡讀,我說斯坦福,他們很滿意。」因為斯坦福是當時全美半導體研究最好的學校,當然也意味著很難進去、很難畢業,德州儀器的人覺得他很有志氣,要讀就讀最好的。
  3年很快就過去了,張忠謀重回德州儀器,面臨更大的挑戰,也要締造自己的紀錄。
  第一個紀錄,是把一個部門的營業額,一年之間提高一倍半。當時IBM需要一種電晶體元件,但德州儀器一直沒辦法供應,他的前任負責人開了數十次會議,仍然沒有結論。不是說開發不出來,就是說開發出來,IBM也不會要。但是張忠謀,這位34歲的經理一上任,開了兩次會,就指定幾位工程師一起去發展。在幾年的工作經驗裡,他累積了對IBM足夠的認識,他認為開發出來IBM一定會大量採購。果然開發出來後,需求應接不暇,營業額和利潤都呈倍數增長。那時候,他已管理3000位員工,營業額5000萬美元。
  德州儀器總把他派到最艱難,但最有成長潛力的部門。35歲升任集成電路部門總經理、36歲升任副總裁,5年後,升任主管全球半導體業務的資深副總裁。現今全球半導體第一的英特爾當時不過剛在硅谷成立,營業額也不過幾百萬美元,而德州儀器已雄霸世界第一多年,呼風喚雨。在公司內,半導體業務占德州儀器的50%,全世界六七萬員工,其中兩三萬員工都歸張忠謀管,那年他僅41歲。這位來自中國的資深副總裁,已是公司內第三號人物,僅次於董事長及總裁。
  張忠謀躍登華人在美最高層經理人。
  大企業是美國的典型產物,也是美國為白種人建構的最後堡壘,黃皮膚黑頭髮的他,如何攻進的?
  他設定高目標:他一出手,就要爭世界第一。
  目標一旦設定,他很少妥協。70年代,英特爾在存儲器市場所向無敵,很多企業抱憾退出,張忠謀堅挺前進,要跟英特爾拼到底。
  他更以堅毅達成目標,例如當他剛回台灣的時候,只學過兩年漢語的他,堅持在講漢語時。絕不夾雜一個英文字。
  由於他從事的科技行業,日新月異,他勤於求知。「不管他到哪裡,他都要到書店。」一位接近他的人說。
  另一方面,綽號「張大帥」的他也開始顯現威風,他要的報告,今天要就是要,絕不能遲交,作得不好的報告,往往丟回去重寫,給部屬的目標,遠超過他們的能力,「更無法忍受平庸、不努力的部屬」,「他講起你的缺點時,會一條條說盡,你會奇怪,他怎麼有那麼多材料可講。」他的舊部屬,現任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總經理布魯克說。
  性格過於剛烈耿直,不願與人妥協,阻礙了他晉陞總裁之路,例如當年德州儀器總裁菲柏重視消費電子,不願大幅投資半導體,他在公司每個場合都大聲疾呼,不管總裁在不在場。
  「我是容易發怒,」他承認,「但那是基於做事的熱誠,為什麼事情總是做不好呢?」基於做事的熱誠,在德州儀器,雖然步步高陞,他覺得責任更重,「陞遷不應是一個人的里程碑,」他說,「人有旦夕禍福,美國企業也可能一夕大局突變,誰能說得準呢?」「一個人最大的快樂,應該來自做成一件事,而不是名利。」

◇改寫遊戲規則

  他擬訂策略、督促部屬,為他們爭取公司資源,不時到實驗室鼓勵徹夜伏案的研究員,往歐洲拜訪客戶,來亞洲建立生產基地……
  在德州儀器的1/4世紀裡,他打過無數場戰役,最著名的兩場仗,不但他記得,他的部屬記得,美國產業界也都記憶猶新。他推廣當時最新的半導體製程,席捲全世界50%的市場,成為產業標準;他首先發動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市場之爭,英特爾曾是他的手下敗將。
  在這場戰役中,能克敵制勝的原因,是他首重擬訂策略,快速行動,到今天,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有此成績,也歸功於張忠謀當初選擇策略的成功。「他是典型的策略家,」一位企業界人士指出。例如在1972年,德州儀器準備發展存儲器,當時市場主力產品是1K(目前為16M,即當初容量的16,000倍),最大競爭者就是英特爾,但張忠謀決定,要做就做4K才能競爭得過,「他不但有策略,而且策略要超越今天。」他在德州儀器的部屬羅夫說。
  在威勢逼人的國際大企業裡,經理人一旦出手,就必須能席捲全球,張忠謀擬訂策略後,更要快速行動、主動出擊,他總是push、push、push,絲毫不留情,直到達到他要的為止。
  在60、70年代,正值電子業戰國風雲四起,旦夕之間,新產品會取代舊產品、新製程取代舊製程、新技術取代舊技術。此時,要席捲全球,就必須大力投資研究發展,推出新產品,讓顧客選擇增加。
  他不但快速推出新產品,而且定時降價,奪取市場。今天看來這並不稀奇,而在當時這是「撼動產業界,改寫遊戲規則,」一位半導體從業人士說。例如,德州儀器開發出新產品後,張忠謀就和客戶協定,每季降價10%,而且他說到做到,即使成本一時無法降低,他也信守承諾,顧客紛紛轉向德州儀器。競爭對手如摩托羅拉,不但疲於應付,更無招架之力。
  定期降價策略,後來被電子業廣泛採用,但10年前,當張忠謀與英特爾總裁格魯夫(他比張忠謀晚進半導體行業甚久)會晤時,英特爾仍堅持微處理器不降價,張忠謀就斷言,如果不降價,英特爾就不可能奪取高市場佔有率。幾年前,英特爾果然開始調降微處理器的價格。「要嚇退競爭者,這是唯一的辦法,」他說。
  今天,半導體戰國風雲依舊,只是規模更大、更狠,一出手就是你死我活。往日,一個廠只要幾千萬美元,現在動輒上10億美元,執台灣半導體牛耳的張忠謀,責任更重大,「當初如肉搏戰,現在則如核大戰。」他說:「打了40年,我還要打下去。」不管是肉搏戰、游擊戰、核大戰,在場場戰爭中,張忠謀總是身在其中,也身先士卒。最重要的,是在那1/4世紀中,他身在世界級企業,往來世界級企業中,打的是世界級的仗,培養出世界級企業人的胸襟,不服輸的他,不但要做世界級,還要做世界第一。
  因為與當時德州儀器新任總裁菲柏意見不合,張忠謀決定離職,雖然董事長再三挽留,他還是決定另辟事業第二春。「沒有捨,就沒有得。」他說。

◇創造一個產業

  1987年,張忠謀以在美華人最高企業主管回到台灣,多年往來於國際,張忠謀看出台灣的製造優勢。從作業員到研發人員,都具有一定水準。「台灣重教育,人又肯學,」張忠謀說。在腦子裡迅速整合資料及平日思考所得,他下了個大賭注,成立世界第一家專業代工公司——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美國《商業週刊》指出:「他的決定成為半導體歷史的分水嶺。」
  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成立之時,台灣半導體業仍是一片荒原,公司成立之後,帶動了台灣半導體業投資熱潮。「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是催化劑,將半導體業一片荒原點化成綠洲,」台灣宏基電腦總裁施振榮說。
  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把台灣的製造業名聲推至頂峰,美國第一家芯片設計公司Altera,委託全球各大半導體廠製造,拿到日本做,要12個星期,拿到新加坡做,要6個星期,在台灣集成電路公司,4個星期就好了。
  在波士頓268號公路上,沿途佈滿大大小小的高科技公司,Analougue Device把低層次產品留在美國做,高層次卻運往台灣給集成電路公司做,打破台灣只能做低價位、中等價位產品的刻板印象。「他們十年如一日,產品有一貫的品質,」總裁捷瑞如此評價張忠謀的公司。
  1997年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已經連續風光三年,營業額每年倍增,獲利率從35%到40%,到50%,1997年盈利5.35億美元。10年後,張忠謀要求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營業額要做到美元100億,那時,這家從台灣起家的高科技公司,在半導體業的影響力,將與位於美國硅谷的英特爾不相上下。
  今天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停車場上一字排開奔馳轎車,客戶爭相從歐美及台灣各地前來拜訪。一位客戶估計,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只要幫他們多生產1000片晶園,他們就可賺30萬美元。「台灣集成電路的業務人員,只要負責說『不』就行了,」一位半導體業人士半開玩笑說。
  風光的台灣集成電路公司,讓人很難想像1987年到1990年的艱難歷程,總經理難產,銷路打不開。當時廠長曾繁城還記得,1990年,董事長張忠謀在聖誕節帶著兩位部屬,在冷清清的辦公室裡,做下年度經營計劃,三人相對苦著臉,不知道下年度的客戶從何而來。
  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在美國辦事處更是捉襟見肘。今天在硅谷,擁有40人的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美國辦事處,當時只有一位業務代表。他家住東岸佛羅里達州,星期一從佛羅里達坐6個鐘頭飛機到西岸硅谷,週末回家,拜訪客戶,介紹台灣集成電路公司。「一年多,沒有帶進什麼客戶,只有每次來台灣,向我舉起大拇指說,我的方向正確。」張忠謀說。
  張忠謀認為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既然是國際公司,希望能找外籍人士,擔任總經理。他找了幾位前任部屬,包括英特爾副總裁,和現任總經理布魯克,但這些人都不願來台灣,張忠謀說:「加上我這個代工的餿主意。」
  尋尋覓覓,終於找到原任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半導體部門總裁的戴克,張忠謀與他促膝長談後,終於說動他,認為專業代工有前途,值得加入。但不到一年,戴克也因家人不能適應台灣而離職。
  意志雖然堅強,現實依然殘酷,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掛牌營業後,原來3家設計公司,或是生意欠佳,或是已找到韓國、日本廠商代工,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只能靠著少量訂單苟延殘喘。通常客戶都等需要時再訂,貨源很不穩定,「吃飽了這頓,不知道下頓在那裡」,一位工作人員說。
  對於41歲就領導世界第一大半導體部門的張忠謀來說,現在卻必須從頭做起,真的能如此釋然嗎?
  「有挫折、有失望。」他說。
  遇到此刻,他會把過去的成就,拿出來重新評估,「產生新的勇氣、新的信心,就能重新衝刺」。
  他更認為有挫折,才能自我更新,每個人都應該設定目標,達到了,再設一個更高的目標,逼迫自我達到。
  這家新誕生的公司,好轉契機來自英特爾。「那時沒有ISO 9000,英特爾的認證等於國際通行證,」一位半導體業界人士指出。英特爾積極尋找海外代工,加上與台灣集成電路高層人士的交情,安迪·格魯夫最後同意,分給它們部分代工,但是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必須先通過英特爾的品管測試。接著的一年多,台灣集成電路公司上上下下,領會到英特爾的仔細、挑剔,但也學會了品質觀念。
  半導體200多道製程,他們一站一站檢查,檢查通過後,才到下一站。如果將來要換機器、換製程,都得先經過他們准許。英特爾挑出200多個問題,要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改進,「我們看來都是小問題,他們卻決不妥協,」一位資深主管說。
  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咬著牙齒,賠本做英特爾生意,「他們心狠殺價,但買來英特爾的認證,還是很划算,」張忠謀說。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拿著這張通行證,暢行無阻。
  1997年,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的銷售額13億美元,盈利5.35億美元,在半導體專業代工領域裡,是龍頭,而且是遙遙領先的龍頭,但張忠謀仍不滿意,「領導企業要把距離拉大,後面的人永遠追不上來,」他用力敲著桌面,強調著「永遠」兩字。
  台灣集成電路公司不但掀起奇跡式的成功,台灣、新加坡、以色列、乃至泰國,處處有人爭相倣傚,要做專業代工廠。美國《商業週刊》指出:「它創造出一個產業。」

◇神話王國的啟示

  為何台灣集成電路公司能在10年之間,創造13億美元營業額,首創台灣最高速成長的企業,更超越明星科技公司——英特爾、康柏的成長率?
  對於這樣的疑團,每一個企業和企業家似乎都有無窮的興趣。究竟答案在哪兒呢?
  最主要的成功因素,台灣集成電路公司一開始,就要超越本土,做世界第一。甚至在孕育期就立此遠景。
  張忠謀注重分工授權,團隊合作。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有詳細的策略規劃,評估競爭者優劣勢,擬定出制勝策略。「他們打起仗來,確有章法可循,」一位業界觀察者指出。
  因此儘管在創辦時的困難時期,台灣集成電路公司一面招攬生意,卻不忘打基礎,廣建規章制度,打下國際大企業架構。業務飛速起飛時,就少有成長陣痛,反而經常支出降低,利潤因而升高。
  台灣集成電路公司不斷建立競爭優勢,技術要領先、機器運轉要全時,要挑有成長潛力的客戶。即使獲利率達50%時,張忠謀仍然出各種題目,設各種指標,逼公司向英特爾看齊。「財務數字只是結果,不能真正反映企業競爭力。」他在會議中斬釘截鐵地說:「不管是景氣好、景氣不好,賺錢、不賺錢時,主管的責任,就是建立競爭優勢,讓競爭者永遠趕不上來。」
  我們永遠都無法統計,究竟有多少人在研究張忠謀的成功,有多少人在探討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的輝煌。綜觀張忠謀的企業統御術,我們不妨從以下幾點去找尋成功的答案——

  1.注重策略

  台灣集成電路公司能克敵制勝,贏得世界第一,靠的是正確的策略。在張忠謀20餘年領導生涯中,他非常注重策略,他認為大策略看市場,小策略看對手。
  大策略通常要靠領導人的洞見,是由多年來讀書、觀察、談話、思考而來。
  擬訂策略更是要著眼未來。領導人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想未來、規劃未來,董事長應該花75%的時間想未來,總經理應該花50%的時間想,副總經理應該花25%的時間想。領導人應該不斷給經理人出問題,逼他們想公司的未來。
  大策略,通常是市場和技術的交會點。
  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當時要專業代工,是一個大冒險,但這是經過仔細衡量做出的決定。
  專業代工公司的客戶,主要是半導體設計公司。當時美國只有幾家設計公司,但可看出會越來越多,有設計師脫離大公司,出來自己開設計公司,但他們沒有資金來建廠,因此希望有人幫他們製造產品。
  台灣有很好的製造技術,製造業人才不只是工程師而已,而是從作業員到研究開發人員一層層的人才素質都比美國和歐洲高,技術因此不成問題。
  有市場和技術的交會點,做專業代工這個大策略就可定下來。
  大策略下,還要有一連串小策略。
  小策略則要看競爭對手,要充分打擊競爭者的弱點。當時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的競爭者,是日本企業,如東芝、日立,這些日本企業的合格率和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差不多。要找到他們的其他弱點,加以打擊。日本企業以代工為副業,可有可無,只有在工廠閒置時他們才願意幫別人代工,而且還要求客戶技術授權,到時,還在市場上跟客戶競爭。因此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樹立了兩個小策略:對外,不和客戶競爭,對內要有彈性,盡量配合客戶需求。小策略下,還要有更小的策略,例如強調彈性,就要說到做到,日本企業要6個星期才能交貨,他們就降低一半,3個星期就交貨,日本企業不願意為客戶修改製程,他們則願意改,客戶拿什麼設計圖來,他們都願意配合。只要願意試,客戶都很滿意。因此開工兩年,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就做了20億台幣的營業額。
  張忠謀認為,大策略最好是逆向思考,才容易有生存空間,台灣很多企業的策略,卻都是順向思考,比較沒有創意,因此只能從節省成本,加強生產力著手,賺管理的錢。策略訂得正確,只保證60%的成功希望,其他40%是靠執行力,尤其逆向思考的策略,領導人要花很多時間去說服部屬,才真的能激發他們的執行力。
  當初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做專業代工,只有一兩個高層主管真正信服,直到做出成績後,公司上下才覺得是值得追隨的策略。張忠謀說:「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在專業代工領域,原本只此一家,現在諸多競爭者加入,就面臨策略轉折點,這時就要考慮,如何把競爭障礙越築越高。例如技術是一項障礙,如何建立堅強技術團隊,技術領先對手,沒有人,就得去找人。既然決定這是項策略,就得貫徹。」
  例如英特爾前幾年,到處找人要專利費,那時它靠知識產權,收取大筆資金。但這幾年,它積極建立技術障礙,其他競爭對手,如Cyrex、超微都不是它的對手,英特爾在微處理器市場占75%,就是因為它的技術障礙越來越高。
  張忠謀認為,服務也是競爭障礙,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和客戶互相依存,他們要發展成客戶的虛擬晶園廠,即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的工廠,就是客戶的工廠,他可在自己辦公室裡,和台灣集成電路公司電腦聯網,產品做到什麼程度,甚至將來連產品的成本多少,都可以給他們知道。
  如果競爭對手做不到這一點,這也就成了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的競爭障礙。

  2.拒絕誘惑堅持策略

  走過1990年半導體的不景氣(張忠謀掌管的3家企業都出現虧損),從1991年開始,台灣集成電路邁入高速成長期。一年增長1億美元到2億美元之間。「才寫他們要挑戰下個一億美元時,年底就已達到了,」一位新聞界人士說。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梭羅說,在未來無疆界經濟中,企業就是要追求成長。規模不重要,不是「大」是美、「小」是美,而是「成長」就是美。「否則,你就成為恐龍」。
  儘管台灣集成電路公司這幾年很風光,但工作人員仍然安靜、井然有序地忙碌著,作業員、工程師、經理,接待客戶、發展製程依舊。他們不擅與新聞界打交道,也不擅長自我推銷,連自己公司成功的因素,都分析得支離破碎,難以想像是他們創造世界第一。「還是典型的工程師文化,」張忠謀說。但是從工作人員的態度,可以看出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精神——專注。10年來,他們專注建立世界級企業、專注本業、專注技術、專注開發客戶。「張忠謀的個性表露無遺,」一位新聞界人士說。
  在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的競爭理論中,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的優勢是進入專注(focused)領域,而且是第一個進入此領域的公司。「要有高利潤,你就得在別人還沒有進入時,搶先擠位,」張忠謀說。
  代工雖然是專注領域,但成長空間卻廣大。每年增長30%,兩年半就增長一倍,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目前只佔全球代工量的25%。即使今天,很多半導體公司爭相投入代工業務,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在謹慎抗敵之餘,對未來卻高度樂觀,「正是逼自己往更大圈子走的時候,」張忠謀說。
  台灣集成電路公司也從不改變專業代工策略,不論在景氣或困難中,都堅持此策略。
  在1994、1995年,當半導體市場炙手可熱,台灣集成電路公司仍然初衷未改,孜孜為客戶生產他們的產品。一位同業分析,如果當時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生產自己的產品,利潤會更高,但他們不為所動。「拒絕誘惑,需要很大勇氣。」這位同業說。
  甚至在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的經營理念裡,也確立了只做代工,不與客戶競爭的永續原則。這很符合波特的最新競爭理論,企業為了長久保持競爭優勢,在複雜的競爭活動中,必須明確地取捨與選擇,以深化策略定位。

  3.善用國際兵團

  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更專注國際企業格局。張忠謀一開始就請外籍人士擔任總經理,就是希望借重國際人士的人脈、管理經驗。有經驗的人不願來開荒拓土,張忠謀寧願等,也不願妥協,當時很多員工不理解他這種堅持。「現在看起來,他好像有道理,」一位資深主管說。經驗豐富的總經理,可以敲開國際企業的大門,為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帶來業務。例如1988年,當時的英特爾副總裁格魯夫,願意來台灣集成電路公司認證,就是因為第一任總經理戴克及張忠謀的引介。「我們到哪裡去認識格魯夫,只有從書上認識他,」這位主管說。
  國際企業總經理習於建立制度,因此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從一開始,人事、財務制度就具有國際規模。例如人事制度,確立客觀給薪方法,把中國人治色彩減至最低,「更逼著我們都要講英文,逼著更有國際觀,」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副總經理黃彥群說。
  踏入台灣集成電路公司,雖然員工99%是中國人,但全公司通信、備忘錄、文件全以英文書寫,高階層會議以英語交談,公司聘有專職英文顧問,全公司各階層寫作、會話有問題,都可以去問。
  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的成功得力於中美團隊的搭配。在新竹,美國來的總經理布魯克,曾任英特爾副總經理,是30年半導體老將,帶領著一群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員工,廝殺商場。每天早上,看著這些員工飛奔至廠房,「這種產業大軍,在美國已一二十年看不到了,」他說。在美國硅谷,台灣集成電路美國辦事處美籍經理路克,也是帶領著一群中國業務代表,開疆拓土。看著這批工作人員,白天四處拜訪客戶,下班後,又要忙著與台灣聯絡,為客戶解決問題。換過七八個工作的路克說:「這是我見過的最專注、努力的團隊。」

  4.作業員和經理一樣受重視

  專注使得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將台灣競爭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台灣長於製造、短於設計,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在決定做代工時,就決定專注製造。張忠謀從20年前,在德州儀器做資深副總裁時,每年都要到台灣來視察,看到台灣素質整齊的工程師,勤奮的產業大軍,從作業員到工程師都深具競爭力。
  因為相信台灣競爭優勢,是在每個階層都素質整齊,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看重作業員,例如公司資深作業員的薪水,比技術員還高。公司開放員工認股時,作業員也可以認。發放紅利時,作業員和經理同樣可分到股票。因此有些大學畢業生,用高中文憑去報考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的作業員。
  在廠房裡,穿著白袍的作業員,提著裝著芯片的小盒子,快速奔走把芯片移往另一組機器,準備下一個製程。「他們責任重大,打破一片,就是一部寶馬車,」一位經理說。
  旁邊走道,經理、工程師、作業員圍坐圓桌,討論問題,比起很多工廠工程師直接下令給作業員,更具效率,也讓作業員更有參與感。「雖在高科技行業,他們不會讓高階層獨享榮耀,」一位同業表示。
  分工授權,也使這家公司飛速成長。張忠謀雖以強勢領導著稱,但在1996年以前,日常經營均授權總經理和副總經理,他專心建立公司文化,以及籌劃公司未來。「雖然仔細謹慎,但他不是鉅細靡遺,什麼都要管,」公司一位資深主管說。
  全球領導學權威史蒂夫·柯維說:「在建立期,領導人是文化的塑造者,將價值、信仰、基本原則,內化成組織行為。」
  最先確立的是誠信。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對供應商絕不收回扣,供應商來找張忠謀,推薦產品,雖然他會交給採購部門,但同時會指示,列入考慮,不必特別處理。「他們找我和不找我都一樣,」他說:「完全以品質和價格決定。」
  他們的會計處理,也是用最嚴格的準則,張忠謀認為賬面好看,只是短期,對長期競爭力有損。「他選擇要做企業家,不做生意人,」公司副總經理黃彥群說。
  誠信不只對外,對自己同事也要有誠信,答應同事要完成的事,就應該完成。「沒有誠信,所有秩序都會瓦解,」張忠謀說。
  對客戶,他們注重承諾,當同行說3個星期交貨,是指平均3個星期交貨,但在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是指,3個星期一定交貨,」一位在美國硅谷的客戶說。

  5.創新才是企業的生命之源

  做4家高科技公司的領導人,面對產業瞬時劇變,張忠謀時時思索公司未來。「今天成功,不代表5年、10年後會成功,也不代表今年會成功,」他肯定地說。
  他讓公司股票上市,一方面籌措大量資金,另一方面,員工有股票分紅,吸引人才。從事企業40年,他又看到市場和技術的發源地都在美國,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必須能夠超越台灣,到美國設廠。
  台灣集成電路公司也重視創新,創新既是該公司的策略,也是文化,更是命脈。「沒有創新,就等於死亡,」張忠謀說。1991年,哈佛商業評論發表著名文章,「沒有電腦的電腦公司,沒有芯片的芯片公司」,他們已趁此風勢,揚帆4年。1996年,麥肯錫咨詢公司發表「先開發客戶,再開發產品」,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已採用此策略5年。「他們不但與國際同步,更領先國際,」一位業界人士指出。
  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更以創新迎接挑戰者,當競爭者從四面八方來時,張忠謀首先提出,台灣集成電路公司要做客戶的虛擬晶園廠(Virtual Fab),即公司就是客戶的工廠。客戶在自己的辦公室,用電腦上網,就可以看到委託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做的晶園到什麼程度。如有問題,就可以馬上打電話要求公司修改。將來,甚至可以把成本都公佈給客戶知道。「既然像自己的工廠,客戶當然可以知道成本多少,我們賺多少加工費,」張忠謀說。
  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善於挑選客戶,目前全美前十大設計公司,幾乎都是它的客戶。公司鎖定領先地位的客戶,也是最先進,要求最嚴格的客戶,例如初成立時的英特爾,現在的Ana logue Device及Altera營業額都是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每年增長20%。「只有如此,才能擴大市場佔有率」麥肯錫咨詢公司說。
  客戶是夥伴,台灣集成電路公司與客戶資源共享、資訊共用。每年,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會把自己公司未來5年的技術藍圖(即未來會發展什麼技術)提供客戶,讓客戶知道自己設計的產品,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有什麼技術可配合。「以此進行與客戶對話,發掘他們的潛在需求,以攻進新市場,」麥肯錫咨詢公司說。
  每天傍晚,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將當天客戶產品的進度,輸入電腦,傳到客戶那裡。第二天早上,客戶上班打開電腦,就一目瞭然,有問題,立即和當地業務代表聯絡,及時解決,免得重做。「一次重做,耽誤上市時間,客戶就會失去1/4市場佔有率,」路克說。
  高科技產品成功的關鍵,往往取決上市時機,因此台灣集成電路公司不斷研究開發新製程,全能生產,同步作業,以縮短交貨時間,從平均8個星期,降到6個星期,再到4個星期,等於將客戶上市時間提前一倍。「他(張忠謀)從來不會滿足,合格率80%的,就要達到90%;90%時,要達到95%。獲利20%時,要達30%;達30%,就要40%;40%後,還要50%,」跟隨張忠謀做事10餘年的一位資深主管說。

◇企業沒有文化,就等於沒有靈魂

  1997年,台灣集成電路公司面臨誕生以來最嚴重的挑戰。台灣集成電路公司高獲利率引來眾多競爭者,多家公司搶攻專業代工領域,公開點名挑戰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的霸主地位,打出「以己下駟,攻敵上駟」的策略,以提高技術層次,大幅降價為號召。英特爾總裁格魯夫說:「你愈成功,就愈多人想分一杯羹,而且一杯杯地分下去,直到你一無所有。企業成功本身,就蘊含了毀滅的種子。」但是當競爭者從四面八方大舉進攻時,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卻未顯懼色,秣兵操槍,淬煉體質,更要在半導體世界攻城掠地。
  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當初以策略正確著稱。成立二三年後,即一帆風順,業務源源不斷,市場求過於供,客戶需托關係才能取得服務。成功太快,對客戶服務不好,引發客戶批評不斷,身為董事長的張忠謀,忙於策劃未來,開發新客戶。「我沒有及早進入實際經營,是我的錯,」他說。台灣集成電路公司遭行此死亡之谷,作為產業領導人,張忠謀不但謹慎禦敵,更要乘勢而起。張忠謀選擇大膽前進,同時穩定後方,積極樹立企業文化,以求永續經營,「每件事都是經理人的當務之急。」他說。
  為什麼敢大膽前進?10年前,台灣集成電路公司以專業代工(別於製造產品)改變半導體產業競爭規劃。近兩年來,即使競爭者蜂擁而至時,張忠謀認為此行業仍有大幅成長空間。
  假日很少休息的他,花了幾個週末,研究世界前二十大半導體公司的財務報表,他發現除了第一大半導體公司英特爾,有足夠的現金流量去蓋一個晶園廠(美元20億),其他半導體公司現金流量很少超過10億美元,因此將委託專業代工廠生產。
  因此他大膽宣稱,晶園代工已邁向第二波。第一波是為無力設晶園廠的設計公司代工。第二波是已有晶園廠的半導體公司,因未來技術日漸複雜精密,晶園廠投資過於龐大,將委託專業代工廠商製造。「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只要掌握製造優勢,就能立於不敗之地,」他說。
  但是不敗並不等於勝利。張忠謀致力建立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的企業文化。1996年上半年,他花了很長時間,把從事企業管理40年的心得,與部屬討論,寫成10條經營理念,例如誠信、以客戶為夥伴、專注本業、建立開放型管理環境等。「企業文化一如民族文化,」他說:「德國、日本為什麼能迅速復興,就是有堅強民族文化,企業沒有文化,就等於沒有靈魂。」
  走進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可以看見這10條經營理念,懸在牆上,印在文件上,連餐廳的電子看板,都打上去。公司副總經理林坤禧說:「企業文化要落實,員工的陞遷、考核都要以此為標準。例如公司的經營理念中,第一條就是誠信,誠信就應該擺在考核項目中,作為陞遷、加薪及紅利的依據。」
  一旦企業文化扎根,林坤禧說,就能免除很多爭議,也節省時間(管理成本),例如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經營理念中,有一條是堅持代工本業,自己不做產品,以避免和客戶利益衝突。因此面對做產品,可能比做代工利潤還好時,管理階層不必討論,就已有共識,不會涉足產品製造。
  企業文化扎根,更必須依賴日常執行。例如往常,客戶服務都由業務部門負責,張忠謀現在規定每位副總都必須分攤拜訪客戶,客戶有問題,可直接找到副總經理解決。「要自己聽客戶的意見,才知道有這麼多難題要解決,」執行副總蔡力行指出:「只聽業務人員回來報告,永遠隔一層,不會有這麼強的迫切感。」前線打仗固然重要,但台灣集成電路公司更注重公司基礎建設。
  面對未來,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將在海外建廠,公司將急速擴張。身處第一線的張忠謀,對公司到時能否有足夠的訂單,並不心焦。反而致力加強幕僚運作,如財務、營銷、人力資源,也就是基礎建設,「後方堅固,」他說,「業務才能全力衝刺。」
  在策略方面,面對眾多競爭者,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希望以品質競爭,提供間隔服務,而非殺價競爭。台灣集成電路公司的客戶多半為美國大設計公司,年營業額為10億美元以上。他們關心的是,產品是否能如期上市,技術是否領先。
  常做長途旅行的張忠謀外出,盡量坐新加坡航空的飛機,就是因為新航飛機新、安全、服務好,因此新航常滿載,獲利率為全球之冠,「這就是間隔服務帶來的競爭力,」他說。
  哈佛大學策略大師波特指出,面對未來經濟競爭,管理改善,組織重整固然重要,但惟有與同行策略相異,產品與服務相異,才能常保競爭優勢。
  經過這一輪考驗後,張忠謀旗下的企業會如浴火鳳凰,振翅高飛,成為專業霸權。

◇造鐘而不報時的人

  1997年除夕,台北飄著微細的冷雨。面對低迷的半導體市場,張忠謀領導的企業,仍步伐堅實,邁往目標。
  67年的歲月中,他曾經攀登事業頂端,他也曾遭受挫折,看過人情冷暖,更嘗過人間疾苦,對生命中諸多層面,已雲淡風輕,惟獨對事業的熱情有增無減。做了40年專業經理人,「他仍然如創業家,」台灣集成電路公司副總經理黃彥群說。
  一生很少休假、絕少旅行,所有的生命都奉獻在工作上,尤其中年回台灣後,默默建立半導體王國,默默克除萬難,建立世界級企業。他相信美國人能,中國人也能。
  假日,當公司員工帶著家人,享受豐足的生活時他仍然不改工作熱誠,一手創建半導體王國的他,往往在台北寓所,獨自思考公司未來、公司策略,手中的煙斗一閃一滅。此時陪伴他的是,古典音樂和滿室的書籍。
  對自己、對他人,設下高標準,引起一些人對他的兩面評價。「我有時走得太急,顧不到別人的感受,常常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氣,會傷到別人,」他說。
  和大部分企業家一樣,他盡量爭取時間,運動強身、充實知識,做事業的衝刺。他要在未來幾年,把台灣集成電路公司、世界先進、慧智,能從大圈子(世界)裡的小人物,變成大圈子裡的大人物。「他們做到大人物,我也許看不到,」張忠謀在寧靜的家中說,「但是,現在我幫他們打下基礎。」
  與張忠謀接觸不多的人,很難發現他的魅力。對事,他語言平實、沒有雄辯滔滔的風采、也沒有一呼百諾的魅力。對人,他個性拘謹,不會和人勾肩搭背、稱兄道弟,也不會大力鼓舞。他只是靜靜地擬訂策略、建構制度、改善組織。美國哈佛大學柯林斯比較很多著名企業領袖後,發現領導人不如人們所想像的,熱情洋溢、狂熱十足,相反地,他們沉默、深思、謹慎。「他們造鐘,而不是報時,不強調個人魅力,專注組織永續,」柯林斯說。
  如果生命的樂趣是在不可預測,張忠謀似乎不太有趣。凡事講究規劃,企業要規劃、事業要規劃……
  如果生命的意義是在享樂、休閒,一生絕少休假、絕少旅行,他的生命似乎也不太有意義。
  但是如果生命的意義,是在追求自己的理想,67歲的他,始而掀起世界半導體大戰,一出手就要打國際級戰爭。現今在台灣建立世界級企業,顯然已意義深長。「但我相信未來能更創高峰,」他說。

                        (1997年度全球最佳管理者)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