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政治經濟>>經濟類>>經濟學原理

雲台書屋

第二章 需求和供給的暫時均衡

  第一節 慾望和勞作之間的均衡。在偶然的物物交換中一般不存在真正的均衡。

  一個人用自己的勞動來滿足自己的一種需要時,就可以發現慾望和勞作之間的均衡的簡單例證。當一個小孩採摘黑莓以供自己食用的時候,採摘工作本身也許暫時覺得有趣,時間稍長,吃的快樂除補償採摘工作的辛苦外,而綽綽有餘。但是當他大吃了一頓以後,就不願多吃了。對採摘工作開始產生厭倦,它也許是一種單調的而不是疲勞的感覺。最後當他的玩興和對採摘工作的厭惡與吃的慾望相抵銷時,就達到了均衡。而他從採摘黑莓所能得到的滿足達到了最高限度。因為,直到那時,每次採摘使他得到的滿足多,而失去的滿足少,那時以後,任何一次採摘都使他得到的滿足少,而失去的滿足多。
  在一個人和另一個人的偶然交換,例如在兩個林中居民以槍交換小船的時候,所謂真正的供求均衡是極其罕見的。因為雙方也許都有滿足不足的情況,頭一個人如果不能用別的方法得到船的時候,除槍外他也許願意用某種東西交換小船;
  而第二個人在必要的時候也許用船以外的其他東西來交換槍。
  在物物交換制下出現真正的均衡,的確是可能的;雖然物物交換在歷史上比買和賣早些,但在某些方面是更加複雜的;而在較高文明階段的市場上,可以看到真正均衡價值最簡單的事例。
  我們可以把那類曾經引起許多討論的交易撇開不談,因為它們實際上並不重要。它們和名畫、古錢與無法「分級」的其他東西有關。其中各種東西的售價將取決於欣賞它的富人是否在場,如不在場,它也許被那些指靠它牟利的商人買去。
  同一張畫在前後售賣時的價格差異雖然很大,但如果沒有職業買主的穩定影響,也許還要大得多。

  第二節 在當地的穀物市場上一般可以建立真正的(雖然是暫時的)均衡。

  那末,讓我們來討論現代生活中的日常交易並以某鎮的穀物市場為例。為簡單起見,讓我們假定,市場上所有的穀物都是相同質量的。各個農戶或別的賣主以任何價格所銷售的數量,是由他需要現款和他對與自己有關的市場的目前情況和未來情況的估計所支配的。有些價格沒有一個賣主會接受,而另外一些價格沒有一個賣主會拒絕。此外,還有一些介於兩者中間的價格,按這些價格許多賣主或所有的賣主都願出售較多或較少的數量。人人力圖摸透市場情況,並以此來支配自己的行動。讓我們假定,實際上穀物所有者願以三十五先令的低價出售的穀物只有六百夸脫。但是三十六先令會使穀物所有者多賣一百夸脫,三十七先令會使他們再多賣三百夸脫。我們再假定,三十七先令這一價格誘引買主只買六百夸脫,按三十六先令可以多買一百夸脫,按三十五先令還可以多買二百夸脫。這些事實可用表說明如下:
  價格賣主願意賣的數量買主願意買的數量三十七先令一千夸脫六百夸脫三十六先令七百夸脫七百夸脫三十五先令六百夸脫九百夸脫當然,在那些實際上情願接受三十六先令而不願一無所售就離開市場的人們中間,有些人並不會立即表示是樂於接受那個價格的。同樣,買主們也將有所防備,假裝不十分熱中的模樣。因此,價格就像一個毽子,隨著一方或另一方在「討價還價」上得勢而擺來擺去。但是除非他們勢力懸殊,例如,除非一方對對方的力量估計不足,或不幸而估計不中的話,則價格多半與三十六先令相去不遠;幾乎可以肯定,收市時價格大致接近三十六先令。因為如果某賣主認為買主們實際上將能以三十六先令買到他們按該價格所願買的全部穀物,則他將不願放棄比該價格相當高的任何機會。
  買主方面也將作同樣的估計;不論什麼時候價格如大大超過三十六先令,則他們將認為在該價格下供給將比需求大得多。因此,甚至那些寧願支付該價格而不願空手回家的買主也有所等待;而由於等待,他們促進價格的下降。另一方面,如價格遠在三十六先令之下,則甚至那些寧願接受該價格而不願一無所售就離開市場的賣主,也將認為在該價格下需求將超過供給。所以,他們將有所等待,而由於等待,他們促進價格的上漲。
  可見,三十六先令這一價格堪稱真正的均衡價格。因為如果開始時就選定了這個價格,並且始終保持不變,則它恰使供求相等(亦即買主們以該價格所願買的數量恰等於賣主們以該價格所願賣的數量);因為各個掌握市場情況的交易者也希望有那樣的價格。如果他所見到的價格與三十六先令相去很遠,則他預期不久將有所變動,由於這種預期,他促進該價格的迅速實現。
  對我們的論證來說,買主與賣主都必須完全掌握市場情況確實是不必要的。買主中有許多人也許對賣主們的出售意向作了過低的估計,從而,暫時價格保持在可以找到買主的最高水平上;因此,在價格沒有降到三十七先令以下,就可以出售五百夸脫。但後來價格勢必下降,結果很可能再出售二百夸脫,並以三十六先令左右的價格收市。因為在出售七百夸脫之後,除了按高於三十六先令的價格,沒有一個賣主急於想多賣一些,除了按低於三十六先令的價格,也沒有一個買主急於想多買一些。同樣,如果賣主對買主出高價的意向作了過低的估計,他們中間的有些賣主也許按他們所願索取的最低價格開始出售,而不願使他們的穀物留在自己手中,在這種場合下,按三十五先令的價格就會銷售很多的穀物;但市場也許將以三十六先令的價格和七百夸脫的銷售總額而告結束。

  第三節 在穀物市場交易的過程中,對貨幣需要的強度通常沒有顯著的變化。但在勞動市場上確實有這種變化。參閱附錄六。

  上面的例證暗含著一個符合大多數市場實際情況的假設,但是這個假設應當加以明辯,以便使它不致潛入那些不應有的場合。我們曾暗中假定,買主們購買第七百夸脫穀物所願付的貨幣額和賣主們出售第七百夸脫穀物所願收取的貨幣額,是不受以前按較高或較低的價格成交這一問題的影響的。我們考慮到買主們對穀物的需要(它對他們的邊際效用)隨著購買量的增加而減少,但我們未曾考慮在他們不願出手貨幣(它的邊際效用)方面有任何顯著的變化;我們曾假定不論以前支付的款額是多是少,貨幣的邊際效用實際上是不變的。
  就我們實際上所涉及的大多數市場交易來說,這個假設是站得住腳的。當一個人為了自己消費而購買某種東西的時候,他用在那種東西上的錢只佔他總資金的一個很小的部分,而當他為了經商而購買的時候,他還要再賣它,因此,他的潛在資金並沒有減少。無論在哪個場合下,在他出手貨幣的意向方面是沒有顯著的變化的。這對有些人來說也許並不適用。但肯定有一些擁有大量貨幣的人在場,他們的影響對市場起著穩定作用。
  在商品市場上,這些例外很少,也不重要;但在勞動市場上,它們卻屢見不鮮,而且也是重要的。如果一個工人有枵腹之虞,則他對貨幣的需要(貨幣對他的邊際效用)是很大的。如果開頭他在議價方面處於劣勢,並以低工資受雇於人,則他對貨幣的需要仍然是很大的,他也許繼續按低工資出賣他的勞動。這種可能之所以越大,是由於在勞動市場上議價方面的優勢往往處於買主方面,而不處於賣主方面,但在商品市場上買方和賣方多半都有分沾這種優勢的機會。勞動市場和商品市場的另一個區別是由於各勞動賣主只有可出售的一個勞動單位這一事實。這是許多事實中的兩件事實,我們在討論過程中用它們將會大體說明工人階級對經濟學家特別是對僱主階級把勞動看作是商品而把勞動市場看作是一般商品市場的那種做法的本能的反抗。其實勞動市場和商品市場的區別,雖從理論的觀點來看並不是根本的,但是十分顯著的,而在實踐中也往往是很重要的。
  因此,當我們計及邊際效用既取決於商品量又取決於貨幣量的時候,交易理論就變得更加複雜了。這種考慮的實際重要性並不是很大的。但在附錄六中我們曾把物物交換和在每次交換中一方總以一般購買力形式出現的交易加以對比。
  在物物交換中,某人所交換之商品量必須密切適應他個人的需要。如果他的存量太多,他也許沒有適當的用途。如果他的存量太少,他也許很難找到滿足其所需而用其所餘的那樣一個人。但是不論什麼人,只要他擁有一般的購買力,一旦遇到有多餘東西的人,就能獲得他所需要的那種東西:他無須找到一個「一身而二任焉」的人,他可以供其所需,而取其所有。因此,各個人特別是經商的人,能存得起大量的貨幣,從而,能大量購買,而不會用盡他的存款,或使它的邊際價值有很大的變動。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