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百科書籍>>周祥>>解密生命

雲台書屋

生命之舟:染色體


  細胞英文名為「h1,意為小房間。那麼,既然細胞是生命的基質,生命的全部奧秘必定都是在這個小房間裡了,只是需要一把開啟房門的鑰匙。這把鑰匙就是染色體,它同時也被稱為生命的載體。

  發現染色體的過程也頗為複雜。早期的科學家發現,如果人為他將一個單細胞生物分成兩半,使其中一半含有完整的細胞核,另一半不含細胞核,那麼,有核的一半就能夠分裂、生長,另一半則趨於死亡。由此,人們初步認識到細胞的分裂實際上是細胞核的分裂。於是,科學家們把視線聚焦到了細胞的內核上;而且,他們還發現,某些染料可以將細胞核染色,使它在整個細胞中變得十分清晰,便於觀察。

  1848年,德國植物學家霍夫邁斯特在花粉母細胞中隱約看到了核內的絲狀物O1879年,德國生物學家弗萊明發現,細胞核內分佈著∼些絲狀物,這些絲狀物能夠被染料染色。於是,弗萊明把這些絲狀物稱為「染色質」,後來被德國解剖學家瓦爾德爾改稱為「染色體」。1882年,弗萊明在他的一本描述細胞分裂過程的著作中把整個細胞的分裂過程稱為「有絲分裂」,因為他確信,染色質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後來,科學家們發現,同一物種內的生物,細胞內都含有同樣數目的染色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在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數目先加倍,然後細胞再一分為二,因此,分裂後的兩個子細胞各含有與原母細胞相同數目的染色體。和各類生物殊途同歸,人類也有染色體。1959年,人們終於弄清楚,人類染色體共有46條,對對。從來源b來說,有一半來自父親,另一半來自母親。

  很有必要描繪一下減數分裂。減數分裂也稱作「成熟分裂」,是指在性成熟的生殖細胞中,性母細胞經過兩次連續分裂,染色體在整個分裂過程中只複製一次,形成的4個子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減少到原來細胞的一半。減數分裂形成的細胞中,只有一套(組)染色體,這種細胞也叫作單倍體細胞,常見的如生物體內的精子與卵子。當精子與卵子受精形成一個細胞後,受精卵(或合子)中的染色體就變成了兩套(組),由此出現了一個新生命的開始。顯而易見,減數分裂及精卵結合是保證生命體世代交替和種類穩定的重要環節。

  當人們認識到生物體內生殖細胞的減數分裂與體細胞的有絲分裂同樣離不開染色體時,把染色體比喻作生命之舟並不誇張。因為體細胞的有絲分裂導致生命體的成長壯大,而生殖細胞的減數分裂則導致了生命體的生生不息一生命的過程無非如此。

  染色體的先複製,再隨著細胞的分裂而分裂可以很好地解釋生命的生活與延續狀態,但是,生命為何有性別之分呢?這個問題引發了人們濃厚的興趣O20世紀初,德國生物學家亨金用切片法研究半翅目昆蟲的減數分裂時,發現在性母細胞減數分裂的後期有一條染色體在向細胞一極移動時處於落後狀態。亨金對這條染色體感到很陌生,就隨便給它起了個「X染色體」的名詞,表示這是一條連他也沒弄清楚的染色體。1902年,美國人麥克朗認為這條「X染色體」可能與昆蟲的性別有某種內在的聯繫,他苦思冥想,但最終沒有找到說服自己的理由。直到1905年,丹麥人威爾遜發現了在半翅目和直翅目的許多昆蟲中,雌性個體的細胞中具有兩套普通的染色體,稱作「常染色體」,另外還有兩條「X染色體」,而雄性個體的細胞中也有兩套常染色體,但是只有一條「X染色體」。由此,威爾遜激動地得出了結論:動物的雌、雄性別可以根據細胞中「X」染色體的多少加以區別,「X染色體」因而也被他稱為「性染色體」。驚喜交加的威爾遜忽視了雄性個體的那條「X染色體」身邊還有一條不露聲色的同伴:「Y染色體」,這種染色體呈鉤型,比「X染色體」短小。這條被威爾遜丟失的「Y染色體」三年後被生物學家史蒂芬斯發現。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