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百科書籍>>吳伯凡>>孤獨的狂歡

雲台書屋

第一部分 數字時代——「沒有盡頭的青春期」


  當時,門徒進前來,問耶穌說:「天國裡誰是最大的?」耶穌便叫一個小孩子來,使他站在他們當中,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所以,凡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裡就是最大的。」

             《新約·馬太福音》第18章第1-5節

  我們決不把時間浪費在談論我們正擅長的東西上。這不是我們的文化。每次開會我們談的是,「我們在七個項目上成功了,然而第八個項目呢?」

              ——蓋茨

  蓋茨不願結婚,因為他覺得自己只有9歲,而一旦結婚,就會像他的父母們一樣垂垂老矣。

  如果說蓋茨行為處事常有童心和童趣的話,在他對各種遊戲的酷愛中最為突出。他總是喜歡同許多人一道玩遊戲,這甚至已成為微軟的標誌,被命名為「微遊戲」(Microgame),且年年保存下來。

              ——麥達利(《比爾·蓋茨傳》作者)

  「青春期」是兒童時期到成年時期的過渡階段。「青春期」意味著生長、發育。青春期的盡頭就是成熟。「沒有盡頭的青春期」(perpetual adolescence)聽上去是一個矛盾的短語——作為過渡階段的「青春期」不可能「沒有盡頭」。

  然而用「沒有盡頭的青春期」來形容電腦技術的狀況是再準確不過了。稍稍留意過電腦發展歷程的人都會發現,儘管電腦技術在短短的四十年間有了令人瞠目結舌的發展,但乞今為止的電腦沒有哪一台電腦堪稱「成熟」。每一台電腦都經歷和將要經歷「才歎他人命不長,哪知自己歸來喪」的命運。每一台具體的電腦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顯得老態龍鐘。要購買一台最先進的、能在技術上稱雄一世的電腦的想法從一開始就錯了。投放到市場的任何一種型號電腦其實都是過時的電腦。就在一種電腦技術被放投放到市場的過程中,新的電腦技術已經大量地湧現,「最先進」的電腦剛剛問世即成昨日黃花。

  通常認為,決定電腦業發展的有三大「法則」。

  第一是「摩爾法則」:電腦的處理能力與一個微芯片上集成的晶體管的數量的平方成正比。根據摩爾的測算,電腦的實際處理能力每18個月翻一倍。

  第二是「梅特卡爾夫法則」:電腦網絡的價值與聯結到網上的電腦的數量的平方成正比。索取信息的人越多,信息的資源就越是豐富而不是越是貧乏。

  第三是所謂「蓋茨文化霸權法則」:硅谷的數字天才們的大腦中一有什麼的念頭冒出,這種念頭就立即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技術,並迅速傳播開來。

  這三大法則令人想起中國「大躍進」時期的著名口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事實上,電腦業的發展越來越成為一場實實在在的「大躍進」運動,在這個「一天等於二十年」的「大躍進」的時代,任何一個電腦用戶都沒無法故步自封。因為當你開始使用電腦時,你就已經把自己置於落伍者的行列。電腦使用者不折不扣是「永遠的落伍者」。然而電腦使用者又無法對自己的落伍狀況安之若素。當人開發電腦技術的時候,電腦技術又在不斷地「開發」人。新的電腦技術既以它的威力來強迫人,又以它的魅力來引誘人不斷地追逐它。電腦技術是最富於刺激性的技術,它不斷地激發起人的好奇、衝動和熱情,又不斷地造成新的苦悶和期待,它使人「衣帶漸闊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人類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身不由己,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身患嚴重的「強迫症」。

  電腦技術在不斷生長、發育的過程中,迫使人們在知識和技術上不斷地生長、發育。越來越侵入到生活的各個領域的永不成熟的電腦技術如火如荼地發展,使人的生存也陷入到如火如荼而又永不成熟的狀態,而人的這種狀態又正是電腦技術不斷發展的不竭的源泉。

  正是出於這種理由,湯姆·彼得斯(Tom Peters)把「數字時代」稱為人類的「沒有盡頭的青春期」。

  「沒有盡頭的青春期」是把握電腦技術和電腦文化的關鍵概念。「青春期」是一個想擺脫成年人的控制,獨立意識崛起的時期,一個想擺脫稚氣而又稚氣未脫的時期,一個想獲得成年人的權利而又牴觸成年人的生活態度、倫理準則的時期,一個越軌、犯規的時期,一個偷情的時期,一個想離家出走,獨闖世界的時期,一個不知道什麼叫「適可而止」和「知足常樂」的時期。

  多數電腦文化專家已經看到,電腦黑客在電腦技術的發展當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他們被稱為「電腦革命的主角」)。只有理解了「青春期」,我們才能理解黑客的各種特徵——黑客的年齡特徵,「黑客倫理」的特點,黑客的是非功過。

  只有理解了理解了「青春期」,我們才能理解為什麼像比爾·蓋茨這樣的「技術玩童」、「技術牛仔」為什麼如此得勢,成為「男孩總裁」、「比爾大帝」。也只有理解了「沒有盡頭的青春期」,我們才能理解「微軟」為什麼在「網景」的攻勢下「兵敗珍珠港」,又為什麼能在相當困難的處境下反敗為勝。

  只有理解了「青春期」,我們才能理解被稱為「離經叛道者的少沙龍」的尼葛洛龐蒂的「媒體實驗室」能從技術的「異端」成為「主流文化」的代表者。

  ……

  電腦誕生於美國,數字時代是美國人開創的時代。這不是偶然的。電腦技術的產生和發展與美國人的民族性格息息相關。從主機型電腦到個人電腦,再到網絡化個人電腦,電腦型態的變化是正好是所謂「美國魂」(American mind)的逐步展現。

  最早的美國人就是一群「離家出走者」。這群「離家出走者」乘「五月花號」船從「舊世界」(Oldworld,或譯「舊大陸」,指歐洲)來到「新世界」(New world,或譯「新大陸」,指美洲),開始建立一個獨立於「大英帝國」的新的國度,一種獨立於歐洲文化的新的文化。在歐洲人眼裡,他們是一幫沒有規矩、不守禮法的淘氣鬼,一群向成年人(歐洲人自己)的生活準則挑戰的沒大沒小的少年,一群目無尊長、犯上作亂的浪蕩子。美國文化說說到底是一種牛仔氣的文化。

  從那時起,美國人一直保持著這種形象。20世紀出現的「迷惘的一代」、「嘻皮士」、「垮掉的一代」都不過是牛仔氣文化性格的不同表現。本章第4節引用了美國人溫勒的話:「從長遠歷史眼光看,我們美國人必定在某些時候強制性地使自己陷入不安寧的狀態,我們持續不斷地再度更新(reinvent,亦可譯為「重新發明」)我們自己。這種追求個人和社會的再度更新的傳統一直可以追溯到美國歷史的初期。」

  所謂「強制性地使自己陷入不安寧的狀態,持續不斷地再度更新」,在我看來,就是「沒有盡頭的青春期」的另一種說法。這就是說,美國人一直是一群「離家出走者」,一直就處於「青春期」。美國人進入數字時代(他們將使整個世界都進入數字時代),只不過是更完全徹底地進入青春期。詩人陸游曾經說過:「汝若欲學詩,工夫在詩外。」其實技術的工夫也常常在技術之外,技術競爭的背後是文化的競爭。中國的一些技術精英和關注技術問題的人常常忽略這一點。對他們來說,嘻皮士文化與電腦革命之間的關聯是不可思議的。比爾·蓋茨在哈佛大學讀的是法律專業,他最愛看的雜誌包括《美國社會科學》和《經濟學家》,這也會令他們感到詫異。中國的電腦技術人員太熱衷於做「內行」了,太熱衷於「主流文化」了,而沒有意識到領導美國電腦「內行」和正規軍的正是蓋茨與尼葛洛龐蒂這樣的非科班出身的「外行」和「技術牛仔」。

  因此,理解數字時代的文化(即PC文化)和數字時代的人,離不開對美國文化和美國人的理解。數字時代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所謂「美國魂」(American mind)。從文化的角度看,電腦技術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美國人的心靈史(the history of Americanmind)。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