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百科書籍>>世界偉大考古紀實報告>>夏爾奈·西拉姆>>法老的復活

雲台書屋

第六章 國王谷與木乃伊


  國王谷指畢班·埃爾穆魯克的帝王陵墓群,它座落在尼羅河西岸,與盧克索和卡納克隔河相望,這裡有新帝國時期建築的巨大的柱廊和寺廟。河谷附近的廣大地區如今已是一片沙漠,過去卻是古代底比斯城外的雄偉的墓葬群。新帝國時期,就在尼羅河西岸的這些峭壁上開鑿墓室,用來安放顯貴的遺體。同時,這裡還有阿門神和許多帝王的祠堂廟宇。

  這片龐大的陵墓群需要一大批人來負責保管和不斷修建的工作,領導這些人員的官員稱為「西王兼陵園駐軍長官」。警衛陵園的駐軍住在營房裡,普通勞工和建築工人則在幾片簡易的平房裡棲身,慢慢地這些住房逐漸發展成為村落。這些工人包括石匠、畫工和各種手工藝者;以外還有製造乾屍的技工,他們負責把遺體加工成為木乃伊,以便為死者的「卡」準備永久的歸宿。

  上面說過,這些都是新王國時期的事,當時統治埃及的是歷史上的雄主「太陽之子」和拉美西斯一世、二世。那時是埃及第十八和第十九王朝,時間約在公元前1350年至1200年。按照施本格勒的觀點。這一時期和我們現代的時代有類似之處,即具有「愷撒影響」的幾乎純粹的「文明」。根據施本格勒關於歷史現象在不同地區同時發生的論點,這個時期埃及建築的表現形式已經不是金字塔,而是卡爾納克、盧克索和阿拜多斯等地的華麗的宮室;這一時期也恰好是羅馬歷史上的愷撒時代,即羅馬的「巨大型」文化吸收了希臘的「輝煌型」文化的時代。「巨大型」歷史時代在其它時期和其他國家也發生過:賽納克裡布把尼尼微建成亞述的羅馬,黃帝治理中國,以及公元1250年以後印度建成大批的宏偉建築,都屬於這類時期。此外,就是在現代的西方人身上也可以看到,當年把埃及引向「巨大型」文化的那種力量正在發生作用,不論這些人是住在摩天樓的紐約、殘破的柏林、呆滯的倫敦還是頹廢的巴黎。


○國王谷由來


  埃及國王托特米斯一世(公元前1545—1515年)給埃及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它標誌著國王谷的建築活動時期的開始。托特米斯一世是埃及王朝統治時期的有決定性影響的人物。埃及的文化發展演變為文明的發展,從而打破了許多舊時的傳統,這個演變也自托特米斯一世始——當然,這一點還有待最後的證明,而想要證明這一點單靠考古學是不夠的。

  新時期的首都在底比斯,但新時期大多數法老都埋葬在尼羅河西岸沙漠中的國王谷。迄今為止,那兒已有60多個陵墓被發掘出來,只有一小部份對遊客開放。其中最負盛名的是圖特卡蒙之墓,在1923年開放時曾引起轟動。在那兒發現了最為驚人的文物——一口純金棺、金色王冠和面罩、珠寶、雕像、雙規戰車、武器、飾物、繪圖——數量之多以致花了3年時間才把墓穴清理完畢。這個公元前1352年去世時只有18歲的年輕法老,依然躺在墓中的大理石棺裡,但是幾乎所有的珍寶都在開羅的埃及博物館裡。

  沒人知道在盜墓者未涉足前地位更高的統治者墓穴裡究竟有些什麼驚人的財富。今日這些墓穴裡的壁畫特別能引起人們的興趣,它包括「死者之書」上描繪的死後生活的情景,以及動物頭像的多個神靈。拉美西斯三世的陵墓內有古埃及日常生活的愉快場面。

  不管怎樣,托特米斯把自己的陵墓同殯葬禮堂分開,這在埃及國王中還是沒有先例的。他的墓地距離禮堂將近1英里;而且按照遺命,他的遺體沒有安放在豪華而醒目的金字塔中,而是藏在峭壁上鑿出的洞室裡。這在現代人們聽來也許無足輕重,但在當時做出這樣的決定,實際上就是同延續了1700年的傳統宣告決裂。

  托特米斯這種大膽的措施對他的「卡」極為不利,甚至也給自己死後的永生帶來威脅。原來「卡」要靠在死者的殯葬禮堂裡按照宗教節日舉行祭祀才能生存,並且據說「卡」是不離開遺體左右的,而托特米斯的遺體和以往的國王不同,不是安放在緊靠禮堂的地方。其原因是,托特米斯看到先人的陵寢大都不免遭受盜墓人的侵害,因此希望自己的遺體能得到安全的保障,藉以彌補上述的遺憾。托特米斯給總建築師依南尼下達的一切指令,都是出於擔心自己的陵寢遭到後世的褻瀆。儘管當時埃及的宗教勢力已經日趨沒落並逐漸為世俗觀念所代替(第二十一朝的國王本人就是教士,在這以前教士的勢力一直在埃及日漸增長),但托特米斯在思想上最為關心的仍舊是他死後的木乃伊會不會遭到破壞。到第十八朝末為止,底比斯一帶的帝王陵墓沒有一座免於被盜;木乃伊身上的「神鎧」不是完全剝光,就是部份損失,使得這些遺骨遭到了萬劫不復的玷辱。盜墓人照例是從來未曾被人抓到過,作案中途發現情況,丟下贓物倉皇逃遁者是有的。托特米斯在位之前500年,有人潛入澤爾王妻子的墓室,正在肢解王后的木乃伊時被人驚走,倉促中把一條乾屍的手臂藏在墓室的一個洞裡。這支手臂1900年被一位英國考古學家發現時,仍舊包裹得完整無損,上面還戴著一隻貴重的紫水晶和綠松石的臂鐲。

  托特米斯的總建築師名叫依南尼,國王和他討論的內容是完全可以想見的。在最後決定打破傳統時,托特米斯一定考慮到了陵墓的地點和結構的絕對保密問題。否則無法保證免遭以往帝王陵寢的同樣命運。

  具體施工的記載得以保存下來,倒是要感謝建築師依南尼的虛榮心了。因為依南尼本人的殯葬禮堂的牆壁上的鐫文詳述了他的生平,其中有一段敘述了這第一座巖洞陵墓的構築經過,其中有幾句是值得注意的:「國王陛下的巖洞陵寢是我一個人監修的;誰都沒有見過,誰都沒有聽說過。」然而現代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卻對依南尼使用的工人數目有所估計。卡特是對國王谷和那裡的陵墓結構極有研究的,他寫道:「知道國王的這件頭等機密的工人有100名以上,這些人顯然是不可能逍遙自在的。依南尼肯定會想出有效的辦法封住他們的口。」據估計,這些工人大約是戰俘,工程結束以後他們就被統統殺掉了。

  托特米斯打破傳統的做法有沒有達到目的呢?他的墓是帝王谷中許多巖穴墓葬中最早的一座。帝王谷位於底比斯山西麓峭壁下,地點偏辟,常人禁止入內。在那石灰岩壁上開鑿一條坡度很陡的隧道作為墓穴,從此以後500年間,法老的建築師們都是沿用這種方式構築巖穴陵墓的。後來希臘人看到那通往墓室的長長的隧道,覺得很像牧童吹的長笛,就把這種巖穴陵墓叫做「笛穴」。公元前1世紀的希臘旅行家斯特拉波記述過40座巖穴陵墓,被認為是值得一讀的。

  從托特米斯一世開始,埃及法老們便不再修造金字塔作為自己的陵墓。在長約500年的時期,古埃及各代法老都葬於國王谷。此圖前景為近代發掘出的國王谷遺址,遠景則為現代埃及村落的民居。

  托特米斯的遺體在那裡平安地躲了多久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在悠久的埃及歷史中這段時間並不很長。他和他的女兒以及另外幾個人的木乃伊終於被人遷了出來,這件事並不是盜墓人幹的,而是教士們預防盜墓的措施。國王們選定的墓穴位置是彼此靠近的,不像過去那樣分散,這是為了便於集中守護;然而盜墓的事仍舊不斷發生。

  圖特卡蒙死後10至15年陵墓就被盜了。托特米斯四世死去剛剛幾年,竊賊們就在他的墓室的牆上劃了他們的黑話,像是來訪者留下了名片。這座墓遭受的損失極為慘重,因此100年後,虔信宗教的國王霍侖亥佈於在位八年時下令給名叫克伊的一名官員,叫他「在底比斯西部高貴的墓園,遵禮重新安葬托特米斯四世。」


○木乃伊藏身之處


  盜墓活動在埃及第十三王朝時達到高峰。在當時曾留下的一份紙莎草紙文獻中,曾記載有一次對盜墓賊的著名審判。

  然而不論是這次的判決,還是後來對這類罪犯多次從嚴懲治,看來都沒有制止國王谷裡不斷的劫掠活動。據悉阿門諾菲斯三世、西蒂一世和拉美西斯二世的陵寢都未能倖免。

  卡特寫道:「帝王谷一定經歷過許多光怪陸離的場景,看到過多少人拚死拚活地從事冒險活動。可以想像這些人如何事先連日策劃;如何深夜上山崖秘密集會;如何對陵園守衛行賄或用藥麻醉,接著又如何在夜間挖掘地道;如何從小洞爬進墓室;如何藉著搖曳的燈火手忙腳亂地搜尋所有拿得動的珍寶,趁黎明時刻把贓物運回家去。人們不僅可以想像這些情景;而且可以理解這一切都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國王安葬自己的乾屍時極盡奢侈之能事,以為非如此不足以顯示其身份,其實恰恰埋下了乾屍遭受破壞的禍根。誘惑力太大了:那筆財富的數量超過任何貪婪的夢想,誰有辦法拿到手就歸誰支配,所以它們遲早是要落入盜墓者的手中的。」

  但是第十二朝時代的埃及人並不完全是盜墓的竊賊、墮落的僧侶、受賄的官吏、腐朽的法官和來自不同階層的有組織的盜竊團伙。不少篤信宗教的正直的人是忠於逝去的國王的。就在竊賊們夜間沿著秘密的小徑偷運贓物的時候,附近卻埋伏著勤王的忠臣。在和竊賊們鬥爭中,只能「以毒攻毒」,採取劫持的手段對付他們。這些篤誠的僧侶和正直的官吏對那組織嚴密的盜竊團伙展開鬥爭時,他們的行動必須比罪犯們更加詭秘。

  那場面的緊張是可想而知:衛道者們互相輕聲耳語著進入墓室,手裡的火炬照亮了打開的石棺。他們都彎著腰,以防遭受突然襲擊。他們並不害怕墓前站崗的警衛,但是萬一這些警衛中有一個壞分子透露了消息,竊盜們就會知道哪一座陵墓受到保護,不能覬覦了。忠臣們把國王的乾屍遷走,不斷地轉移地點,以免遭受褻瀆。一旦獲悉竊賊又在準備活動,這些人就也加強了夜間的行動。結果這些本應靜臥於墓穴之中的木乃伊們只好四處遊蕩了。

  突然間,形勢發生了變化:僧侶們採取了公開的保護措施。警方封鎖了帝王谷,隨後就由長列的民工和牲畜把那些巨大的棺材從盜賊覬覦的墓室運往新的墓葬加以隱蔽。軍事當局接管了這件工作,結果是又有一批目擊者為了保密送掉了自己的性命。

  國王谷陵墓群的發現,為後來研究古埃及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也為全球各大博物館充實了大量珍貴的埃及文物藏品。這些隱藏在地下的陵墓(不再像金字塔那樣高聳在地上),更容易躲過竊賊的光顧。埃及考古史上的幾次偉大發掘,都是在國王谷進行的。

  拉美西斯三世的遺骨前後改葬三次:阿赫密斯、阿門諾菲斯一世、托特米斯二世,以及拉美西斯大帝的遺骨都轉移到了安全地帶。最後由於再也找不到隱蔽地點,只好把這些遺骨統統放在一間墓室裡。

  「14年2季度3月6日,阿門教首席僧侶佩奈洋姆遷走奧賽裡斯王烏塞邁爾——塞泰普奈爾(拉美西斯二世)之遺骨,重新安葬於奧賽裡斯王蒙邁爾·西提一世之墓。」

  但這裡還是不能確保無虞,於是西索斯(西蒂)一世和拉美西斯二世又被轉移到英哈比王后之墓。最後集中轉移到阿門諾菲斯二世陵的國王屍骨多達13具。還有一些國王的遺體在不同時間和情況下陸續啟出,沿著一條隱蔽而荒辟的山路運出國王谷,在岱爾·埃爾巴裡盆地的山崖上開鑿墓穴重新安葬。離此不遠就是哈特捨普蘇特女王建造的龐大的寺廟。這位女王的弟弟托特米斯三世在女王在位期間曾和她一起執掌朝政。

  這些木乃伊在這裡平安地度過了3000年。墓葬的地點久已湮沒,這是因為圖特卡蒙墓的外部被毀,後人便平掉陵墓的標誌以保平安,這裡的巖穴也照此辦理。可能後來一場暴雨又把墓穴的人口沖刷得無影無蹤。直到1881年一位美國收藏家到盧克索,才有人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了這座集中安葬國王乾屍的巨大墓葬。


○木乃伊香屍的制做


  儘管古埃及的統治者為自己身後的不朽安排得極為周到,然而他們往往是悲觀的,一則埃及古諺道出了他們心中的憂慮:「歷來修建花崗岩大廈的人,創造金字塔的大廳的人,用高超的技藝創造美的人,他們的祭壇上卻和那一無所成、委身溝壑的芸芸眾生的祭壇一樣,都是空白的。」

  他們一面儘管憂心忡忡,一面卻仍在不斷地加強防範,以便身後得以永遠保存自己的遺體。木乃伊製作技術由此誕生。

  雖然一提到古埃及每個人都可聯想到木乃伊,但是木乃伊(mummy)這個字並不是埃及文,這個字大概源於波斯文mummia,意即瀝青或焦油。木乃伊所以得名,是因為保存下來的屍體因年深日久而變成黑色,最初發現木乃伊的人看了,以為埃及人保存屍體的辦法是把屍體用焦油浸泡,後來證明他們的想法不對。埃及最早的木乃伊大概從來沒有用過什麼東西加以浸泡,完全是偶然之中產生的。遠在埃及法老王於五千年前興起之先,尼羅河流域的農民因為不願意把原來已不大夠用的肥沃土地闢作墓地,所以將死者光著身子埋葬在流域附近沙漠邊緣的沙土中。因為埃及人埋葬屍體只埋人大約一米深,過了一些時候沙層逐漸漂移,必然會讓一些屍體暴露出來,這些屍體給滾燙的沙炙得乾透,正常的腐爛作用根本沒有發生,因此幾百年以前的屍體,皮膚、頭髮以及樣貌看來莫不如剛下葬時一般,令人嘖嘖稱奇。這些屍體從專門術語方面來講並非木乃伊,直到現在有不少還保持當時的樣子。

  除了珍寶之外,考古學家們在國五穀的另一收穫,是大量法老木乃伊重見天日。這些在古埃及歷史上的風雲人物,數千年後與我們得以相會,這一切恍如夢境。

  公元前三一○○年以後,埃及社會在法老的統治下組織日趨緊密,宗教方面的來世信仰實際上發展成為對死的崇拜。虔誠的人逐漸相信應該妥善保存屍體;如果要讓死者進入天堂,更有必要這麼做。他們認為屍體如果在墳墓中爛掉任何一個部份,那個部份即會永世喪失。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埃及人裝飾先人墳墓所作的人物雕像,一定是四肢齊全的。

  保存肉體一旦成為死後再生信仰核心,人死後能埋在牢固的石砌墳墓中,不再埋於沙土裡,就成為很有必要的事情;至少那些有錢建築石墳的人會這麼想。既然屍體不再是埋入沙土,那麼自然需要運用另一種防腐方法,取代乾沙的防腐作用。因此替屍體做防腐工作的新行業應運而生,而防腐師也將屍體防腐技術視為祖傳秘方,代代相傳。埃及屍體防腐師不用沙,而用一種叫泡鹼的天然產岩鹽,即碳酸鈉和碳酸氫鈉(也就是我們現在日常使用的洗滌鹼和發酵粉)混合成的一種粉狀物處理屍體。泡鹼的作用猶如海綿吸水,能將埋進泡鹼粉末的屍體水分抽吸出來。防腐師並用香料和各種溶劑清洗屍體內臟,最後,用一幅幾百米長的裹布把屍體包裹起來。層層裹布之間往往夾些貴重的精製護身符,藉以保佑死者,以免在往天堂的路上受妖魔鬼怪侵擾。

  就我們所知,最早經過仔細防腐然後以裹布包札的木乃伊,約開始於公元前二千六百年。屍體防腐術在公元前一○八五年到公元前九四五年間,即第二十一代法老王朝時期,臻於登峰造極地步。隨後,宗教虔誠精神逐漸為汲汲為利的商業態度所取代。屍體防腐師不再設法保存屍體完好,反而捨本逐末,只注意木乃伊外表(這倒有點像現代承辦殯儀的人替死者化妝供人瞻仰遺容)。防腐師將屍體內外用厚厚的松香封好,偶爾也用蜂蜜,只是掩藏而不能抑制屍體腐爛。防腐師還用氣味濃烈的香料遮蓋驅之不散的屍臭,在盛載木乃伊的木箱上,繪些栩栩如生的畫像便交代過去,從前用心用力永保屍體完好的技術已不復通行。因此較後期的木乃伊往往保存得不好,裹布內可能只餘骸骨。

  晚至公元前一世紀,屍體防腐師因所操技術而依然受人敬重,憑著防腐的本事都能賺到大量金錢。據那個時期在埃及居住的希臘作家戴奧多勒斯記述,公元前一世紀的屍體防腐師替屍體防腐,分上、中、下三等不同服務。戴奧多勒斯說第三等是最便宜的一等,價錢相當公道,雖然並沒有記載實在是多少錢;但不管收費若干,也恐怕是大部份古埃及人負擔不起的,靠勞力為生的人和農民能在哪裡找到地方就把死者埋葬在哪裡。第二等索價二十米那,估計約相等於三千美元。第一等全身防腐要花費古幣的數量,兌成現在的錢,就超出一萬美元了。

  大多數窮人沒有能力拿出這麼大筆錢去為屍體進行防腐,仍然將死者葬於沙土裡,這些窮人的屍體都比經過人工防腐的屍體更少發生腐化分解。在法老統治埃及的漫長時期內,幾乎所有墳墓,只要稍微埋了些值錢的東西,莫不被盜墓人掘開劫掠。這些盜墓人對死者完全沒有宗教上的懼諱,不但打開棺槨,還把木乃伊裹布撕開,將藏在層層裹布中值錢的東西拿走。這些飽受褻瀆、棄置一旁的屍體最後雖然由祭司重新包裹,但是不得其法。從外表看來好像保存得還不錯,其實,不少木乃伊經X光透視照相,往往顯示裹布裡面儘是一塊一塊碎布和七零八落的骸骨。

  前後三千多年期內,古埃及人將屍體製成木乃伊的方法有不少改變。不過多數學者專家認為防腐方法在公元前十世紀左右發展至巔峰,當時一位第一流的防腐師大致依下述步聚製成木乃伊:

  首先用燧石刀在屍體腹部左側開個十厘米長的切口,從切口把心臟(防腐師和他的主顧都認為心臟是感情的根源)以外所有其他內臟掏出來,逐一用酒和含有沒藥、桂皮的香料加以清洗。防腐師還用香柏油沖洗屍體腹腔,把餘下的柔軟組織分解,接著準備取腦,他用一種帶鉤的工具從死者鼻孔穿入頭顱,鉤出裡面的腦髓,然後灌入香柏油和香料,衝出腦殼中的殘餘組織。

  屍體全身每部份都徹底清洗後,防腐師把所有器官和屍身埋進泡鹼(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混合劑)粉末堆中,抽乾水分。屍身、器官大概要埋在泡鹼粉裡約一個月,拿出來後把每一部份再用香液和香料洗滌。屍體防腐工作自始至終的每一個步聚,防腐師必須認真從事,比如開始時便把屍體每個指頭包好,以免指甲損壞或脫落失去。

  跟著,防腐師把乾透的內臟逐一以麻布包好,放回腹腔(或者個別放置於陶罐或石膏罐裡)用鋸屑、麻布、焦油或泥巴之類的填料填好腹腔。填放完畢,隨即將切口縫合。因為泡鹼已損壞一些頭髮,所以必須補一些假髮,與未脫的真發編結一起;眼眶裡面也需要裝入假眼。這時剩下來的工作是使屍體外觀復原,也是最費工夫的,因為要把乾癟的屍身恢復生前模樣實在不容易。

  防腐師進行這項古代整形外科手術,要在屍身各處小心地割開很多微小切口,從皮膚裡填入依身體輪廓模造的麻布填料,就如二十世紀的整容師注射矽劑替活人整容一樣。甚至屍體面部和頸部也整得像生前一般,嘴裡塞以麻布使雙頰飽滿。最後防腐師還要充當化妝師,用稱為赭石的有色泥土替死者面部以至全身染色(男死者染紅色,女死者黃色)。染色完畢屍體即可包裹。防腐師將屍體四肢分別以抹過松香的麻布一層一層地密實包裹,然後包裹頭部和軀幹,最後全身裹起來。這項包裹工作做起來緩慢費時,有幾個木乃伊現在被人解開,裹布的長度加起來竟然超過二公里!

  成書於公元前1250年的「安海」抄本中,已有關於木乃伊製作的記載。這幅圖畫描述了名叫阿奴卑斯的半神半人的防腐師,正在進行木乃伊製作工序中的屍體防腐處理。

  防腐師包好屍體,做成一具木乃伊,前後約共花七十天時間。跟著防腐師把木乃伊送還喪主,喪主此時大概已另外備好人形棺木來裝木乃伊,並且已築好墳墓。總之,埃及人是殫精竭慮,盡了人事,死者則肉身不減,可以廁身神袛之列了。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