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百科書籍>>諾查丹瑪斯>>諸世紀

雲台書屋

第十六章

 

希特勤暗殺未遂事件1939年10月


  --------
  新奇的光景出現 人們聚集觀賞
  王侯貴族 步入大群觀眾之中
  圓柱 石壁 崩裂散碎
  宛如奇跡
  王與三十人 倖免於難


  在這首詩裡,諾查丹瑪斯驚人準確地預見到針對法西斯頭子希特勒的暗殺事件,並且毫無偏差地指出,暗殺行動沒有成功,希特勒與其爪牙逃過一劫。
  最近解密的歷史文件顯示,早在二戰之前西方各國已在組織政府力量研究《諸世紀》,只不過重視程度不一。正如本書序言中指出,納粹德國的宣傳部長戈培爾在1939年秋僱用瑞士籍的戈培爾占星術師恩斯恃·克拉夫特,命其全面研究《諸世紀》,特別是關於德國與二戰的所有章節。正是這個瑞士占星術師,讀到這首預言暗殺希特勒的詩後,立刻向戈培爾報告,提醒「他尊敬的元首千萬小心」。但不知為何,戈培爾並沒向希特勒提及此事,或許是害怕希特勒乖僻無常的壞脾氣吧。
  這一歷史事件與預言詩吻合得天衣無縫。暗殺計劃實施的當天,希特勒攜其隨從與納粹頭面人物,出現在群眾集會當中,發表一通演說,鼓動德國群眾相信法西斯的種種惡行是順天意的、要求人民全力支持納粹黨。此時,暗殺者早已將炸彈隱藏於演講台的大理石圓柱裡。但陰差陽錯,希特勒那天提前完成他的演說,早早離開會場,炸彈遺憾地在他走後十分鐘才爆炸。

 

投進獄中的路易十七 逃離監禁的可能性


  --------
  代替得咎的責人
  親密友人入牢 他從獄中悄然出走
  托洛阿亞的希冀 持續六月
  生存平安者 逝去
  太陽接於水瓶座 河川冰凍


  此詩預言某位身份顯赫的貴人因禍被投入監牢時,得其好朋友相助,將他從獄中頂替出來,重獲自由。
  歷史上,詩中所謂的「貴人」真有其人嗎?研究專家們推測,[貴人」是指法國大革命時與路易十六一同被捕人獄的路易十七。
  詩第三行的「托洛阿亞」寓指法蘭西王室家族的血統,路易十七其時被欽定為未來的王位繼承人,正是王族血統延續的希望所在。
  按照對詩第四行的解讀,路易十七逃出監獄後,「生存平安],到法國某處偏遠的小鎮,過上與世無爭的隱居生活,最後「逝去」。但這與歷史真實明顯相悖,也與諾查丹瑪斯另一首預言詩中提及路易十七命運的一節南轅北撤。另一首詩中,他預言路易十六在監獄中被拷打至重傷,不治而亡。
  對某一重要人物的命運提出相互矛盾的預言,這不符合諾查丹瑪斯的習慣。他所作的預言,從來都是唯一性的。這兩首詩必有其一是後人的偽作。
  詩最末一行「河川冰凍」,暗示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波旁王朝的統治不能再延續,至少是暫時終止。

 

一位法國的樞機卿逃往中東


  --------
  法蘭西的高任聖職者 受到王的疑忌
  乘著黑夜逃離國境
  權重的大公伸手相助
  朝著另一位高大的王不列顛
  比詹齊烏姆出發 塞浦路斯
  再抵突尼斯皆未暴露行藏


  本詩預言法國教會一位職務崇高的教職人員,因受到國王的猜疑與迫害,被迫潛逃出國這一事件。
  「高任聖職者」指法國的大主教或者樞機卿。其逃亡的路線具體明瞭,先出國,到英國,再前往康斯坦丁堡,經塞浦路斯,最後抵達目的地突尼斯。一路上順風順水,國王雖派出密探跟蹤,但都被逃亡者巧妙地擺脫。
  雖然研究專家們的多數觀點是本詩應這樣解讀,但少數派拿出史料上無此類事件記載的有力證據反駁多數派的意見。他們提出,「高位聖職者」不一定指教職人員,也可能寓示王國的高官或貴族。如果此類人物逃避來自國王的加害,才有可能選擇地中海邊的突尼斯作為理想的避難地;貴如大主教或樞機卿一類的教職人員,應到梵蒂岡去尋求教皇的保護。在那裡,國王的力量是鞭長莫及的。

 

由新歐洲之王策劃的土耳其帝國的顛覆


  --------
  夜色退去 雞啼兩遍
  突尼斯 佛埃茲 布吉的人們
  阿拉伯人 成為摩洛哥王的囚虜
  典禮於六百加七年時舉行


  這首詩預言公元1607年時,新的歐洲之王將滅亡土耳其帝國,將其納入自己的疆土。
  詩第一行「夜色退去 雞啼兩遍」,寓示新王登基執政。第二行出現的三個地名都曾是土耳其帝國的領土,這裡的「人們」與「阿拉伯人成為摩洛哥王的囚虜」,寓示土耳其帝國,同時還有阿拉伯帝國都會被新歐洲王滅亡。
  令人無法相信的是,諾查丹瑪斯在本詩中言之鑿鑿的預示,在歷史上一絲痕跡都未曾留下。專家們經年埋首於1607年前後有關事件的歷史故紙堆中,也未能擠出支持本預言成立的證據。這不能不說是《諸世紀》中的一首極其稀有的失敗之作。

 

黑海·愛琴海周邊的都市蒙受某種損害


  、
  --------
  被強行壓制的大公 締結契約
  突厥人的帆進入眼簾不經意的發現
  的黎波利斯 吉爾沃斯
  特拉布佐恩的民眾
  大公被囚 黑海與城鎮沉寂衰敗


  這是一首關於黑海、愛琴海周邊的城市受到來自土耳其人的某種加害而日趨沒落的預言詩。
  詩第一行「被強行壓制的大公」,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向外擴張時,東南歐與中歐的各大小公國的統治者們。在土耳其人的大規模軍事進攻下,他們的權位被削除,領地被並入土耳其帝國的版圖。
  第二行「突厥人的帆進入眼簾」,寓指1453年4月,土耳其素丹穆罕默德二世率二十萬大軍、三百艘戰船與數百尊攻城的重炮,圍攻拜占廷帝國僅存的戰鬥堡壘——首都君士坦丁堡。以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為標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達於鼎盛,版圖橫跨歐亞非三洲,黑海與愛琴海地區當然位於帝國疆域之中。
  土耳其人長期習慣於遊牧生涯,其統治也無一不打上遊牧民族的根性烙印,每當攻下一座繁華的市鎮,他們慣常的做法是洗劫財物,屠殺反抗者,將俘虜士兵與平民統統賣作奴隸。這使得城市人口銳減,幾乎變成空城,生產更是蕭條。於是城市生氣漸無,沉寂衰敗下去。

 

西班牙的城市遭到圍攻 支援來自海上


  --------
  納爾邦魯 敵人勢頭令人戰悚
  鬥牛人的心膽寒意頓生
  傾力拯救 佩魯皮尼安終化廢墟
  從此 巴塞羅那
  海路 獲得殺敵利器


  本詩預言西班牙城市佩魯皮尼安遭受入侵的法軍的圍攻,守軍堅守城防,與來犯者對壘於每一條街道,最後城市雖然陷落,但也讓侵略軍損失慘重。
  預言中,侵略軍從佩魯皮尼安的北面南下,先佔據北面四十英里的小城納爾邦魯,囤積糧草輜重。敵軍武器精良、實力強大,號稱四十萬,詩第二行描述,這使得守城的西班牙英勇的士兵們感到恐懼從心底裡冒出。但他們仍擲地有聲地發誓:堅守到最後一人。
  詩第三行「傾力拯救 佩魯皮尼安終化廢墟」,描繪了戰爭的殘酷與它帶來的毀滅性的破壞。硝煙散後,美麗的城市變成一堆瓦礫與廢墟。
  最末兩行預示,從南方巴塞羅那海路運來的武器裝備將予敵以重創。
  本詩的預言與拿破侖對外戰爭時期發生於西班牙內陸的一次戰役大致相符,只是城市名與入侵者數目等與史實稍有出入。

 

殘忍陰險的樞機卿 爬上教皇寶座


  --------
  王國 扮相迷人的男子
  悄悄接近紅衣首領的權力寶座
  苛酷殘忍將自己比做
  世上無雙的凶險之徒
  無恥接下聖主的衣缽


  這是一首預言教皇的權力將被一個道貌岸然、狡詐毒辣的樞機卿攫取的詩。
  「紅衣首領」寓指至高無上的教皇,他常常披著一襲紅袍法衣參加各種教會慶典。
  「王國」是指教皇領地——梵蒂岡。本詩需要解讀的僅此二處,其餘詩句皆簡單明晰。但諾查丹瑪斯所預言的這位心地險惡「苛酷殘忍」的教皇是誰?似乎難以尋找答案。
  歷任教皇雖不能說個個完美無缺,不過要登上教廷的最高職位,成為全世界虔誠的天主教徒的精神領袖,繼任者的品德、資歷、素養等等方面都要受到極其嚴格的考驗,更何況上任後還要面對整個世界的目光與媒介輿論的桃剔。所以研究專家們在教會史裡翻閱的歷任教皇的個人資料上,僅能找出其作為普通人時的某些無關大局的嗜好與缺陷。如詩中預言的罪惡的教皇,目前似乎尚未出現。

 

互相敵視的腓力二世與亨利二世(1558)


  --------
  兩王國之間
  明澄的太陽 在月之神覆蓋之下
  充滿敵意的雙眼 二王者之間
  自由女神
  飛回連綿的島嶼和席埃娜


  本詩是關於法國、西班牙兩位國王因互相敵視、繼而爆發戰爭的一首預言詩。
  詩第二行「明澄的太陽」暗指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他的徽章上雕刻的正是一輪光芒奪目的太陽。「月之神」則寓示法國國王亨利二世,王室家族的標誌是神秘永恆的月亮女神色娜。
  「明澄的太陽 在月之神覆蓋之下」,即是預示法西兩國間的爭鬥,將以法國的獲勝而告終。歷史上,當亨利二世向腓力二世正式宣戰後,法軍越過比利牛斯山,挺進西班牙內陸,憑著一股銳氣,幾日內便奪下重鎮席埃娜。腓力二世慌忙向法軍求和,許以割地賠款,才使法軍退走。不過,亨利二世沒有就此罷手,他下令法軍參謀部制定一份詳盡的奪取科西嘉島的軍事計劃,準備第二年將科西嘉變成法國領土。

 

某國政治家身邊傳出的醜聞


  --------
  臥室的配偶 不純的行為 激昂憤怒
  大公緊閉雙唇 無話可說
  好計接踵而至
  醜陋的舉動 一下鬧得滿城風雨
  由此 十七人成為殉教者


  這是關於從某國舉足輕重的政治家身邊傳出的醜聞的一首預言詩。
  詩第一行預示,醜聞的主角並不是政治家本人,而是其「臥室的配偶」,即政治家夫人。「不純的行為」寓指其夫人的婚外戀或與人通姦等污損名譽的不良行為。
  面對自己夫人的醜聞被揭露,詩中預言,「大公緊閉雙唇無話可說],政治家將憤怒掩飾在心裡,在輿論的一片嘩然聲中保持沉默。
  現實中的這位政治家與其夫人是誰?一種看法是,查爾斯王子與戴安娜王妃與預言詩相符。兩人感情不和,已分居多年。王妃於巴黎遭「狗仔記者」追拍照片造成車禍遇難時,正與其新近結識的沙特富豪在一起。這不能不說是英國王室的醜聞。不過,使王子與王妃感情結冰的恰恰是查爾斯王子被小報揭露,他重新迷戀上舊情人並與其頻頻幽會,後來甚至達到明目張膽的地步。
  聯繫到詩未行「由此 十七人成為殉教者」,部分研究專家提出另一對「主角」候選人——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與夫人賴莎。戈氏較為潔身自好,但賴莎在媒體與民眾心目中不受歡迎。在前蘇時期,有關她的私生活的小道消息便在國內不徑而走。此事傳入戈爾巴喬夫耳中後,曾有西方報刊披露,蘇聯內務部長下令處決了十六名克里姆林宮警衛。

 

首腦聯席會議上 法國總統成為恐怖分子的目標


  --------
  大公 蒞臨法蘭西領外之地
  譯者隱瞞加欺騙 不祥在此時發生
  里昂拉·羅歇爾
  波爾多的人民不知所措
  布勒埃港 祭司受到修道僧的脅迫


  這首詩預言詩在某次首腦會晤中,法國總統將成為恐怖分子襲擊的對象。
  「大公」即意指法國總統,「蒞臨法蘭西領外之地」是為出席某次重要的國際首腦會談。
  詩第二行的「譯者隱瞞加欺騙」,並非指擔任會議翻譯的譯員在翻譯首腦講話時故意將講話內容誤譯,而是暗示譯員已被恐怖分子冒名頂替,成為暗殺行動的第一執行者。
  其實,在第五章第二節預言詩裡,諾查丹瑪斯已預示過這一事件。首腦會談被研究專家們明確地解釋為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會議上,發達國家的首腦齊聚一堂,最容易受到恐怖分子的襲擊。專家們分析,恐怖分子將來自阿拉伯世界,且極有可能是一名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分子。
  法國總統在會議桌邊被暗殺後,詩後幾行描述的是法國國內一片混亂不堪的景象。由於總統喪命而出現的巨大權力真空,令無數權力狂垂涎不已。這是他們爬上權力頂峰是個絕佳機會,他們撕下溫和的面紗,展開對權力的你追我逐。其餘人等則趁機謀求一己之利,如教會的神職人員,法國民眾面對這一切茫然不所知措。

 

因好戰的強硬姿態而受到國民支持的裡根


  --------
  大大的幕布
  折折疊疊 不欲人見
  歷史的大部分 一半之餘誤解
  從天國放逐到遙遠之地
  他外貌粗曠豪放 像鐵血戰士
  大眾堅信不疑 一個好戰嗜血者


  本詩預言美國歷史上將有一位姿態強硬、好戰的總統出現,他會受到美國人民的衷心擁戴。
  事實上,諾查丹瑪斯預言的這位好戰總統早已出現,他就是在任職期間組織美國一流研究機構、大力推行「星球大戰計劃」與核軍備競賽,最終拖垮冷戰對手蘇聯的國民經濟並直接導致蘇聯解體的總統裡根。
  裡根曾在軍隊中服過兵役,不滿前任尼克松在蘇聯咄咄逼人的全球攻勢面前退縮忍讓的低調姿態。一上任,他就以一個軍人慣有的辦事強硬幹脆,面對挑畔針鋒相對的形象出現在美國人面前,不僅帶來一股新奇的感覺,而且讓所有美國人看到與蘇聯競爭,在全球重振大國雄風的希望。因此裡根在國民中的支持率是極高的。
  預言詩的最末兩行描述的正是一位美國大眾心目中的好戰總統的形象。不過,研究專家想提醒讀者的是,詩前半部分指出,這位好戰總統的外表姿態迷惑了民眾,他真實的一面深深地被隱藏了起來,「不欲人見」。歷史的真實,並非人們所見所聞的那樣,而是「一半之餘」皆為「誤解」。按照諾查丹瑪斯的預言推理,裡根強硬好戰的姿態後面掩蓋的是什麼?被美國人引以自豪的高科技「星球大戰計劃」的真實內容又是什麼?它的作用果如媒體渲染的那麼大嗎?這一切歷史的真相也許要等若干年後美國政府對此時代的絕密文件解密後,才能昭示於世人。

 

預告反法同盟軍敗北的五行詩


  --------
  時刻已然滯後 大麗花誰也沒到手
  陰毒的蛇 未有顯露逆法而動的徵兆
  同盟軍 被法蘭西頑皮地媳弄
  薩波那 亞爾本加通過摩納哥
  踏入殉難之道


  這是一首關於十九世紀初歐洲封建君主針對法國大革命而組織的反法同盟遭受慘敗的預言詩。
  反法同盟前後共有六次,每一次貌似強大的各國拼湊而成的同盟軍向法軍發起進攻後,無一不被軍事天才拿破侖指揮下的法軍打得落花流水、四散奔逃。只有在拿破侖犯下遠征俄國的錯誤後,反法同盟軍才開始在與法軍的正面對壘中取得勝利。
  詩第一行的「大麗花」大約是寓示和平。「時刻已然滯後」,寓指雙方惜過談和的時機,惟有通過戰爭來解決矛盾。
  詩第二、三行描述同盟軍在對戰術爐火純青的法軍面前,如同幼稚園的兒童一樣被戲耍於法軍股掌之間。
  最末兩行出現三處地名,皆是戰後根據媾和條約割讓與法國的地區。事實上,這僅僅是一次戰爭後法國奪取的領地,整個拿破侖對外戰爭期間,並入法蘭西的土地是數百倍於此數的。

 

國王逝世後為國盡忠的王妃的身影


  --------
  貴婦人 一人孤獨地留守王國
  無法替代者王國之聖主
  她 在榮譽之床前靜立
  七年間 悲歎的淚水不曾止斷
  然後 為著王國的命運
  永恆的人生繼續


  本詩是關於法國歷史上某位國王去世後,王妃代其執掌國政,為國事盡忠的預言。
  詩前兩行即為預言國王不幸早逝,留下王妃一人肩負雙重任務:撫育王子和處理國務。「一人孤獨地留守王國」即暗指王妃將成為寡婦。
  詩中間兩行描繪王妃的悲痛心情。丈夫的離世,給王妃與王子們帶來難以撫平的創傷,王妃「悲歎的淚水不曾止斷」。
  最後兩行預示王妃從無盡的悲痛中解脫出來,為代其丈夫治理好國家,毅然投身於浩繁的國務中,以另一種形式紀念其丈夫。
  本詩的內容較易解讀,並且與史實也較相吻合。研究專家們在此詩的解釋上,少有地達成一致。他們認為,這位勇敢地代替丈夫接過治國重任的王妃,便是法國史上亨利二世的妻子卡特琳娜·德·梅蒂西絲。她執政後,無愧地做到了使國家繁榮發達、蒸蒸日上的理想目標,使法國進一步強大。雖然史實上,卡特琳娜是一個權力慾很強,狡猾的女強人。但在諾查丹瑪斯眼中,也許這正是政治家成功的要素,所以他在詩中並未對這位王妃橫加指責。

 

爾虞我詐的英蘇限制戰略核武器談判


  --------
  他們同意和平 但卻毫不退讓
  接受人全通過欺詐向前推進
  和平與休戰海陸發出鼻議
  艦隊吻合巴塞羅那的策略
  被捕入圈套


  這是一首關於美國與前蘇聯在七八十年代表面上響應世界輿論呼聲,舉行限制戰略核武器的談判,背地裡卻變本加厲地進行核軍備競賽的預言詩。
  自本世紀六十年代時,美蘇全球爭霸達到高潮時,他們各自製造的核武器也達到一個驚人的數量。假如引爆兩國的核武庫,足以把地球毀滅六百次。
  在全世界正義的呼喊下,美蘇兩國於七二年坐到談判桌上,開始討論以何種方式削減各自的核武器裝備。但出於利益的嚴重對立,兩國一方面在會談上竭力討價還價,時不時宣佈達成某些協議,對外界作出和平的姿態;另一方面都在談判的幌子下加緊研製生產新型核武器,如自導式多彈頭核導彈,並且通過削減過時的老式核武器,增加高科技武備的辦法,保持以往的核威懾與核打擊力度。這使得和平協議不過是一紙空義。
  如諾查丹瑪斯在詩中所預言,美蘇兩國雖「同意和平」,但雙方都明白這不過是一種「欺詐」與「圈套」,只有傻瓜才會去相信。

 

圍繞教規的爭議 使僧侶們產生分裂


  --------
  爭吵進行至一半 灰色與褐色
  傍晚 他們遭圍攻掠奪
  褐衣囚徒 撥除牢獄
  他的寺院敞開大門
  二人 潛入灰泥房間


  本詩是關於教會內部為某些教規的制定而產生的爭議,使持不同意見的教眾分裂成對立兩派,並迸發衝突的預言。
  據研究專家們查證史料,這一教會紛爭爆發於十六世紀西歐的佛朗西斯科修道院,詩第一行的「灰色與褐色」寓示修道院裡的高級神職人員與低級神職人員之別。當圍繞教規的爭吵達到白熱化時,也有人為堅持自己觀點而加入自己原本不屬於的集團。
  詩第二、三行稍加分析,便可看出:褐衣僧侶是少數派,當灰衣派發覺爭吵永遠不能解決問題時,他們一不做二不休,選擇了以暴力迫使反對派順從己方的手段。褐衣僧侶派通通投進囚牢,這一招果然奏效,大多數褐衣派僧立即表示放棄自己原有的觀點,支持灰衣派。
  詩最末一行似乎是暗示會有兩名褐衣派成員企圖暗害灰衣派首腦,「潛入灰泥房間」即指這一行動不是正大光明的。

 

羅馬大地震與新宗教派別的崛起


  --------
  新宗派創立之際
  偉大的羅馬人的骨骸重現於世
  大理石掩埋下的聖墓露出大地
  四月 大地搖晃 埋沒一切


  如果將本詩最末一行置換到第一行,《諸世紀》的讀者們定會發現,這一小小的變動使預言的深奧含義躍然紙上。
  詩中預言,某年四月,意大利突然發生大地震,羅馬及教皇國梵蒂岡陷入毀滅之中。地震過後,一古羅馬偉人的墓露出地面,重見天日。人們從墓中挖掘出的遺物,改變了人們對古羅馬以及基督教的既成觀念。
  其時,基督教內部正醞釀著一些新的宗教團體,他們利用羅馬古墓的新發現,促使新宗教派別正式登上教會舞台。
  這首預言詩讓《諸世紀》的研究專家們聯想到關於基督教的一本著作《聖瑪拉吉的預示》。瑪拉吉是十一世紀愛爾蘭的一位神職人員,他在其著作《教皇的未來》(又稱《聖瑪拉的預示》)中寫道,教皇將傳位至111代,然後滅亡。這無異於宣稱基督教將在111代教皇后不復存在。
  現任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已是第110任教皇,下一任教皇之後,整個西方世界的精神支柱——基督教將在地球上消滅?!這一預言難以讓人相信它不是危言聳聽加譁眾取寵。
  不過,按照諾查丹瑪斯較為可信的預言,本世紀末羅馬也許將發生令人意想不到的災難性異變。

 

人格缺陷的指導者上台 國家命途多舛


  --------
  不對勁的人 成為雄偉國度的聖主
  思想與關懷俱欠缺
  與幸福人生更加無緣的男子
  從出生的床第開始便恣意尋歡
  居然能支配
  王國一下轉落大難的命運線


  本詩預言某國在一個有重大缺陷的領導者掌權後,國家步入多難的軌道,一切都變得不正常起來。
  「不對勁的人」指這位領導人讓他的民眾感覺不對,「思想與關懷俱欠缺」說明他在人格與思考方面有一些明顯的不足。詩第三行明確維護治安的軍事力量。但當尼德蘭人民日益不滿西班牙人的殘暴殖民統治、自發組織反抗鬥爭時,這些原本為西班牙統治者服務的僱傭士兵反戈一擊,毅然加入旨在趕走西班牙人的武裝起義。這即是詩第一、二行所指。
  為了鎮壓尼德蘭人民的武裝起義,西班牙王室派遣軍隊開往尼德蘭。統軍將領正是曾經威名遠播的阿爾巴公爵。但這次他在尼德蘭打的是不得人心的仗,再加上年事已高,思維不如從前敏銳,鎮壓的最後結果是他率領殘兵敗將灰溜溜地退回西班牙。這即是詩最末一行「將首領們打翻於地」的寓義所在。

 

廢止教職 大批神職人員逃往教皇領地


  --------
  曲指可待的將來
  極端悲慘的狀態來臨
  給與者 粗暴地奪回榮譽
  赤身 忍受飢渴與寒冷
  不過 團結一致
  翻越高高山脈
  背著無上的恥辱 抵達聖地


  這是一首關於教會人員在法國大革命中的命運的預言詩。
  法國大革命前,天主教在法國地位最高,貴為第一等級,與第二等級的國王與貴族一道壓搾廣大的勞動人民和新興資產階級。
  當大革命初步成功,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公會掌權後,法國人民意識到,教會與國王貴族都是吸血蟲,必須剝奪他們的種種特權。1792年,法國宣佈,廢止教會與神職人員的一切稱號與特權。從此,教會在法國的地位一落千丈,神職人員再也無法過上從前那種風光十足的生活。這便是詩前三行所指。
  詩後四行預言神職人員為逃避所謂的「迫害」,成群結隊地逃向他們的「天堂」——意大利的教皇領地羅馬。一路上,他們也飽嘗了飢寒交迫、風餐露宿的痛苦滋味。諾查丹瑪斯出於他本人是一名虔誠的教徒,在預言中對這些出逃的神職人員寄與了較多的同情。

 

「偉大的希勒恩」實際上是偽基督


  --------
  偉大的希勒恩 成為世界主宰
  普琉烏路托爾 被人喜愛
  畏懼恐怖 煙消雲散
  對他的讚譽高過雲天
  他 很滿意聖者的稱號


  這首詩,無疑是預言世界將出現一位頗受萬眾愛戴的領袖人物。
  詩第二行出現的「普琉烏路托爾」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五世(1519∼1556)的專用徽章圖案的名稱,意為「朝向更遠的地方」。但諾查丹瑪斯並非想說卡爾五世是位聖主,而是預言將有一位受敬仰程度遠遠超過於他之上的「聖者」出現,他的名字叫「希勒恩」。
  研究專家們詳盡分析了「希勒恩」的拼寫構造,推測其拉丁文原拼Chyren移至法語中時,可以寫成C·Henry。「聖者」的正名可以確定是亨利。
  在預言詩中,「希勒恩」受到的「讚譽 高過雲天」,且被封為「聖者」,簡直可與耶酥基督媲美。這暗示他也許是影響力與基督教旗鼓相當的新興宗教的領袖。因此,研究專家們將他比喻為「偽基督]。
  這位「偽基督」的現身之地,據推測,將是宗教聖地中東或者東亞。

 

持有雄獅、十字架的徽章的國王之死


  --------
  偉大的王 為舉行最後的儀式
  召集眾人
  他 在自己的魂魄消盡之前
  人們皆未曾考慮
  前去悼念 他的逝世
  來源於雄師、十字架、雛鷲的王冠


  諾查丹瑪斯在本詩中預言了一位國王之死,這位國王的紋章圖案是雄獅、十字架與雛鷲三者之一。
  此詩是《諸世紀》中令專家們倍感頭痛的詩之一。歷史上持有雄師、十字架與雛鷲的徽章的國王,多如恆河沙粒,大多數都符合本詩的預言。要將他們一一區分排除,找出真正的「主角」,是件十分困難的工作。並且,本詩情節極其籠統模糊,「國王之死」又無特殊事件發生,給專家的排除工作更增添許多難度。
  有部分研究者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為這位國王應是法王亨利二世,但由於證據太少,無法贏得其餘專家與讀者的信服。目前關於此詩的意見是:「偉大的王」不定專指某位國王,也應考慮現代國家的領導人。「最後的儀式」有可能是宗教祭典,或者是全國性的會議。應當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進行慎重的甄別。

 

俄羅斯的怪僧 拉斯普琴1912∼1917


  --------
  虛假的喜怒哀樂虛假的憤怒
  漂亮高貴的夫人 受到無忌憚的冒犯
  無知無識的裁判 欲斷其罪
  犧牲者 將國度之重權
  交於無知的民眾


  本詩是關於二十世紀初沙俄的宮鬧醜聞及沙皇倒台的一段預演。
  本世紀初,俄國教會裡有一名神甫,與沙俄皇室成員交往甚密,隨意出入皇宮。此人名叫拉斯普琴,在一次晚宴上結識皇后以後,拉斯普琴憑借自己英俊的外貌與狡詐的心計,耍盡各種手段俘獲皇后的芳心,此即詩第一、二行所指。
  這段有損沙皇皇室聲譽的醜聞從宮廷傳出後,沙皇惱羞成怒,下令將拉斯普琴逮捕送交法院審判治罪,拉斯普琴為偷情付出的代價是流放西伯利亞。
  詩後兩行是寓指」17年沙皇政府的倒台。「犧牲者」意指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俄羅斯;日貴族沒有看清時代潮流的發展方向,繼續實行封建統治,逆流而動,最終還是要成為時代的「犧牲者」。「國度之重權交於無知的民眾」即是指俄羅斯人民在布爾什維克黨發動下舉行武裝起義,推翻沙皇政府,建立了代表工農利益的日蘇維埃政權。

 

東西德開始統一進程 但談判破裂


  --------
  龐大的市鎮 僧與職工
  在門與牆邊寄宿
  摩德那的不利言語 秘密地
  惡作劇似地互相流傳
  結婚的消息讓人興奮
  但 不過是一場欺騙與遊戲


  這六行詩預言了東西德的統一進程,會因某次重要的談判破裂而暫時停止。
  詩第二行的「門與牆」寓指分割柏林的「柏林牆」。代表東西德的高級會談代表,就在柏林牆邊進行談判,詩第一行是預示東西德的人民均非常關注統一談判的命運。
  「不利言語」暗指會場外流傳著一些不利於合併的小道消息,常常使希望統一的人們感到擔憂與不安。
  「結婚的消息」寓示會談雙方在對外界作出的各種姿態表明,東西德在統一的大方向上步伐一致,讓人們覺得一個德同將是確定無疑的最後結果。但詩最末一行的含義是,談判中對某一問題的爭執,使談判代表感到疲憊與無意義,會談因此破裂,統一進程暫時中斷。
  諾查丹瑪斯看到的不僅是東西德合併過程中的波折,在另一首詩裡,他預言了兩德的最終統一。

 

伊麗莎白一世 歷經苦難時代的女王


  --------
  被放逐的女王 重歸王座
  她的敵人 稱她為謀叛人支持者
  她的時代 無以倫比的榮耀
  絕對 於三與七十迎上天國


  這是一首關於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預言詩。
  亨利八世之後的英國執政者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雖然年紀輕輕便登上王位寶座,但她在登上寶座之前渡過的是一段充滿險惡與圈套的青少年時期。她曾被同父異母的姐姐梅亞莉一世幽禁在倫敦塔上,與世隔絕多年;她曾被上議院剝奪其王位繼承權,並被流放異地。詩中的「謀叛人支持者」曾是她莫須有的罪名之一。
  詩第一行預言伊麗莎白一世從流放地回歸倫敦後,恢復王位繼承權,上台執政。
  第三行預言英國在她執政期間,資產階級工商業得到極大的發展,同時英國大力開拓海外殖民地,利用海上優勢大肆進行殖民掠奪。英國在此時代確立了資本主義世界領頭羊的堅實基礎。這在英國歷史上是一段國力強盛的時代。
  詩最末一行顯示了諾查丹瑪斯對自己預言力的無比自信。在此,他竟然使用了對預言家來說極為忌諱的詞——絕對。「於三與七十迎上天國」,無疑是指伊麗莎白在1603年她七十歲時壽終正寢。作為英國歷史上少有的一代女王,伊麗莎白在十六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給英國留下鮮明的伊氏烙印,受到國民發自內心的讚譽。

 

名人 從艦隊的提督變成新教徒的領袖


  --------
  著名的導航人 接受王的任命
  提升至更高階級 領導艦隊
  七年後 搖身一變成叛亂首領
  貝內齊亞對異教徒的軍勢
  感到渾身發抖


  此詩是關於法國新教的首領人物加斯巴爾·德·科利尼的一段預言。
  詩前兩行頂示的是,科利尼參軍後,先從一艘軍艦的下級軍官起步,漫慢提升至艦隊總督。歷史上,法王亨利二世向他授於過海軍大將的軍銜,令他總管法國海軍。
  但在受銜七年後,即1559年,科利尼出於宗教信仰問題,辭去海軍大將之職,轉而領導當時的新教派——加爾文教派,與舊的天主教徒進行鬥爭。科利尼本人早已皈依新教,成為一名虔誠的胡格諾派教徒。
  由於當時執政的王后卡特琳娜與天主教會聯手對新教徒實行殘酷的鎮壓,新教徒被迫奮起抵抗,法國開始了第一次宗教戰爭。科利尼成為新教武裝的軍事首領。
  詩最末一行描述當新教徒們以龐大的軍力向貝內齊亞進攻時,其浩浩氣勢今天主教與國王的軍隊感到不寒而僳。
  事實上,法國的這次宗教戰爭新舊教派雙方均損失慘重,戰爭結束後,新教與王后卡特琳娜達成和約,新教獲得有限的信仰自由。但科利尼不久就被王室背信棄義地殺害。

 

古羅馬帝國的繁華都市爆發的事件?


  --------
  安德羅爾創造的古代都市
  不再支持暴君的管治
  怪樣的獨臂男子
  來到寺院 喉管割裂成兩半
  他的信奉者們 追隨而去


  「安德羅爾」是公元前的一位著名建築大師,詩中提到的他「創造的古代都市」,便是記載著古羅馬帝國的光輝與榮耀的歷史名城——帕多瓦。
  詩第二行「不再支持暴君的統治」,大意是指隨著帝國的衰落,帕多瓦原有的奴隸制與農奴制逐漸崩潰,底層的勞動人民越來越頻繁地爆發反對世襲行政長官統治的鬥爭。最終,行政長官的權力被政務會議取代。
  詩後三行為預示在帕多瓦以後的日子裡,教會將發生一起震驚世人的殺人事件。由最後一行推測,被害者是有相當宗教地位的人物。他為何被殺,諾查丹瑪斯沒有預示一絲解讀線索,研究專家們也對這三行詩感到迷惑不解,查遍有關帕多瓦的所有史料,沒有發現類似事件的記錄。大概諾查丹瑪斯為了給後人留下一些難題而有意如此吧。

 

十六、十七世紀裡風起雲湧的 反對皇帝特權的鬥爭


  --------
  自被欺騙者的虛假的勝利
  一國之中出現兩支艦隊
  德意志的叛亂 蓬勃浩蕩
  首領被戳 子嗣隱於鄉間
  又被逐至羅馬尼亞


  當時的歐洲各國,早期資本主義已初具雛形,城市中囤積大批財富的新興資產階級與接受新思想的貴族,已經開始謀求自己階級的政治權利。同時,經過文藝復興的思想熏陶,人民不再受天主教會的愚弄,與舊的天主教會分庭抗禮的新教派如雨後春筍般茁壯成長,於是,趨之者若騖。
  面對越發不易控制的國內局勢,國王與教會如芒刺在背,感到權力即將旁落的恐懼。在這一時期,歐洲各國封建君主不約而同地與教會聯手,動用軍隊鎮壓新教徒的各種宗教活動,於是,新教徒們被迫拿起武器捍衛自己的宗教信仰自由,反對封建君主與腐朽的教會。出於利益需要,新興資產階級也加入了這場鬥爭,壯大了反皇權運動的聲勢。
  詩第二行「一國之中,出現兩支艦隊」,即是預示國王軍隊與反抗者武裝在各地對壘,進行戰爭的情景。
  詩第三行特別預言德意志境內的戰鬥打得熱火朝天,當時德國境內宗教改革如火如荼,農民戰爭此起彼伏,形勢最為混亂。歐洲那時最感到惶惶不可終日的君主恐怕就是德皇了。
  「首領被戳」,研究專家們提出,這與史實稍有出入。歷史上,只有法國的執政女王卡特琳娜曾因國內的反對呼聲太高,而宣佈還政引退。史書中還沒有關於某一位君主在此時期因人民起義或宗教戰爭而被處決的記載。
  關於詩最末一行,《諸世紀》的研究專家們的解釋是,「羅馬尼亞」應是「羅馬之地」一語,並非現在的羅馬尼亞國家,寓義某些王族成員與神職人員逃往教皇領地羅馬,尋找避難之所。

 

對奧斯曼帝國的過去作出的「預言」


  --------
  光輝的新月 使勝利的歡呼愈加高亢
  羅馬人將鷹鷲廣為宣言
  巴比亞米蘭
  吉諾貝阿 對此不予承認
  不久 民眾之聲聞達於大公


  「新月」是伊期蘭教的專有圖案,這裡是代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標誌。「羅馬人」與「鷲」出現在同一行詩中,表明神聖羅馬帝國也是本詩預言涉及的對象,「鷲」是帝國的國徽。
  詩第一行是預言突厥人自十四世紀以來,在小亞細亞與南歐進行瘋狂的軍事擴張,侵吞巴爾幹半島,征服君士坦丁堡,滅亡拜占庭帝國,這在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看來,是「聖戰」的勝利,是「新月」的威力所致。他們在「新月」旗幟下,建立起龐大無匹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詩第二行描述的是神聖羅馬帝國的擴張。神聖羅馬帝國實際上是德意志帝國,皇帝查理在位時,疆域最大,包括法國大部分、中歐、東歐一部分,西班牙與意大利南部,以及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但是,對這個遼闊的帝國擁有最大控制權的並非查理,而是羅馬教皇。
  詩後兩行似乎為預示奧斯曼上耳其帝國的向外擴張將在羅馬人面前遭到慘重失敗。研究專家們指出,詩中的「羅馬人」應理解為歐洲各地抵譏土耳其人侵略的人民。三個地名皆是土耳其人欲得不能的富庶地區。

 

窿戰正酣時,拿破侖掉入河中


  --------
  提契諾何的旁邊洛阿爾的居民
  嘉隆魯 波爾川 塞納
  洛迪 通向米蘭的勝利小道
  河流對岸的山脈堡壘屹立
  衝突爆發時 姓波的大人物
  落入水制的囚籠


  這是一首關於拿破侖在意大利征戰過程中的一個有趣的小插曲的預言。
  詩前兩行出現兩條河流名稱,「波爾川」是意大利最險峻的波河,「提契諾河」是波河的一條支流。拿破侖在意大利初戰告捷後,整頓軍備,向督政府賦予他的最後目標——米蘭挺進。為此他必須渡過波及提契諾河。但不管哪條河他都會遭到預料中的頑強抵抗。
  於是,他選擇了能以最小代價渡河的渡口「洛迪」。洛迪是提契諾河邊的一個小鎮,鎮上有一座170碼長的木橋。但在拿破侖的前衛部隊抵達時,木橋靠近對岸的部分已遭破壞。並且對岸的奧帝利軍隊早已嚴陣以待,詩第三、四行的寓義即在於此。
  拿破侖來到作戰第一線,這時,拿破侖戎馬生涯中最富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在渡河戰役打響後,拿破侖一時熱血衝動,站到木橋中央指揮突擊隊向奧軍堡壘發起衝鋒,法軍的炮彈與奧軍的炮彈在他頭頂如飛蝗一般穿過,但他毫不在意,而且還鎮定自若地指導炮兵連士兵向奧軍人力點轟擊。
  在法軍的猛攻下,奧軍的炮火漸漸啞了,拿破侖站在木橋上,眼看勝利號就要吹響了。冷不防,奧軍陣地上突然射出一顆炮彈擊中木橋中間的橋墩處,木橋隨著爆炸聲斷成兩截向河中垮落,拿破侖掉進了河裡!他「落入水制的囚寵」。
  拿破侖的侍衛們慌忙跳進河中將他救出。拿破侖本人除了有驚無險的刺激感外,毫髮無損。這是他首次和他的部隊一起在第一線戰鬥,部下們高興地稱他「小班長」。「洛迪」橋之戰對整個戰役並無戰略影響,但是對拿破侖本人在心理上的影響卻非同小可,此戰極大地增強了他的自信心,以至於他終生都保留著對此戰的清晰記憶。

 

「他」已在中東某地誕生


  --------
  王國從弗埃茲到歐羅巴的住民
  擴展 波及 烙印
  都市火光熊熊 刀劍迸射寒光
  亞細亞的巨頭
  領著漫天軍士 由海與陸地而來
  青綠色 將十字架追進死海


  在這六行詩中,諾查丹瑪斯預言了一位恐怖的、通過戰爭侵佔歐洲的「亞細亞的巨頭」的出現。
  「弗埃茲」據研究專家的分析,是指摩洛哥的某座城市。詩第一行無疑是暗示「巨頭」統治下的王國地跨亞、非、歐。令歐洲的研究者不安的是,預言詩的意思是整個歐洲都將成為「巨頭」的領土,無一國倖免。
  詩第三行描述歐洲在被侵略時的戰火連天的景象。「都市火光熊熊」,指城市在遭受導彈、炮彈轟擊下,一片火光沖天的駭人情景。城市無疑將在這場戰爭中化為廢墟。「刀劍迸射寒光」據專家解釋,為寓示戰場上的士兵已在使用激光一類的先進武器,因為此時早已不是冷兵器時代,不可能還使用刀劍之類的落後裝備。
  詩第四、五行預示「巨頭」的家鄉在亞洲,他將指揮數量眾多的亞洲軍隊,由海陸兩個方向挺進歐洲。這兩行詩讓研究專家們聯想到諾查丹瑪斯另一首詩裡的「蒙古大帝」,兩者的稱謂不同,但同樣來自亞洲,也許就是同一個人?不過「蒙古大帝」征服歐洲是用「長鞭]——核洲際導彈,本詩的「巨頭」大概採用的是常規戰爭的方式。
  詩最末一行「將十字架追進死海」是最令基督徒們感到恐懼的一句預言。它的寓義是指基督教將遭到滅頂之災,從此不復存在。這讓基督教徒的腦海中浮現出狂熱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分子叫囂「消滅一切不信真主的人」的畫面。
  直至今日,預言中的「巨頭」及其發動的滅亡歐洲的戰爭還未曾成為歷史真實。也許將在未來發生。專家們指出,滅亡歐洲的更深一層的含義是滅亡基督教。關於這一點,美國著名的靈能者吉恩·迪克遜夫人對外界發表了她在水晶球中看到的一切:「他」(反基督者)已於中東某地誕生,「他」將興起「新基督教」而成為世界的指導者。

 

蔓延全歐的戰爭災難與糧食危機


  --------
  淚 號位暢哭恐怖
  人非人的殘忍的心黑夜寒冰
  勒曼湖 島相連 吉諾巴的主力民
  流血 麵粉飢餓 冷血無情


  諾查丹瑪斯在本詩中預言了戰爭災難折磨下的充滿悲慘景象的歐洲。
  《諸世紀》的研究專家們指出,這首詩與上一首是姊妹篇,「亞細亞的巨頭」發動的侵歐戰爭,使歐洲跌入戰爭的深淵,不僅城市變成焦土,大地烽煙四起,伴隨戰禍而來的還有糧荒。詩第一、二行描述的正是戰爭帶給歐洲人民的無比痛苦。
  詩第三行大約是指在「勒曼湖」的島嶼中,當地的人民頑強地抵抗著外來的侵略,成為抵抗力量的中堅。
  最末一行特別提出「麵粉飢餓」,預示歐洲將發生極其嚴重的糧食短缺。在食物匾乏的惡劣形勢下,專家們說「冷血無情」的寓義是歐洲某些地區將上演殘無人道的「人吃人」的悲劇。

 

梵蒂岡的滅亡與羅馬教皇的受難


  --------
  自開拓的蠻荒沙漠
  大法王之甥猶豫仿惶
  生命喪失在七人手裡拿著沉重的棍棒
  其後 惡棍們攫取神奇的聖盃


  這又是一首有關教會和教皇在世紀末的命運的預言詩。在本章中,諾查丹瑪斯已兩次提到一位能受萬眾愛戴、吸引眾多信徒的「反基督」人物的出現,另有一次預言引出了教皇在第111代終結的說法。可見基督教在諾查丹瑪斯那雙能預見未來的慧眼中,已日漸式微、步入衰落的軌道。這彷彿是由時空裡牽引萬物發展的不可知的力量暗中左右、無法更改的命運。
  詩第一、二行預示教皇領地梵蒂岡在某次毀滅性的大災難(本章已出現過對此災難的預言)後,教皇與教廷的高級神職人員倖免於難,逃出梵蒂岡,來到北非的沙漠地帶。在此,他們對下一處避難地產生了猶豫。
  不幸的是,災難再一次降臨到他們頭上。詩然後預示,有七名手持棍棒的暴徒襲擊了他們,逃亡者一齊遇難,在他們的隨身攜帶品中,暴徒們發現了極其珍貴的基督教聖物——可使人回復青春的聖盃,並據為己有。從此,基督教正式宣告終結。
  諾查丹瑪斯的這一預言也許會於世紀末成為現實。

 

開始西沉的太陽國之王菲利浦二世


  --------
  踏進比利時之門
  無上的榮光與情愛奉獻於他眼前
  眨眼工夫 他極盡暴虐
  對嬌艷的鮮花
  他好戰地揮舞他的武器


  這是一首關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五世的繼任者菲利浦二世的預言詩。
  菲利浦二世繼承神聖羅馬帝國皇位後,同時兼任西班牙國王。尼德蘭是西班牙屬地,包括比利時。當時的尼德蘭,資本主義生產力得到極大的發展,生產技術水平與資本主義的經濟總量已經大大領先於西歐各國。同時,尼德蘭保有一支龐大而優良的海上船隊,與各國的海上貿易十分興盛。尼德蘭人因此被稱為「海上馬車伕」。
  尼德蘭通過資本主義經濟的大發展,蓄積了巨大的財富。它讓剛即位的菲利浦二世垂涎三尺。菲利浦二世認為自己成為歐洲最富有君主的夢想與現實僅咫尺之遙。於是,他開始肆意取消尼德蘭原有的各種自治權,任意勒索大量的捐稅,從尼德蘭新徵的稅收等於西班牙國庫總收入的一半。好計得逞後,菲利浦二世厚顏無恥他說「富饒的尼德蘭是我王冠上的一顆珍珠」。
  尼德蘭各省的貴族與資產階級反對菲利浦二世的橫徵暴斂,但這招來了對尼德蘭變本加厲的壓搾。不僅如此,菲利浦二世還在宗教上對尼德蘭的新教徒們進行血腥鎮壓。他於1559年重申查理一世時代針對「異教徒」的「血腥敕令」,大量增設宗教裁判所;授權裁判所任意逮捕並燒死加爾文教徒或被控為「異端」的人。尼德蘭地區頓時陷入一片腥風血雨之中。
  預言詩的大意便是如此。尼德蘭人民起初對新王菲利浦二世的上台持歡迎的態度,寄希望於他一改前任的殘暴作風,帶給尼德蘭更光輝的未來。但菲利浦二世的所作所為表明他是一個更加狠毒的暴君。在他執政任期內,世界範圍內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爆發並取得勝利,荷蘭共和國建立。

 

殘疾的戰略外交家塔勒蘭


  --------
  古諺:身體不全者斯巴達拒絕他的降生
  富有智慧的策略 源源不斷
  頭腦像星空一般明亮軀體行走不便
  王國裡無人企及的位置
  他將目標瞄向王座 因此獲罪


  詩一開始便談及古希臘城邦中強大的斯巴達。史書記載,斯巴達保持人種強大的方式是將有殘疾的初生嬰兒扔入山谷中喂鷹,身體健全的嬰兒則放置野外三天不餵食物,仍能存活者再抱回哺養,諾查丹瑪斯用這句古諺,大約是想預示某一位權重位高的掌權者身體有缺陷。
  據研究專家們的多方查證,可以確定本詩預言的是十八世紀法國的著名戰略外交家——塔勒蘭。他在大革命之前開始其外交生涯,積累了豐富的外交經驗,並因此被拿破侖留用且委以與戰敗國全權和談的重任。在拿破侖對外戰爭中籤訂的許多和約裡,塔勒蘭為法國獲得的利益是無法估計的。他的外交手段與談判策略也極為高明,常常令談判對手無計可施。
  但正如詩最末一行預言,塔勒蘭後來因策劃一起針對拿破侖的陰謀而被拿破侖下令處決。

 

法軍佔領土耳其其後矛頭對準亞洲?


  --------
  塔爾蘇斯的大城 高盧人的巨手
  破壞 土爾邦之民皆為俘囚
  海上 強國葡萄牙的援軍駛來
  夏之初日 烏爾弗漢接受聖職任命


  在這首詩裡,諾查丹瑪斯想預示的是法軍大舉入侵土耳其,接著向亞洲腹地推進。這一事件明顯未曾在歷史上發生過,專家們也無法根據現有材料斷定它是否會於將來某時發生。
  「塔爾蘇斯」是土耳其南部的戰略重鎮,「高盧人]寓示法軍將佔領此城。「土爾邦」則是進一步通向亞洲腹地的要衝,攻佔此城,將法軍繼續入侵亞洲某國乃至整個亞洲的意圖暴露無遺。
  詩第三行預言葡萄牙將以強大的海上打擊力量支援法軍的侵略。最末一行的解釋,專家們產生了歧義。一種看法是,「烏義弗漢」是指蒙古首都烏蘭巴托,諾查丹瑪斯的意思為法軍將在某年夏季攻佔烏蘭巴托;但持另一種看法的專家認為,「烏爾弗漢」不過是一人名,也許是法軍的一位高級指揮官,詩預言他因戰績突出,得到來自統帥部的嘉獎與摧升,時間是某年初夏。

 

在夢中永遠沉睡下去的教皇(1978)



  --------
  某日 偉大的高位聖職者 夢深沉
  夢之奧義被逆向解說
  桑斯的高位聖職者
  得到萬眾的推舉 神光發千頭頂


  這首詩被認為是關於現代的教皇約翰·保羅一世的預言。
  約翰·保羅一世於1978年8月就任教皇聖職,在梵蒂岡的教廷人員眼中,他是一位「謙遜、民主,具有讓人衷心信服腕力的教皇」,當時的輿論早已有人斷言約翰。保羅一世將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能以好名聲流芳後世的教皇之一。此斷言在其後看來似乎有提前為保羅一世做歌功頌德的奠文之嫌。
  不幸的是,保羅一世上任僅33天後,在睡夢中突發急病而逝世,成為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教皇。詩第一、二行即是預示此事。
  「加斯科涅」是法國的一個地名,這句詩是指當保羅一世加冕即位時,法國的紅衣主教來到梵蒂岡向他祝賀,並與他作了一次長時間的單獨會談。會談的內容對外保密。
  詩最末兩行寓指保羅一世逝世後,教廷選出繼任者約翰·保羅二世,「神光發於頭頂」一語義指皇冠加冕時的輝煌一刻。

 

費迪南特一世的戴冠(1556)


  --------
  於法蘭克福舉行的選舉
  有效性被否定
  米蘭傳出異派的聲音
  親信中的親信 力量強大
  他 將障礙者流放的終點
  選在萊茵彼岸的濕沼深處


  這是一首關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費迪甫特一世的預言詩。
  「於法蘭克福舉行的選舉」一行是指費迪南特一世在法蘭克福舉行戴冠式(即加冕式),宣佈正式繼任神聖羅馬帝國皇位。費迪甫特當上皇帝,並不是得到國內所有有權勢的貴族支持的,因為按照正統的習俗,前任皇帝卡爾五世是他的親兄長,卡爾五世的嫡子菲利浦比他更有權繼承皇位。費迪南特依靠種種幕後陰謀,加上花費巨資賄選,才戴上皇冠。因此,一部分菲利浦的堅定支持者明確宣佈不承認費迪南特一世。此即詩第二、三行寓意所在。
  「親信中的親信 力量強大」無疑寓指與費迪南特爭奪帝位、與他具有叔侄關係的菲利浦。事實上,菲利浦對沒能坐上神聖羅馬帝國皇位極不甘心,雖然他得到了西班牙王位作為補償。菲利浦一直設法拉攏那些原先支持費迪南特一世的大貴族與大主教,暗中策劃廢黜費迪南特。最後,他終於如願以償,操縱元老會議宣佈費迪南特一世不能勝任皇帝一職,由菲利浦接任,號稱「菲利浦二世」。費迪南特其後被流放至詩中預言的地方。

 

末代教皇被逐出羅馬逃往西班牙


  --------
  世界瞬間荒蕪 大國王落荒而逃
  埃布羅河邊 人們召開集會
  比利牛斯山脈將彼等撫慰
  時間是五月 大地劇震


  這又是一首描述世紀末的大異變之後,教會與教皇遭遇滅頂之災的預言詩。
  「大國王」無疑是指羅馬教皇。此前出現的所有預言基督教的世紀末命運的詩中,有預言羅馬大地震毀滅梵蒂岡的,有預示中東出現「反基督」消滅基督教的,有預示世紀末的戰爭加上災難毀滅基督教的。這些詩無一例外地都曾說過,教皇將逃出羅馬,或在逃難途中遇難,或如本詩所說,逃入西班牙。
  「世界瞬間荒蕪」是對世紀末大劫難的另一種描繪。「埃布羅河」是位於比利牛斯山脈南側的一條不大的河流。詩預言教皇偕一干教眾逃至河邊時,將召開會議,內容大概是討論如何使天主教在大劫難後重新確立在宗教界的統治地位。
  本詩值得注意的是詩最末一行提到的「五月大地震」。專家們指出,「五月大地震」在《諸世紀》中經常使用,已成為一個慣用語,也許是世紀末的混合型大劫難中的一種,歐美的星相學者從星相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五月大地震」的發生時間是1999年5月或者2000年5月。

 

遜位王受到挎問


  --------
  兩隻小舟間 手足牢牢被縛
  蜂蜜塗於臉龐 牛乳澆於軀體
  班胡蜂與蚊蠅 父親怒氣沖沖
  媒人倒在床邊 酒杯迸碎


  《諸世紀》的研究專家們在此詩的解釋上分歧明顯,爭執不休。這確實是一首難以將之具體化的預言詩。對於詩中預示的每一細微未節,專家們的意見都是五花八門,難以一致。
  例如,對第一、二行,有專家認為是描述某位國王退位後受到審訊挎問的情景,「手足牢牢被縛」即為遭到逮捕,身體被塗上「蜂蜜、牛乳」是流行於中世紀歐洲的一種刑訊手段。但持不同意見的專家則認為,這兩行詩是預言某位纂權者在陰謀將前任國王以某種手段(毒殺、暗殺)除掉後,登上王位的慶典場面,「塗蜂蜜、澆牛乳」即是此類慶典中不可或缺的助興手段,此說的另一個有力證據是詩第三行出現一種蜜蜂的名字,而蜜蜂是拿破侖為自己選定的徽章圖案。專家推測此詩也許與拿破侖有某種關係,但苦於無法將其與拿破侖登上帝位前後的有關情節完全吻合。
  詩最末一行的寓義是本詩預言事件的最重要知情人將落個「狡兔死 走狗烹」的悲劇下場。「媒人」寓指起關鍵聯繫作用的人。

 

冷人恐怖的西班牙幕後陰謀


  --------
  令人厭惡的臭氣沖天而起
  蒙差受辱的行動其後接受祝福
  大人物 形勢變得有利 民眾赦免
  海王星前往和平之路
  沒有導引之船


  本詩預言西班牙將成為令人恐怖的間諜之國。也許是在國王統治的封建時期,也許是在為本國利益與他國交戰的現代。
  「令人厭惡的臭氣」與「蒙羞受辱的行為」皆為寓指在關鍵時刻暗通敵寇、出賣國家機密的可恥變節行徑。而做出如此令萬眾所不齒的行徑的,居然是一位平素披著熱愛國家的外衣、時時指天發誓要為西班牙獻身的大人物。「祝福」一詞代表西班牙人民的信任與愛戴。這位暗地裡卑劣之至的大人物,「竟然還心安理得地」接受來自民眾的「祝福」,令天下厚顏者皆自愧不如。
  詩最後預示,這位大人物在世一日,西班牙和平的到來就將推遲一日,他是和平的最大障礙。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