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是人類創造的最值得自豪的文明成果之一。中外古今的建築,包括城市,各種類型的房屋、陵墓、園林、紀念碑等等,千姿百態。由建築而生成的文化也可以說包羅萬象。
下面試舉例說明:
建築與城市建築與人居
建築與環境建築與雕刻
建築與音樂建築風格
建築美學建築語言
建築色彩建築畫
建築評論建築教育
……
建築文化,在今天,在中國,在世界,都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當今的中國和世界都在發生重大的變化。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正在經歷和面臨巨大的變革,建築文化也面臨挑戰,因此我們應引起重視,本文著重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討和研究。
6.1 中西方建築語言特點的比較
(1)希臘(西方)建築的語言
在埃及的北部,與它隔地中海相望的,就是希臘。那裡的氣候也像埃及一樣少雨,但天色更藍,空氣更明淨。與埃及的遍地荒沙不同,希臘是個丘陵之國,碧藍的愛琴海把這個半島環抱;尼羅河給埃及人帶來了永恆的滋養,希臘雖然風光秀麗,卻滿佈著貧瘠的土地。據說古希臘人的生活很簡單:一顆橄欖,一個洋蔥,一個沙田魚頭,就能度日,全部的衣著只有一雙涼鞋,一件單袖短褂,一件像牧羊人穿的寬大長袍。住的是狹小的屋子,蓋得馬虎,很不牢固,竊賊可以穿牆而進,屋子的主要用途是睡覺,一張床,二三個美麗的水壺,就是主要傢具。公民沒有多大生活上的需要,平時都在露天生活。希臘人的思維方式也與埃及人不同,前面提到過的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埃及的漫遊中曾詢問尼羅河氾濫的原因,但沒有一個埃及人能夠回答。對於這個與他們關係如此密切的問題,埃及的祭司和世人都不曾考慮過,當然也沒有做過任何假設,希臘人對這一現象卻已經想出三種解釋,希羅多德加入討論時,又提出了第四種。
希臘並不是埃及那樣的統一、專制、沉溺在宗教觀念中的國家,它是獨一無二的城邦制集合體,幾百個城邦散佈在巴爾幹半島的最南端、愛琴海群島以及小亞細亞沿岸狹窄的邊緣地帶。一個普通的城邦不過是一個城鎮,帶上一片海灘或者幾所農莊,在城中的制高點——衛城上可以望見鄰邦的衛城或山脈。希臘最大的城邦之一雅典,在它的全盛期也只不過擁有三十幾萬人口,其他的希臘城邦人口很少有超過5萬的。這些城邦都極力保持獨立,各自發展自己的個性。
這並不意味著希臘是一盤散沙,將它們維繫在一起的是共同的傳統、語言、文字和英雄史詩。在著名的泛希臘(希臘及其殖民地)聖地如奧林匹亞,每當祭神節日時,來自希臘各城邦的人們就會聚在一起,舉行體育、詩歌和音樂競賽,這樣的活動,自從公元前776年以來,一直定期舉行了一千多年。但是在更多的場合,各城邦的關係卻總是處於緊張狀態。統一,是希臘人不願意思考的問題,就像埃及人從不思考尼羅河定期氾濫之因。希臘人心目中的城邦只包括一座神廟相擁的衛城,埋著創始英雄的遺骨,供著本族的神像,還有一個廣場,一個劇場,一個練身場,幾千個樸素、健美、勇敢、自由的公民。希臘的城邦是微型的國家,那裡沒有專制的國王,也沒有擁有特權的官吏貴族階層,每個公民都有參與管理國家的權利,正是這種理想化的社會環境,塑造了具有全面才能和自由思想的健全人性,就像後來法國批評家丹納所讚歎的:希臘人「利用制度求自身的和諧與全面的發展;他同時是詩人、哲學家、批評家、行政官、祭司、法官、公民、運動家,鍛煉四肢,聰明,趣味,集一二十種才能於一身,而不使一種才能妨礙另外一種;成為士兵而不變做機器,成為舞蹈家歌唱家而不成為舞台上的跑龍套,成為思想家和文人而不變做圖書館和書齋中的學究,決定國家大事而不授權給代表,為神明舉行賽會而不受教條束縛,不向一種超人的無窮人威力低頭,不為了一個渺茫而無所不在的神靈沉思默想。彷彿他們對於人與人生刻劃了一個感覺得到的分明的輪廓,把其餘的觀點都拋棄了,心裡想:『這才是真實的人,一個有思想,有意志,又活潑又敏感的身體;這才是真正的人生,在呱呱而啼的童年與寂靜的墳墓之間的六七十年壽命,我們要使這個身體盡量的矯捷、強壯、健全、美麗,要在一切堅強的行動中發展這個頭腦、這個意志,要用精細的感官,敏捷的才智,豪邁活躍的心靈所能創造和體會的一切的美,點綴人生』」。
不是有著幾千年悠久歷史和無數崇高藝術遺址的埃及,也不是強大的西亞古國,而恰恰是貧困而幼小的希臘城邦,開創了世界古典建築的時代,它被讚頌為「盡善盡美」的典範,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的營造,也沒有享受過如此多的讚譽。雅典衛城雄踞於希臘最大的城邦雅典城中的高崗之上,中間是帕台農神廟,那是在西方建築藝術中享有最高讚譽的聖殿,左邊緊挨著它的,是伊瑞克提翁神廟,帕台農神廟嫵媚多姿的伴侶。
希臘建築的美並不像古埃及建築那麼顯露、張揚,具有威懾力,相反,它是內涵的、靜穆的和親切的。要覺察到希臘建築的美,就必須具備鑒賞力,要獲得這種鑒賞力,我們就必須先對構成希臘建築的基本「語言」,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我們知道,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格律的形式制約規範作用十分重要,若是沒有韻、平反和對仗的嚴格要求,那麼像唐詩那樣輝煌燦爛的成就就是不可想像的。格律是對詩人創作激情的限制,但是唐代的大詩人杜甫、李白正是在這種限制中游刃有餘,詩情勃發,創作了他們的不朽之作。古希臘的柱式也是一種「格律」,它是規範和制約每個城邦的公共建築的準則,它保證了希臘城邦公共建築的基本水準和統一風格,就如同一個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只要按照格律的要求嚴格行事,最終會寫出一首「合格」的詩。同時,作為基本的「語言」,柱式也為創新預留了充分的空間。
古希臘最重要的公共建築形式是神廟,它被人們非常實際地看作是神的住所,當節日到來,人們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的時候,神廟就是環繞遊行的中心,所以希臘人重視神廟的外部造型,神廟的內部並不十分寬闊。典型的希臘神廟結構是立在階座上的長方型平面,四周圍以成排的高大石柱,柱子承擔了石樑和屋頂的重量,由於神廟的用途和人們審美趣味的不同,梁和柱的比例關係有著很大的差異。到了公元前6世紀,它們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組合關係已經相當穩定,有了成套的做法,這套做法以後被古羅馬人稱為「柱式」。古希臘共有三種樣式,非常幸運的是在兩千多年前的古羅馬時期,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為我們講述了有關希臘柱式的傳說。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科斯林柱式就不一一細說
(2)中國(東方)建築的語言』
有點讓人悲哀的是中西方建築的差異對我們不太有利。我們知道,西方古典建築一直在藝術史上佔據著首要位置,每一個時代的藝術風雲都最集中體現在建築藝術之中。在埃及、希臘和羅馬,不僅遍佈著古建築遺跡,而且至今流傳著那些藝術大師們妙趣橫生的故事——建築是作為活的歷史滲透在西方文化中的。中國的情況卻正相反,傳統的觀念從未把建築作為藝術看待,中國藝術的精神和氣質深藏在繪畫和書法之中。更令人遺憾的是,中國明清以前的古建築的遺跡寥若晨星,明初在時間上已相當於西方的文藝復興時代,也就是說我們在講述中國建築的經典時,往往不能盡興地訴說那些歷史上最著名的經典建築的魅力,因為它們早已「灰飛煙滅」
同樣的原因,中國建築的歷史也不是充滿著藝術大師人格魅力的歷史,浩瀚的典籍記載了無數歷史人物的典故軼聞,卻沒有為我們記下幾個建築大師的名字。只是到了20世紀,建築歷史學家們經過艱苦的努力,才勉強為我們連綴起中國建築史的脈絡。這是不是說中國的建築不值一提或千年一面
當然不是,事實是我們必須變換一下欣賞習慣,以一種更為平和、舒緩的心態,才能接近和品評我們的古老建築,進而深切體會到它那更符合我們的審美習慣的魅力。
1)斗拱
在20世紀之前的「古典」世界中,世界上的建築基本都是磚石結構的,除了我們已經熟悉的西方建築,印度和伊斯蘭建築也都是磚石結構的,只有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還包括日本、朝鮮、越南等受影響的國家)建築,千百年來一直是以木結構為主,把木材的性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木材的壽命不像磚石那樣恆久,更有不耐火的致命缺點,我們的祖先雖然發明了許許多多的保護方法,仍然不能讓歷史上絕大多數經典建築流傳下來。有不少人認為這一定是因為中國自古就缺少適於建築的石料。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磚石(尤其是磚)一直是中國傳統建築中的重要角色,只是從來不曾擔任過主角。西方人用石頭砌造了宏偉的大教堂,在中國,這些石頭只用來建造台基、欄杆和鋪設路面,支撐房屋和巨大屋頂的,一直是木材,我們的祖先只對木材情有獨鍾。這到底是什麼原因
有人猜測中國古代的商、周、秦。漢各朝都定都在黃土高原,進行過大規模的宮殿建設,那一帶過去肯定多林木而少佳石。實際情況也不是這樣,現代地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在遠古時代,黃土高原上除了少數的特殊地區,從未存在過森林,就是華北平原也少有森林。一個並不盛產木材的國度創造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木結構建築的奇跡,這實在是一個歷史之謎。香港建築師李允在他的名著《華夏意匠》中有一段精闢的解答,他認為從純粹建築技術觀點而論,不能說木結構比磚石結構低劣,因為木結構的優點正是石結構的缺點,反之亦然,但總的說來木結構形式的建築在節省材料、勞動力和施工時間方面,比石頭建築要優越得多。在施工時間上,同時代、同規模的中國建築比西方不知快了多少倍,所以中國古代建築相對講是最經濟和節省的。可以這樣設想,就是中國古代有同樣足夠的石材,足夠的勞動力,相信也不會考慮和建造可以存之萬世的石頭的龐然大物,因為何必要白白去浪費巨大的人力物力
斗拱是中國早期木結構建築特有的語言,它不僅支撐著梁枋和屋頂,也傳達出優美的節奏。力量由最下面的斗拱逐層向上傳遞,佈滿簷下,形成特殊美感,與古希臘的柱式有異曲同工之妙。
整個西方建築的歷史都是與宗教緊緊地聯繫在一起的,金字塔、雅典衛城、萬神廟、巴黎聖母院、聖彼得大教堂都經過了數十年、甚至上百年苦心經營。中國歷史上卻罕有「神權至上」的時代,歷朝歷代的宮殿才是中國古典建築的點睛之筆,像北京的紫禁城那麼規模宏大、舉世無雙的建築群.營造過程也不過十幾年時間。
我們一定還記得希臘建築的語言,也就是多立克、愛奧尼和科林斯三種柱式,記得在雅典衛城上,古希臘人就是用它們把大理石變成了永恆的史詩。後來古羅馬人繼承了這一傳統,把它發揚光大,傳遍了地中海世界,柱式作為一種早熟的語言,貫穿了西方建築的歷史。就在古羅馬人開始游刃有餘地運用希臘人的文化遺產的時候,東方的黃土高原上的中國人,也開始卓越地探索著自己的建築語言。
本來中國建築外簷的柱廊也是由柱礎、柱身和柱頭組成的,因為要防止柱身下沉和木柱的朽爛,柱礎往往是石質的。木柱往往也像希臘的石柱一樣向上略微收縮而具有「彈性」,甚至也知道像帕台農神廟那樣向內微傾,糾正視覺偏差。但是再往上,在柱頭的部分,中國人漸漸擺脫了簡單的樑柱承托方式,創造出了為東方所僅有的形式——斗拱。
斗拱實在是由於木結構建築的實際需要才誕生的,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承托高大厚重、出簷深遠的屋頂。斗形的木塊與肘形的曲本(木共)在柱頭上層層疊加,在樑柱與屋簷間搭起緊密有力的「骨架』」,把木柱強大的托力逐層向上傳遞、擴散,佈滿上面每個需要支撐的點。與希臘柱式相比,斗拱是晚熟的建築語言,一直到盛唐才走向成熟,那時它就像多立克柱式那麼古樸、雄渾、率真。由於唐代建築房基低矮、木柱粗短、屋頂平緩,碩大的斗拱佔據了建築最顯眼的位置,把建築結構的「筋骨」毫無遮攔地展露出來,那真是把木材的潛能發揮到了極致,無意於雕飾的斗拱卻成為東方建築藝術的主旋律。
後來,我們的祖先改變了席地而坐的傳統習慣,這不僅帶來傢具的變化,也使建築發生了巨大變化。柱身加高了,斗拱也不再像唐代那麼雄壯有力,柱間的斗拱數量也逐漸增加,宋代舒朗的斗拱開始像愛奧尼柱式那樣,走向裝飾化。元代以後,斗拱直接承托屋頂的功能被挑簷檁代替,它的原始作用消失,完全退化為屋簷下的一條裝飾帶,密密叢叢,繁得艷麗,成了像科林斯柱式一樣的純裝飾性的「圖案」。
2)屋頂
伴隨著斗拱的退場,屋頂作為中國建築最重要的語言登場 從流傳下來的宋畫《滕王閣》、《黃鶴樓》中,我們可以看到的簡直就是富麗玄妙的屋頂交響曲。
中國建築的屋身一直比較平淡,也無意營造宏大的室內空間,卻最為重視屋頂的設計,越到後期,屋頂越為陡峻,它已經成為塑造建築形象的主要語言。坡面屋頂在哪裡都可以看到,我們知道希臘神廟就是坡屋頂,問題是世界上其他地區的屋頂都是直線的,推獨中國古典建築呈現出優美舒緩的曲線,沙爾安在他的《早期中國藝術》中詩意地把它想像為「搖曳的柳枝」。這是關於中國建築的又一個謎,人們一般認為這是為了使沉重的屋頂顯得輕盈、舒展。
琉璃瓦富麗的光澤和種類繁多的裝飾性構件使大屋頂成為後期中國古典建築的絕對主角,它勾畫出建築舒緩沉穩的輪廓,彷彿緊緊地依偎大地。正是重重錯落的屋頂構成了古代中國城市優美的天際線,從北京景山俯瞰紫禁城屋頂的海洋,會給人難以忘懷的深刻印象。南方一些城市建築的屋頂,翹起更高,有意追求「萬尖飛動」的意境。
到了明清,屋頂發展成為一套專門的制度,政治上的需要壓過了形式上的追求。例如,只有皇家或寺廟建築才可以用琉璃瓦,屋頂形式中以廡殿頂最為顯赫,歇山頂次之,以下又有懸山、硬山,再加上卷棚和中間收束的攢尖頂。屋簷又有單層和重簷之分,以後者為隆重,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簡直可以變化出無數組合形式,你只要看看屋頂的規格,就可以估量出一座建築在建築群中的地位。
6.2 建築與城市設計
建築是城市的實體組成部分。隨著全世界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建築的規模、性質、形式和內容都相應地發生了變化。當前,建築設計已經不可能自我封閉在個體的範圍內,需要「以城市設計的概念指導與園林的規劃設計。另一方面,反過來以微觀環境的研究逐步上溯,深化規劃設計的科學與藝術」。因此,作為建築設計與城市規劃的接口,城市設計已成為建築師必須掌握和參與的理論與實踐。
城市設計,一般指對城市地區所進行的綜合環境設計。它需要綜合處理涉及環境的社會、經濟、文化、功能、技術、審美和自然條件等各方面的制約因素,為人們創造個舒適、方便、衛生、優美的物質空間環境和社會環境,以滿足在物質和精神、生理和心理諸方面的要求。城市設計也是一種行政管理手段。
1)城市設計的內容與任務
城市設計的內容是:以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為主體對象,以城市物質環境形態以及人們在其中的行為和感受為中心,既要考慮人們的生產、生活、交往、游慈、出行等各類活動的要求,又要考慮到符合人們對環境空間的生理和心理等諸方面的要求。如可居住性、易識別性、私蔽性、活潑性或肅穆性等環境氣氛,尺度、比例、層次、序列、對比、變化、場所感等審美要求。城市設計的內容隨設計範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城市設計範圍可以大到一個區域、整個城市,小到一排燈具甚至標誌物。概括地說,任何規模的環境形態的改變或土地開發利用,都需要進行城市設計。但城市設計範圍的重點是:城市和社會的綜合環境。
城市設計的任務根據不同的內容,大體可分為三類:一是工程設計,如住宅、商業中心和公園等;二是系統設計,如公路網、照明系統。一組標準化的標誌物等;三是區域或城市設計,如研究地區土地利用政策,建設新城,改建舊城區等。
城市設計是多層次的。城市設計過程應貫穿在規劃設計的各個層次,即在區域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詳細規劃、建築群佈局乃至小品設計等,所有層次上都應從城市設計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2)城市設計理論
自古以來,人類良好的生活環境的獲得,都是經過一番設計經營的。雖然當時沒有建築師、規劃師,它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從不自覺到自覺而逐步積累形成的。從學術角度來說,古代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是合為一體的,基本上屬於建築學的範疇。明確提出城市設計的概念,並給予它特定的含義,是從近現代城市規劃與建設發展中形成的。一定的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觀念,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並且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70—80年代,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界提出過種種規劃設計思想、理論。
6.3 建築畫
「建築畫」顧名思義是泛指以建築為題材的各種繪畫,中國古代稱「界畫」,現代則包含了各種表現手段,如水彩、水粉、鋼筆、鉛筆、油畫、蠟筆、馬克筆、噴筆、國畫、版畫乃至電腦畫等等。就其表現內容來說,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建築為題材的寫生和創作,接近或屬於風景畫的範疇;另一類則是作為建築設計的輔助手段或表現手段,也就是常說的表現圖或草圖,它不是寫生,而是想像的、創造的,在建築建成之前完成的。」對於建築師來說,前者是基本功、美學的修養,後者則是設計構思的手段和設計意圖表達的方式,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關聯的。當然,對於一個建築師來說,並不要求也不需要都成為畫家,特別是在現代的設計觀念和構思方式中,手段更加多樣化
但是從藝術修養和構思表達等方面來看,建築畫的作用是不會消失的,就拿常見的快速方案設計來說,手頭的功底還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用電腦畫效果圖,沒有一定建築畫的修養也畫不出高水平的圖案。
水彩畫那水分飽滿、淋漓濕潤的抒情效果,顏色的滲化、色彩的交融,充滿了無限的魅力,在表現建築方面有其明顯的優越性。水彩寫生首先要選好景、選好題材和角度,有時選景的時間比畫的時間還要用得多。若想畫好一張畫,景色必須要動人,先是感動你自己,使你激動、讚歎,激發了你的創作慾望,帶著這樣的情緒才有可能畫出動人的作品,才能使作品引起別人的共鳴。
建築畫的技法多種多樣,但要達到「精品」,則首先要有意境,意境離不開環境,正如建築設計離不開環境設計和城市設計一樣,建築畫中如果只著意刻畫建築,對環境草率處之,那就會像工程圖似地枯燥乏味。在有些情況下,一幅建築畫可能環境成為主角,建築成為配角,但實際上建築在畫面中起著「點睛」的作用,成為環境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無論是光影強烈的高樓大廈,還是色彩斑斕的古廟城樓;無論是在烈日晴空下,還是在濛濛細雨中,我們對建築美的感受都與不同情調的環境、氣氛相關聯,我們要表達的這種感受就是一種意境。「建築畫豈止畫建築?」這是建築畫更高層次的目標和要求。即使是畫的建築設計表現圖,也應是把你畫的建築放在真實環境的配景中,才能看得出設計的建築與環境的關係。
建築畫的手段、工具日益發展,為我們的創作提供了更好的條件。我們在畫的時候要根據不同的題材、內容、條件來選擇不同的最具表現力的手段,為了能達到巧妙而充分地表達題材的目的,有時一幅畫上可能用上了幾種工具和材料。譬如水彩畫中用蠟筆畫出需留。出的淺色、亮色;水粉效果圖中用水彩畫窗和天空;用水溶性彩色鉛筆或蠟筆與水彩結合畫出豐富變化的色彩;用馬克筆與水彩或水粉結合畫出細部或光影;電腦畫中景物的合成等,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創造。這不是為技巧而技巧,目的在於更充分地、巧妙地表現對象,因而在某種意義上建築畫可以是「不擇手段」的,畫風可以是不拘一格的,特別是在表現圖方面,更是如此。
6.4 建築色彩
色彩與宇宙並存,與一切物質同時存在。色彩具有深刻而豐富的象徵力、表現力。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色彩擔任了重要的角色。
建築色彩和建築形式一樣,都是一定歷史時期內的文化的產物。這二者是互相依存的,相輔相成的。如果沒有建築形式,建築色彩就沒有依托;如果沒有建築色彩,建築形式就沒有增飾。它們都是遵循建築美學的原則而構成的建築美學的基礎。當然以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發生變化。
在悠久的歷史中,建築形式採用了嚴格的左右對稱的表現技法,像宮殿、寺院等建築那樣,顯示出來權力、威力的象徵;另一方面建築色彩則採用了紅色、黃色等來充分表現這些,以增加形式的莊嚴壯麗的氣氛。這樣,色彩與形式結合在一起,就能夠產生出精神上的表現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建築形式已不再採用對稱均衡的表現技法,而像現代建築那樣反映著現代的思想意識。在這樣的客觀條件下,建築色彩則配合新的形式發揮它的表現力,喚起人們的感覺,幫助人們體會這樣的形式的美觀。這時,色彩根據不同的形式,或者助長,或者控制,起到所謂的色彩調節的作用。
對於一定的建築形式,建築色彩是有其相應的表現技法的。一般來說,有秩序的、有節奏的、有變化的表現技法,才能獲得美觀的效果。雜亂無章地使用色彩決不能獲得那樣的效果。因此,在建築物上正確地使用色彩,必須遵守一定的規律和技法。
在一定的環境中,建築色彩不但能夠顯示出民族的、社會意識的表現力,而且還能夠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相當大的影響。通過建築色彩可以觀察到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
建築物的內部和外部都使用色彩,一般稱做內部裝修色彩和外部裝修色彩。它們在各自的表面上要顯示出藝術效果。一般來說,在一個時期、一定的地區內,根據社會意識和物質要求,使用一些自然材料或人工材料,設計和建造出代表當時形式或風格的建築物,所用色彩富有時代精神,是能夠滿足人們的生活要求的。然而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異,社會意識變革,人們對物質要求的提高以及設計手法、建築材料和施工工藝的不斷進步,建築色彩就要發生變化。因此,建築色彩既蘊含著傳統性,又是流行的,它總在不斷地滿足著人們的生活要求。
建築是多姿多彩的,建築物用什麼顏色,有著明顯的時代特點。地方特點。就以北京故宮來說,黃色是主要的代表色,象徵著皇權至高無上。北京天安門的紅牆,中南海紅牆給人的感覺十分莊嚴。蘇州的民居,白牆、黑瓦,在青山綠水的映襯下,獨具江南特色。西藏的建築,色彩對比強烈,紅、黃、白是主要色彩。在我們城市中,建築的色彩也是構成城市景觀的重要因素。色彩的運用得當與否,對人們的視覺乃至精神起直接的影響。試想,人們的居住區,或紅磚樓,或灰磚樓,或混凝土結構塗上白色塗料的居民樓,色彩簡單明快,在綠樹綠草、各種顏色的鮮花的陪襯下,在乾淨平整的柏油路或水泥方磚路上散步,那是多麼的愜意。如果居民樓的外立面大紅大綠,花裡胡哨,怎能給人以愉悅的心境
我們要讓城市美起來,色彩有著其他形式(建築、裝飾、雕塑等)不可替代的作用。
6.5 建築評論
當我們議論繁榮建築創作這個題目時,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建築評論,大家都明白,創作的繁榮有賴於理論的建樹和思想的活躍;有賴於歷史的比較、分析和研究。別林斯基曾經說過:「關於偉大作品的評論,其重要性不在偉大作品本身之下。」
建築作為一種耗資巨大的物質產品,是為社會和廣大群眾服務的,建築和社會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繫,因此對建築公正而客觀的評論是十分必要的,其目的有兩個:一是通過評論建築對規劃師和建築師的工作有一個信息反饋;二是對廣大群眾正確認識和判斷建築的引導,從而在整個社會形成創作的良好外部環境。以往的建築評論多見於建築界圈內,往往注重學術性和指導性,對繁榮創作、活躍思想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存在許多局限,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對城市和建築的評論應該是全社會的、各階層的。建築界為改變評論的單一和貧乏,嘗試過和新聞界、文學界、社科界進行橫向交流和座談,引起了不少有識之士的關心。如雜誌《三月風》、《今日先鋒》、《三聯生活週刊》等,《文匯報》、《光明日報》、《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都開設欄目,如「建築評點」、「廣廈空間」、「名樓鉤沉」等。著名作家劉心武於1998年5月出版的《我眼中的建築與環境》就發表了他對長安街上35座建築的評論。此外還有數篇城市美學絮語和對建築與環境與人的雜感,讀來令人耳目一新。
近年來,建築界也採取了很多辦法傾聽社會各界的呼聲。如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多次舉辦建築師沙龍,傾聽社會各方面專家對本院設計的作品提意見、提建議。社會上有一批專家不遺餘力地開展建築評論。清華大學的幾位教授在新聞媒體就京城建築的優劣展開評論。再如清華大學陳志華教授的雜文《北窗雜記》就是當今較有知名度的建築評論。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葉廷芳先生經常撰寫建築評論文章。
劉心武先生不是學建築出身,但他對建築有獨到的見解,請看他對民族文化宮等四個建築的評價。
民族文化宮
現在我們來看位於復興門內北側的民族文化宮。我以為這是一件傑作。我喜歡它,這並不是因為它中央的塔形主樓,與兩翼的環臂形輔樓,喻示著民族大團結,以及「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其造型非常之「切題」。我主要是覺得它那亭子頂不僅一點不勉強,而且在形態、體量以及色彩上,對整個建築群起到了視覺上的統率作用。它牆面上窗門的數量也比例得宜。特別是整棟建築所採用的裝飾性配件,既不顯得繁瑣「搶戲」,也不令人感到疏落沉悶。它整體上慎用鮮紅、明黃等暖色(這本是為了「圖解」而最省事的做法),偏偏採用了藍色和綠色等冷色調的配置,營造出了一種寧靜安謐的和諧氛圍,這就從更深的層次上,宣喻出了中華民族勤勞質樸、熱愛和平的可貴性格。
電報大樓
城市建築中,有一種是在其高處嵌有公眾共享計時器的,如英國倫敦的「大笨鐘」,俄羅斯莫斯科克里姆林宮斯巴斯基塔上的鐘,都是世界聞名的;整體而言,北京的這種街頭的公眾共享計時器還嫌太少;這些年北京的新建築此起彼聳,卻很少有在設計上考慮放大鐘的;倒是1959年的「十大建築」裡,其中的兩座都有鐘樓,一是北京火車站(它有兩個鐘樓,氣度非凡),一是位於府右街口迄西的電報大樓。
電報大樓歷經37年的風雨滄桑,現在我們望去,仍是悅目的。它的主體與其上聳起的鐘塔的比例是十分和諧的;它牆體上所顯露出的結構線條,以及窗牖與總牆面的比例,也都很得體;它的基本色調一一米黃偏橘紅,與其附近中南海的紅牆,以及人行道的綠樹,還有秋日北京那澄淨的藍空,都很匹配;它的內堂在那個時代來說顯得非常精緻典雅,並且有足夠的公眾共享空間,並且直到今天也不甚過時,我們無妨拿它和挨著它的,於近年建成啟用的民航大樓作一對比,後者內堂的空間處理就反而沒有它精彩。
從離它已經比較遠的北海大橋上,我們可以透過中南海的綠樹看到它的身影,我們會覺得它雖然是一棟非民族傳統的建築,但是卻因其線條的簡捷明快,能融匯在古色古香的京城傳統建築群中,不顯得突兀刺眼,反起著增添情韻的作用,這也是很值得稱道的。
貴賓樓飯店
這座豪華的五星級飯店的外觀並不怎麼起眼。這大概是因為它必須與方方正正的北京飯店相連通。它的立面如果不保持大體方正而銳意出奇,在視覺效果上必定兩敗俱傷。
在貴賓樓飯店樓體的前方,恰好有一段早已存在的皇城城牆。這堵紅牆該怎麼處理?方案之一是將其拆除,以使飯店獲得敞闊的前庭,並可從容配置水池噴泉太湖石圓雕之類的園林小品。但設計者沒有這樣做。他寧願將貴賓樓的大門斜通於北京飯店的前庭,也盡量保留了這堵紅牆。
我們進入了這座飯店,登上了其二樓的咖啡廳,便會眼目一亮,心中一喜。原來這個共享空間的南面完全處理成毫無界斷的落地大玻璃,從這道窗面望出去,那堵古色古香的皇城紅牆,恰好高度適中地豁露於玻窗之外!這便猶如頤和園昆明湖,巧妙地借景於玉泉山的妙高塔一樣,令人覺得美不勝收!
老北京曾有「半城宮牆半城樹」的美譽,加上秋高氣爽時北京高高的藍天,那碧綠、朱紅、蔚藍所整合成的京都之美,真是如詩如畫,如歌如笛;貴賓樓飯店的設計者能以一面長窗,運用中國古典建築藝術中的借景手法,將古都神韻盡搜於此,真可謂神來之筆了!
城鄉貿易中心
位於長安街西頭公主墳大轉盤西北角的城鄉貿易中心,我以為就建築藝術而言,便是一件失之於淺露生硬的失敗之作。
這座龐大的建築以其中高聳的部分像征「城」,然而用幾個與其相連屬的矮粗一點的部分像征「鄉」,再以幹部一圈將「城」、「鄉」二者環圍的裙樓,來表達「城鄉團結」的主題。這種用意是一目瞭然的。
這座建築的功能性也許尚可。但因為它的體積很大,在北京西長安街的那一路段構成著重要的景觀,因此我們不能不在藝術性上對它提出比較高的要求。
高大的城市建築構成著城市的天際輪廓線。這樣的建築不僅應有盡可能悅目的外觀,尤其應有從各個角度望去都令人視覺舒暢的天際輪廓線。城鄉貿易中心的天際輪廓線卻不僅從正面直視缺乏美感,從其餘幾種角度望去更顯得曖昧不明,甚至於有笨拙失衡的感覺。
民族形式,一直是建築界十分關心的題目。怎樣看待,清華大學教授陳志華認為:
有人說,50年代末期,我們的一些大屋頂建築物,就是好看,就是有文化,外國人愛看。結論 還得這麼幹!
用這種方法來做理論工作,真叫人心驚肉跳。他們不去研究事物發展的客現規律,而是宣揚口味和愛好。這叫什麼理論?
春秋戰國時代的青銅器,真叫好看,有文化,中國人和外國人看了都佩服,照這些理論家的主張,咱們現在就該按照大孟鼎的式樣製造高壓鍋或者自動化電鍋了!
行
要知道,當代的建築形式和風格必須發展,棄舊圖新,不是因為舊的不好看,而是因為建築必須適應新的功能、新的工業化技術、新的經濟條件和新的審美趣味。
歐洲19世紀後半葉的折衷主義建築,從設計技巧來說,有很高明的;它們摹仿歷史上的各種樣式風格,十分地道;許多作品都很#看。但是,它們終究算不了什麼,因為它們代表著一個衰亡著的潮流。那時候,容觀條件已經具備,客觀需要已經迫切,新建築已經在醞釀;歷史的任務是用新手段解決新問題,創造新事物,而它們卻迷戀著舊骸骨。
以為舊事物才有文化,新事物算不得文化,這是一種極愚昧的落後思想,是一切封建保守勢力的特徵。他們衡量文化之高低,以源之遠、流之長為準,誇耀的無非是祖宗!正在進行建築革命的歐洲人,在西太后的眼裡,不過是野蠻的、不開化的「紅夷」。五四時代的國粹家們,把烈女守節、扶乩卜卦、刀搶不入、唐宋八大家看作是足以壓倒一切西洋文明的文化寶貝。那時候,也是很有一些外國人鼓吹這些東西的,香港甚至還有一個「孔教會」。如果有人還想賣什麼祖傳秘方,請去看一看偉大的思想家魯迅先生那麼憤激地寫下的不朽篇章罷!
如果在現代化過程中,咱們的建築會同外國建築相當接近,那倒不是什麼「亡國奴」思想的結果,而是建築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向。住在這樣的房子裡有什麼不好?不在乎他像誰!既然咱們的「民族形式」外國人愛看,那麼,外國人的現代建築,咱們的同胞們也會愛看的。不要再打什麼「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旗子
建築評論的繁榮需要各方面的配合,要聽取各方面的意見;要有切磋討論的寬鬆環境,要有正確的引導,要有一大批熱心的評論者。只有各界都關心建築,關心美的創造,關心城市的發展和變化,才能形成健康的建築創作環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