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百科書籍>>郭良>>網絡創世紀

雲台書屋

第十四章 Internet一定要實現


  儘管互聯網已經走過了將近30年的歷程,未來不是「夢」正如Neil Barrett在他的著作《信息國的狀態》中寫的那樣,「要想預言互聯網的發展,簡直就像企圖用弓箭追趕飛行的子彈一樣。哪怕在你每一次用指尖敲擊鍵盤的同時,互聯網就已經在不斷地變化了。」

  這幾乎是信息產業的共同特徵。雖然我們知道Intel的創始人莫爾(Moore)

  提出的著名定律:計算技術、計算能力的進步每18個月翻一番。但是,多少年來,我們一直看著那些信息技術領域的頭面人物在預言這個領域的發展時候「翻車」。

  如果說,1943年IBM的董事長托馬斯·沃森關於「5台電腦就可以滿足整個世界」的論斷是可以原諒的話;那麼,甚至到了1977年,DEC的創始人、總裁兼董事長肯·沃爾森還提出「沒有理由相信,個人會把電腦放在自己家裡」,就有點讓今天的人難以置信了。

  此類笑話的最新版本也許應該屬於著名的國際數據集團(IDG)負責技術的副總裁鮑伯·邁特卡夫(Bob Metcalfe),正是他制定了以太網的標準,並且提出了「邁特卡夫定律」。

  然而,他在1995年12月第4次WWW大會上卻發誓,互聯網已經過於擁擠,如果互聯網1996年不崩潰的話,他將「吃掉」自己的這番話。儘管我們無法看見他最終如何「自食其言」,但是,從我們今天還仍然饒有興致地使用互聯網就可以很清楚地判斷出他的誓言的輕率。

  顯而易見,即使是互聯網方面的技術專家也不可能準確地預測互聯網的發展。

  何等聰明的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在一、兩年以前,互聯網用戶的數量已經每年翻一番的時候,還對互聯網、對網絡電腦不屑一顧。只是到了1996年初,在互聯網的強大發展勢頭下,他才不得不承認「幾乎失去互聯網帶來的機會」。

  按照估計,到2001年,互聯網將大致按下表的趨勢發展:

  電子郵件用戶

  可實時聯入的用戶

  可建立網頁的用戶

  有IP地址的主機

  1990年1月

  3,400,000

  1,120,000

  725,000

  188,000

  1997年1月

  71,000,000

  57,000,000

  36,000,000

  18,000,000

  2000年1月

  447,000,000

  377,000,000

  233,000,000

  131,000,000

  2001年1月

  827,000,000

  707,000,000

  436,000,000

  254,000,000

  無論如何,當技術專家們抱怨目前的互聯網根本不是信息高速公路的時候,普通百姓已經迫不及待地湧入這個本來就不寬的「信息小道」上。這並不是因為廣大用戶對目前的傳輸速度感到滿意,而是對信息不足的狀態感到不滿意,對於非要等待互聯網達到相當的速度才能使用的說法感到不滿意。儘管互聯網目前的速度還很慢,但是畢竟我們已經可以叢中獲取信息。

  目前互聯網使用的還是開始時設計的文件傳輸協議和互聯網協議(TCP/IP)。

  下一代的TCP/IP協議將對數據區分優先級,聲音、圖像等需要實時傳送的數據將優先到達目的地,而像電子郵件等對時間要求不是很高的數據則可以等網絡空閒時再傳。這樣,就可以大大地加快網絡的傳輸速度,我們很可能不必像今天這樣,需要很大的耐心來等待數據的傳送。這對於廣大環球網的用戶來說,無疑是一個福音。

  儘管在討論互聯網的未來的時候,人們的注意力大多放在網絡的傳輸速度上,但是,在我看來,速度問題將不會成為互聯網的根本問題。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互聯網的傳輸速度肯定會迅速提高。並且,製作和訪問帶有聲音、圖像、動畫等多媒體效果的網頁將不是什麼難事。使用互聯網打電話、將互聯網和有線電視等系統合併很可能會成為一個趨勢。就像過去速度問題(也即「帶寬」)的解決事實上,即使是在目前的「慢速路」上,大家也已經明顯地感覺到足夠的信息量。更為重要的是,速度問題僅僅是個技術問題(請注意我在這裡強調「僅僅」,就是說技術問題已經不像以前那麼重要)。而技術問題的解決不僅是可以預期的,而且很可能會比技術專家們所預言的期限還要早。

  網景公司發明Netscape Navigator的天才安德裡森在1995年接受採訪的時候也曾說過,互聯網「用戶的擁擠只是一個相對概念。除非帶寬(註:也就是傳輸速度)

  不變,用戶的擁擠才會成為問題。然而,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帶寬肯定會增長,並且相應地,費用還會下降。在過去的十年裡,帶寬的發展甚至超過了處理器(CPU)的發展。」

  因此,比互聯網的傳輸速度更重要的問題在於,人類如何面對如此膨脹的信息。

  現在,互聯網上提供檢索服務的最著名的4個網站,除了雅戶以外還有:Lycos(http://www.lycos.com),Alta Vista(http://www.altavista.com)和Infoseek(http://www.infoseek.com)。雅戶同時還和Digital公司開辦的Alta Vista合作,利用其技術優勢,使雅戶的檢索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目前互聯網上主機數已經超過1千8百萬台,由於我們前面談到過的原因,每個用戶都可以輕易地在互聯網上建立自己的網頁,而不必真正維護一台主機。因此,在互聯網上,每台主機上可能放的網頁已經是一個誰也說不清楚的巨大數字。

  幾乎所有的人,只要有條件的話,都不僅希望從信息的海洋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而且也希望自己能為互聯網貢獻些什麼──如果真正能成為一種貢獻的話。

  雅虎等一批網絡上的瀏覽站點的出現,為我們篩選和分類互聯網的內容提供了可能。這也是此類網站得以發展的根本原因。

  但是,隨著互聯網的信息膨脹,即使是雅戶這類檢索器恐怕也已經走到了極限。如果我們通過雅戶查找有關中國的信息,鍵入「China」之後,我們期待的心情立即得到了巨大的滿足:在互聯網上一共有39項、2311多個網站符合我們的需要。但是,在剛剛獲得滿足不久,緊接著就發現,我們不可能一項一項地察看這些網頁,因為這個數量實在是太大了。而且,每一個網站都可能又有許多與其相關的鏈接,沿著這些鏈接在互聯網上順籐摸瓜,很可能到最後連從那裡開始都忘記了。我們根本不可能逐項訪問這些網頁。

  於是,就想到了要縮小檢索的範圍。鍵入「中國經濟」(China Economy)後,雅虎提供了8項,共459個網站。這個工作量仍然不是我們所能接受的範圍。我們只是要找和中國有關的生意,看看是否有自己發財的機會。於是再進一步縮小到「中國商業」(ChinaBussiness)。這下可慘了,雅虎告訴我們,符合這一檢索條件的一共有17,210項!這簡直是給我們開了一個大玩笑。我們不否認在這17,210項中肯定有我們需要的信息,就像我們也絕對不否認在整個互聯網中有我們需要的信息一樣。但這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之所以找雅戶,是因為我們不知道這些有用的信息在哪裡,而雅虎告訴我們的卻仍然不是一個可以操作的範圍。

  這當然是一些極端的例子。在很多時候,我們確實可以通過雅虎這類檢索器從互聯網上找到非常有價值的信息。否則的話,雅戶就沒有必要存在下去,也不可能存在下去。但是,這至少可以說明,通過檢索器的分類來查找信息是困難的,因為很可能我們自己的分類方法就和檢索器的方法不一樣。而通過關鍵詞來檢索仍然不一定能解決問題,這同樣是因為每個人對這些關鍵詞的定義會有所不同。

  更何況,在檢索方法很難有新的突破的同時,互聯網的用戶以及用戶創造的網頁卻在迅速地膨脹。也許有一天,我們每檢索一個關鍵詞,都可能得到上萬條相關信息!

  當然,我們可以在檢索主題詞的同時,記錄網站被使用的頻率。在同一個領域內,即使是相同的主題詞,檢索器可以把訪問次數最多的網站放在前面。在Lycos中(也是一個檢索網站),不僅有主題詞檢索,而且還可以規定要找的是最佳5%或最佳10%的網站。這樣就可以相對縮小用戶的瀏覽範圍。

  但是,在有些時候,訪問最多的不一定是最好的。而且,有時用戶要查找的主題可能很偏,並沒有可靠的統計數字。更何況用戶往往首先去看那些使用頻率最高的網站。因此,越是被評為使用頻率最高的網站,被訪問的次數也就會越多。

  而新建的網站不管內容好壞與否,開始的訪問人數肯定不會多。那麼,就很難有大的發展。

  也許,最無可奈何的辦法就是使用瀏覽器中記錄網絡地址的辦法。每訪問到一個自己認為有價值的網頁,就把地址記錄在案,下次只要用鼠標就可以把這個網址找到。在互聯網的網頁地址變得越來越複雜,鍵入這些網址的工作變得越來越困難的時候,「網址標誌」(bookmark)無疑是一個補救的辦法。

  然而,如果完全靠「網址標誌」也是不可能的。因為,這等於不承認別人的檢索器而要建立自己的檢索目錄。由於每個人所能瀏覽到的網絡地址極為有限,因此不可能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網址記錄。況且,互聯網上每天都會有新的網頁出現,個人絕對不可能追蹤這些新的網頁。

  也正因為此,1997年5月的《個人電腦》雜誌(PC Magazine)曾刊登一篇文章,專門討論信息爆炸給互聯網帶來的危害。

  我想,今後互聯網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將不僅是建立更多的網頁,而是建立一種提供相關信息的機制。既然環球網採用的是超文本鏈接技術,我們沒有必要每個人都去建立自己的網頁。相反,誰能首先提供一種在互聯網上查找信息的方法,誰將是互聯網的下一個成功者。

  也許,這種提供「信息的信息」的網站將類似一種評價機構。當用戶需要某方面信息的時候,就可以訪問這樣的網站。該網站將有關方面的網頁地址排列出來,並且,對每一個網頁都有某種評價。最簡單的方法是將有關網頁分成不同級別。比如:A:一定要訪問的;B:盡可能訪問的;C:可以訪問、也可以不訪問的。

  至於那些沒有什麼價值的網頁,就根本沒有必要列出來了。再複雜一些的方法則要有非常簡單、但同時又非常實用的評語。

  很顯然,這樣一種提供評價的機構首先必須具有權威性,能讓用戶相信由其提供的建議是值得信賴的。因此,這種評價機構的結論必須來自具有權威的人,至少是在相關領域的內行,而不一定是電腦方面的專家。

  這樣的評價機構同樣會遇到類似雅虎的問題:很難把用戶可能需要檢索的問題都分類出來。因此,很可能需要逐步完成這種機構。首先建立最主要的信息評價,隨後逐步擴展評價的範圍。而且,由於這種評價機構有專業上的限制,很難建立一個全面的對所有領域都有效的評價機構,所以至少在開始的階段,這種評價機構將具有某種專業性質。事實上,互聯網目前已經開始有不少分出專業的網頁,這些網頁並不真正提供本專業的信息,而是提供對本專業不同網頁的鏈接。

  還是那句在經濟學界流傳過的名言:「小的就是好的。」

  這種評價機構與雅虎一類檢索機構的最大區別在於,檢索機構是一個大而全的網址大倉庫,沒有自己的觀點和立場,就像雅戶那樣;而評價機構則更加專門,並且必須有自己的想法(評價)。而這種評價必須建立在對相關題目的充分瞭解的基礎之上。

  在人類靠體力征服自然的時候,力量就能創造財富;當人類靠機械化大生產為自己造福的時候,這種生產需要大規模的資金投入,因此資本就能創造財富;

  當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的時候,技術就能創造財富;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專業知識和判斷能力將越來越重要,創造財富的過程將越來越依賴於對專業知識和信息的把握。

  打開一個新的時空

  「爛柯圖」的故事。

  實際上,不管是牛頓還是愛因斯坦,他們的時空理論都是關於物理時空的,也就是說,是關於外在的世界的。然而我們人類對於外在世界的時間和空間的感覺(也即康德所謂的「現象」)往往和本來的自然的時間有很大的差距。

  有的時候,我們覺得時間過得很快,有得時間我們又覺得時間過得很慢。其實,這並不是因為時間本身真的走得快了或者慢了。而在於我們當時的心情,以及我們當時獲得的信息量。

  平常的時候,我們接觸的大多是熟悉的事物。我們往往只注意那些新的東西,而對那些已經熟悉的事物卻「熟視無睹」。因此每天接受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不會有緊張的感覺。一旦到了新的地方,接觸的幾乎全都是新事物、新問題。也就是說,每天接觸的東西比平常多的多,信息量比平常大得多。於是就會產生一種時間被延長了的感覺。

  雖然自然界本身的物理時間是不變的。但是,我們感覺到的時間總會隨著信息量的變化而變化。

  幾乎所有一開始使用互聯網的人都會有一種世界變小了的感覺。實際上,世界本身並沒有變小,只是我們接觸這個世界的方式變了:過去我們不能去的地方,現在能去了;過去我們看不到的地方,現在能看到了。

  因此,我們可以重新定義我們的世界:存在於時間與空間中的世界是本來的、自然的、物理的世界;而我們的世界並不僅僅是時間和空間。只有在時間和空間之上加上信息變量,才是真正的人的世界。

  按照這個原理,人的生命並不僅僅在於「活」了多長的時間,而在於活的是否有意義,是否有價值,是否能獲得新的知識。這也是為什麼亞里士多德說,人的本性就是要求知。

  我們經常說,不要虛度人生,要不斷充實自己。這裡說的「充實」肯定不是指自然生命的延長,而在很大程度上和獲取的信息量有關。

  我們經常看到報道,某某地方發現有長壽村。我們也知道,城市裡污染嚴重,不如鄉村的環境更加有利於人的健康。可是我們仍然要擠在城市裡。這同樣是因為在目前的信息高速公路不發達的條件下,城市比鄉村的機會更多一些,可以獲取的知識和信息量也要大得多。

  在這個意義上,生命的延長是不能靠吃補藥、甩手、練氣功、跳老年迪斯科等等來實現的。因為,這些方法只是在延長自然的生命,只是在重複過去的生命。

  而在我看來,重複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生命的本質就在於創新,也就是說,要有新的內容,新的信息。

  中國人,尤其是中國學者關心政事的熱情可以算世界第一了。從儒家的「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到響應毛主席「你們要關心國家大事」的號召,都是這種情結的表現。

  本書討論的是關於互聯網的發展過程及其對我們的影響,無意對國家的發展作「紙上談兵」式的關懷。而且,當我們強調互聯網的重要性的時候,時刻不能忘記,人首先需要吃飯、穿衣,然後才會關心「交流」的問題。信息產業還遠遠沒有重要到可以代替糧食和鋼鐵生產的地步。我們只是想通過對互聯網的發展過程的考察,理解互聯網將對中國產生的影響和中國應該對互聯網的發展做些什麼。

  當70年代末,中國剛剛實行改革開放的時候,鄧小平宣佈了在今後的20年內將中國的經濟翻兩番的計劃。然而在當時,剛剛從文化大革命期間過來的人,聽慣了假話、大話和空話,對此並不以為然。可是經過了將近20年的艱難曲折,中國人終於「摸著石頭」過了「河」。現在中國經濟翻兩番的目標提前能夠實現,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在這種樂觀情緒支配下,有人開始忙於「說不」,也有人開始宣稱中國文化最適合信息時代,21世紀肯定是中國人的世紀。

  當我們陶醉在鋼產量占世界第x、國民經濟發展的年增長率保持兩位數的時候,尼葛洛龐帝的《數字化生存》一書無疑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只要我們冷靜地看一下現實就不難發現,中國的數字化技術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非常大的差距。即使從電腦領域來看,西方大多數國家都是從大量的局域網開始,然後發展到這些網絡之間的互聯。而中國的絕大多數電腦至今並沒有聯網。這些沒有聯網的電腦在簡單的文字處理和玩遊戲的過程中,隨著電腦軟硬件的升級換代而正在迅速貶值。

  我們還可以看一下這方面的簡單數字:中國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在世界6千萬互聯網用戶中,即使是最樂觀的估計,中國的互聯網用戶也只有幾萬。也就是說,中國的互聯網用戶數量只佔全世界互聯網用戶數量的大約千分之一!況且,由於目前中文網頁的數量和質量都無法和英文相比,對於相當一部分中國用戶來說,使用互聯網與其說是為了獲取信息,倒不如說是為了「看熱鬧」。

  也許,中華民族是除了英語國家以外唯一的一個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真正建立一個為本民族服務的全球性的網絡的民族。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大市場。中國有十幾億人口。在海外又有大量的華僑和留學生。

  因此,我們不僅需要鋪路-修建我們的信息高速公路,更需要加緊做出我們自己的車來(提供更多的信息)。

  卡住脖子是不會有出路的

  即使是以創建雅戶這樣的奇跡聞名的楊致遠在《Internet World》雜誌採訪他的時候,也認為:「互聯網增長的關鍵是內容。」因此,他希望「把雅戶定位成一個提供內容而不僅僅是提供(檢索)工具的公司。」

  被稱為互聯網之父的Vinton G.Cerf在1997年3月曾經指出:「互聯網為發展中國家打開了其它任何電子通信系統都從未打開過的經濟機會。」(http://www.mci.com/technology/ontech/cerfreport.shtml)

  1.理論:應該為研究機構提供良好的條件。支持相對獨立的研究、論證、評價機構。

  2.應用:建立中國自己的中文信息網絡(注重內容)

  最早規劃ARPANET的Licklider曾經回憶,本世紀六十年代,當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處籌建ARPANET的時候,就有人寫報告對國防部把納稅人的錢用在ARPANET上而不是用來造飛機大為不滿。然而,現在回過頭再來看,如果沒有當年的ARPANET,哪會有今天如此興旺的互聯網?!

  迄今為止,在互聯網上成功的還都是小人物、小公司。最典型的就是網景公司,安德裡森至今不過25歲左右。雅戶的楊致遠到現在也還不到30歲,也是沒有讀完博士就挑攤幹出一番事業來的。相反,那些原本應該有所作為的大公司象IBM、蘋果、微軟等等,到反而未能做出什麼驚人的事來。由此可見,在互聯網上,資本、名聲等等並不重要,關鍵是要有新的想法。也許就像網景公司的軟件天才安德裡森所說的那樣,「在計算模式正在發生巨變的時候,建立新的東西要比改造舊的東西容易許多。」

  也許,我們從這些成功的例子就可以看出中國的機會。(中國人的特點)那麼,中國人能在這裡建立些什麼新的東西呢?

  包括Vinton Cerf,David D.Clark,Robert E.Kahn,Leonard Kleinrock和larryG.Roberts等人在內的一批為創建互聯網作過貢獻的人,寫過一篇宣言式的文章:

  「互聯網簡史」。在這篇文章結束的部分曾經談到,互聯網還是一個新生事物,還在不斷的變化、調整。然而,互聯網的未來在很大程度上並不取決於技術上的進步,而在於人類如何對待這些變革。

  「如果互聯網發生了問題,那將不是因為我們缺乏技術,缺乏遠見,或者缺乏動力,而是因為我們未能把握好方向,共同走向未來。」

  同樣的情況也可能發生在某些國家,某些地區之內。看看現在一些國家走在世界的前面,主導著互聯網的發展;一些國家緊緊跟隨著這個發展趨勢,爭取機會進入主導者的行列;然而也有一些國家卻遠遠地落在了後面。由此也可以大致看出世界今後發展的格局:誰將走在世界的前面,誰將是追趕者,誰將不可挽回地被淘汰出局。

  中華文明是人類唯一保留下來的古代文明。但是,翻開近代中國歷史,我們留下的幾乎都是遺憾。我們錯過了蒸汽時代,結果……;我們錯過了……,結果……;

  我們錯過了電子時代,結果……。

  信息時代的技術進步一日千里,我們已經很難想像如果錯過信息時代,中國將會是什麼樣。

  或許,這是最後一次機會了。
上一頁 b111.net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