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百科書籍>>中國科普佳作精選>>周國興>>時光倒流一萬年

雲台書屋

後記

周國興


  我從事科普創作始於1971年,雖說早在大學時代就為上海的中學生物教師作過有關人類起源的科普講演,畢業後到中國科學院工作,接受領導分配的任務,寫點科普性質的小東西,例如給《北京晚報》「每日一答」欄目寫過《現代的猿為什麼變不成人》等,但這些我都沒當回事。只是到了1971年,我赴浙江杭州參加籌辦「勞動創造人」展,情況才大變。這個展覽的主題是人類起源,但涉及到生命起源與生物進化的方方面面,那時我的主要任務是撰寫大綱、細綱、版面說明文字,乃至講解詞的文字稿。此外,我還得參與版面形式的設計和展品的配置。一個人忙得不亦樂乎,最後總算拳打腳踢地應付下來。在這半年多的時間裡,科普成了我的「正業」,作了一次「名正言順」的科學知識普及工作。事實上展覽本身就是件大型的科普作品,我參加了整個創作過程。展覽開幕後,作為示範,我又親自作講解,不僅動了手,而且動了口。正因為從一開始我並不僅僅將科普創作看作是「業餘愛好」,而是作為自己專業工作的一部分,因此我是以明確的目的性開始我的科普創作生涯的。

  由浙江回到北京後,根據「勞動創造人」展覽的內容,編寫並出版了我第一部科普作品——《人類起源的故事》,同時,根據講解時瞭解到的觀眾進一步所想要知道的內容,還編著了《人怎樣認識自己的起源》一書。

  繼1971年浙江展覽後,1973年我赴雲南元謀盆地進行野外考察,並參加元謀人化石地點的發掘。1974年底至1975年初,我以「專業嚮導」的身份,被派出陪同兩位攝影師,去為《中國古人類》一書拍攝古人類遺址照片,行經7個省22個地區,歷時4個多月。接著1977年,我又參加「鄂西北奇異動物考察隊」赴神農架林區,以穿插隊隊長身份帶領數十名偵察兵,投身到原始森林中去追蹤傳說中的「野人」,艱苦而又有趣的追蹤活動長達8個月。以後又花了將近2個月的時間,進行科學考察資料的整理和分析,最後編印出一本資料集。以後,為了古人類和史前考古學研究,我幾乎走遍了祖國大地上的所有重要遺址,為了揭示「野人」之謎,還到達過帕米爾高原以及美、蘇(前蘇聯)等國。創作的源泉是生活,正是這些科學考察活動為我提供了科普創作的絕好題材。以科學考察和探險為內容的科普作品,最早多發表在當時業已創刊的《化石》及其他一些科普雜誌上,部分內容還補充進《人怎樣認識自己的起源》一書中。

  以科學考察為題材成為我科普創作的特點之一,內容主要來自科學考察與探險的親身經歷,依據的是第一手資料。我很強調科學與真實,所以這類作品具有很大的趣味性和可讀性。

  在科普創作早期,我非常感激中國科學院的劉後一和中國青年出版社的王幼於兩位前輩,特別是王老,當《人怎樣認識自己的起源》初稿經劉後一先生推薦給他之後,他立即發現該書的意義與價值,鼓勵我將其補充和修改為內容更充實的作品。在修改過程中,每當我完成一個章節交給他,作為責任編輯的王老不厭其煩地逐字逐句審讀,並加工潤色,使原本粗糙之作變得通順流暢。加工後他還要重新清謄一遍給我。我對照不足10萬字的初稿和已完成編輯的30多萬字的定稿,從中學到了很多很多有益的東西。毫不誇張地說,沒有王老手把手的傳授,以及劉後一同志的支持和幫助,我的進步不會那麼快,並也絕不可能創作出為廣大讀者所喜愛的更多作品來。所以,我願將現在這本佳作精選集獻給德高望重的前輩——王幼于先生和已故的劉後一先生。

  我從事古人類學和史前考古學研究,不僅長年工作在野外,而且還要在實驗室內進行深入細緻的對比研究,甚至還要做一些理論上的探討,研究成果最後以論文的形式發表出去。我還時常參加國內外一些學術研討會,與同行們進行學術交流,因而能及時獲知學科進展的新動態與新信息。所有這些,常常使我有一種衝動,希望將這些信息傳播給大家。在這種情況下,我很自然地會拿起筆來進行科普創作,或將枯燥的學術論文變為通俗易懂的科學小品,或借助於展覽和陳列,進行形象化的全方位介紹……這也就形成了我科普創作的另一個特點——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形象的畫面充分反映本學科的,特別是自己的科研成果、本學科進展的最新動態、新的發現和新的觀念。所以有些人說我是將學術論文通俗化,說我的科學小品為通俗化的學術論文。

  自然界中充滿了無數的科學之謎,它們激起人們的好奇心。人類具有極強的探索欲,正是這種探索欲,使得科學領域不斷拓展,不斷有所創新,科學上的探索與創新,使得人類社會不斷前進。人類起源本身更是一切自然之謎中最大的謎,人類來自何方,來自何時,為何而來與如何而來,研究這些,無疑是在揭示「謎底」。同時人體本身也充滿許多不解之謎,人的潛能究竟有多大?還有多少功能尚未被人所知?所以,我們不僅要探索大自然,也要探索人本身,以及人與自然之間複雜的相互關係。在雅典達爾菲阿波羅神廟門廊的石板上,刻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古希臘箴言——「認識你自己」。然而真要認識你自已又談何容易。探索、認識人自身,是人類永感興趣的課題。人類社會越進步,人越需要、也越能認識和瞭解自己。因此在我的科普作品中有相當篇幅屬於「認識你自己」。通過這些作品,可使廣大讀者對自身有較全面的瞭解,我相信讀了這些作品不僅可以獲得豐富的有關人類的知識,還可以獲得做人的自尊與自信,因此有些人說我的科普作品給了人類一面鏡子。

  揭謎——揭自然之謎、科學之謎以及人自身之謎成為我科普創作的重要題材之一,也是我科普創作的特點之一。雖然有時這些迷未必能徹底揭示而成為科學上的「待揭之謎」,但揭謎過程依然是極富吸引力和充滿科學魅力的。

  1982年,為了開闢一個發表有關自然之謎的園地,我們創辦了《自然之謎》雜誌,我擔任主編。這個雜誌創刊的宗旨是「激發探索熱情、普及科學知識」,它倡導科學上的百家爭鳴,發表了各種有事實、有分析、有見解而又能激發人們的探索精神的科普作品。它既反對把人類現有知識當作絕對真理,從而排斥探索精神,也反對拿「探索」當幌子來宣傳偽科學和迷信。這一刊物共出版28期,於1988年停版。事實上,我所創作的有關這類題材的科普作品正是沿著這條路子走下去的,直至今日,不改初衷。

  科普創作的形式在我心目中還不只是科普小品和文章,還應包括科普講演和科普展覽,當然還有科普電影和電視片在內,這些諸多形式的科普創作我都嘗試過。我喜歡動筆,有時我更喜歡動嘴,我所主講的科普講座,形式多樣,針對的對象也各有不同。從高深的學術講座到給幼兒講故事,從國內講到國外,甚至在公共圖書館裡給廣大海外華人講「龍之根」科普講座。現在我還很熱衷於接受採訪,以「對話錄」或「採訪錄」的形式進行科普宣傳。這種以對話或交談的方式,一問一答、簡明扼要地直指主題,是頗具特色的科普創作形式——由主講人與採訪者共同創作!

  以上概括地介紹了我科普創作的主要經歷,以及各類題材的定位。時光流逝,一晃我已六十有二,但對科研與科普我依然精力充沛。去年(1998年),我在歐洲比利牛斯和阿爾卑斯群山中攀登考察,現在又伏案總結我的科普創作經歷。我的創作欲依然旺盛——現在手頭上正撰寫《中國古人類百年研究史話》(暫名),打算撰寫的還有《我的探險生涯》與《世界「野人」考察與探索》。

  以《時光倒流一萬年》為題名的本書,幾乎涵蓋了上述各種題材不同形式的代表性作品,並以發表的時間為序進行編排。這樣做,不僅可以梳理出作者在創作生涯中不斷摸索前進的軌跡,亦可清楚地看出,在同一題材的內容上,我們的認識如何隨學科的發展,隨不斷湧現的新發現與隨之而來的新觀念的產生而不斷深入和拓展的過程。

  
上一頁 b111.net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