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百科書籍>>中國科普佳作精選>>周國興>>時光倒流一萬年

雲台書屋

峨眉紀游1


  古來評贊峨眉山,或稱「震旦第一」,或譽「高出五嶽,秀甲九州」……為此遊覽峨眉之心,早已有之,怎奈千里之遙,難遂心願。

  1本文作於1980年8月,參加寫作的還有龔訊。原載《震驚世界的失竊案》,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年版。

  1979年4月,在成都開過科普創作座談會之後,熱情的主人邀請我們去峨眉作科學旅行,此願終以得償。

  汽車載著歡樂的人群穿行在成都平原上,麥苗和油菜形成的綠浪滾滾滔滔,真使人有置身於海上的感覺。當太陽西沉的時候,晚霞染紅了大際。在一片橘色雲彩的映襯下,一座巍峨的高山突兀眼前。遠遠望去,但見群峰劍笛,丘壑萬變,雲蒸霞蔚,霧籠煙罨。隨著汽車的飛馳,山廓逐漸變得清晰,一座高大的牌坊映入眼簾,牌坊上橫書有「天下名山」四個大字乃出自郭沫若同志的手筆。峨眉山下,正是文化巨匠郭沫若的故鄉。

  過了那牌坊,前面就是報國寺。這座花園式的寺院是峨眉遊覽者的第一個接待站,精巧雅致的亭台閣榭,掩映在蒼捕翠柏之間,馥郁芬芳的香草花卉,鋪墊在數座園庭之內。使人最為驚歎的,要算矗立於七佛殿前的那座聖積寺銅塔,這座高達7米的佛塔,純係紫銅鑄造而成,產生於16世紀的能工巧匠之手。塔的四周鑄刻有4700餘尊佛像和《華嚴經》的全文。

  在一座峨眉山全景的電動模型前面,導遊的同志向我們介紹了峨眉山各主要風景點的情況。據峨眉縣志記載,清光緒年間,譚鐘岳繪峨眉全圖時,復另繪十圖,各附一詩。這十幅圖就是「金頂祥光」、「靈(山嚴)疊翠」、「聖寺曉鐘」、「像池夜月」、「白水秋風」、「洪椿曉雨」、「雙橋清音」、「九老仙府」、「大坪霽雪」、「羅峰晴雲」,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峨眉十景。除了十景之外,尚有四奇:日出、雲海、佛光、佛燈。十景分佈在峨眉各處,而四奇卻集中於金頂一地。特別是「峨眉佛光」,更有一種神奇的誘人力量:每當雲海平蕩、日明風靜的下午,陽光透過雲層,就會在捨身崖下,形成一圈圈彩色光環,「光環隨人動,人影在環中」。這是一種多麼奇妙的景象!多數登金頂者的勇氣,恐怕都是來自這種奇妙景觀的鼓動。

  第二天,我們就驅車向金頂進發,一路上,我們只恨車行太慢,因為大家都希望能趕上當天下午的佛光。

  「要有直升飛機該多好呀!」一個同志感歎地說。

  「等你下次再來的時候,也許可以坐直升飛機哩。」導遊接上一句,車內爆發了一陣爽快的笑聲。

  可是,這種笑聲不久就消失了。天空聚集著烏雲,太陽被烏雲遮沒了。遠處的天際,不時傳來陣陣沉悶的雷聲,雨就要來了。倒霉的天氣,真叫人掃興!

  中午,車到雙水井,雨已經淅淅瀝瀝地下了一個多小時。從這裡到金頂雖然只有兩個多小時的路程,但當人們的興趣被雨水澆滅以後,兩小時顯然上不去了。

  大家在泥濘的小道上跋涉,憑著手中的枴杖,互相攙扶著前進。當我們跌跌撞撞地走完了一段滑溜溜的小道以後,接著就是亂石坡。在雨天踩著亂石前進,隨時都有摔倒的危險。但是,事已至此,也只好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了。

  登上金頂,已是下午4點。狂風捲著雨絲,使人感到難於忍受的寒冷,雖說置身於海拔3000多米的招待所的木板房子裡,烤著爐火,仍然抵擋不住寒冷的襲擊。只是服務員送來了皮大衣以後,我們才鼓起了到戶外遊覽的興致。

  在這樣的環境中,帶著這樣的心情去觀看景色,與其說是一種欣賞,不如說是一種懲罰。一座電視轉發站的鐵塔屹立於峰頂的最高處,離它不遠的氣象觀測站的風標在不停地旋轉。金頂上的一座寺廟在幾年以前遭了一場火災之後,已經只剩下斷壁殘垣了。我們信步來到這座被燙焚了的寺廟內,竟沒有什麼可供參觀的了,令人頗為失望和沮喪。

  走出寺廟,就是捨身崖,憑欄一望,不禁使我們大驚失色,出現在眼前的是何等的一幅奇觀啊!斧砍劍削般的峭壁從山頂直達雲霧迷漫的山麓,片片銀灰色的煙霧,藉著風力,正在崖壁上緩緩爬升,越到上頭,變得越加清淡,猶如天降的一層半透明帷幕,使鐵青色的懸崖時隱時現,在威嚴之中仍有嫵媚的色彩。向下看去,是一潭雲封霧鎖的深淵,人們只能憑借想像去猜測它的深度:1000米、2000米、3000米……向遠眺望,只見雲濤翻滾,奔騰起伏,所有山峰,悉被湮沒,巍巍金頂,似乎是茫茫大海中的一個孤島。

  導遊的同志告訴我們,在過去,有些宗教的信男善女和妒世嫉俗者來到這座崖上,看到佛光中出現的人影,他們便以為神在召喚,於是縱身下崖,捨身取仁。捨身崖的來歷就在於此。

  其實,用科學的眼光來看,所謂「峨眉佛光」,不過是高處的太陽光斜射過來,透過水蒸氣所產生的折射現象,而捨身崖也不過是在若干億年間形成的玄武岩倒轉地層。大自然的神工,有時候確實能夠產生使人神魂顛倒的力量。那些葬身於捨身崖下的人,不正是受了大自然的戲弄嗎!

  就我們自己來說,看過捨身崖以後,情緒也產生了180度的轉折。雖然見不到佛光,但這巍然聳立的絕壁,氣勢磅薄的雲海,終於使我們深感不虛此行。

  第二天告別金頂的時候,天仍在下著小雨。走過了翠竹覆蓋的山頂之後,很快就進入了高大的冷杉林中。濃重的霧氣籠罩著整個山林,清冷的水珠不斷撲打到人的臉上,使你無法分清究竟是雨點還是霧珠。這種陰冷潮濕的氣候,是苔蘚生長最適宜的環境,這裡的冷杉上、松樹上、各種灌木上、叢叢的杜鵑林上,甚至竹子上,都長滿了褐色的苔蘚,它們披覆在林木的枝幹上,鋪墊在石塊和泥土上,使這裡所有的植物長出了「鬍子」,所有的地表都蓋上了一層「地毯」。有的樹枝上飄拂著的「雲霧草」竟長達1米多。樹木為苔蘚提供了陰涼的生活環境,苔蘚又保持了樹木生長所必需的水分,多種植物群落各得其所,和諧地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之中。生態平衡在這裡得到了極好的體現。

  中午,我們便到達了洗象池,這是一座始建於17世紀初期的寺院。考其名稱來歷,原來與佛教有關。

  峨眉百里山巒,梵宇琳宮有70餘處。早在16世紀,峨眉已與山西的五台山、安徽的九華山和浙江的普陀山,並稱為我國的四大佛教聖地。據佛家典籍說:「文殊普賢,皆久造佛境,不肯成佛,以菩薩現世,為釋迦二輔。」峨眉就是普賢菩薩的住地,普賢、文殊、觀音、地藏同稱佛門四聖,他們都是妙莊王的子女。《大乘法》釋四聖之名及道願說:「入山求道,饑寒疾癘,枯坐蒲團,是曰普賢;普賢者,苦行也。苦行而得道,是曰文殊;文殊者,智慧也。有智慧而見下界愚蠢,如鳥投羅,如蛾赴火,遂生慈悲心;觀音者,慈悲也。因慈悲而生普救心,若曰: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以拯救無間為己任,是曰地藏;地藏者,發願也。」「文殊之學得於知,知之勇猛精進莫獅若,故好獅子;普賢之學得於行,行之謹審靜重莫象若,故好像。」這位苦行求道的普賢菩薩就是騎著她所喜愛的大象來到峨眉山的。現在的洗象池,就是她洗過象的地方。

  今天的洗象池,不僅寺院得到了修葺,而且新建了客舍迴廊。我們的午飯,就是由這裡的客舍提供的。

  午餐的鐘聲剛剛敲過,熱氣騰騰的飯菜就端上了桌面。就餐間,忽聽外面有人叫道:「猴群來了,快來看呀!」大家放下飯碗,拿了早就準備好了的餅乾、花生、糖果等,蜂擁而出。果見幾隻猴子老幼相攜,從樹枝上和房頂上攀向迴廊。這時,有的人就向它們伸過餅乾之類的食品,有人就在忙著給人和猴子合影。猴子見到人毫不畏懼。它們大搖大擺地走過來,到你手中抓取食物。如果你在此時將手縮回,它還會抓住你的手不放,直到你把食物交給它為止。

  我們早就想考察一番這裡的猴群了,不想它們倒自己來到我們面前,大約有八九隻之多。領隊的是一隻雄猴,有兩隻母猴各抱一隻幼仔跟隨在後,還有幾隻年輕的猴子。仔細地觀察它們,原來是一種「四川猴」,它們尾巴很短,像是被截去了一段,所以又稱它們為「斷尾猴」或「短尾猴」。這種猴子身體壯,腿較短,身體上被覆著厚毛,雄猴還有長的「絡腮鬍子」呢!這種猴子跟平時我們在動物園裡看到的獼猴不一樣,獼猴個子小,尾巴長得多,在生活習性上,峨眉山的斷尾猴要「穩重」得多,不像獼猴那麼淘氣。

  據說峨眉山的猴子有好幾百隻,大部分生活在近處山林中,而跟人交往的只有這群。由於它們長期跟人交往,接受人們給它們的食物,已跟家養似的,毫無疑問,它們可是生物學家直接研究的好對象呢。我們同猴子大約鬧騰了一個多小時後,方回飯桌吃飯。

  人們說,「像池夜月」是這裡著名的景色。入夜,當雲收霧斂、皓月臨空時,從古木叢中望去,景色清瑩,寒光融玉,可是,這一美景又與我們無緣了。4月23日,正是農曆的三月二十七,哪會有什麼月色?況且,天還在下著雨呢。

  當我們離開洗象池的時候,猴子們還在本院的門口和旁邊的樹上攀緣嬉戲,似乎在給我們送別,又似乎在迎接後面的來者。

  到了遇仙寺以後,就與對面山腰上的仙峰寺遙遙相望了。如果中間架起一座大橋,恐怕要不了一會兒工夫就可以走過去。然而,當我們沿著山間小道走到山谷深處,並由山谷抬級而上,來到仙峰寺時,卻花了將近三個小時。

  此時,雨霽天晴,碧空如洗,落日餘輝照映著高聳入雲的長壽巖,黛青色的山巒罩上了一層金光流溢的異彩。迎面的華嚴頂,孤峰屹立,白雲繚繞,恰似一幅濃淡得宜的山水畫。

  我們三三兩兩,手持手電筒,到離寺院500米左右的地方去探察九老洞。這不過是一個陰暗潮濕的山洞。來到洞口,就聽到裡面不斷傳出蝙蝠的「吱吱」叫聲,手電照去,還可以見到它們或懸吊在洞壁上,或飛舞於洞穴間。這些害怕陽光的傢伙,在這裡找到了最好的棲身之所。

  出現這樣的一個溶洞,是現在的人們所熟知的一種自然現象。然而,清代的譚鐘岳卻不懂得,他畫成了《九老仙府》圖後,竟疑惑不解地題寫了這樣的一首詩:

  圖成九老記香山,

  此洞緣何創此間?

  料是個中丹訣煉,

  老人九九適追攀。

  當然「此洞緣何創此間」的問題,還是值得一番探討的。這個溶洞是在海拔高度為1800米左右的地方,大大高出了現代的地下水位,這有什麼奧妙嗎?原來,2億年前,峨眉地區是一片大海,沉積了大量的石灰岩。以後,由於地殼運動,地面抬升,距今8000萬年左右,海底開始露出水面,後又經歷了幾次快速抬升,才形成了現在的山河大勢。九龍洞正是隨著地面的抬升才逐漸到達現在的位置的。

  第二天上午8點,當朝陽向我們露出笑臉的時候,我們已經穿行在號稱「九十九道拐」的山間小道上了。這15千米的行程,的確使我們飽覽了峨眉秀色。一路上,但見重巒疊翠,山重水復,峰迴路轉,柳暗花明,真叫人目不暇接。前兩天在雨中跋涉的勞累,一下子被驅除得無影無蹤,大家說說笑笑,不知不覺就到達了洪椿坪。

  洪椿坪是一座群山環抱的古寺,這裡林木蒼翠,花香襲人,環境清幽,景色秀麗。據說,炎夏晴晨,常有靡靡霧滴,向院庭灑落,令人感到清爽,人稱「洪椿曉雨」。「山行本無雨,空翠濕人衣」,就是描寫的這種自然景色。

  從洪椿坪下行,就到了著名的黑龍江棧道。人們邁步在迂迴曲折地依附於懸崖峭壁的棧道之上,就像進入了一條高樓挾峙的窄胡同。俯視深澗,溪水晶瑩,從樹葉的縫隙中投影到水面上的陽光,斑斑點點,在水流中閃耀、跳動。抬頭仰望,峭壁凌空,千籐萬蔓,濃陰蔽日,天光一線。導遊的同志向我們解釋說:由於峨眉的快速抬升,流水也就加快了對地面的切割速度。如今呈現在我們眼前的這深谷,就是峨眉快速抬升的一個重要證據。

  啊,大自然的神工,又一次使人們驚歎!

  出了棧道不遠,就到了清音閣。這是一座創建於公元4世紀的古老寺院。黑龍江和白龍江在此交匯,兩條溪水分別從兩座拱形橋下奔騰而來,一齊衝向一塊形如牛心的巨石,發出隆隆轟響,濺玉飛花,激起一片空濛散漫的薄霧。站在兩水之間玲瓏雅致的牛心亭上觀看這種「二龍戲珠」的勝景,實在是一種美的享受。回首望去,近處是精巧飛逸的雙飛亭,後面的山坡上是雄渾古樸的殿宇,再後面就是濃郁蒼翠的牛心嶺。遠山近景,濃淡相襯,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峨眉秀色,在這裡得到了最集中的體現。有一首古詩贊之曰:

  傑然高閣出清音,

  彷彿神仙下拂琴,

  試立雙橋一傾耳,

  分明兩水沏牛心。

  沒有到過這裡的人,是可以從這首詩中想像得出「雙橋清音」的聲色的。

  從這裡出發,有一條新砌的整齊寬闊的石級直達萬年寺。這座寺院過去叫普賢寺。一尊高9.1米、重62噸的普賢菩薩的銅鑄佛像,就放置在這裡的一座無梁磚殿內。這位手執如意、盤坐在蓮花之內的苦行者,跨騎著她心愛的白象,造型勻稱和諧,形態栩栩如生,不失為古代藝術珍品。

  傍晚時分,當我們喝著峨眉的濃茶,在院庭中暢談三天來的觀感的時候,突然傳來了一陣悠揚清脆的琴聲。環顧四座,卻不見彈琴者,循聲找去,才見院內水池的石隙中坐著一隻正在鼓噪的青蛙。原來,它就是琴師。峨眉的彈琴蛙終於在我們快要離別這裡的時候為我們顯露了它的絕技。

  事情還不止於此!峨眉的活的植物化石——珙桐,也正在繁花怒放。盛開的花朵,如一群振翅飛翔的白鴿,似乎也是在為即將結束峨眉之行的遊覽者舉行歡送儀式。

  就在這迎風鼓翅的鴿花下,在這悅耳的琴聲中,我們依依不捨地告別了峨眉!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