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百科書籍>>中國科普佳作精選>>葉至善>>科普雜拌兒

雲台書屋

紀念「九一八」說起大豆

--(原載1945年9月《開明少年》)
 


日本幹嗎要強佔咱們的東北?


  1931年9月18日,日本軍隊強佔了咱們遼寧的省城——瀋陽。

  瀋陽兵工廠,當時是我國最大的兵工廠,存有步槍18萬支,機關鎗4000挺,飛機200架,全被日本軍隊奪去了。

  日本軍隊奪了這些兵器就滿足了嗎?不,不,這不過是日本武裝侵略我國的開始。不到4個月,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相繼陷敵,隔了1年,日本又侵吞了熱河。

  日本為什麼要強佔咱們的東北?好些歌兒回答了這個問題。

  「那兒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流亡之歌》這樣唱。

  「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黃金少災殃。」——《長城謠》這樣唱。

  日本強佔咱們的東北,目的之一,就在奪取這些財富:森林,礦產,大豆,高粱………


數目字告訴我們


  咱們的東北到底有多少財富呢?說到多少,咱們就不得不跟枯燥的數目字打交道。

  數目字告訴咱們;我國的森林,1/3在東北。

  據民國十七年的舊統計,撫順煤礦每年產煤700萬噸,鞍山鐵礦每年產鐵礦石至少81萬噸。在敵人的壓搾下,數字一定在逐年膨脹。美國空軍一再襲擊撫順和鞍山,目的就在炸毀掌握在日本手中的這些龐大的數目字。

  此外還有貴重的金子,我國的金子大半產在黑龍江。

  再說農產品。東北的農產品,最主要的數高粱和大豆。這兩種農產品,我國在全世界都佔第一位。

  東北每年種高粱33萬平方千米,佔全國高粱耕地1/3強。東北人把高粱當做糧食,跟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麵一個樣兒。吃了還有剩餘,釀成了高粱酒運到各處去發賣。

  東北每年種大豆36萬平方千米,每年收穫522萬噸,產量佔全國7/10;而我國的大豆總產量又佔全世界的9/10。東北人吃不完那麼多的大豆,運到全國各處發賣;全國的人還是吃不完,於是運銷到國外去。在「九一八」以前的幾年中,每年運銷到國外去的大豆和豆製品,價值在2億海關兩上下,是我國出口貨物中最多的一項,其中1/3是賣到日本去的。

  日本強佔了咱們的東北,就不用再花錢買大豆了。


素食的中國


  西洋人吃飯的方式和咱們中國人不同。他們吃飯主要是吃菜,每餐要喝牛奶,吃很多的奶油、雞蛋、魚、肉,只用兩三片薄薄的麵包陪襯一下,就算吃過飯了。

  咱們中國人吃飯才真叫吃飯,咱們得劃三大口飯,才夾一筷菜。

  西洋人每餐都要吃葷,咱們中國大多數人終年吃不到肉,能隔十天半個月打一回「牙祭」的也只有少數人。每天大魚大肉整雞整鴨地吃的,那是少數中的最少數了。

  西洋有許多講究吃的博士。他們說,人要健康地生活下去,一定要吃足夠的脂肪、蛋白質和糖類等等。像米面等植物性糧食,糖類是足夠了,可是脂肪很少,蛋白質又是劣等的。中國人長期不吃葷,怎麼能過活呢?於是有一位講究吃的博士到我國各地遊歷,專門考查咱們中國人吃些什麼。結果他恍然大悟,回去寫了一篇調查報告,題目叫做《素食的中國》。

  在那篇論文裡,他說:「中國人雖然吃素,但是食物中並不缺少蛋白質和脂肪。這兩種主要成分的來源是大豆和豆製品。大豆含有比牛肉更多的優等的脂肪和蛋白質,價錢卻十分便宜,只及牛肉的1/3。」

  他還附了一張圖表,給大豆和雞蛋、牛乳、牛肉所含的營養成分作了比較。

  日本強佔咱們東北,掠奪咱們東北的資源,從咱們中國人的飯碗裡,奪走了成萬噸又便宜又滋補的大豆。


巴黎的豆腐公司


  咱們中國人平均每人每年吃黃豆十一二千克。新鮮的吃,曬乾的也吃,還把它做成了豆腐吃。

  「豆腐、麻雀、紹興人,」這是一句眾人皆知的諺語,說紹興人會做生意,足跡遍及中國,像豆腐和麻雀一樣;這句話同時告訴咱們,咱們中國幾乎沒有一處沒有豆腐。

  你可能天天都從豆腐店門口經過,可是未必知道豆腐怎麼做的。「視而不見」——越是常見的事,越容易忽略。

  豆腐店老闆半夜裡就起床了,他把頭一天晚上泡在水桶裡的大豆撈起來,放在石磨的面上。又在一個底上有個小孔的水桶裡加滿了水,掛在石磨上邊的屋樑上,讓水從桶底涓涓地流下來。老闆推動石磨,浸得又肥又胖的大豆和著水,不斷地滾下磨孔去,和著豆渣的豆漿從兩塊磨石之間擠出來了。

  把和著豆渣的豆漿在鍋裡煮沸了,趁熱用布過濾,就把豆漿和豆渣分了開來。豆渣是餵豬的好飼料。豆漿裡含有許多脂肪和蛋白質,和牛乳一樣滋補,可是價錢只及牛乳的1/5。

  把豆漿放在鍋裡煮開了,面上結一層淡黃色的皮,是豆漿中的脂肪和一部分蛋白質結成的。把它揭起來晾乾,就是豆腐皮,味道鮮美,是吃素的人的珍饈。

  把石膏或鹽鹵慢慢地加進鍋裡去,豆漿中的蛋白質便凝固了,泛起一朵朵很小的雪白的豆花。石膏或鹽鹵不能加得太多,太多了豆花就老了。豆腐店老闆對這個最有經驗。

  把豆花撈起來,用布包了,放在木箱裡,壓去了水,就成了豆腐。木箱的蓋是活動的,蓋上壓著很重的石塊,箱底有一條條的槽,水就從槽裡流出來。豆腐做好的時候天色已經發白了。

  壓豆腐的石塊越重,壓的時間越久,豆腐裡的水就越少,吃起來不免嫌得老些。把水幾乎全壓去了,那就成了豆腐乾坯。把豆腐於坯用煙熏了,或者用醬油煮了,或者用油炸了,做成各式各樣的豆腐乾,味道都是挺鮮美的。

  誰都愛吃豆腐乾,因為它滋養、味美、價廉。清代,有個不識時務的書獃子金聖歎,他邀集了一大幫讀書人,到孔夫子廟裡去向先師哭訴貪官污吏,因而犯下了彌天大罪。臨到砍頭,他還對豆腐乾戀戀不捨,告訴兒子說:「豆腐乾與花生米同吃,有火腿之滋味。」如果從營養的角度看,豆腐乾遠比火腿容易消化。

  豆腐乾,豆腐,豆腐皮,豆漿,一爿小小的豆腐店就有這許多種產品。別小覷他小本經營,清末民初的時候,幾位留學法國的學生在巴黎開了一家豆腐公司,他們把賣豆腐賺下的錢交了學費,付了房錢飯錢,結算下來還有剩餘呢。


「漉鼓以為汁」


  咱們走進菜館,看到每張桌子上放著兩把小瓦壺,紅的一把盛醋,白的一把盛醬油。吃客們如果嫌菜的味兒大淡,可以加一點醬油——醬油的味道又鹹又鮮。為什麼會那樣鮮呢?因為醬油是用大豆製成的。

  醬油是從醬裡搾出來的汁。醬園裡制醬,和咱們家裡制醬的情形相仿。每逢春夏之交下著梅雨的天氣,正是醬園的作坊最忙的時節。老師傅們把大豆用水浸胖了,放在大甑子裡蒸熟了,跟等量的麵粉拌和,分攤在一個個的竹匾裡。趁沒有冷透的時候,他們把那些竹匾放進一間既不通風,又不見陽光的房間。房間裡四壁都是木架子,竹匾就一個疊一個地放在木架子上。約莫半個月後,大豆跟麵粉上長滿了五顏六色的霉,才把那些竹匾取出來。如果長的霉是黃色的,老師傅們認為運氣很好,做成的醬味道更香更鮮。

  把發霉的大豆和麵粉放在露天的大瓦缸裡,加上鹽水。有太陽的日子,揭開缸蓋盡讓太陽曬,每隔幾天用棒攪和一下。隔了半年一年,甚至兩年,大瓦缸裡的大豆和麵粉成為深褐色的醬了。醬的味道極鮮,常用來做菜。搾出來的汁——醬油,就是最好的調味品。

  為什麼醬的味道比大豆更鮮呢?原來霉長在大豆上,使大豆的蛋白質分解成了很鮮的氨基酸。這種分解的作用,跟大豆在咱們肚子裡的消化作用相同,所以醬和醬油不但味道鮮美,還很滋養。

  還有兩種利用霉做成的豆製品,豆豉和豆腐乳,也是又可口又滋養的食品。

  曹植的《七步詩》說,「煮豆持作羹,漉鼓以為汁」,有人說他就是詠的制醬油。孔夫子喜歡吃醬,這是古書上有記載的,如果沒有醬,他連飯也吃不下。可見制醬和制醬油都是很古老的方法。大豆是我國真正的土產,不像棉花來自印度,甘蔗來自南洋。大豆的種植方法和用大豆制各種食品的方法,地地道道是我國的「國粹」,跟指南針、造紙、印刷術、火藥一樣,同樣地值得讚揚。不知道提倡保存國粹的先生們可曾注意到他們天天要吃的大豆。

  按說,凡是國粹,單靠保存是不夠的,還該求其改進,求其發展。就說醬油吧,到如今已變成日本的國粹了。西洋人只知道醬油是日本人制的。抗戰以前,我國有很多留學生去日本學制醬油。

  日本人制醬油最早是到咱們中國來學的,他們把老方法改良了。他們把於淨、明亮、通風的房間,代替了又黑又悶的房間。他們把房間裡的溫度濕度調節得很好,可以一年四季不間斷地進行製造。他們把黃霉種在大豆和麵粉上,只消3天,黃色的霉就長滿了。他們把大瓦缸放在溫室裡,使醬成熟得比讓太陽曬快。用句時新的話來說,就是什麼都科學化了。這種科學化的醬油廠非常清潔,製造出來的醬油比用老方法製造的更香更鮮。所以在戰前,日本醬油行銷西洋各國和我國沿海各地。至於原料,他們用的還不都是咱們東北的大豆。


豆油、豆餅


  豆乳、豆腐、醬、醬油,所利用的主要是大豆的蛋白質。咱們不要忘記,大豆還含有20%上下的脂肪呢。這就是說,每100克大豆中就有20克是脂肪。大豆的脂肪通常叫做豆油。

  先把壓碎了的大豆放在甑子裡蒸熟,再用布包裹了壓搾,就搾出油來了。舊式的油坊把一包包大豆放在大木槽裡,在槽的一端用木槌打進尖劈形的木楔去,油就從槽的另一端流出來了。新式搾油廠用螺旋壓搾機或是水壓機。這兩種機器在物理課上都要講到,你一定很熟悉。

  咱們中國人常吃的油是豆油、菜油、麻油,而以吃豆油的人為最多。一般說來,植物的脂肪比動物的容易消化,容易吸收。

  豆油也是我國出口的大宗,外國人把豆油買了去,用來製造油漆、印刷油墨、油布、雨衣等等。

  布包裹著的大豆搾去了油,就成了豆餅。豆餅像木頭一樣堅硬,厚約10厘米,直徑六七十厘米。通常用豆餅來餵豬和肥田,那實在把豆餅糟蹋了。因為在豆餅裡,大豆中優良的蛋白質還原封未動,還可以用來做豆腐,制醬油。以前日本人每年從咱們東北買去的豆餅,值一千幾百萬海關兩。「九一八」以後,日本人就不用為買豆餅再花那麼多的錢了。


豆芽的奇跡


  豆油裡含著少量的維生素D。因此,吃豆油可以幫助咱們的骨骼和牙齒長堅固;只是含量太少,不及魚肝油那麼見效。

  還有咱們缺少不得的維生素C,在豆芽中含得非常之多。大豆中原來不含維生素C,但是在發芽的時候,維生素C就自然而然地生成了。

  維生素C通常含在水果和蔬菜中。我國的大部分地方,卻半年以上不能栽蔬菜。吃水果,在我國算是件奢侈的事兒,大多數人從來沒有嘗過水果的味兒。

  食物中缺少了維生素C,咱們的血就會敗壞,齒齦就會出血。幸虧我國各處的人都吃豆芽,豆芽維持了我國人民大眾的健康。


馬爾薩斯人口論


  19世紀初,英國有個馬爾薩斯寫了一本《人口論》,書上有這樣一段駭人聽聞的話:「人口是隨時間的推移,以等比級數增加的,而糧食只以等差級數增加。人口的增加比糧食快,到後來,糧食一定會供不應求。」

  馬爾薩斯的原意,可能為了提醒人們得控制人口的增長。沒想到他的話成了侵略國家的口實,「我們的人口愈來愈多,3個小島容不下了,不得不到大陸上去找吃的,找用的」。日本侵略咱們中國,就用這樣的話來作辯護。

  有一位生物學家打了一下算盤,他說:「糧食的供應既然愈來愈緊張,咱們吃動物的肉太不上算了。要豬長1千克肉,得餵它4千克糧食。咱們還不如直接吃糧食,至少可以減少一點兒缺乏糧食的威脅。」

  那麼哪一種糧食可以代替肉類呢?前面不是說過了嗎,第一就推大豆。大豆和肉類一樣滋養。並且,栽種大豆不必施肥,又省事,又省錢。

  你把大豆連根拔起來看過沒有?大豆的根上長著一顆顆細小的瘤子。這些瘤子會製造肥料,不斷地供給大豆,使大豆長得很茂盛。所製造的肥料,大豆還用不完,有好些留在土裡。收了大豆之後,就在那塊地裡播種小麥、高粱或玉米,都會得到很好的收成。


從生物共生得到的啟示


  大豆根上怎麼會長小瘤的呢?咱們從小瘤切下薄薄的一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就可以看到小瘤中有無數個「丫」字形的細菌。土壤中這種細菌很多,它最愛生長在豆類的根上。豆類的根一遇著這種細菌,就長起瘤來把它包住,好像特地造起新房子,歡迎客人來住。客人也真講交情,它們很安分地在豆根上繁殖,隨時付出應付的房錢——肥料。

  細菌在豆根上找到了住處,大豆從根瘤裡得到了肥料,兩種生物像這樣互相有利地生活在一起,在生物學上叫做共生。咱們人類雖然知道生物共生的利益,但是自己還沒有過過這樣的生活。少數強暴者為了自己過得更好,還要欺凌別的民族,掠奪別的民族。

  後來三個國際強盜——德、意、日,都得到了應得的懲罰。咱們相信將來總有一天,世界各民族會像生物共生一樣,互相扶持,互通有無,共同過快樂的富足的日子。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