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百科書籍>>中國科普佳作精選>>夏樹芳>>地質旅行

雲台書屋

第六章 變質岩區的地質旅行

一、泰山的啟示


  泰山,五嶽之首。古跡名勝,久聞天下。每當列車途經泰安,旅客們總是憑窗遠眺,以傾慕崇敬的心情注視著一座座黝黑而雄偉的峰巒。中外旅遊者認為有機會登泰山、上南天門,一覽齊魯壯觀乃平生快事。

  五台山,譽稱北嶽,為我國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古剎名園,比比皆是;青峰翠巒,逶迤不絕。欲朝山進香的善男信女們固然希望到此頂禮膜拜以如願,就是一般遊客,又何嘗不思慕此間的高峰絕境而登臨尋幽呢!

  說來也巧,從地質學角度看,這「兩岳」都是由變質岩系構成的山勢。早在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就吸引了一些外國地質學家,他們懷著獵奇的心情,在遊山玩水中登跋泰山、五台山等地考察地質,他們在這些地質構造複雜、岩石性質多變的地層間發現了這「兩岳」原是中國最古老的地層所在地,或者說,是我國大陸的核心部分,屬於地球歷史早期的大古代和元古代的產物。從此以後,要研究變質岩的岩石學家、要研究地質發展史的地層學家、要研究變質岩系中特殊地質構造的構造地質學家們,都紛紛登上泰山和五台山,發掘研究課題,開闢研究領域,提出地質上的許多新發現或新見解,豐富了地質學的內容。一直到今天,這「兩岳」仍然是研究變質岩地質的理想之地,每年吸引不少自教授專家至青年學生們絡繹不絕地來「朝覲」。其中也就包括了懷著不同目的的地質旅行者在內,可見在變質岩地區的地質考察也是地質旅行的重要內容之一。


二、變質岩的基本概念


  既然變質岩是指沉積岩、火成岩或已變質過的岩石經過變質作用而來的岩石,那麼,什麼叫「變質作用」呢?這是由於地球內部的高溫、高壓,在新的物理和化學條件下會使岩石中的礦物成分和結構、構造等方面改造和轉變。或者說,地球的內力使岩石改造並發生變化,稱為變質作用。這種變質作用的具體特點,主要是通過岩石中所含礦物的變化,比如重新結晶、物質成分的遷移或重新組合,結構和構造的變化等等而表現出來。因此,凡經過變質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就稱為變質岩。至於另一種由於岩石暴露地表,發生風化作用,使岩石中的某些礦物發生變化(包括成分的改變),這類岩石不能稱為變質岩。

  正因為變質岩的主要原巖來自沉積岩和火成岩兩大類,因此變質岩也就劃分為兩大類型,由沉積岩經變質作用而形成的變質岩稱為副變質岩;而由火成岩經變質作用而形成的變質岩稱為正變質岩。

  怎樣認識變質岩?

  首先要從岩石的礦物成分中認識有無變質礦物的存在,常見的變質礦物(若干則通過顯微鏡鑒定)有以下幾種:

  1富鋁礦物:剛玉。

  2富含鋁的硅酸鹽礦物:紅柱石、藍晶石、硅線石、葉蠟石、十字石、硬綠泥石、硬玉。

  3鹼質或鈣質鋁硅酸鹽礦物:濁沸石、方柱石、鈉雲母、絹雲母。

  4鈣鋁質硅酸鹽礦物:簾石類、符山石、葡萄石、硬柱石等。

  5含鋁的鐵鎂質硅酸鹽和鐵鎂質鋁硅酸鹽礦物:鋁石榴石、綠泥石、藍閃石等。

  6鐵鎂質硅酸鹽礦物:滑石、蛇紋石、硅鎂石等。

  7鈣鎂質和鈣質硅酸鹽礦物:透閃石、陽起石、硅灰石等。

  8碳質礦物:石墨。

  必須說明,上述各種礦物主要是存在於變質岩中,但沉積岩與火成岩中也可能存在,只是存在於變質岩中的這些礦物,有如下特點:1數量顯著增加;2廣泛地發育成纖維狀、鱗片狀、長柱狀、針狀等,並有規律地作定向排列;3變質岩中所含的石英和長石有些具有較為發育的裂紋,而沉積岩或火成岩中的石英和長石無此種現象。

  其次,要從變質岩的結構和構造去認識,也就是觀察變質岩組分的形狀、大小和其相互關係,以及它們在空間排列和分佈上所反映的岩石構成方式,著重於礦物個體在方向和分佈上的特徵。

  變質岩的結構基本上有4種情況:

  1破碎結構:當原巖在定向壓力作用下,持續到超過彈性極限時,使礦物發生彎曲、變形。如壓力再增加,超過其強度極限,則發生破裂。根據其破碎程度,從顆粒裂碎到粉末均有,不過太小的粉粒,肉眼是無法辨認了。

  2變晶結構:在高溫、高壓之下,礦物發生重新結晶,其表現的特點是:晶體不完整或嚴重變形。

  3殘餘結構:重結晶作用不完全時,可以保留部分原巖的結構。

  4交代結構:原巖中的礦物被新礦物取代。

  不過,在以上四種變質結構中,前兩種可以肉眼觀察;後兩種多在顯微鏡下觀察,不宜野外運用。

  至於變質岩的構造,就其重要意義來說,是野外識別變質岩的關鍵手段之一,或者說,是認識變質岩的重要標誌,野外工作時,務必熟練掌握。其基本特徵與類型有以下幾種:

  1變余構造:原巖雖經變質,但仍有一部分未受「變質」,保存原巖的構造特點。例如熔岩中的氣孔構造、流紋構造;沉積岩中的層理構造、波痕構造等。

  2變質構造:岩石經過變質作用以後而生成的特殊構造。這是識別變質岩最重要、最常見的一種構造,有以下幾類:

  A.斑點狀構造:受變質的岩石中,由於某些成分的局部聚集,產生2毫米左右大小的斑點。這些成分有碳質、硅質、鐵質或某些變質礦物(如紅柱石、堇青石等)。如果變質程度增高,則此類斑點經重結晶而變成斑晶,若其形體增大時,可在岩石中形成瘤狀構造。B.板狀構造:岩石在經受變質時,由於應力作用,出現一組平行的裂開面,使整塊岩石如木板覆疊。每個裂開面上,平整光滑,如板岩所見(圖6.1)。C.千枚狀構造:岩石內的礦物發生重結晶作用,一方面可見這些礦物具有定向排列,另一方面又使整塊岩石呈現出薄片狀構造,在片理面上,平整光滑並發出絲絹狀的光澤。有時,在千枚狀構造的岩石上可見小型的撓曲或褶皺現象。一般來說,千枚狀構造比板狀構造的變質程度要深一些,如千枚巖(圖6.2)。D.片狀構造:岩石內的礦物具有明顯的變質晶體,形成鱗片狀、柱狀,並作定向排列和分佈,沿片理面劈削成薄板狀特徵。其變質程度又較千枚巖深一步,如片巖(圖6.3)。E.片麻狀構造:岩石具有顯晶質的變晶結構,以粒狀變晶礦物為主,間以鱗片狀、柱狀的變晶礦物,作斷斷續續的定向排列和分佈,故在塊體的標本上可見片理特點,它往往是由侵入巖變質而來。最典型的就是片麻巖(圖6.4)。F.條帶狀構造:岩石由不同礦物,不同結構,或其他不同部分的成分形成條帶狀分佈,如暗色礦物形成的條帶狀大理巖(圖6.5)、條帶狀的磁鐵石英巖等。

  在上述構造中,特別是板狀、千枚狀、片狀、片麻狀這幾種外貌特徵是變質岩中最多、野外也最容易識別的構造。總之,變質岩的構造是認識變質岩的最重要標誌。


三、最常見的幾種變質岩


  各種變質岩的存在條件,幾乎跟它們的變質作用的類型有密切關係,換句話說,如果在野外工作時,能識別出變質作用的類型,那麼也就大體上能估計出其中有哪些具體的變質岩的種類了。

  何謂變質作用的類型?主要是根據地質成因和變質作用的因素來考慮變質作用的格局,實際上,也包括了變質作用的規模。其類型大體上劃分為四種,都是野外常遇到的。

  1接觸變質作用。這是由岩漿沿地殼的裂縫上升,停留在某個部位上,侵入到圍巖之中,因為高溫,發生熱力變質作用,使圍巖在化學成分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出現重結晶作用和化學交代作用。例如中性岩漿入侵到石灰岩地層中,使原來石灰岩中的碳酸鈣熔融,發生重結晶作用,晶體變粗,顏色變白(或因其他礦物成分出現斑條),而形成大理巖。從石灰岩變為大理巖,化學成分沒有變,而方解石的晶形發生變化,這就是接觸變質作用最普通的例子,又如頁岩變成角巖,也是接觸變質造成的。它的分佈範圍局部,附近一定有侵入體。

  2動力變質作用。這是由於地殼構造運動所引起的、使局部地帶的岩石發生變質。特別是在斷層帶上經常可見此種變質作用。此類受變質的岩石主要是因為在強大的、定向的壓力之下而造成的,所以產生的變質岩石也就破碎不堪,以破碎的程度而言,就有破碎角礫岩、碎裂巖、糜稜巖等等。好在這些岩石的原巖容易識別,故在岩石命名時就按原巖名稱而定,如稱為花崗破裂巖、破碎斑岩等。

  3區域變質作用。分佈面積很大,變質的因素多而且複雜,幾乎所有的變質因素——溫度、壓力、化學活動性的流體等都參加了。凡寒武紀以前的古老地層出露的大面積變質岩及寒武紀以後「造山帶」內所見到的變質岩分佈區,均可歸於區域變質作用類型。例如本章開頭提到的泰山及五台山所見的變質岩,均為區域變質作用所產生。就岩石而言,包括板岩、千枚巖、片巖、大理巖與片麻巖等。

  4混合巖化作用。這是在區域變質的基礎上,地殼內部的熱流繼續升高,於是在某些局部地段,熔融漿發生滲透、交代或貫入於變質岩系之中,形成一種深度變質的混合巖,是為混合巖化作用。也就是說,在區域變質作用所產生的千枚巖、片巖等,由於熔融漿的滲透貫入而成混合巖。

  此外,尚有不大常見的氣體化水熱變質作用,復變質作用。

  其實,對於野外地質旅行者來說,最常見的變質作用還是接觸變質和區域變質兩大類,其次是混合巖化作用。因此,熟悉變質岩的名稱,也就圍繞這些變質作用有關的變質岩就足夠了,茲簡述如下。

  板岩:具板狀構造的變質岩,由黏土巖類、黏土質粉砂岩和中酸性凝灰巖變質而來。屬於區域變質作用中的輕度變質的岩石。

  千枚巖:具有千枚狀構造的變質岩,原巖類型與板岩相似,在其片理面上閃耀著強烈的絲絹光澤,並往往有變質斑晶出現。

  片巖:片理構造十分發育,原巖已全部重新結晶,由片狀、柱狀、粒狀礦物組成,具鱗片、纖維、斑狀變晶結構,常見的礦物有雲母、綠泥石、滑石、角閃石、陽起石等。粒狀礦物以石英為主,長石次之。片巖是區域變質岩系中最多的一類變質岩。

  片巖的種類頗多,其命名則根據所含的變質礦物和片狀礦物的顯著份量而定,例如雲母片巖、滑石片巖、角閃石片巖等等,另外,常用綠色片巖之名,系由中性和基性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巖等變質而來。

  片麻巖:具片麻狀或條帶狀構造的變質岩。原巖不一定全是岩漿巖類,有黏土巖、粉砂岩、砂岩和酸性、中性的岩漿巖。具粗粒的鱗片狀變晶結構。其礦物成分主要由長石、石英和黑雲母、角閃石組成;次要的礦物成分則視原巖的化學成分而定,如紅柱石、藍晶石、陽起石、堇青石等等。

  片麻巖的進一步命名,根據礦物成分,如花崗片麻巖、黑雲母片麻巖。

  片麻巖是區域變質作用中頗為常見的變質岩。

  角閃巖:主要由斜長石和角閃石組成的變質岩。其原巖是基性火成岩和富鐵白雲質泥巖。具粒狀變晶結構,塊狀微顯片理構造。

  麻粒巖:是一種顆粒較粗、變質程度較深的岩石,基本上由淺色的石英、斜長石、鐵鋁榴石、輝石等礦物組成,無雲母、角閃石。具粒狀變晶結構,塊狀或條帶狀構造。

  石英巖:幾乎整個岩石均由石英組成,淺色、粒狀。一般作塊狀構造,粒狀變晶結構。它是由較純的砂岩或硅質岩類經區域變質作用,重新結晶而形成。

  有時,有人將沉積岩中由較純淨的石英顆粒組成的岩石也稱石英巖,與變質岩類的石英巖混淆不清,雖然就化學成分或礦物成分來看,兩者很難分開,但變質岩類的結構要緻密些,稱石英巖;而沉積成因者,顆粒清晰,緻密程度稍差,故為了區別起見,稱之為石英砂岩。

  大理巖:碳酸鹽岩石經重結晶作用變質而成,具粒狀變晶結構。塊狀或條帶狀構造,由於它的原岩石灰巖含有少量的鐵、鎂、鋁、硅等雜質,因而在不同條件下,形成不同特徵的變質礦物,出現蛇紋石、綠簾石、符山石、橄欖石等,於是在潔白的質地上,襯托出幽雅柔和的色彩,構成天然的圖案花紋,給人們想像出一幅又一幅詩情畫意的圖卷,文人墨客在它們的加工石面上取出許多逗人喜愛的景名——瀟湘夜雨、千峰夕照、平沙落雁等等。因而大理石就成為高級的建築石材,或成為高級傢具的裝飾性鑲嵌材料。而潔白的細粒狀的大理石,俗稱漢白玉,也是工藝雕刻或富麗堂皇的建築材料。

  大理巖見於區域變質的巖系中,也有不少見於侵入體與石灰岩的接觸變質帶中。

  角巖:這是一類由泥質岩(以黏土礦物為主的頁岩之類)在侵入體附近由接觸變質作用而產生的變質岩。顏色呈深暗或灰色,硬度比原巖顯著增加,故多有將角巖製成硯或其他工藝品,如在蘇州靈巖山、寒山寺等旅遊區出售的硯石,即利用產於靈巖山花崗岩體附近的角巖所制。

  混合巖:由混合巖化作用形成的變質岩,其基本組成物質是由基體和脈體兩部分組成。所謂基體,是指混合巖形成過程中殘留的變質岩,如片麻巖、片巖等,具變晶結構、塊狀構造,顏色較深;所謂脈體,是指混合巖形成過程中新生的脈狀礦物(或脈巖),貫穿其中,通常由花崗質、細晶巖或石英脈等構成,顏色比較淺淡。

  混合巖具明顯的條帶狀構造,並普遍可見交代現象,以此與區域變質作用形成的變質岩區別開來,但它是在區域變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混合巖由於混合巖化的程度不同,形成不同構造特點的混合巖,如網狀混合巖、條帶狀混合巖、眼球狀混合巖等等。


四、怎樣在變質岩區開展工作


  在認識變質作用的基礎上,掌握了能夠鑒定變質岩名稱的方法以後,當我們在旅行路線上遇到變質岩時,就可以進一步做些變質岩的初步調查或研究工作了。現就不同的變質區如何開展工作問題,簡述如下:

  (1)熱接觸變質岩區的工作。

  熱接觸變質岩區也就是侵入體與圍巖相接的地帶。

  在這裡,首先要穿越接觸帶的剖面,也就是決定一條從侵入體到未變質圍巖之間的路線,觀察侵入體的岩石名稱及其巖性;觀察圍巖受侵入體的接觸變質的影響——出現何類變質岩,其巖性特點,變質礦物,有否成礦的條件和可能,接觸帶上有無斷裂之類的構造控制?未變質岩石的名稱及其巖性,圍巖屬於哪個地質時代?侵入體屬於哪個地質時代?等等。

  把這許多必須瞭解的內容,作沿途記錄,作剖面示意圖,採集有代表性的標本以及攝影或素描。

  如果交通、人力、物力、時間條件允許的話,可作再詳細一些的觀察,諸如追索接觸帶在面上分佈的範圍,觀察蝕變暈圈的發育情況。

  再進一步,還可根據變質礦物的組合關係,劃分出蝕變的相帶——即內帶、中帶、外帶。同時還可研究熱變質岩石與原巖性質的關係,甚至注意多期變質的疊加作用,不同變質帶上所賦存的礦產關係。

  (2)區域變質區的工作。

  由於區域變質作用而產生的變質岩分佈面積廣闊,岩石情況亦特別複雜,而且其間的褶皺、斷裂等構造又十分發育,因此,在這裡工作的難度也較大。

  首先,當我們根據地層走向選擇剖麵線以後,在旅途行進中,要像研究沉積岩層那樣,注意各變質岩層的上下層序關係,即排除由於褶皺或斷層的干擾,恢復其原來的正常層位。當然,這項工作往往不是穿越一條剖面就能「一次性」成功的,而要多幾條剖面相互比較才能接近正確。

  

  其次,在觀察剖面過程中,要恢復原巖的性質——是沉積岩還是火成岩。如果確定為沉積岩,再進一步判斷其原巖的名稱,並運用研究沉積岩的辦法,研究它們的沉積旋回、沉積建造的特徵。注意地層間的不整合、假整合等有助於劃分層序的接觸關係。努力搜尋其中淺變質岩系(例如板岩)裡的化石痕跡,一旦若有發現,並能確定其鑒定價值,便能牽動全局,整個變質岩系的時代及各套岩層的層序也許能迎刃而解。例如筆者等在本世紀60年代初期在江西南部「龍山群」(前泥盆紀的地層)變質岩系地區工作時,一個多月過去了,還沒有搞清楚它們的層序關係。後來,有位學生在一處淺變質的板岩中找到一些筆石碎片,帶隊的教師很受啟發,認為這是揭開此間變質岩系時代之謎的重要線索,於是專門組織隊伍,就在出現筆石碎片的上下層地段,分段包干,著力搜尋。通過「順籐摸瓜」的辦法,終於在這裡的幾個岩層中找到了保存相當完整而精美的筆石(圖6.7),經鑒定,屬於早奧陶世的種類,從而結合巖性、層位的接觸關係,大致確定了自寒武紀至奧陶紀的各個大的層位。後來,又接連在寒武系下部的板岩中發現了海綿骨針化石(圖6.8),從而又劃分出震旦系地層。這樣,幾十年來,一直把厚達幾千米甚至上萬米的前泥盆紀變質岩系「龍山群」地層,分解為震旦紀、寒武紀、奧陶紀三個系,進而在各系內再分出若干組。

  在分層基礎上,結合巖性、巖相及沉積旋回的研究,初步摸清了早古生代時期此間原為「地槽區」。進而又證實了此間的花崗岩分屬於兩個不同時期形成的:一是志留紀晚期的「加裡東花崗岩」;一是中生代的「燕山花崗岩」,而且此間的大量金屬礦產與「燕山花崗岩」的入侵活動有關。

  在研究區域變質岩系的時候,還可注意各類變質岩系的空間分佈規律及其相互關係,注意不同岩石和礦物組合的關係,總之,注意變質程度和變質作用問題,並聯繫找礦標誌和成礦規律。

  (3)混合巖化區的工作。

  首先要注意混合巖的基體和脈巖的特點,形態特徵,交代作用等。注意混合巖化的強度帶及其與區域構造(斷裂帶和褶皺帶)作用的關係,甚至可以瞭解混合巖化的期次問題。

  一般而言,混合巖化區的觀察工作並非單獨進行的,它是在研究區域變質岩區內的附帶工作,因此,諸如礦產之類的問題,也都跟研究區域變質岩同樣地進行了。


五、變質岩中的礦產


  變質岩中的礦產,主要見於接觸變質和區域變質兩大類型中。

  就接觸變質而言,矽卡巖型的礦產最多,這是因為以碳酸鈣為主要成分的石灰岩跟侵入體(特別是中性岩漿侵入)接觸時,最容易發生化學交代作用,形成礦產。最常見的是銅、鉛、鋅等硫化礦床(如黃銅礦、閃鋅礦、方鉛礦)及剛玉等。硫化礦中多數還含有銀礦及其他稀有元素礦產。

  作為矽卡巖型礦床的伴生副礦物,最常見的有石榴子石、透輝石、透閃石、綠簾石、陽起石、矽灰石等,亦可算是找尋此類礦產的標誌礦物。大理石也是此種變質礦產類型的特色。

  至於區域變質岩系中的礦產,多存在於太古代及元古代的變質岩系之中,其中有規模巨大的鐵礦以及石墨、磷、硼等礦產,部分地區尚有剛玉、石棉、矽線石、大理石等。

  這裡,特別提一下鐵礦。這是距今20多億年前變質岩系中的最引人注目的礦產,凡美國、加拿大、蘇聯(即前蘇聯)、澳大利亞、印度、南非以及我國鞍山地區等蘊藏的數以億噸計的鐵礦床均屬此類。據估計,此類鐵礦床佔全世界鐵礦總儲量的80%以上,可見其重要性了。

  為什麼有這麼多的鐵礦埋藏在這些古老的(圖6.9)變質岩系地層中呢?原來,當時出現一種微生物——鐵細菌,成為造鐵的「功臣」,它是一種需要氧氣,但不要很多氧氣的菌類生物。據研究,距今32億∼34億年前的大氣中尚缺乏氧氣,僅由二氧化碳、甲烷、氫氣等組成,具有高度的還原性。到了距今32億∼27億年前形成的地層中,我們發現了藍綠藻,說明它們能夠攝取還原性大氣層裡的二氧化碳,通過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放出遊離氧,使大氣層中逐漸增加了氧氣,於是產生了鐵細菌。它能把溶解於水中的氫氧化亞鐵氧化成不溶於水的三氧化二鐵,沉積於水中。其過程可用化學反應式表示之:

  

  鐵細菌分泌出不溶性鐵質、硅質,在體外構成一層比自身大幾倍甚至幾十倍的「鐵質皮鞘」,後者脫落以後,就沉積成鐵礦。

  水中的可溶性鐵質,來源於遠古時代火成岩的風化產物,在濕熱氣候條件下,這些可溶性鐵質往往呈膠體狀態,從陸地帶到淺海裡,生活在那裡的鐵細菌也就在海洋裡造鐵了。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