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百科書籍>>中國科普佳作精選>>方宗熙>>古猿怎樣變成人

雲台書屋

一、生命進行曲
  

古老的魚


  魚的種類很多,大多數歷史不長,只有幾十萬年或者幾百萬年。但是也有例外。
  1938年12月的一天,印度洋裡有條漁船,在靠近非洲東海岸的較深的海裡,捕到一條奇怪的魚。
  漁人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奇怪的魚,它大約1米半長,長得倒不難看,全身鋼青色,眼睛深藍色。最特別的是它身子下面的鰭很大,有點像腿。
  這條魚離了水,只活了4個來小時。船長覺得這的確是一條特別的魚,在科學上或許有什麼研究的價值。所以船一靠岸,他就給那兒博物院的管理員拉蒂曼去了一封信。可是那個季節,非洲正熱不可耐,這條肥魚已經開始腐爛了。
  拉蒂曼看了這條魚,也認為這是一種新奇的玩意兒,應當好好保存下來,給科學家去觀察,去研究。她請了一位專門做標本的人,把這條怪魚的皮剝了下來,塞進些草,做成一個標本。她想,這條怪魚一定是個新發現的種類,因此用自己的名字來稱呼這條魚,叫它做「拉蒂曼魚」。現在通常叫做矛尾魚。
  但是真糟糕,當時沒有一個人知道這條怪魚的重要性。要是知道的話,一定會想法子把它身上的每一個部分都保存下來。可是結果呢,只留下一張皮,一個頭顱,還有幾塊零碎的骨頭。
  這條新奇的魚,實際上是人們所捕到的一種很古老的魚。說它「古老」,並不因為它已經活了20年,50年,或者100年了;而是說,它幾乎和3億年以前生活的一種魚一模一樣。
  不久以前,人們在那個海區的深水裡,又捕到了幾條相似的怪魚,進一步肯定了先前的發現。
  矛尾魚有什麼特點呢?
  最引人注意的特點是,它跟遠古時代的總鰭魚一樣,長著獨特的胸鰭和腹鰭。這些鰭的內部骨骼,跟青蛙等兩棲動物的四肢骨骼很相似。此外,它還有能呼吸的鰾。
  古生物學告訴我們,總鰭魚是一類古老的魚,是兩棲類的祖先。它們在發展中分為兩支:一支登陸生活,演變成兩棲類,例如青蛙;一支留在海洋,也逐漸演變,大部分種類絕滅了,矛尾魚就是這一支的一個代表。
  在很久很久以前,氣候溫暖潮濕,樹木蔥鬱茂盛。在一望無際的沼澤地帶,生活著很多種類的總鰭魚。就在那個時候,有一部分總鰭魚爬上了陸地,成為兩棲類的祖先,發展成為陸上的脊椎動物。
  後來,地球上起了很大的變動,山崩地裂,氣候變得乾燥而寒冷。河流和池塘開始乾涸,許多淡水魚都死絕了。人們猜想,總鰭魚也在那個時候絕滅了。所以,1938年發現拉蒂曼魚,看見居然還有活的總鰭魚存在,就好像在青島附近遇見了活的恐龍——青島龍一樣令人驚奇。
   

萬物皆變


  恐龍是另一類脊椎動物,現在已經絕跡了。遍身長毛的犀牛和牙齒像劍一樣的老虎,這些哺乳動物也已經絕跡了。在動物園裡,你也找不著一隻活的古象,新的動物已經代替它們興盛起來了。照科學的說法,就是在生命變化的進程中產生了新種的生物,簡稱新種。這就是生物進化,也就是生物界的推陳出新。
  在自然界裡,每一件東西都在繼續不斷地變化。有些變化是我們能親眼看到的,例如冰融化為水,水蒸發為蒸汽;蘋果花長成蘋果;雞蛋孵化出雛雞,又長成羽毛豐滿的雞。你還可以看到你自己身體的變化,從嬰兒到幼兒,到兒童,如今已經成為少年了。
  只要向周圍看看,你還能看出許多別的變化。
  地球不管哪一方面也都在變。你也許觀察過山坡上的小路。每年雨水沖走了一些面上的泥土,漸漸成了一條溝。千百萬年的風吹雨打,能將高山削低,成為小坡。
  就是氣候也不是不變的。有些地方的冬天慢慢地變得暖和了。據科學家研究,300萬年以來,北京地區和北半球的許多地區發生過4次冰期。在冰期中,到處是冰天雪地,好不寒冷。
  在一年之中,植物和動物的變化是很大的,只因為我們已經熟悉了,很少留意它們。農民在春天下的種子,到了夏天便成了我們吃的蔬菜。一條蠶作繭自縛,過了兩個來星期,從繭裡鑽出來,已經長成一隻蛾了。4月裡還是個灰色的蝌蚪,拖著一條長尾巴,並沒有腿;到了7月,它便變成4條腿的青蛙,後腿堅強有力,尾巴卻沒有了。
  然而,植物和動物有許多變化,是我們覺察不到的。有些科學家就在調查研究這些變化和變化的原因,並且把這些變化的故事講給我們聽。
   

微細到看不見


  衣服穿久了,會越來越薄。你的皮膚,你的舌頭,你的胃,還有你身體上的其他器官,跟衣服一樣也不斷地在消耗,然而並沒有明顯的變化。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你的身體是由幾萬萬萬萬個細胞構成的。這些細胞大部分跟衣服上的纖維一樣,也要被消耗掉。可是動物身體的變化另有特點:老的細胞消耗了,就有新的細胞產生出來。在一生中,你每1秒鐘有1000萬個紅血球破壞掉,同時又有1000萬個新的紅血球替代了它們。
  除非用顯微鏡,你決不能看到一個老的細胞消耗掉,也不能看到一個新的細胞成長起來。在人的身體裡,最大的細胞要數卵細胞,它的直徑也不過是1厘米的15□,單憑眼睛也很難看清楚它。
  有些變化又是如此之小,即使用最好的顯微鏡也看不出。可是科學家從變化的結果來推測,可以知道確實是有這些變化的。正和你看到有一個球投進籃裡,雖然沒有看見投球的人,也知道一定有人在投這個球。科學家知道,我們細胞裡的物質是處在一種繼續不斷的變化過程中,這種過程就叫做「新陳代謝」,意思就是推陳出新。我們身體的生活物質一直處在消耗和破壞之中,同時也處在建造和新生之中,這是生命過程中的對立統一。
   

緩慢到看不出


  有些變化進行得極其緩慢,以至於我們在短時間內完全看不出。物種的變化就是這樣。可是觀察古生物的材料,科學家還是能推測出一定發生過什麼變化。
  現在生活在世界上的,差不多有150萬種不同的植物和動物。這些物種各不相同。假如拿它們現在拍的照片和50年前同一種植物或動物的照片相比,你看不出有什麼不同。從秦始皇墓地挖掘出來的2000多年前的陶馬,和現在的馬沒有什麼兩樣(圖2-1-1)。而我們現在的麥種,也在上千年前的墳墓中發現過。幾千年來,麥子還是麥子,馬也還是馬。  


  
  圖2-1-1

  如果把年代拉得更遠更遠,遠到幾億年前,那麼現在的植物和動物像它們祖先的就非常少,除了拉蒂曼魚之類。在這漫長的年代裡,大多數物種都經過了很大變化,很難看出它們和祖先有什麼相像的地方。請看圖2-1-2,你就可以看出原始的馬和現代的馬相比,它們的差異是多麼驚人,特別是腳趾骨的變化。
  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每一個物種,都是由某一個另外的物種傳下來的。它的祖先是一個一個變化過來的。這些變化非常緩慢,有的甚至要花幾百萬年的時間。從地球上出現單細胞生物起,直到出現人類,一共經過了至少33億年。
  如果把物種的演變過程拍成一部電影,取個名字叫《生命進行曲》,用每一分鐘來表現3000萬年之間的變化,那麼從最初的單細胞生物開始,一直看到現代人種出現,我們必須在電影院裡坐上1小時50分鐘。
  但是,這部《生命進行曲》還很不完全,前頭還缺了一大截。最初的單細胞生物並不是突然出現的。在它們之前,地球上早就有了有生命現象的微小物體,也就是自己能進行新陳代謝的蛋白體。現在認為,蛋白體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和核酸。
  我們知道,蛋白質是結構非常複雜的化合物,儘管這樣,科學家目前已經能夠用人工的方法來合成了。至於最初的蛋白質在自然界中是怎麼形成的?它們最初又怎樣和另一種複雜的化合物——核酸,結合成為蛋白體,表現出生命現象來的?這些有生命現象的蛋白體,最初又怎樣形成第一個單細胞生物的?這些問題現在還不大清楚,正是科學家目前研究和探討的重要課題。  


  
  圖2-1-2

  我們回到電影院裡來,看這部缺了上集的《生命進行曲》吧。開頭,我們看到的是單細胞生物,它們漸漸變得複雜起來,出現了各種不同的形狀,發展成為最簡單的植物和動物。這時候,這部電影已經演過了一半。接著,我們看到海洋裡出現了低等植物和低等動物,後來又出現了魚,有的魚爬上岸來。這時候,植物早就上了陸地。爬上岸的魚,有的變成了兩棲類動物,接著又出現了爬行類動物。最大的爬行類動物是恐龍,它們佔了大約5分鐘的時間,然後出現了哺乳類動物。早期猿人,要在電影結束之前的五六秒鐘才出現在銀幕上。等到現代的人出場,銀幕上立刻映出兩個大字:「再見!」   


  
  圖2-1-3

  這部電影告訴我們:現代所有的植物和動物無論怎樣不同,它們都是親戚,都傳自共同的祖先,都屬於一個家族系統。這樣從一個物種變到另一物種的緩慢演變,就是生物進化,簡稱進化。因而凡是生命,都有共同的物質基礎:生命是統一的。
   

家族系統


  你可以畫一張表,來表明你和兄弟姐妹、叔伯、姑姑、祖父、曾祖父等等之間的家屬關係。
              堂兄
             /
           叔叔\       哥哥
       /  /   堂妹    /
    曾祖父—祖父————————爸爸——你
              表姐
       \  \  /      \
           姑姑        妹妹
             \
              表弟
  科學家給各類生物也畫了一張家譜——物種體系表,來表明各種不同的植物和動物彼此間的血統關係。要把現在生活在世界上的150萬種動物植物都畫出來,這麼一張小紙當然容不下。我們只能截取一小部分(見圖2-1-4),來表現人類和他的最近的親屬——各種脊椎動物之間的關係。至於什麼叫「脊椎動物」,我們在後邊就要講到。
  正跟在你的家譜表上可以找到你和叔伯兄弟的共同祖先一樣,在物種的體系表上,你也可以找到不同物種的共同祖先。例如你從人和黑猩猩開始,向下找去,就會在古猿那兒得到會合點,古猿就是人和黑猩猩的祖先。這些古猿,大概生活在二三千萬年以前。我們怎麼會知道它們的存在呢?因為在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它們的骨骼。從這張表上,你可以看出人既不是來自黑猩猩,黑猩猩也不是來自人:人和黑猩猩都是從古猿這個共同祖先傳下來的。
  請注意:人和黑猩猩這兩個分枝,比人和猴子這兩個分枝更為接近。在分枝上,兩個物種越是接近,它們之間的親屬關係也更為密切。人和黑猩猩,比人和猴子的血統關係要近些。鳥類和爬行類,比魚類和靈長類的關係要近些。你自己不妨按著圖,去找找某些動物之間的親屬關係。
   

怎麼知道的


  前面說過,「進化」這種變化進行得如此緩慢,以至於我們一般很難觀察出來。我們怎麼知道這種變化的確在進行呢?鳥和魚很不相像,我們又根據什麼,說它們彼此有血統關係呢?
  一百多年前,人們大都還認為,不論哪一種植物和動物,都從開頭就是現在的樣子,都一成不變,它們之間也沒有什麼相互的血統關係。雖然有少數人提出過類似「進化」的設想,但是拿不出足夠的證據來說服別人。後來經過許多方面的科學研究、例如古生物的研究、生物地理分佈的研究、生物變異和遺傳的研究等等,人們才知道了生物進化的大體過程。
  第一個系統地發現和證明生物進化的人是達爾文。這位科學家是英國人,生在1809年2月12日。
   

「獵犬號」的航行


  在達爾文年輕的那個時代,中學裡還不教自然科學。達爾文喜歡在戶外採集植物,觀察動物,可是老師偏偏要他待在房子裡學作古詩。他最不喜歡這門功課,成績很壞,以致觸怒了父親。有一次父親罵他說:「你什麼事都不管,成天就知道打獵、玩狗、捉耗子,簡直玷辱了你自己和我們家的門庭。」
  父親決定叫達爾文當個醫生,把他送到醫學院去學醫。可是不久又證明年輕的達爾文對醫學也不感興趣。父親又想叫他成為一個牧師,把他送到劍橋大學學神學。可是他除了對打獵和博物學有興趣以外,其他的事務都不放在心上。博物學就是當時自然科學的總稱。
  達爾文畢業的時候,恰好有一條英國皇家的海洋調查船,叫做「獵犬號」,要出發環航世界,測定貿易路線,尋找殖民地。達爾文的一位老師倒比他父親更瞭解他一些,督促他去申請在「獵犬號」上當一名博物學者。「獵犬號」的船長有個特殊的見解,以為一個人的性格,是可以從鼻子的形狀判斷出來的。他說他看了達爾文的鼻子,就知道這個青年沒有多大的精力和決心來從事這次航行,不願意接受他。不過他最後還是勉強同意了,答應把自己的房倉讓出一部分來給達爾文住,但是不給薪水。到後來,他們倆成了要好的朋友,這位船長才承認他那關於鼻子的見解是完全不對的。  


  
  圖2-1-4

  「獵犬號」於1831年12月27日從英國啟帆出發,達爾文在這隻船上生活了將近5年之久,對尋找殖民地,他絲毫不感興趣。每航行到一個地方,他就盡量採集岩石、植物和動物的標本,還寫了許多筆記。他從世界各地搜集到的事實越多,就越相信自然界裡的事物不能用老觀念來說明。那個老觀念就是物種是上帝創造的,物種是不變的,各個物種互不關聯,彼此沒有血統關係。
   

什麼使達爾文驚訝


  「獵犬號」在南美洲西岸的加拉柏戈斯群島駛進駛出。在那裡,達爾文注意到一件特別而且重要的事情:這些島上的動植物雖然跟南美大陸上的都很相像,但是大多數屬於不同的物種。他看出一個島上長的鳥,和另一個島上長的鳥幾乎一樣,但是並不完全一樣:它們的毛色、叫聲、巢和卵等等,都有種種差異。在島上,他至少採集了23種不同的鳥,都是新種,沒有一種是在大陸上發現過的。島上的蝴蝶也和大陸上很相似,但是要小得多。
  他又看到只有在加拉柏戈斯才有的兩種巨大的龜,有的長得真大,要8個人才抬得動。他又發現當地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哪只龜是從哪一個島游來的。
  所有這些相似點與相異點,一定是有道理的。達爾文在他的日記裡這樣寫著:「這使我感到驚訝。」
  達爾文觀察得越多,就越感到驚訝,也就越認為其中的奧秘無法用物種不變的老觀念來說明,而只可能有另一種解答。
  怎樣解答呢?
  如果承認物種是可以變的,如果承認不同物種有共同的祖先,那麼它們的相似和相異便很容易明白了。達爾文認為:在某一個時候,島上的物種的祖先一定是從大陸上來的。後來經過了長期的變化,兩地的物種才逐漸地變得彼此不同了。
   

線索——更多的線索


  「獵犬號」回到英國,達爾文就開始寫他的《物種起源》第一稿。在以後的20年內,他一本一本地寫下去,全都是他自己和別人所發現關於生物世界的事實。這些事實都引出一個結論:所有不同種類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祖先傳下來的。
  這就是進化論。
  達爾文總結了當代的科學成就,在歷史上第一次使人們相信,進化論是對的。他所以成功的原因有兩個:第一,他搜集了大量的事實,將它們貫穿綜合起來,作出了一個惟一的結論:生物不是上帝創造的,不是不變的,而是可變的。第二,他不僅宣佈進化論是真理,而且還說明進化是怎樣在進行的。這就是我們就要談到的自然選擇學說。
  達爾文那部偉大的著作《物種起源》,於1859年出版,到現在已有140年了。人們又發現了一些新的有關進化論的事實,特別是在遺傳學方面。這些事實,使我們對於自然選擇進行的方式,瞭解得更為全面。
  這並不是說達爾文原來的學說不正確。恰恰相反,達爾文學說是真理。真理是有生命力的,總要不斷地發展,一則由於客觀事物的發展永無止境,二則由於人們通過實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在不斷地深化。一種學說如果一成不變,既不能反映客觀事物,又不能指導人們去實踐,那就一定不是真理,不是科學,而是死的教條。
   

它們的樣子相似


  有血統關係的生物,也就是說有親屬關係的生物,它們彼此很相像。血統關係越密切,它們就越相像。
  有沒有人說過,你有點像你的兄弟姐妹,或者像你的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你有沒有注意過,同一個家族的人都多少有些相像?
  請看圖2-1-5骨骼圖,左上角是青蛙,右邊是人,兩副骨骼不是大體上有點相像嗎?注意看頭骨、手臂、腿骨和脊柱——特別是脊柱。這就是說,人和青蛙都屬於脊椎動物這一個大家族。
  人和青蛙並不是很近的親戚,但是你看,人和黑猩猩多麼相像:不僅整個骨骼差不多,而且都有毛髮、乳頭和肚臍,都有相同的臉和鼻子,都能用指頭撿東西,都能用兩條腿走路,差別只在於人是直著身子走,黑猩猩是彎著腰走。
  圖2-1-6表明人的手臂、狗的前腿、蝙蝠的翅膀和海豹的前腿。從外表看,它們當然大不相像,但是看看內部的骨骼,這些骨骼相當一致,而且排列的位置也幾乎一樣。  


  
  圖2-1-5

  毫無疑問,所有這些都是家族的相似點,說明了這些動物彼此有血統關係,一定是來自同一祖先。  


  
  圖2-1-6

   

它們生長情形相像


  血統關係較近的動物,在它們生命過程的最初階段,發育的情況彼此都很相像。我們用「胚胎」來稱呼發育早期的生物個體,沒有出殼的小雞,沒有出生的小狗和嬰兒,都叫胚胎。圖2-1-7是人、老鼠、猴子和兔子4種動物最早期的胚胎。你能說它們有多大的不同嗎?  


  
  圖2-1-7

  再看鯊魚、蠑螈、雞、老鼠和人5種動物稍為長大一些的胚胎。對照前面的脊椎動物的家譜圖,你可以知道它們的血統關係比較遠,但是它們的胚胎也彼此很相像,都有家族的相似點。  


  
  圖2-1-8

  更有趣的是不同的脊椎動物的胚胎,還有比表面形狀更相像的地方:它們的發育是沿著相似的途徑進行的。例如人的胚胎,早期很像魚的胚胎,然後又像兩棲動物的胚胎,後來又像爬行動物的胚胎,最後才開始具備哺乳動物的特點。
  有人把這個發育過程,叫做「人在爬他的家譜樹」。
  人的胎兒在發育的初期還出現過鰓囊,這完全和魚的胎兒一樣。在魚的胎兒身上,這些鰓囊後來形成一排鰓裂,就是流進嘴裡的水排出來的地方;可是在人的胎兒身上,這些鰓囊出現了兩三個星期就消失了。
  人的心臟分為4個腔,就是2個心房和2個心室。但是人的胎兒,有一個短時期心臟只有2個腔,像魚的心臟;然後又變成3個腔,像爬行動物的心臟;最後才長成有4個腔的心臟,這才是哺乳類的心臟。
  你可知道你曾經有過一條尾巴?人的胎兒長到第5個星期,都有一條尾巴,不到1厘米長,佔小小的身體的1/36。通常到第8個星期,尾巴就消失了,但是還保留著搖擺那條尾巴用的幾根骨頭、肌肉和神經,當然這些東西也都退化了。
  我們全身都有過一層毛,這是在母親肚子裡第7個月的時候。這層又密又軟的毛到出生前後才消失。
  所以人的胚胎有個短時期像一條在水裡游的魚,有個短時期像一條心臟只有3個腔的爬行動物,有個短時期又像一隻遍體長毛卻沒有尾巴的猴子。
  各種脊椎動物的胚胎在發育過程中的相像,只有一個意思:它們彼此都有血統關係;只有一個合理的解釋:它們是從一個共同的祖先傳下來的。
   

殘留的遺跡


  兔子和斑馬都能轉動它們的耳朵,用來捕捉那警告危險到來的聲音。在很久以前,人的祖先也能這樣做。現在只有少數人能擺動耳朵,大部分人都辦不到了,但是仍然留著一付擺動耳朵用的肌肉,不過已經退化了。
  擺動耳朵的肌肉,在人的身上已經成了退化的組織。在動物身上,類似這樣不再發生效用的東西是很多的,只因為早期長了出來,一直保留著它們的殘餘的痕跡。在人的身上,這一類退化的組織有180個之多!所以19世紀的英國科學家赫胥黎把人的身體稱做「一個進化博物館」。
  在很久以前,人類的祖先不穿衣服,他們跟別的哺乳動物一樣,也長著一身毛。現在我們身上的毛已經很少了,然而還留著運動這些毛的肌肉。你在冬天有沒有注意過貓兒。它在火爐跟前,週身的毛很平順;一到寒冷的地方,毛就豎起來了,這樣可以保住更多的空氣,使身子暖和一些。其實你也這樣,只要在寒冷的地方停留一分鐘,你手臂上的汗毛也會豎起來,還可以看到每根汗毛的基部都起了一個小小的疙瘩。這當然有些保暖的功能,而且又是一個證據,證明人和長毛的動物有血統關係。
  你的兩隻眼睛靠鼻樑的眼角上有一層紅色的褶皮,你知道這是什麼東西?這就是第三個眼簾的遺跡。它對人已經不再有任何功用。可是青蛙一類動物有一副長得很完善的第三眼簾,是一層透明的薄膜。它們在水裡游泳的時候,這層薄膜就閉上了,不讓水流進眼睛裡去,但是眼睛仍然可以看見水裡的東西。
  剛生下來不久的嬰兒,能用兩隻手抓住一根棍子,把自己的身體懸空吊起來,支持幾分鐘之久,正跟一隻小猴子拉住它母親身上的毛,將自己掛起來一樣。這也是過去留下來的遺跡,那時候,幼小的動物就這樣攀在母親的身上,母親就帶著它在樹林裡蕩來蕩去。
  所有這些殘留的退化組織,都說明一個意思:你和貓、青蛙,以及其他脊椎動物,一定有一個共同的祖先。
   

血緣弟兄


  骨骼的形狀和胚胎的發育的相似點,都是可以用眼睛或者借助顯微鏡看出來的。但是還有一種相似點,通常是看不見的。兩種動物在家譜上越是接近,這種相似點便越是顯著。
  每一種動物的血液和組織裡,都有一些特殊的化學成分。血液化學家發明了一種可靠的方法,來測定兩種動物的這些化學物質的相似程度。他們證明有些動物,例如人和黑猩猩,龜和鱷魚,都有很相似的化學成分。
  許多致病的微生物,只能生存在血液成分相似的動物的身體上。只有人和類人猿才會害麻疹。普通的虱子,也只能生長在人和類人猿的身上。
  醫院給病人輸血,必須先檢查病人的血型。人們的紅血球,根據某些化學物質的差異,可以分為4種類型,就是A型、B型、AB型和O型。使人的血液產生差異的這些化學物質,同樣也存在於類人猿的血液中。
  所有這些化學的相似點只有一個意思:各種脊椎動物互相都有血統關係,它們一定有一個共同的祖先。
   

強有力的線索


  脊椎動物的祖先是無脊椎動物,就是沒有脊樑骨的動物。可是無脊椎動物有那麼多種,脊椎動物到底是從哪一種發展來的呢?是蚌呢,是大蝦呢,是水母呢,還是什麼別的東西呢?
  為了尋求這個答案,生物學家觀察了許多動物的胚胎。發現棘皮動物如海星之類的胚胎,第一天發育的情形跟脊椎動物的胚胎極其相似。有一種組織在二者的胚胎裡都有,而在任何其他的動物的胚胎裡都沒有。這是個強有力的線索。然而多年以來,只找到了這樣一個重要的線索。
  直到1932年,兩個英國科學家找到了某種特殊的化學物質,只存在於脊椎動物和棘皮動物的身體裡,其他的動物都沒有。又過了10年,所有的懷疑基本上一掃而光,用非常精確的血液鑒定法也得出同樣的結論:在無脊椎動物中,只有棘皮動物和脊椎動物有近親的關係。
  化學物質、退化器官、胚胎發育、骨骼結構以及其他的相似點全指出一個事實,就是我們今日所知道的動物,都是從共同的祖先發展出來的。但是這些祖先在什麼地方呢?我們看到過它們沒有呢?
   

化石的祖先


  你可曾在山上或是河床裡撿到過一種石頭,它的一面刻著一片葉子或是一個貝殼,好像雕刻品一樣。這種石頭就是一種化石。
  化石就是動物和植物的遺體或遺跡,在地面下的岩石中保存了很長時間。生物的歷史,有很長的章節是寫在化石上面的。化石告訴我們:在幾百萬年或幾億年以前,地球是什麼樣子,在它的表面上長了些什麼樣的動物和植物,並且告訴我們,它們在怎樣變化著。現在已經發現的化石,告訴了我們一個33億年以來的故事。  


  
  圖2-1-9

  化石還給我們指出了許多現代生物的共同祖先。它們是保存在石頭裡的真正的祖先。
  人們發現化石,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我國北宋時代的科學家沈括就記錄過他發現的化石。他認為化石是動物和植物的遺體,還拿來作為滄海能夠變為桑田的證據。
  歐洲對於化石的認識要晚得多。在中世紀,歐洲人差不多都相信世界和萬物全是上帝創造的,因而對化石產生了種種可笑的看法:有些人以為這些化石是上帝創造動物植物用的模子;有些人認為化石是上帝拋棄掉的沒有做好的東西;有的人甚至宣稱,這些石頭是上帝特地用來愚弄地質學家的,要使他們醒悟,揣度上帝的神秘是白費心機。
  現在我們知道,動物或是植物必須迅速地埋在地面下,才有可能變成化石,因為只有這樣,才不至於被別的動物吃掉,也不至於被細菌腐爛掉或者風化掉。有時候,有些動物很快地埋葬在流沙裡,甚至埋葬在熔岩和火山的灰燼裡,才變成了化石。大多數發現化石的地方,都曾經是海岸或者是很淺的海底。在這些地方,動物和植物很容易被蓋上一層又一層的泥土。
  有時候,地殼的變動改變了地質構造,把化石碾碎或者折疊起來,這就把化石毀壞了。  


  
  圖2-1-10

   

最古老的肉


  1900年的夏天,西伯利亞北部有個獵人渡過貝勒索夫卡河。他看到有個地方的河岸塌了,看樣子是新近崩下來的。在這裡,他看到了一幅驚人的景象:一隻凍得非常堅硬的大象,深陷在淤泥裡面。獵人滿懷驚奇地走近去,打下了一支象牙,帶到市鎮上去賣掉了,他的發現也就這樣傳開了。
  幾個月以後,沙俄的皇家科學院得到了這個消息。科學家斷定,這一定是一隻凍僵了的長毛古象,這種動物,在幾千年前已經絕跡了。他們就派了一個考察隊,趕了5000千米的路程去看它。一直到第二年的夏季快過去了,這些科學家才到達那條河,找到了那只古象。古象的背部暴露在陽光下面,被烏鴉啄,被狗啃,已經兩個夏季了,但是埋葬在地下凍土中的部分還沒有損傷,肉還是紅色的。北極的暴風雪好像一座天然的冰箱,將這具絕跡了的古象標本完整無缺地保存了幾千年,甚至上萬年。凍僵了的肌肉像岩石一樣的堅硬,正如肉鋪裡的凍肉一樣,一經熱就軟化了。古象的肉雖然那樣古老,狗吃起來還是津津有味。當地的獵戶也吃了一頓世界上最古老的肉,他們不愛那味兒,後來害了一場病。科學家們還把古象的肉帶了一部分回去,在一次科學集會上,炸成肉排,切成小塊,請來賓們都嘗了一嘗。
  這只西伯利亞的古象,並不是在北方的天然冰箱裡發現的惟一的古象。它所以特別引人注意,是因為保存得十分完整。在我國東北,在美洲的阿拉斯加,也發現過許多古象的殘骸。古象的象牙,曾在亞洲東北部大量發現,成為一種特殊的商品。我國古代的許多象牙雕刻品,用的材料並不都來自亞洲南部和非洲,有一部分就是這種絕跡了的古象的象牙。
   

石頭上的足跡


  上面談到的古象,只不過保存了幾千年或者上萬年,可是螞蟻和蜘蛛完整無缺地保存在琥珀裡,竟有3000萬年之久的。琥珀是松樹的汁液變成的,這種汁液,我們叫做松脂。松脂從樹幹裡慢慢地滲出來,當時又軟又粘,有的螞蟻或別的昆蟲給粘住了,松脂還把它們裹起來。後來松脂干了,經過了好幾百萬年,成為透明的琥珀,而裡面的那些昆蟲,連最微細的翅膀和絨毛都毫無損傷。
  這些昆蟲和古象,可稱為真正的標本。而化石,卻是石化了的動物或植物的屍體。
  沈括在他寫的《夢溪筆談》裡記載說:他在太行山的石崖上找到過螺殼和蚌殼的化石。通常只有骨頭和貝殼這類堅硬的東西才能成為化石,但是偶爾也會找到動物的柔軟部分的化石。
  你相信不相信,一個水母也有可能在岩石上留下一個印痕?這好像是不可能的事,因為水母那麼柔軟,然而真的發現過好多次。這些史前時期的水母,在它們身體還沒有干的時候就被埋葬在沙裡了。後來沙子逐漸變成了岩石,水母本身慢慢地化掉了,卻留下了一副完整的模子。
  有一條魚,從進化的觀點來看,比拉蒂曼魚還要古老,它成為化石狀態保存在岩石裡面,比拉蒂曼魚的標本還要保存得好。有一位瑞典的科學家研究過這條魚的頭骨化石模子。這個模子非常完整,使他能夠把從腦子裡引出來的10對神經,一根一根分得清清楚楚(圖2-1-11)。甚至好幾千萬年前在潮濕的沙土上所留下的恐龍足跡,由於沙土硬化成為岩石,也給保存了下來(圖2-1-12)。  


  
  圖2-1-11
  


  
  圖2-1-12

   

重見天日的古象


  1973年春天,甘肅合水縣馬蓮河的挖河民工發現了一架巨大的動物骨骼化石。經科學工作者鑒定,這是生活在300萬年以前的劍齒象的骨骼。因為它是在黃河上游發現的,給它取了個名字叫「黃河象」。
  像是人們熟悉的動物,現在主要分佈在亞洲南部和非洲。我國西雙版納的密林裡,也有野生的象群,是國家重點保護的動物。
  現代的像是從五千多萬年前的始祖象進化而來的。始祖象生活在非洲北部,身體只有豬那麼大,也沒有大象牙和長鼻子。經過了千萬年的演變,始祖象的門牙越來越大,鼻子越來越長,並且在不同地區分化成各種不同的象。有幾種已經絕滅了,如前面講過的長毛古象和在我國甘肅發現的黃河象。
  黃河像是個龐然大物,身高4米,體長8米,象牙長達2米多,好像兩把長劍,所以又叫劍齒象。
  劍齒像在幾百萬年前分佈很廣,在外國也發現過它的化石。黃河象的骨骼化石,是全世界已經發現的最完整的一架。它的發現,是文化大革命以來我國古生物學的又一重要成果。
  黃河象的骨骼怎麼能保存得這樣完整呢?據推測,在300萬年前,甘肅地區不像現在這樣乾燥,到處有河流和湖泊。有一天,一隻黃河象來到馬蓮河畔,失足陷入了泥潭之中,它走動不了,終於站在那裡被泥沙掩埋。從它那側立的姿態,我們可以想像它死時的景象。
  幾百萬年過去了,昔日的河岸上升了,成為黃土高原上的一個谷。黃河象的皮和肉都爛掉了,剩下的骨骼成了化石。今天,在我國人民改造山河的群眾運動中,黃河象又重見天日,成為我們瞭解甘肅地區的古地理、古氣候的珍貴資料。
   

失去的環節


  既然地球上的一切動物都是由過去的、跟現在不同的動物進化而來的,那麼人類的祖先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動物呢?
  人們設想:人類的祖先應該是介於人和猩猩等類人猿之間的動物,還給它起了個名字,叫「猿人」。可是猿人到底在哪兒呢?它們是什麼樣子的呢?科學家到處尋找,尋找這個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失去的環節。
  最先找到這個環節的是一個荷蘭醫生,他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上找到了幾個牙齒和一個頭蓋骨的化石,它們既不是人的,又不是類人猿的,可是又像是人的,又像是類人猿的。經過鑒定,科學家認為這就是一種猿人的化石。
  後來在我國北京附近的周口店的一個山洞裡,又發現更加多的猿人的化石。這是北京猿人。他們大約生活在50萬年以前,已經會製造工具,進行勞動,並且知道用火。
  以後又在非洲東部發現了南方古猿的化石。南方古猿更加接近於類人猿,是猿人的祖先。它們大約生活在300萬年以前。
  失去的環節,一個又一個地找到了。這些環節說明:在大約2000萬年以前,曾經有一種古猿,它在進化的過程中產生出兩支後代:一支是現代的類人猿,如黑猩猩之類;一支是猿人,最後又進化成為現代的人。
   

岩石裡的時鐘


  科學家也推究出,鳥類和爬行類在很早很早以前,一定也有一個共同的祖先。這個祖先從某些方面看是鳥,可是從另外一些方面看又是爬行動物。這和古猿一樣,也是動物進化過程中的一個失去的環節。這個環節後來果然找到了,是兩個化石標本。它們像鳥,有翅膀,有羽毛;但是也像爬蟲,有一條尾巴骨,有銳利的牙齒,在翅尖上還有指爪。它們在潮濕而炎熱的空氣中鼓動翅膀的時候,離現在已經有1.5億年了。  


  
  圖2-1-13

  怎麼知道這種古怪的動物是生活在1.5億年以前,而不是生活在100萬年或者2000萬年以前呢?
  我們根據發現化石的地方的岩石的年齡,可以判斷化石的年齡。通常,埋得越深的岩石就是越老的岩石,但是這不一定靠得住。因為有時候地殼發生大變動,可以把極古老的岩石翻到上面來,把那些比較新的岩石壓在下面。
  實際上岩石本身帶著準確的時鐘。你大概聽說過居里夫人發現鐳的故事吧。鐳是一種化學元素,它能發出人眼所看不見的光,可以用來治療一些疾病。它有放射性,能持續不斷地放出帶電的微粒,自己逐漸蛻變成鉛。還有一些別的放射性元素,例如,鈾,它會蛻變成鐳。在這鈾蛻變成鐳、再蛻變成鉛的過程中,100萬克的鈾生成1/37400克的鉛,需要一年的時間。我們計算一塊岩石裡有多少鉛,有多少鈾,還有多少別的放射性元素,就可以算出這塊岩石有多大的歲數。
  用這個方法測量岩石的年齡,能告訴我們非常長的年代間隔。如果兩塊岩石的年齡只相差幾千年,用這個方法就難以辨別清楚了。
  有些岩石記錄著它們自己的年齡。例如有些地方,曾經長時期掩蓋在冰雪下面。以後氣候逐漸轉變,四季代替了終年的嚴寒。在溫暖的季節,冰就開始融化。冰每年這樣凍結一次,融化一次,便在岩石上留下了一圈一圈的痕跡,每一圈就代表一年,好像樹桿的年輪一樣。
  上面說的,就是計算岩石年齡的兩個方法,而岩石又告訴我們化石的年齡。我們觀察研究了各個年代的化石,再加上我們關於動物的骨骼結構、胚胎發育以及化學物質等各方面的知識,就可以在大體上弄清物種的進化是怎樣發生的,發生的原因是什麼,就可以拍攝《生命進行曲》這部電影了。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部《生命進行曲》裡的一些特寫鏡頭。
   

生命的開始


  現在找到的最早的化石,是細菌之類的微生物的化石。這些最早的微生物,大約生長在33億年之前。
  地球的年齡大約有50億年。最初的地球不是現在這個樣子,海洋是後來才形成的。雨水和河水不斷地把各種化合物帶到海洋裡。越來越多的化合物在海水裡相互作用,漸漸地產生了一些結構越來越複雜的化合物,一些蛋白質狀的東西。後來又逐漸產生出能進行生命過程的小物體,這就是蛋白體。它是生命的起點,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和核酸。
  原始的蛋白體還沒有細胞的結構,但是已經有了生命現象,自己能進行新陳代謝:就是一方面吸收周圍的物質,把它們轉化成自己的成分,這是同化作用;另一方面把自己所含的有機物分解,獲得生命活動所必需的能量,同時產生出一些廢物,這就是異化作用。
  新陳代謝是生命的最基本的過程,也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徵。有了新陳代謝,生物才有可能生長和繁殖。
  恩格斯所以指出:生命是蛋白體存在的基本方式。
   

細胞的出現


  原始蛋白體進一步發展,就出現了細胞。細胞是各種植物和動物的身體結構的基本單位。
  最簡單的細胞可以拿細菌的細胞來做例子。細胞裡的蛋白體叫做原生質,是由細胞質和染色體組成的。最原始的染色體就是一個核酸分子,它是遺傳的物質基礎。
  細胞進一步的發展,就是裡面出現了細胞核。細胞核的主要成分是染色體,這是一種核蛋白,是核酸和蛋白質的結合物。染色體被核膜包圍著,形成了細胞核。有細胞核的細胞,叫做真核細胞。現在絕大多數生物的身體,都由真核細胞所組成。
  細胞有個基本特點,它能夠一分為二。一個細胞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分裂成兩個子細胞。每一個子細胞長大後,又能夠一分為二。這樣繼續不斷地分裂,細胞就越來越多了。  


  
  圖2-1-14

  最早的動物都是單細胞動物,分裂產生的子細胞仍舊單獨生活。多細胞動物是後來才發展起來的。這就是說,在進化的過程中,某些單細胞動物的遺傳性發生了變化,它們所產生的子細胞彼此不再分開,聯合成為細胞集團。
  最早的這種細胞集團也是很簡單的,許多細胞雖然聯合在一起了,仍然各自管自己的生活。慢慢地,有些簡單的細胞集團起了很大的變化,聯合在一起的細胞逐漸分化,成為各種器官,來分擔生活上的各種工作。這樣,細胞之間就開始了分工合作。有些細胞就發展成為一根管子,管子的開口就是嘴。這根管子專門消化食物,把營養物質供應給所有生活在一起的細胞。有些細胞又發展成為神經。神經能將消息從這一部分傳達到另一部分,好像電話線一樣。後來,動物又長大了一些,有些細胞又發展成為血管系統,營養物質就可以通過血管輸送給體內所有的細胞。因為有些細胞已經離開消化道很遠,不能直接從消化道取得營養物質了。
  現在還不知道這些複雜的變化經歷了多少億年。因為那些古老的動物又微小又柔軟,很不容易留下化石來。不過我們已經知道,在5億年到6億年以前,所有的最重要的無脊椎動物都已發展出來了。在自然博物館裡,就陳列著它們的化石。
   

早期動物界之王


  6億年或4億年以前,陸地上是一片荒涼,沒有動物,沒有森林,甚至連一根草都沒有,到處是光禿禿的岩石。
  海洋裡的情形怎樣呢?陸地上毫無生氣,海洋裡卻已經生氣勃勃了!
  海水裡充滿著海藻,這主要是一些小得看不見的綠色植物。圖2-1-15就是一些海藻的化石。它們跟現在的植物一樣,在陽光的照射下,能把水和空氣製造成自己的食物。如果沒有這些植物,動物就不可能生存,因為動物不能自己製造食物。動物要麼吃綠色的植物,要麼吃別的以綠色植物為生的動物,正如兔子吃草,老虎吃兔子一樣。  


  
  圖2-1-15

  在這古代的海洋裡,已經有很多種動物,如沙蠶、蛤蚌等等。那個時候,統治海洋的是一種樣子像蝦的動物,叫做三葉蟲。它們是5億年前所有的動物之中最發達的東西。圖2-1-16是我國太山附近發現的「蝙蝠石」,就是一種三葉蟲的化石。  


  
  圖2-1-16

  三葉蟲的身體分為頭、胸和尾3個部分,背上有兩條深溝,好像把身體分成3片,所以叫做三葉蟲。三葉蟲的種類很多,有些在水面上游來游去,有些在海底的泥沙裡鑽來鑽去。它們大多長著眼睛,眼睛也跟現代的蝦差不多。用人的標準看,這樣的眼睛當然不是頂好的,然而在那古老的年代,三葉蟲是生活得最成功的動物。我們說它最成功,是因為它的身體長得很適應它所生存的世界,它有成群的子子孫孫,其中有一些又進化成為新的物種。
  三葉蟲在2億年以前,還是動物界之王,但是後來全絕滅了。有一種三葉蟲已經進化成為水蠍。水蠍長著強有力的螯,能捕捉別的水生動物來當食物。有些水蠍竟有2.7米長,但是跟三葉蟲一樣,後來也絕滅了。
  絕大部分水蠍和三葉蟲都走到了科學家所謂的進化的盡頭。它們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不能再往前發展。到現在還活著的水蠍的後代,只有蠍子、蜘蛛、虱子和馬蹄蟹之類。它們直到現在還極像它們的祖先,生活方式也幾乎一樣。
   

它有頭腦


  三葉蟲和水蠍都死絕了,但是同時發生了一件極其重要的事。在那淡水溪流的泥底裡,已經出現了一種動物,未來是屬於它們的。
  這種動物身體小而扁,行動很遲鈍。它吃東西的惟一方法就是吸,靠從泥巴裡吸取有機物為生。因為它沒有牙床,嘴巴窄得像一條縫。可是它們有另外兩件重要的東西:盔甲和頭腦。
  科學家把它們叫做甲冑魚,意思是說,它們戴盔披甲。它們是原始的脊椎動物,身體的前部長著骨板,其餘的部分都長著鱗。
  雖然最初的時候,肉食的水蠍還在水裡橫行,甲冑魚終於逐漸繁榮滋長起來了。它們怎麼會沒給吃掉呢?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它們的盔甲多少給了它們一些保護,更重要的是它們有了頭腦,還有了比較發達的感覺器官,它們能夠躲開感覺不大靈敏的水蠍。
  這樣大約過了7500萬年,有一種甲冑魚又向前發展了一大步,變成了差不多是真正的魚類。它們有一根真正的脊樑骨,一副支持全身肌肉的骨骼;它們有顎,嘴巴可以開合;它們有鰭,還有個強有力的尾巴;它們全身成為流線型,身體也增大了。
  這副新的裝備,給了這種魚兩件重要的東西:自由和保護。它們不再待在池塘底裡的淤泥裡,可以到處游來游去,看到什麼可吃的東西就張口吞下去。它們身體的形狀便於在水裡行動,靠著鰭和尾巴可以更快地避開敵人。它們雖然失去了甲冑魚的那副盔甲,可是比甲冑魚更加安全了。
  這些新出來的魚不斷地得到發展,一直到淡水裡到處都有它們的子子孫孫。不久,它們的子孫有一部分成群結隊地遷移到海洋裡去了。那時候,魚的種類真多,彼此又長得很不一樣。所以在以後的這個5000萬年,可以叫做魚的世紀。
   

其次長肺


  在魚的世紀裡有兩類重要的魚。一類是鯊魚和它的近親,它們的骨骼都是軟的,這是軟骨魚。另外一類就是硬骨魚,它們的骨骼都是硬的。生活在淡水中的硬骨魚,大半長出了肺。前面講過的總鰭魚,就是長著肺的硬骨魚。
  魚也長肺?初聽起來好像很滑稽。肺是從空氣中取得氧氣的器官,但是魚是生活在水裡的呀。它們是通過它們的鰓,來取得溶解在水裡的氧氣的,還要長個肺,不是多此一舉嗎?
  並非多此一舉。在非洲和澳洲,現在還有活著的長肺的魚。它們就叫做肺魚,生活在小河和池塘裡。河水和池水乾涸的時候,它們就躺在淤泥裡,靠它們的肺來呼吸。
  幸而古代的某些硬骨魚長了肺,不然的話,世界上就不會有我們了。
  你看見過一條魚被人抓來拋在岸上,躺在那兒喘息不止嗎?在魚的世紀中,發生乾旱的時候,成千上萬沒有長肺的魚都這樣死去了。在那個年代,氣候並不像今天這樣風調雨順,大雨滂沱和可怕的乾旱經常交替發生,只有長肺的魚才有條件生存下來。有些淺水因為腐爛的動物和植物太多,也失去了氧氣,長著肺的魚可以游到水面上來,呼吸空氣中的氧氣。
  後來氣候又變了,乾旱不再經常發生,溶解在水裡的氧氣又足夠供給魚類通過它們的鰓來呼吸了。於是有些魚的肺變成了一個裝空氣的囊,叫做鰾。鰾裡裝多少空氣是可以調節的,有利於魚在水裡浮上沉下。長了鰾的魚還長了很好的鰭,鰭裡有扇子骨一樣的一排骨頭作支撐。現代的硬骨魚,絕大部分都是這個樣子。
   

登陸


  在大部分硬骨魚都有肺的時候,出現了一些對將來特別有希望的魚,這就是總鰭魚。你還記得我們在開頭講的拉蒂曼魚嗎?從魚的立場來說,拉蒂曼魚和它的堂兄弟都不是頂成功的魚。總鰭魚的鰭游泳的能力不強,內部的骨骼和兩棲類的腿很相似。它的成對的胸鰭和腹鰭,就是腿的前身。
  我們確實知道,古代總鰭魚的產生,是脊椎動物進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發展;而同時,世界已經開始了巨大的改變。
  好多億年以來,只有海洋裡有豐富的綠色植物,陸地上可一點也沒有。在魚的世紀開始的時候,陸地上最初出現了植物。這些植物又小又簡單,它們平鋪在地面上,沒有根也沒有葉子。從這些老祖宗裡逐漸逐漸地長出了第一批巨大的陸地植物——羊齒類。到魚的世紀末期,陸地上已經遍佈了羊齒類的森林,有些長到十來米高。陸地上已經為脊椎動物準備了豐富的食物。
  脊椎動物於是從水裡爬上來了,向陸地進軍。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脊椎動物都能登陸的。總鰭魚具備了登陸的條件,它們有肺,還長有和腿差不多的總鰭。
  我們這部《生命進行曲》一直是在水裡拍攝的,現在鏡頭開始轉到陸地上來了。
   

它們還離不了水


  爬上岸來的總鰭魚,逐漸進化成為陸地上的動物。這是原始的兩棲類。它們還離不了水,不能算是成功的陸地動物。它們在一生中,有一段時間必須在水裡度過。它們跟祖先總鰭魚一樣,身體長而柔弱,還有一條長得很好的尾巴。它們有肺,用肺來呼吸;又有腿,用來支持它們離開了水的身體。它們一生中有大部分時間消磨在水裡,吃的是小魚和蟲子。
  如果天特別旱,有些沼澤和河流完全乾涸了,許多總鰭魚和別的魚只好干死。兩棲類卻沒有多大關係,它們可以用它們的腿走到別處有水的地方去謀生。
  兩棲動物的耳朵比魚的長得更好。它們的頭上有幾塊小骨頭,排列很特殊,能捕捉到空氣中的極細微的聲浪。這副裝備非常重要,在安全方面給了它們一定的保障。
  兩棲動物在陸上的時間漸漸越來越多了,但是它們那柔軟的成團的卵,還不得不下在水裡。它們雖然有肺,呼吸還不大方便,不能用胸部的肌肉來使肺擴張和收縮,只好靠嘴的底部的動作,把空氣壓進肺裡去。這情形仍然跟它們的魚類祖先用嘴的底部將水壓過鰓一樣。它們的血液循環的效率也不高。雖然有這種種缺點,它們還是比以前的任何動物獲得了更多的自由。
  更重要的是兩棲動物的骨頭堅硬,並且構成了一個體腔。當時和它們平分天下的陸居動物有蠍子、蝸牛和昆蟲等等。有些昆蟲長得極大,它們的翅膀伸展開來有一米來寬。
  經過了許多千萬年,這些古代的兩棲動物也滅絕了,只在溫帶地方還留下它們的後裔,主要是青蛙、癩蛤膜和蠑螈之類。
  這時候又有一個新種出現了,這才是真正成功地在陸地上生活的脊椎動物。它們是原始爬行類,也有人叫它們做爬蟲類。
   

恐龍上台


  爬行類終於脫離了河流和其他水域,比起兩棲類來,這是一個大進步。它們下的蛋外面有一層硬殼保護著,可以在陸地上孵出後代來。圖2-1-17就是最大的爬行類動物恐龍的蛋的化石。  


  
  圖2-1-17

  你假如要瞭解這種蛋有多麼大的好處,不妨看看蛙卵和雞蛋有什麼不同。把蛙卵從水裡撈出來,不消多少時間它就乾癟了;蝌蚪孵出來的時候又非常弱,得冒著種種危險,在水裡發育成長。爬行類的蛋和雞蛋一樣,外面有一層殼保護著,使內部的水分不至於蒸發掉,這層殼又有許多小孔,使胚胎發育的時候能夠進行呼吸。胚胎的營養來自蛋黃和蛋白,在進入一個混亂的世界之前,可以發育一段很長的時期,比起弱小的蝌蚪來,生存的機會要多得多了。  


  
  圖2-1-18

  爬行類還有別的優點。舉例說,兩棲類的4條腿彼此離得較遠,長在身體的兩旁,因而行動遲緩。爬行類的4條腿離得很近,更適於支持身體的重量。爬行類能靠胸肌和肋骨的活動進行呼吸,血液循環系統更有效率。總之,爬行類的身體各部分都有了重大的發展,跟兩棲類相比,就像一輛小汽車比一輛馬車要好得多一樣。
  在那廣闊而多霧的森林中,爬行類繁盛起來了,種類越來越多。它們統治了陸地,統治了一切水面,甚至統治了天空。有的長了長腿,適宜在陸地生活;有的完全失去了它們的腿,長得像蛇一樣;有的腿長得像槳,表明它們又重新回到了水裡;有的長了翅膀,向天空飛去。那些在天空裡飛翔的爬行動物,樣子多少有點像大蝙蝠。它們的翅膀很特別,是一對皮翅,從大腿一直連到前趾骨上。這些長著特殊翅膀的爬行動物既不是鳥,也不是鳥的祖先。鳥的祖先是另外一種爬行動物,叫做始祖鳥,大概生活在1.5億年之前,它們身上長著羽毛!  


  
  圖2-1-19

  假若我們舉行一次四足動物體格大小的比賽,包括已經絕滅的和現在還活著的,那麼有一類爬行動物是無與倫比的,這就是恐龍。給它們取這個名字,意思就是說,它們是令人恐怖的爬行動物。  


  
  圖2-1-20

  最大的恐龍叫梁龍(圖2-1-20),它是個素食者,有26米長。可是這個龐然大物的智力一定非常有限,它只有一個跟雞蛋一般大的腦子。
  所有的脊椎動物的脊髓基部都稍稍肥大一些,通向腿部的神經就從那兒開始。恐龍的大腿臃腫不堪,肌肉非常之多,因而脊髓的基部長得比它的頭還大,彷彿是另外一個腦子。  


  
  圖2-1-21

  身體最重的恐龍是臂龍(圖2-1-21),有50噸,就是5萬千克重!它的脖子極長,如果現在還活著的話,它的頭至少可以伸過兩層樓的屋頂。梁龍和臂龍都長在沼澤地帶和淺水湖裡。它們借水的浮力來支持它們那沉重的身體。  


  
  圖2-1-22

  最殘暴的恐龍是暴龍(圖2-1-22)。它是有史以來最大的肉食動物,站起來有5.7米高。它那鋒利的牙齒有15厘米長。暴龍出巡的時候,那些長了角的恐龍也都嚇得逃跑了。  


  
  圖2-1-23

  那些巨大笨重的行動遲緩的素食恐龍,都長著各種不同的甲冑,可以防禦那些身材較小,行動迅速,而又生性殘暴的肉食堂兄弟。劍龍的背脊上有兩排整齊的骨板,它那條長尾巴上還有兩對尖銳的角(圖2-1-23)。甲龍全身都長滿了骨質的突起,好像坦克車的裝甲,因而有人把它叫做坦克恐龍。有的恐龍鼻子上還長了角,樣子跟現在的犀牛差不多(圖2-1-24)。  


  
  圖2-1-24

   

恐龍下台


  環境仍然按照客觀的規律在變化。《生命進行曲》也要換個調子了。這些長得又大又結實的恐龍,終於也到了進化的盡頭。
  7000萬年前,地面又起了一連串天翻地覆的變動。沼澤乾涸了。有些地方逐漸上升,形成了今日的山脈。寒冷而乾燥的空氣從北方吹來,多汁的植物逐漸死掉了。
  恐龍適宜生活在沼澤地帶和淺水湖裡,那兒的空氣溫暖而潮濕,食物也很容易找到。它們不能生活在乾燥的到處是岩石的山坡上。它們不能隨機應變,來適應環境的變化。在已經改變了的世界上,不可一世的恐龍終於絕滅了。我們現在只能看到它們的化石。
  巨大的恐龍是絕滅了,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爬行類都絕滅了。一些身體小的爬行類還保存了下來,進化成為現在的蛇、蜥蜴和烏龜之類。而另一類小型的恐龍,則是鳥類的祖先。
   

雖小而強


  還在恐龍稱王稱霸的年代裡,有一些從最初的爬行類發展出來的小動物,已經開始在活動了。它們是長了4條腿的肉食動物,只有老鼠那麼大。它們跟祖先相比,有兩個非常不同的特點:第一,它們遍身長毛;第二,它們的血是溫熱的。在這之前,大多數脊椎動物的血液不能保持一定的溫度,周圍的空氣或者水的溫度改變了,血液的溫度就隨著改變,就跟現在的魚類、兩棲類和爬行類一樣。這種新的脊椎動物無論外面的空氣是冷是熱,它們的血液溫度一直保持不變。所以人們叫它們做熱血動物,或者恆溫動物。
  這種遍身長毛的恆溫動物,鼻子長而扁,看起來跟爬行類不大一樣。它們並不很適於過沼澤地帶的生活,所以在開頭的時候,它們是微不足道的。它們的毛和溫暖的血液,對它們也沒有什麼特別幫助,因為那時候的世界還很暖和。它們那高度發達的腦子和感覺器官,對它們也沒有多大的功用,因為那時候到處有豐富的食物,最遲鈍的動物也不至於餓肚子。這些小動物在當時難以跟強大的恐龍競爭。幾乎有1億年之久,它們一直過著艱苦的生活。
  世界終於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恐龍經受不了大自然的嚴酷考驗,終於絕滅了。而這些長毛的熱血動物卻保存了下來,而且得到了大發展。這種新興起的動物跟我們有非常直接的關係,它們是最古老的哺乳類。
  哺乳動物有哪些優點呢?它們的毛和熱血能抵禦寒冷。它們有高度發達的腦子和感覺器官,在沼澤地帶乾涸的時候,它們可以很機智地找到維持生命的食物。它們雖然個子很小,卻比爬行動物活潑得多。
  哺乳動物傳種接代的方法很有效。它們不像爬蟲類那樣下蛋,而是讓胎兒留在母親身體裡,受到母親的保護,在發育的過程中,還由母親供給它營養物質。哺乳動物有這樣許多優點,因而得到了以前各種動物從未有過的更多的自由。
  絕大部分恐龍絕滅之後,哺乳類便繼承了這座江山。在這漫長的年代裡,植物也在進化;沼澤地帶乾涸了,巨大的羊齒植物枯萎了,死掉了,又出現了能夠生長在乾燥的陸地上的新植物:山上到處有楊樹、楓樹這類喬木和桂樹、榛樹這類灌木;平原上長滿了各種各樣的草。肉食的哺乳動物吃的東西並不豐富,但是有很多蚯蚓一類的環節動物和昆蟲一類的節肢動物供它們充飢。
  哺乳類動物開始都小而柔弱,沒有兇猛強暴的老虎,也沒有狼和鬣狗。有些哺乳動物長得奇形怪狀。我們不必完全依靠化石,就可以證明最初的哺乳動物多少還帶一些爬行類的特點,現在就來講講我們的根據。
   

6000萬年以前


  6000萬年以前,經過地殼的一次大變動,澳洲和附近的島嶼跟世界的其他地方分開了,被包圍在汪洋大海中間。在完全隔離的條件下,澳洲的哺乳動物自己在進化,沒有別的大陸上的哺乳動物去干擾它們。
  在以後的漫長的年代裡,別的大陸上出現了更進步的哺乳類,有一些就是現代的野獸和家畜的祖先。它們都是胎生的,初生的幼兒發育比較完善。它們把原始的哺乳類,如單孔類、有袋類,都排擠掉了。
  澳洲卻不是這樣,野豬和老虎,鬣狗和狼,大象和羊,所有這些現代哺乳類的祖先,澳洲都沒有。而其他大陸上早已絕滅的原始哺乳動物,恰恰還有一些今天還生活在澳洲。澳洲現在也有高等的哺乳動物了,這是近幾百年來殖民者從別的大陸上帶過去的。  


  
  圖2-1-25

  因此澳洲成了一個古代哺乳動物的博物館。6000萬年來,那些哺乳動物雖然順著它們自己的進化道路也在發展,可是至今還保留著它們祖先的某些特徵。你聽說過滿身長刺的針鼴(圖2-1-25)和嘴巴長著硬殼的鴨嘴獸(圖2-1-26)嗎?這是世界上最奇怪的兩種動物,它們跟貓一樣身上長著毛,但是又和烏龜一樣下帶殼的蛋。它們母的沒有乳房,乳腺長在胸部的毛下面。從蛋裡孵出來的幼兒就用硬嘴吸取母親的胸部的毛下面的乳汁。它們是極原始的哺乳動物,叫做單孔類,除了澳洲,別的地方還沒有發現過。  


  
  圖2-1-26
  


  
  圖2-1-27

  澳洲還有一類哺乳動物,就是有袋類。它們不如針鼴和鴨嘴獸那樣像爬行類,但是還算不得高等的哺乳類。袋鼠和袋熊都是有袋類,它們母的並不生蛋,但是幼兒還沒有發育好就生下來了。袋鼠的胎兒在母親肚子裡只待7個星期,生下來還是個瞎子,只有二三厘米長,它爬進母親胸前的袋子裡,吸母親的乳頭。過了3個月,它才從袋子裡探出頭來;到了第6個月,才離開它母親的育兒袋。原始的爬行動物有一副支持腹壁的骨骼。有袋類雖然是哺乳類,也有這樣一副骨骼。
  澳洲有些有袋類動物,長得非常像高等動物。樹袋熊沒有尾巴,樣子很像一隻小熊,可是它完全不是熊,而是有袋動物,母的胸前也長著育兒袋。澳洲的單孔類和有袋類也在走向絕滅的道路,跟幾百萬年前別的陸地上一樣。狗、貓和兔子,這些被人們帶到澳洲去的動物,正在迅速地損害那些更溫和的原始哺乳動物。要是不加保護,它們會死光的。  


  
  圖2-1-28

   

在樹上的進化


  除了澳洲,只有美洲還有一種活的有袋動物,叫做負鼠。其他各地的有袋動物,早就讓位給它們的更成功的堂兄弟了。這些成功的哺乳動物大部分生活在陸地上,有一些生活在海洋裡,如鯨和海豚;有少數是能夠飛的,蝙蝠就是飛得最好的哺乳動物。
  未來是屬於哪一類動物的呢?哪一類動物將是世界的新的統治者呢?
  牙齒長得像劍一樣的老虎,在草原上咆哮著,追捕鹿和熊,也追捕鬣狗和狼。這些動物雖然動作敏捷,也得小心翼翼地對付那些餓慌了的肉食者。有一類動物多了一個優點,它們住在樹上,碰到危險的機會就少得多。這些動物就是靈長類。  


  
  圖2-1-29 九種哺乳動物

  靈長類的祖先在6000萬年前開始出現,它們身體長,腿短,有點像老鼠,最初跟別的小動物沒有多大不同。在長時期的進化過程中,它們才變得更加適宜於生活在樹上。從這些早期的靈長類,發展出狐猴(圖2-1-30)、猴子、類人猿,還有人。
  你可知道,你的身體是上千萬年在樹上進化的產物?你可知道,你的祖先爬上了樹就一直在樹上生活,大約有5000萬年之久不曾下地來長期生活?下面就是靈長類生活在樹上的時期所發生的變化。  


  
  圖2-1-30

  腿——前腿和後腿開始分工。後腿成了身體的主要支柱。前腿比後腿較為自由,經常用來試探什麼,發展得越來越像手臂。
  手和腳——初期靈長類的手和腳都能用來抓東西,它們全靠手和腳把自己的身體懸掛在樹枝上。它們的手指和腳趾長得越來越長,到後來大拇指和大腳趾很發達,能夠對著其他4個指頭彎曲過來。請看圖2-1-31,拿大猩猩的手和腳(圖的左邊)比較一下人的手和腳(圖的右邊)。  


  
  圖2-1-31

  眼睛——樹居生活需要很好的眼睛。最成功的靈長類都長著兩隻大眼睛,兩隻眼睛還能夠同時盯住一件東西。狗和兔子這些動物是辦不到的,它們通常側著腦袋,用一隻眼睛來注視一件東西。它們的兩隻眼睛只能各看各的,不能把目光集中在同一件東西上。靈長類能夠用兩隻眼睛看同一個目標,所以能夠判斷那個目標離它們多遠。它們可以從一根樹枝跳到另一根樹枝,而不會從樹上摔下來。  


  
  圖2-1-32

  鼻子和嘴——靈長類的視覺很發達,因而嗅覺不必很敏銳,用來辨別氣味的鼻子長得比較小。它們不再用嘴來取得食物,像牛和馬嚙草那樣,它們是用手把食物送到嘴裡去的,嘴只是用來咀嚼而已,不必再長得很大。最後,它們的面部漸漸長得跟人一樣,鼻子小而扁,嘴也小得多了。
  頭顱——靈長類的腦子越來越大,頭顱就越長越圓。  


  
  圖2-1-33

  當然,完成這些變化,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在這漫長的年代裡,地球又在變化了。冰雪從北部和山地向南方和平原擴展,天氣又慢慢地冷了,炎熱和潮濕的熱帶氣候過去了。像圖2-1-34上畫的,只能生活在莽叢裡的許多身體龐大的奇形怪狀的哺乳動物,又走到了進化的盡頭。代之而起的是一些適宜於在新的氣候下生活的新的種族。曾在西伯利亞平原上咆哮的長毛古象,便是其中之一。  


  
  圖2-1-34

   

人類的近祖


  當冰雪從北方侵來的時候,不能耐寒的森林就不斷地後退,向南方移動。住在樹上的靈長類不得不跟森林一起向南轉移。森林保障了它們的安全,還供給它們賴以為生的水果和硬殼果之類的食物。它們離不開樹,下地久了就不能生活,就跟魚離不開水一樣。它們被一條無形的鎖鏈給拴在樹上了。它們是生活在樹上的森林動物。
  幸虧並不是所有的靈長類動物都被這無形的鎖鏈束縛住了。其中有一種古猿,在森林逐漸變化的過程中能夠開始下地來生活。這就是現代類人猿和人的祖先——某種古猿。當然,最初的時候,它們只偶爾下地來尋找食物,一遇到危險又趕緊爬上樹去。經過了漫長的年代,它們逐漸起了變化,身體變得越來越大,有的能夠用後腿站起來,彎著腰行走。這樣更容易發現敵情,手腳分工以後,在地面上尋找食物也方便得多。總之,它們至少有一部分越來越能適應地面上的生活了。
  當冰雪從北方襲來的時候,古猿就分成了兩支。一支跟著森林向南方轉移,它們是現代類人猿的祖先。一支已經習慣在地面上的生活,它們沒有森林也能謀生,終於熬過了艱苦和嚴寒的歲月,逐漸進化成為人類的近祖——猿人。
   

人終於來臨


  銀幕上出現了一幅北京猿人的肖像(圖2-1-35)。他們生活在50萬年以前。我們不再用「它們」來稱呼北京猿人,因為北京猿人已經會製造工具。請記住,會不會製造工具,進行勞動,是區別人和其他動物的惟一標準。用這個標準來衡量,北京猿人已經屬於人類,雖然他們還不是現代的人。
  怎麼知道北京猿人已經會製造工具了呢?在埋藏著北京猿人的骨骼化石的地層裡,我們的科學工作者還找到了許多奇怪的石頭。這些石頭都是別處搬來的,上面有打擊的痕跡,有鋒利的刃口,顯然是北京猿人製造出來的石器。這些原始的石器雖然很粗糙,可是用它們來切割野獸的肉,敲碎硬殼果的殼,都比用指甲和牙齒要有效得多。除了石器,我們的科學工作者還找到了用野獸的骨頭製造的骨器,如鹿的頭骨製成的水瓢。  


  
  圖2-1-35

  現在知道,製造工具並不自北京猿人這一代開始。在非洲東部的斷裂地層裡,近年來發現了早期猿人的化石。並且在同一地層裡,也發現了更為粗糙的石器。據估計,這些早期猿人生活在300萬年到100萬年以前,也就是說,人的起源可以推溯到這樣遙遠的年代。我們完全有理由可以這樣設想,早期的南方古猿最初運用天然的石塊和樹桿,來獵取野獸和挖掘地下的植物塊根,後來才逐漸學會根據自己的意圖來改造石塊和樹桿,製造成比較合用的工具。它們就成為猿人了。
  想一想吧,幾十億年以來,所有的動物都只能用自己身上的器官來謀取自己的生存。它們幹不了自己身上的器官所不能做的事情。古代的總鰭魚要是沒有長得像腿一樣的鰭,就爬不上岸來;現代的長頸鹿要是沒有它那條長脖子,就吃不到長在樹梢上的葉子。只有我們人,不受自己身體的限制。我們沒有翅膀,可以飛得比老鷹更高;沒有鰭和尾巴,可以在水面上航行;身上沒有長毛,可以到冰天雪地的北極和南極去探險;沒有銳利的牙齒和爪子,可以對付任何兇猛的野獸。人所以這樣堅強有力,就因為人能夠製造工具,使用工具。這種在動物的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變化,是從早期猿人製造石器開始的。早期猿人製造出第一件粗糙石器,使自己邁出了有決定意義的一步,跨進了人的階段。
  製造工具,使用工具,才是真正的勞動——人的勞動。從這時候起,「生命進行曲」出現了勞動的旋律。這勞動的旋律將越來越強,將壓倒自然界的一切聲音。
   

北京猿人的生活


  早期猿人是怎樣生活的,我們現在知道的還不多,有待於進一步研究。至於比北京猿人早二三十萬年,或者晚二三十萬年的晚期猿人,在非洲和亞洲各地都發現了他們的骨骼的化石。最先發現的爪哇猿人就是其中的一支。我國在解放後,各地大規模進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在許多地方挖掘到了晚期猿人的化石,在更多的地方挖掘到了晚期猿人製造的石器。石頭當然比骨骼容易保存。發現早期猿人的化石和石器的地方如此之多,可見猿人已經分佈很廣,凡是適合他們生活的地方,他們就定居下來。
  讓我們請北京猿人作代表,來看看我們的近祖晚期猿人是怎麼生活的吧!
  北京猿人除了會製造石器和骨器,還已經知道用火。在他們生活過的山洞裡,發現了三層灰燼,最厚的一層竟積了6米來深。他們把天然的火種取回山洞裡,像喂牲口一樣,不斷地添加枯葉和樹枝,使火保持不滅。野獸都是怕火的。山洞裡有了一堆不滅的火,不但可以取暖,還可以保護居住的安全。
  在這50萬年前的火堆旁邊,還找到一些烤焦的野獸骨頭,大多是古代的鹿的。從這些烤焦的骨頭可以知道,北京猿人已經開始吃烤熟的肉。肉烤熟了,比生的容易消化,也更富於營養,這對北京猿人的身體發展有很大的好處。  


  
  圖2-1-36

  艱苦的生活條件,使北京猿人不得不過群居的生活,團結起來力量大。晚上,他們男女老少一同睡在山洞裡,但是不能大家都睡著,總得留下一兩個年老的來喂火。白天,青壯年提著棍棒出去打獵,女的帶著孩子們拿著木棍和骨器,出去採集果子和挖掘植物的塊根;還有的從河床裡揀來卵石,從樹林裡伐來樹幹,把它們製成合用的工具。他們一代又一代,過著這樣勤勞的集體生活。
  跟他們的祖先相比,北京猿人大概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進步:他們開始說話了。在獵取野獸的時候,他們有必要互相招呼;老一代也有必要把他們積累下來的知識和經驗,傳授給孩子們。於是,簡單的叫聲逐漸發展成為可以表達意思的語言。
  語言是適應集體勞動的需要而產生的。最初的語言當然是非常簡單的,能夠表達的意思也不會複雜。但是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能夠說話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為有了語言,人才能用語言作為材料來構成思想,於是腦力勞動得到了發展。
  從所發現的遺跡看來,北京猿人大概還不穿衣服,他們可能全身長著毛。他們還保留著他們祖先的一些特徵。從他們的頭骨的化石可以看出來,他們的腦子比現代的類人猿黑猩猩大,但是比現代的人還小得多。他們的前額比較平,眉脊骨突出,下顎已經往裡收了。他們能夠直起身子行走。他們的手經過長期的勞動鍛煉,變得比才下地來的古猿靈活多了。所有的這些變化,都是勞動促成的。恩格斯因此作出了科學的結論:「勞動創造了人本身。」
  古猿的另一支卻不是這樣,它們也在進化,可是離人走過的道路越來越遠。它們回到了森林裡,變得越來越適合在森林裡生活。它們就是今天的類人猿。在進化的過程中是沒有回頭路可走的,它們錯過了道岔,已經走上了另一條道路。
   

跟祖先相比


  你的身體和5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有什麼不同呢?並沒有太大的不同。你站得比他們更直一點,手也比他們更加靈活。用今天的標準看,你比50萬年前的祖先長得漂亮一些,下顎更往後收了,也沒有那副突出的眉脊骨橫在你的眼睛上面。你的鼻子也比北京猿人長得端正。當然,最重要的是你的前額長得很豐滿,因為你的腦子比北京猿人大得多了。不過這個變化,在過去的50萬年到10萬年之間就基本上完成了。這就是說,我們腦子的大小跟10萬年前的祖先基本上相差不多。這意味著腦力的發展已經有了基礎。
  在過去的10萬年裡,人的身體有沒有什麼變化呢?有。現代的人的頭顱長得更圓了。牙齒雖然仍舊是32顆,可是最後的4顆往往長不齊。現代人的壽命比10萬年前的祖先要長得多,可是這並不是體質上有什麼不同,而是因為我們有了躲避風雨的房屋,有了抵禦寒冷的衣服,有了豐富的食物,有了醫藥衛生知識,一句話,有了更高的文化。
  你還記得達爾文在加拉柏戈斯群島上發現的鳥嗎?它們生長在各個島上,因為長期隔離,身體發生了一些微小的差異。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人的身上。由於生活的環境不同,一部分非洲的人皮膚變黑了,歐洲的人皮膚變白了,亞洲的人皮膚變黃了。有些差異還表現在頭髮和眼珠上。於是出現了黑種人、白種人和黃種人。
  儘管這樣,人的基本特點還是一樣的。不論是黑種人、白種人、黃種人,都有個子高的,個子矮的;都有臉長的,臉圓的;常見的血型分A型、B型、AB型和O型。前面已經說過,類人猿常見的血型也有這4種。這4種血型是類人猿和人類的共同祖先古猿留下來的。
  種族主義者硬說人的智力是由皮膚的顏色來決定的。這種偏見,跟「獵犬號」船長認為從鼻子可以判斷一個人的稟性一樣,實在荒唐得令人發笑。不論是黑種人、白種人、黃種人,在社會實踐中都曾經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並且今後還要不斷地為人類共同的文化做出貢獻。人類的歷史是全人類共有的,不是哪一個民族所能獨佔的,要全人類——包括膚色不同的所有的民族一同來寫。種族主義者宣稱自己是什麼優等民族,實際上是為奴役別的民族製造輿論。他們這樣妄自尊大,正好表明了他們對生物的進化和人類的歷史不是一無所知,便是別有用心,故意歪曲。
   

幸運的動物


  在這部「生命進行曲」中,我們看到除了人以外,各種動物的生死存亡,都是由自然的原因決定的,由自然環境的變化決定的。這就是達爾文在航行中發現的自然選擇的規律。大自然既沒有意志,也沒有目的,可是總在不斷地變化。生物也在按照客觀的規律,在不斷地變化。生物的變化如果能夠適應大自然的變化,就能夠生存下來,得到發展,否則就會走到進化的盡頭。動物是如此,植物也是如此。
  你記得西伯利亞的長毛大象嗎?它們靠自己的一身長毛,在氣候變冷以後還生活了一段時期。難道它們比別的象聰明一些,事前就知道天氣要變冷嗎?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它們決不會向自己說:「讓我們快點進化吧!快點長出長毛來吧!要不,我們可要凍死了!」即使它們有這樣的先見之明,也不可能憑它們的願望就在身上長出長毛來。
  那麼,使有的象長出長毛來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答案只有一個,是某些像的遺傳基礎發生了變化。
  在任何生物——包括動物和植物——的每一個細胞的細胞核裡,都有一些要用顯微鏡才能看清楚的微小的東西,叫做染色體。前面說過,染色體是一種核蛋白,是核酸和蛋白質的結合體。核酸就是遺傳的物質基礎,每一個核酸分子上,都含有許多遺傳信息。狗生出來的還是狗,雞生出來的還是雞,就因為同一種生物的上一代和下一代,絕大多數的遺傳信息是相同的。
  同樣的道理,有的人的血型是A型,他的核酸分子上有A血型的遺傳信息;有的人的血是B型,他的核酸分子上有B血型的遺傳信息。
  人的每個細胞的細胞核裡,有46個染色體,每一個染色體裡都有一個核酸分子,每個核酸分子上又含有許多遺傳信息。這許許多多遺傳信息,相互聯繫相互協作,使人長成為一個人。這個人和那個人的遺傳信息絕大多數相同,但是也有少數不同,所以有身材不同、相貌不同等等的差異。
  核酸是分子結構很複雜的化合物。它們跟宇宙間的一切事物一樣,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核酸的分子結構起了變化,遺傳信息也就起了變化,生物就發生了變異。遺傳和變異是一對矛盾。如果沒有遺傳,物種就不可能穩定下來;如果沒有變異,新的物種就不可能產生。
  有了變異,達爾文闡明的自然選擇的規律就發生了作用。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某一種變異對一種生物的生活有利,這種生物就可能生存發展;某一種變異對一種生物生活不利,這種生物就衰退死亡。
  長毛古象曾經是一種幸運的動物。在許多年前,西伯利亞的天氣還很溫和,到處都是森林。在那裡可能有兩群像,它們彼此隔得很遠,跟加拉柏戈斯群島上的鳥一樣發生了變異。其中一群漸漸長出了長的毛,另外一群身上仍舊是光禿禿的。在氣候溫和的年代,兩群像都生活得很好。可是後來,氣候發生了變化,寒流從北方襲來,一毛不掛的象只好死掉,而長毛古象卻能幸運地生活了好些年代。
   

人是否停留在此


  現在讓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曾經統治過世界的動物的行列:三葉蟲,水蠍,魚,爬行動物,哺乳動物,最後是人。那麼,人是不是世界的最後的統治者呢?人會不會跟歷代的統治者一樣,把自己的位置讓給什麼別的動物呢?從另一方面說,人會不會繼續進化,變成另一種統治世界的動物呢?或者會不會不再進化,從此停止不前了呢?  


  
  圖2-1-37

  在過去的10萬年內,人的身體沒有發生什麼顯著的變化。可是10萬年,在這部「生命進行曲」中只佔1/35秒。我們不能憑這樣短暫的一個鏡頭,來回答前面提出的這些問題。
  但是我們不要忘記,「生命進行曲」已經出現了勞動的旋律。在第一件石器出現之前,「生命進行曲」的主調還完全由大自然來決定。魚類讓位給兩棲類,是在池沼開始乾涸、陸地上已經有了豐富的食物的年代。爬行類讓位給哺乳類,是在天氣變得寒冷、高大的羊齒類植物死去的年代。有一支古猿下地來生活,是在冰雪從北方襲來、森林逐漸南移的年代。它們都受大自然的支配,毫無辦法擺脫自然選擇的規律。大自然並無意志,也無目的,它卻決定了生物進化的行程,不光是動物如此,植物也包括在內。
  人是不是跟其他動物一樣,只好聽任大自然擺佈呢?不。自從造出了第一件石器,人就開始掙脫大自然加在他們身上的鎖鏈。猿人的後代披上了獸皮,發明了摩擦生火的方法,他們就度過了好幾次冰期。而跟他們同時代的哺乳動物,有許多種就是在那冰天雪地的歲月中先後死去的。
  在最近這10萬年中,人在跟大自然的鬥爭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人不但打獵,還開始捕魚,開闢了一個寬廣的食物來源。人不但獵取野獸,還把一些吃草動物豢養起來,這就有了一個大自然所沒有的活的肉庫。人不但採集植物的果子和塊根,還開始種植莊稼,這就又有了一個大自然所沒有的糧倉。人開始建造房屋,房屋裡面是一個自然界所沒有的小天地。人開始用植物纖維紡線織布,還開始燒製陶器。可是在自然界裡,是找不到一塊陶片的。人把泥土燒成陶器,就是創造了一種自然界所沒有的材料。  


  
  圖2-1-38

  當然,最大的變化還是人的本身。手越來越靈活了,語言越來越複雜了,腦子越來越聰明了,這都是勞動的成果。人還開始畫圖,我們都知道,文字是從畫圖發展起來的。接著,人開始製造銅器,又開始製造鐵器。有了先進的工具,人在大自然面前就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自由。這種自由,是自古以來任何動物都不曾有過的。這種自由,就是人對大自然的認識和對大自然的改造。  


  
  圖2-1-39

  所有的動物,除了人類以外,都擺脫不了達爾文發現的自然選擇的規律。在它們的身體不能適應大自然的變化的時候,它們無能為力,只好奄奄待斃。人可不是這樣,因為人能夠在勞動中認識自然的規律,能夠運用這些規律來有目的地改造自然。人用不著改變自己的身體構造來適應大自然的變化,而是用自己的勞動,把大自然改造得更適合自己的生活。連生物的進化也逐漸處在人類的控制之中。大家知道,人運用生物遺傳和變異的規律,已經創造出許多更適合人的需要的牲畜和作物的優良品種。這就是說,連生物的進化也可以由人的意志來支配,使生物的演變符合人類的要求。這就叫人定勝天。
   

人類的未來


  從人類出現到現在,隨著生產工具的改進,人的生產力不斷取得發展,人的社會也跟著發生了變化。在銅器代替了石器的年代裡,奴隸社會代替了沒有階級的原始公社;封建社會是差不多跟使用鐵器同時開始的;直到近代使用了機器,資本主義社會才代替了封建社會。由奴隸社會開始的幾千年來的文明史,就是一部階級鬥爭的歷史。但是,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幾千年也只是短短的一瞬。
  人們開始還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階級,為什麼會出現人剝削人的現象。對社會發展的科學認識,是從馬克思開始的。馬克思不但說明了過去的階級社會是怎麼演變過來的,還指出資本主義社會是最後一個人剝削人的階級社會,終就要被共產主義所代替。這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無產階級通過暴力革命和專政,將最後消滅階級,使人類的社會過渡到共產主義。我們中國已經進入了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階段,將來要跨迸無限美好的共產主義時代。
  看起來,人是動物進化的最高階段了。當然,萬物皆變,人也不能例外。可是人的變化主要不是在身體方面,而是在生產鬥爭、階級鬥爭和科學實驗中,不斷地取得進展,取得新的勝利。世界上只有人能夠認識客觀規律,能夠根據客觀規律來作出行動的規劃,有目的地改造自然,改造社會,並且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地加深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增強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
  人類最理想的境界是共產主義社會。那時候,階級已經消滅,科學技術將大大發展,生產力將大大提高,人的物質生活將不斷豐富,精神面貌將無比高尚。人將要成為大自然的真正的主人。現在,我國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給我們開闢了一條通向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實現,還要靠我們辛勤的勞動。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