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百科書籍>>路德維希·馮·貝塔朗菲>>生命問題

雲台書屋

譯者前言


  路德維希·馮·貝塔朗菲(Ludeig von Bertalanffy)是現代著名理論生物學家、一般系統論的創始人。1901年生於奧地利。早年在維也納大學學習,獲博士學位。1934年起任該校理論生物學教授。1949年移居加拿大,先後在渥太華大學、阿伯塔大學任教授,其間在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任教授。1969年以後任美國布法羅城紐約大學教授。1972年逝世於該城。

  貝塔朗菲是一位學識淵博。充滿創造活力。富有良好哲學與文學素養的科學家。一生的科學論著近三百種。本書是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本處處閃現出哲學智慧光輝和文學表現色彩的科學著作。它的最初版本是1949年的德文本,書名為《生物學世界觀——自然的和科學的生命觀》。1952年出版英文本,書名改為《生命問題——現代生物學思想評價》。以後又被譯為法、俄、日、西班牙、荷蘭等多國文字,成為現代具有一定世界影響的學術名著。貝塔朗菲於1968年發表的重要著作《一般系統論——基礎、發展、應用》,則是在《生命問題》這本著作提出的學術思想的基礎上經過進一步發展而寫成的。

  貝塔朗菲在本書中對現代科學和哲學作出了兩項重要的理論貢獻。

  首先是,他總結了20世紀上半葉生物學實驗成果和思想成果,深刻剖析了長期進行激烈論爭的機械論生命現與活力論生命現的本質特徵和思想根源,提出了超越機械論與活力論生命現的第三種生命現——機體論生命現的基本原理。

  貝塔朗菲認為,機械論生命現主要表現為「分析與累加」的觀點、「機器理論」的觀點、「反應理論」的觀點。其特徵是:把有機體分析為許多基本單位,再通過將這些基本單位累加的方式解釋有機體的性質;把生命過程的有序基礎視為預先建立好的機器式的固定結構;把有機體看作本質上是被動的系統,只有當它受到外界刺激才作出反應,否則就是靜止的。他詳細分析了這些機械論觀點在近現代生物學諸學科的具體表現,尤其指出了傳統的細胞理論、生物發生律、自然選擇理論、基因論、神經中樞和反射理論等重要生物學理論所含有的機械論傾向和它們的局限性。

  同時,貝塔朗菲認為,活力論是由於機械論未能解釋生命的主要特徵而出現的另一極端思想,但它本質上仍把活機體看作各個部分的總和,看作機器式的結構,設想它們是由靈魂似的操縱者控制的,從而對生命現象的解釋同樣陷入困境。

  貝塔朗菲根據生命有機體的等級秩序、逐漸分異與逐漸集中化、均等潛能與等終局性、動態有序、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自我調整、節律-自動活動等特徵,提出了機體論的基本原理:整體原理(組織原理)、動態原理、自主原理。這些原理表明:有機體是一個獨特的組織系統,其個別部分和個別事件受整體條件的制約,遵循系統規律;有機體結構產生於連續流動的過程,具有調整和適應能力;有機體是一個原本具有自主活動能力的系統。

  貝塔朗菲用機體論觀點探討了生命有機體的組分與成分、個體與整體、潛能與目的、穩態與動態、能動性與應激性、異速生長與按時生長、預成與漸成、方向性與開放性、結構與功能、形態和行為的歷史性以及生命界的組織層次與等級體系等問題,對細胞學、遺傳學、組織學、胚胎學、生理學、進化論、生態學的理論問題提出了新見解。

  貝塔朗菲還用機體論觀點分析了生物學與物理學的關係,認為生命系統是比物理系統更為複雜的系統,有其獨特的規律,生物學定律不只是物理-化學定律在生命領域的應用,而是比後者更高層次的定律,它不能還原為後者。他主張以精確的方式建立生命界所有層次的組織定律即系統定律。貝塔朗菲撰寫這部著作時,正處於分子生物學從「前科學」時期進入「常現科學」時期的前夜,他當時還不十分清楚分子水平上生命活動的某些具體細節,對微觀生物學問題作了某些猜測性解釋。但是,他提出的機體論思想,卻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而愈顯其重要。現代生物學借助物理-化學手段在深入研究有機體的微觀層次的過程中,儘管分析和還原的方法對於探討生命活動的機理起了重要作用,然而,人們要更完整地認識生命活動的特徵和規律,則需要以機體論原理作為研究工作的指南。

  貝塔朗菲在本書中作出的另一個重要的理論貢獻是:用機體論概念揭示了現代科學諸學科基本原理的邏輯相應性或同型性,在機體論的基礎上確立了普遍適用於各學科領域、富有新世界觀意義的「一般系統論」的基本法則,為科學的統一或科學的整體化提供了新的方法論。

  在本書中,他廣泛考察了20世紀上半葉物理學、心理學、哲學等領域中的新的思想成果,其中包括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量子躍遷理論、波粒二象性理論,開放系統非平衡態熱力學理論(耗散結構理論),格式塔心理學,過程哲學等,尤其考察了具有明顯整體特徵或系統特徵的統計學思想方法對現代科學的普遍影響,發現各學科領域普遍出現了類似於機體論的整體原理、組織原理和動態原理。正如他所說的:「機體論概念在從生物學的特殊問題直到人類知識的一般問題的許多領域中被證明是富有成果的。」「機體論概念的最終概括是一般系統論的創立。」(原書第189頁)60年代後期以來,貝塔朗菲為代表的系統論思想風靡世界各國學術界,成為現代科學長河中波瀾壯闊的新思潮。

  貝塔朗菲創立以機體論為核心的系統論,有其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他生長於德語文化圈的國家,德國古典哲學把整個自然界視為一個巨大的、具有等級層次的有機體,把世界視為永續流動的過程的思想,主要由德國和奧地利科學家發展起來的量子力學理論所包含的整體性思想,發源於德國的格式塔心理學所體現的整體、動態、組織的思想,德國生物學家杜裡舒關於調整卵發育出現「等終局」的實驗成果,以及德國詩人歌德文學作品中關於變動中的持存的哲理,都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70年代,德國理論物理學家H.哈肯(Haken)和德國生物物理學家M.愛根(Eigen)分別創立的關於非平衡態自組織系統的協同學和超循環理論,都是貝塔朗菲機體論和系統論思想的發展。我國學術界一般將西方哲學與文化表徵為「機械論」,將中國或東方哲學與文化表徵為「機體論」。然而,瞭解貝培朗菲的機體論哲學,從而瞭解淵源於德語文化圈的西方機體論哲學,也許有助於我們調整上述看法,促進東西方機體論哲學的比較研究,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融。

  貝塔朗菲撰寫本書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剛散去,原子彈蘑菇雲的陰影仍籠罩著人們的心靈,同時西方工業化浪潮開始向全球擴展。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貝塔朗菲在本書結語中以充滿人文主義精神的機體論哲學思想,深刻警示了機械論世界觀導向技術主宰世界,生命技術化、人類機械化的惡果,甚至導向毀滅人類的危機。貝塔朗菲在60年代後期發表的《機器人、人與心智》、《一般系統論》兩部著作,以及P.A.拉威奧萊特(Laviolette)選編的貝塔朗菲文集《人的系統觀》,進一步發揮了《生命問題》一書中的機體論的人文主義觀點,一方面批判了物理主義和技術卞義,另一方面批判了生物主義。他尖銳地指出了那種把物質粒子的運動視為世界終極本質和用技術統治世界的機械論世界觀給現代人類帶來的災難。他以機體論世界觀呼喚生命的尊嚴感。他提倡「關心人類的一般系統論」,告誡人門警惕那種「只涉及數學、反饋、技術的機械系統論」貶低人文價值,把社會生活引向工程比、機器化的歧途。他反對濫用控制論解釋人類問題,濫用機器人模型說明人的行為與形象。他同時反對將人類社會與生物群體進行機械類比的生物主義,他指出人不僅具有生物學價值,更主要的是具有文化價值,反對將人的價值還原為生物學價值。他還特別強調要防上將系統論誤用為貶低個體價值、推崇極權主義的理論基礎。

  貝塔朗菲在本書中還吸取了邏輯實證主義以後的現代科學哲學的思想精華,用以論述生物學研究問題。他對理論與觀察,還原與整合,假說-演繹、科學抽像、科學符號、概率統計以及非理性因素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作了生動的闡述。並且還探討了非決定論與自由意志等哲學問題。

  此漢譯本根據1952年英文版譯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金吾倫先生對譯稿作了認真校訂。在此謹向他表示誠摯的謝意。譯稿發排前本人再度作了通篇推敲和修訂。本書中歌德《浮士德》、《常變中的永續》的詩句譯文,選用或參考了錢春綺先生的譯作。本書中幾處拉丁文短語的翻譯,請教了博樂安先生。商務印書館在本書出版過程中做了辛勤的工作。謹此一併致謝。

                          吳曉江

                        1995年10月

                  於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