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現代文學>>曾卓>>曾卓散文

雲台書屋

歷史的沉思
——讀《阿爾巴特街的兒女們》札記


  我讀到了蘇聯作家雷巴科夫的長篇小說《阿爾巴特街的兒女們》的有些刪節的 摘譯(聽說有幾個全譯本,但都還未見出版),和幾篇作者的訪問記和有關的評論。 對於雷巴科夫,我所知甚少,過去只讀過他的兩部小說:《短劍》和《沉重的黃沙》。 僅憑這樣一點材料來談論這部書當然是冒失的,好在我只是想做一點札記,附帶地 談一點感想。

  共分為三部的這篇小說是60年代開始動手寫的。第一部完成後,很受一家雜 志主編的讚賞,但作品未能刊登出來。作者並沒有氣餒,繼續寫第二部和第三部。 在70年代末,一家雜誌又登了預告,也受到了障礙未能刊登。一直到1987年 才得以全文發表。它本身的命運就象徵著時代的變化。它的發表是蘇聯當前所創導 的「公開性」的一個表現。它在蘇聯文藝界和讀者群眾中激起了巨大的波瀾,在熱 烈的讚揚聲中也夾雜著為數不多的嚴厲的批評,這現象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小說 也受到了國外廣泛的關注。

  這的確是一部令人心情難以平靜的書。

  它將我們帶回到了遙遠的1934年。《星火》雜誌在發表這部小說的前言中 說:「那是一個複雜的年頭,像整個30年代那樣複雜。那是有著偉人成就和令人 痛心損失的年代,是空前熱情和巨大悲劇的年代,是準備了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和 有許多不必要犧牲的年代。」——是的,那是一個有著巨大矛盾的年代。小說以廣 闊的視角,反映了1934年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莫斯科到西伯利亞;刻畫了各種 各樣的人物,從普通的大學生到黨的最高領袖。其中有一些領域是過去的作品中很 少涉及到或根本沒有涉及到的。作者沒有迴避現實中存在的巨大的矛盾,而且以嚴 肅的態度審視和反思其中存在的問題,探尋如何會發展到那種狀況,今天又可以從 中汲取什麼教訓。

  阿爾巴特街是莫斯科一條有名的古老的街。小說主要寫了居住在這條街上的一 群青年學生(他們是十月革命後成長起來的,是社會主義的第一批兒女),各自不 同的性格,不同的精神狀態,不同的生活經歷和道路。

  其中形成強烈對比的是薩沙和沙羅克。

  薩沙是一個道德高尚、熱情、正直的大學生。他是年輕的共產黨員,沒有經歷 過黨內複雜鬥爭。憑著單純的心和自己所信守的原則,他不窺視領導的眼色,不考 慮後果,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他曾為無辜受到批評的他們學院的副院長辯護,因 而為學院的黨委書記(他正是批評者)所不滿。後來又因別的兩件事,被加以「反 黨演說組織者」的罪名,受到了開除的處分。他堅決不服,四處上告,才得以恢復 學籍。他並未因此接受教訓。不久後,又因為說了一句同情副院長的話,受到了更 嚴重的打擊。他的話是:「黨首先應該清除的是投機鑽營者,而不是副院長這樣的 老布爾什維克,因為前者給黨帶來的危害要比後者的全部錯誤都要大。」而這位副 院長過去又曾經是黨內的反對派。薩沙因而被捕了。他自己卻也還弄不清那原因。 在審訊中,要他承認與一個「反革命組織」有關係。他盡力不牽累任何人,不承認 他所沒有的罪過,拒絕在為他擬定的自白書上簽字。他受到了流放三年的處分。他 所蒙受的冤屈和打擊,後來在西伯利亞流放中的所見所聞,使他對現實產生了困惑, 從而逐漸走向清醒。他並沒有動搖自己的信念,也並沒有失去希望。他依然保持著 對黨和對祖國的熱愛,依然願為蘇維埃而戰。他認為錯不在蘇維埃政權,錯的是那 些並沒有真心實意地使用蘇維埃政權的人。他在磨難中是更成熟了。

  他的中學時的同學,同住在阿爾巴特街的沙羅克則是完全不同的。這是一個品 格卑劣、善於玩弄手段的青年。對於薩沙的被捕,他表面關心,實際上缺乏同情。 大學畢業後,他混進了保安部,使他得以利用職權,踏著無辜者的血跡染紅的階梯 向上爬。同時他也為自私和貪婪所腐蝕,墮入黑暗的深淵。

  從生活狀況看,沙羅克比薩沙要幸運得多,但作為人看,薩沙是在烈火的鍛煉 中受到洗禮,而沙羅克則逐漸歸於毀滅。

  同住在大街上的他們幾個比較接近的同學們,在跨出大學的校門後,也各自在 生活的大潮中浮沉。有的貪圖享受,在生活上逐步墮落;有的憤世嫉俗而自暴自棄; 有的一度迷途,以後仍走上了探求真理的道路……他們大都是瞭解薩沙,因而同情 薩沙的。

  薩沙的母親,一個善良的婦人,丈夫遺棄了她。現在,在一個深夜裡,一群人 突然闖進了住宅,抄了家,並將與她相依為命的兒子抓走了。天啊,這是為什麼呢? 憑母親的心,她知道兒子是無罪的。她一夜就蒼老了許多。她冒著嚴寒到每一所監 獄去打聽兒子的消息,每一次都失望。她奔走無門,連她的弟弟,一個重要冶金基 地的負責人,也不願、不敢為她的兒子向有關方面說幾句公道話(他反而認為外甥 是為他臉上抹了黑),雖然他對外甥的被捕也百思不得其解。他只是勸姐姐忍耐和 忍受,給姐姐一點錢以表示關懷。她憤恨弟弟膽小怕事,以冷嘲的口吻拒絕了他的 關懷。她並不信仰宗教,但有些夜間,在那間顯得空蕩蕩的屋子裡,她祈求神靈使 那些將要決定兒子命運的人們心軟下來。但神靈並未接受她虔誠的祈求,兒子被流 放到遙遠的西伯利亞去了……同情薩沙的上層人物也還是有的。布佳金——薩沙的 一個女同學的父親,是老布爾什維克。在十月革命前,曾在流放中與斯大林相處, 現在任重工業部的副部長。他也瞭解薩沙。但他阻止了女兒和同學們上書保安局請 願的行動。他敏感到薩沙的被捕這裡面肯定有複雜的原因。他暗地裡打了一個電話 給保安局的負責人別列金,請他對薩沙給予關照。別列金去聽了一次對薩沙的審訊 後,也相信薩沙是無罪的,甚至有些喜愛和器重這個正直、勇敢的青年。但他無能 為力。他瞭解的情況更多一些:薩沙被認為是一個反革命組織中的一個環節。這個 案子將向更遠更高的地方延伸,釋放薩沙就等於打開其中的一環,這是決不允許的。 他雖是國家保安局的負責人,也只好眼看著薩沙受冤和受難。因為,他憑豐富的經 驗知道,如果他說錯一句話,也將遭受滅頂之災。他能做到的只是在可能範圍內暗 中保護薩沙,這才使薩沙受到了流放三年的較輕的處理。

  小說中以相當大的篇幅刻畫了斯大林的形象。從某種意義上,他是這部小說的 真正主角。因為,作為黨的領袖,他的權力君臨於一切之上,他的影響無處不及, 一切都發生在他巨大身影的籠罩中。

  蘇聯30年代的許多巨大的矛盾,可以說是斯大林自身矛盾的反映。在小說中, 一方面寫到了斯大林為捍衛社會主義的鬥爭所作出的貢獻;沒有忽略斯大林作為一 個領袖的才能:他有明確的目標,他有堅強的革命意志,他善於調動人民的熱情和 全部力量去完成他所提出的任務。另一方面,作者也著重地寫到了斯大林作為領袖 的哲學觀點和權力觀點。他認為,「為了在最短的時間把一個農民國家變成工業國, 需要做出物力和人力的無數犧牲。人民應當做出犧牲。但是,只憑熱情是做不到這 一點的,必須強迫人民做出犧牲,為此需要有一個使人民感到恐怖的政權,要不惜 一切手段來維持恐怖。階級鬥爭不是日趨熄滅的理論給它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 他認為,「僅僅以愛戴為基礎的政權是軟弱的政權……僅僅以恐怖為基礎的政權也 是不穩固的政權。只有既以對獨裁者的恐懼,又以對它的愛戴為基礎的政權才是穩 固的。能夠通過恐懼喚起人民對自己的愛戴的統治者是偉大的人物。」在小說中表 現出他正是力圖這樣實踐,而且收到了相當大的實效的。小說也寫到他對自己的權 力保持著高度的警惕,以至有時達到了過於敏感多疑的地步。即使對久經考驗的老 布爾什維克,即使對與他共同戰鬥的戰友——不,他不承認他們是可以與他並肩的 戰友,而認為自己是遠高出於他們之上的——也往往採取猜忌的態度。為了掃除被 他認定的障礙和可能影響他的權力的人,他可以使用一切手段。譬如在小說中就細 膩地寫到了斯大林與基洛夫的關係。在表面平靜的親切的交談過程中,卻隱藏著復 雜微妙的鬥爭。斯大林對於作為列寧格勒黨委書記的基洛夫的崇高的威信和逐漸增 強的權力,有著猜忌、不滿,用各種口實想將他調離列寧格勒,調到莫斯科來,以 削弱和打擊對方的威信和權力。基洛夫則保持著警惕、忍讓的態度,但不肯在原則 上退步。斯大林是過於信任自己了,他將自己看得這樣高,以致他是孤獨的,他不 願與人,而別的人也不敢與他談知心話。而他的權力是這樣大,以至在他領導下工 作的人,即使身居要職,也都是兢兢業業,只能依照他的指示,看他的眼色行事。 在這種狀況下,民主不可能真正發揮,投機鑽營者有了向上爬的機會,官僚主義容 易得到助長。薩沙以及許許多多人的類似的遭遇和命運,正是在那種政治環境和政 治氣候下發生的。那一年12月1日,基洛夫被暗殺了(這一事件的真相到現在還 沒有弄清楚,蘇聯電視台稱之為「千古之謎」)。消息傳到了西伯利亞,小說是以 一個流放者的這樣一句話結束的:「不管這是誰幹的,我可以告訴您,黑暗的時代 來臨了。」事實上正是如此,基洛夫事件成了被美國作家路易·斯特朗稱之為「大 瘋狂」肅反運動的導火線。那是作者正在寫的下一部小說的題材。

  我過去讀過一些有關30年代的蘇聯小說,它們主要描述的是蘇聯人民英雄的 氣魄和建設的熱情,那是由於共產黨和斯大林的英明的領導和巨大的感召力。它們 是有生活的真實為基礎的,但其中大多作品的確包含著不少的粉飾。這種傾向在後 來更有所發展,以致蘇聯文藝界展開過對「無衝突論」的批評(那些批評現在看來 並沒有抓住問題的實質)。那些小說當然沒有、也不可能反映如雷巴科夫所寫的蘇 聯社會生活和黨內生活的這一面。

  我最早是從巴比塞的《從一個人看一個新世界》認識斯大林的形象的。與對第 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嚮往結合在一起,他在我年輕的心中是一個偉大、崇高的形象。 這些年來,我又讀過不少有關斯大林的書和描寫他的小說。隨著歷史的進展和一些 事件真相的陸續披露,我對他的認識當然也有所變化。雷巴科夫筆下的斯大林的形 象引起了我進一步的深思。他所刻畫的斯大林的形象是引起爭論的焦點之一。雷巴 科夫說,他寫斯大林的任何一個行動都通過了豐富的史料,是有所根據的。那麼, 小說中斯大林的那些內心沉思和獨白呢?他說:「進行這樣的構擬,有兩種方法: 從已說出的內心獨白出發設想出行動;或者相反,作家瞭解和看到了行動,然後根 據推測出這個行動是如何考慮決定的。如果作家所寫的內心獨白與事情、與人物的 行為具有有機的聯繫,而讀者也相信思想的這種活動,那麼這獨白是站得住的。」 這說得很好。一切以真人為對像所寫的小說,都只能是這樣構擬的。但人物的內心 沉思和獨白(也應包括行動),也都要通過作家的設身處地的體驗,這裡面也難免 帶著若干主觀色彩的。連大師托爾斯泰筆下的拿破侖以及其他人物都未免如此。但 我們可以感覺到,雷巴科夫的確是力圖思考和體驗斯大林行為的思想根源和內心活 動,力圖創造一個他認為是真實的斯大林的形象。而且我們可以說,他創造了一個 比較豐富的藝術形象。

  作者對歷史沉思,懷著沉重的心揭開了,30年代現實中的另一面,那是在蘇 聯當前不少文章中接觸到、議論到,而在小說中則少見的。作者的視野開闊,以審 視的眼光面對嚴峻的現實,並以嚴格現實主義的精神將那表現了出來。讀完了這部 小說以後,讀者也不能不感到心的沉重,也引起了深思。

  這部小說有什麼意義?或者可以問:為什麼要寫這樣一部小說?作家認為:過 去是不能忘卻的,歷史的教訓是必須記取的,今天的現實正是從過去發展演變而來 的。要敢於正視過去的某些消極的因素和血的教訓。個人崇拜,缺乏民主政治,教 條主義和官僚主義,是造成許多無辜者的犧牲和悲劇的根源。有一位研究斯大林傳 記的蘇聯教授沃爾科戈諾夫說過:「人們的裁判會是清澈透明的,歷史的裁判是永 恆的。」對於斯大林及其時代的探討以至爭論還將繼續下去。但無論如何這種探討 和爭論是必要的,雷巴科夫以小說的形式參與了這種探討。他的目的是在於要拋棄 那些年代所積澱的沉重的負擔,要擺脫不正常的心理氣候,要淨化和改善精神道德 氣氛,只有這樣,才能加快時代前進的步伐。作者回顧過去,正是為了現在,更是 為了未來的。

  作者還說:「通過講真話培養出來的人,是有道德的人。社會也是這樣。如果 它用真理去哺育自己年輕的公民,那就是有道德的社會;如果灌輸謊言,那就是不 可避免地會使公民對社會本身漠不關心,缺乏責任感,玩世不恭」。那麼,作者以 審視的眼光面對嚴峻的現實,並以嚴格的現實主義精神將那表現了出來,除了作品 本身的意義外,也是為了培養青年的道德品格和社會的道德風尚的。

  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樣一部小說,為什麼作品被壓置了2 0多年,得不到發表的機會,他仍鍥而不捨。那根本的動力就在於作家的社會責任 感。我不能評價這部作品所達到的真實性的程度,但我讚揚作者所追求的目的和他 的堅毅的態度。一個作家應該是有社會責任感的人。他不能不關心他們的祖國,不 能不關心人民,不能不關心現實,他應該有他的愛憎,他的追求。他是一個作家, 所以要通過藝術將他的感知表現出來。當然,那應該是真正的藝術。我不大能理解 「純藝術」是什麼,也不大能理解什麼是「為藝術而藝術」,雖然作為一種文學現 象,它存在,也為某些人所信奉。因為在任何藝術作品中都體現著作者的生活態度 和人生意向,我不必在這裡分析那複雜微妙的情況。我只想說,作為一個普通的讀 者,一切能帶給我藝術魅力和藝術享受的作品我都欣賞,只要那是真正美的。而我 更喜愛那使我對現實有更清醒的認識,給我以對人生的啟迪,激發我生活的力量的 作品。比起甜蜜的謊言和逃避循世的怡然自得,我更喜愛苦味的真理。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