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月初三夜,新蟬第一聲。」這是大詩人白居易聞新蟬詩中的兩句。他這首
詩大約是在北方什麼地方寫的,因為詩題是「六月初三夜聞蟬」,一定那地方氣候
比較冷,所以六月始聞新蟬。但在香港,則一到四月初,你就可以聽到蟬聲了。
前幾天天氣比較暖,我已經聽過窗外樹上第一聲的新蟬,那聲音斷斷續續的,
叫了幾聲就停住了,好像很生怯。這幾天天氣又轉冷,便不再聽見它叫了。遙想它
一定在枝上竭力抑捺自己的興奮,靜候這寒流的尾潮一過,從此就可以放懷唱個痛
快了。
蟬聲一來,就表示夏天已到,香港叫得最早的蟬,並不是我們通常所見稱為
「知了」的那種大蟬,而是一種黑色的小蟬,翅上有兩點黃色的斑點。它的叫聲也
不像普通的蟬那樣,而是「滋——滋」。聲音叫得非常響亮。這種小蟬,中國舊時
稱為螓,又名螗綢。有青色的,香港更有一種紅色的,它們的鳴聲都與那種褐黑色
的大蟬不同。
雌蟬不會叫,所有會叫的蟬都是雄的。因此古希臘詩人薩拉朱斯曾有兩句非常
幽默的《詠蟬》小詩:
蟬的生活多麼幸福呀,因為它們有不會開口的太太。
據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耳說,雌蟬不僅不會叫,它們似乎連聽覺也沒有。因為
他曾在有蟬的樹下放了一槍,它們似乎一點不受驚擾。
人類對於蟬素來有好感,尤其注意它的嗚聲,所以希臘古詩人詠蟬的很多,中
國舊詩以蟬為題材的更多,而且有許多關於蟬的有趣的傳說和故事。但是對於蟬的
生活一向不大清楚,並且有些可笑的誤解。差不多中外都是如此。直到近年法布耳
等人耐心作了多年實地精密的觀察,才能弄清楚它們生活的真相。
一隻蟬從幼蟲一直到爬到樹上來叫,先後至少要經過七八年之久,有的甚至要
相隔十餘年。雌蟬的卵是產在樹幹上的,它們孵化後會從樹上落到樹根下,然後掘
上向地底下鑽去,有時要深入土中十餘尺,遇到有樹根的適宜地方便停住,以樹根
的汁液為營養。這樣一直要在土中生活七八年(有一種蟬的幼蛹要在土中隱居十六
年),幼蟲才生長成熟,然後本能的在一個雨夜掘鬆了泥土往上爬,爬到樹幹上休
息一下,開始褪殼,從裂開的殼背上就爬出了一隻完整的新蟬。那只空殼,就是中
國藥材鋪裡所賣的蟬蛻。新蟬繼續爬上樹梢,不久就開始試它蘊蓄了七八年之久的
新聲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