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戲的「打諢」,是歷史上特許的專利,這種專利的獲得,實包含一點兒不光
榮的傳統,即「帝王弄臣」。但枚乘司馬相如詞賦之臣,當時也一回待詔金馬門,
同樣有帝王弄臣意味,所以這種不光榮也只是指它當時在帝王身邊的抽像地位,並
非指它在社會上的抽像價值。若就諷諫而言,在春秋戰國時代,它的重要有時即恐
怕比讀書誦詩的儒者還切於實際,而容易有作用見效果。「優孟衣冠」這個典故的
由來,即證明它的作用和效果,針對問題為當時儒者所不及。初期的戲既把諷諫和
調笑兩種成分相混, 戲的本色長處是能機捷取巧,一 語破的。短處偏重諧謔時,
則易成瑣褻,先或尚保留侏儒專事諷諫長處,後乃衍為純粹調笑取樂,「漆城蕩蕩,
寇來不得上,」成為千古諷諫佳話;到柏梁台聯句,郭舍人說的「吃妃子舌甘如飴」
就近於專尋開心了。
唐代是個在佛道二教烘染下充滿抒情空氣的時代,事事都包含比賽精神,在娛
樂方面更擅長花樣翻新。文人做詩寫小說,多見神見鬼的敘述描繪,等於用怪異抒
情,所以不問真偽,一例都寫得極其生動儼然。在戲劇歌舞上,自然更多新玩意兒。
《舊唐書·曹確傳》稱:伶官李可及,善音律,尤能囀喉為新聲,音辭曲折,聽者
忘倦,京師屠沽效之,呼為「拍彈」。同昌公主除喪後,帝與淑妃思念不已,可及
乃為《歎百年》舞曲,舞人珠翠盛飾者數百人,畫魚龍地衣,用官絁五千匹。曲終
樂闋,珠璣覆地。詞語淒惻,聞者涕流。
這個記載出之於《杜陽雜編》。這還可說是追悼公主,逗引帝王開心,不免闊
氣一點。其實當時軍閥要人大出喪,場面也就夠得會花費會玩了。《唐語林》說:
送葬者或當街設祭,……喪亂以來,此風大扇,祭盤帳幕至九十尺,用床三四百張,
雕金飾畫,窮極技巧。
大歷中太原節度使辛雲京葬日,諸道節度使人人修祭,范陽祭盤最為高大,刻
木為尉遲鄂公與突厥鬥將之戲,機關動作,不異於生。祭畢,靈車欲過,使者請曰:
「對數未盡!」又停車。設項羽與高祖會鴻門之像,良久乃畢。
縗絰者皆手擘布幕,輟哭觀戲。事畢,孝子傳語與使人:「祭盤大好,賞馬兩
匹。」……昭義節度薛公薨,歸絳州,諸方並管內縣於陽城南設祭,每半里一祭,
至障河廿餘里,連延相次,大者費千餘貫,小者三四百貫,互相窺覘,競為新奇,
柩車暫過,皆為棄物矣。蓋自開闢至今,奠祭鬼神未有如斯之盛事也。
屬於喪葬禮儀,尚可安排得如此豪華熱鬧,至於其他吉慶事情,也就可想而知
了。唐代每當帝王誕日,有集儒釋道作三教論衡故事。史稱徐岱、趙需、許孟容、
韋渠牟請佛老,始三家若矛盾,然卒而同歸於善。帝大悅,賚予有差。白氏《長慶
集》尚敘及在麟德殿內道場,沙門義林與道士楊宏元對壘情形。不過這事情說若極
其莊嚴,其實卻依然近於引帝王開心的雜耍節目一項。故高擇《群居解頤》述及那
個《歎百年》舞曲的大導演李可及摹仿大德高僧作三教論衡時,結果亦使得上意極
歡,賜予頗厚。
鹹通中優人李可及,滑稽諧戲,獨出輩流。……嘗因延慶節。緇黃講論畢,次
及優伶為戲。可及褒衣博帶,攝衣以升坐,稱「三教論衡」。偶坐者問曰:「既言
博通三教, 釋迦如來是何人? 」對曰:「婦人。」問者驚曰:「何也?」曰:「
《金剛經》 云: 敷坐而坐,非婦人何煩夫坐而後兒坐也?」上為之啟齒。又曰:
「太上老君何人?」
曰:「亦婦人也!」問者益所不喻。乃曰:「《道德經》云:吾有大患,為吾
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倘非婦人,何患於有身乎?」上大悅。又問曰:「文
宣王何人也?」曰:「婦人也!」問者曰:「何以知之?」「《論語》曰:沽之哉,
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倘非婦人,奚待嫁為?」上意極歡,賜予頗厚。
附會經典作證,不惟不以唐突李家玄元皇帝和孔子為意,反逗得皇帝大笑,賞
賜甚厚,這就是我所說的抒情空氣!無忌諱尋開心的抒情氣分,既普及社會,影響
到文學、藝術、音樂、歌舞,當然都比任何一代還大得多。影響不到的,恐怕只是
一些裝模作樣拘迂彆扭的古文家腦子。說迷信,這種人才真真有迷信!一個李賀爸
爸諱「晉」就不舉進士,一個韓愈又費多大氣力作《諱辯》,比起為三教論衡大笑
的帝王,豈不是更迷信得多?
宋代是個理智時代,唐代人那點抒情氣分,經過五代運用到歌舞男女方面,不
幸成為江南西蜀滅亡張本。入宋後,風流宰相再不能用這個玩意兒和大統一帝王廝
混,再被幾個準備入孔廟配祀吃冷豬肉的讀書人「子曰」一掃而光後,代替而來的
就是說道理興趣。因此一來,雖有帝王對於佛道的浪漫情感,加以渲染,也不成功
了。真宗時代王清昭應宮的堂皇華麗,六七年經營,日夜加工,集天下名畫手來競
奇賭異,末了卻為一把天上無名火燒掉,放火的安知不是讀書人?徽宗時代壽山艮
尉又築得不是時候,花石綱忙得天下人不得寧息,神運昭功巨石,抬石頭更忙壞了
花腿兵士。可是末了金人圍城,園囿中萬千麋鹿花木,只合供城中兵民當吃的當燒
的!讀書人喜歡空說道理,表面上為闢謬理惑,去迷信,重事實,實在卻僅爭是非,
辨真偽,立門戶,生黨見。時代禁忌益多,因之到處有反應。讀書人如元祐諸黨人,
道學諸君子,使用於「人與人之間」時,即通通不肯放下這個武器,用來作反抗,
否認,以及消極的攻訐。金人外患與新法內爭,兩者影響到宋代國運情形雖不相同,
卻共同於社會中培養這個諷刺風氣,直到宋末,形於詩詞,見於小說圖畫,真可謂
無所不至。尤以使用於雜戲方面,更見得大膽而潑辣,巧慧而明智。或就帝王面前
諷刺國政得失,或在權貴筵席譏誚當局顢頇。許多國家大問題,幸臣御史說來有殺
頭充軍危險的, 一 個普通優伶,卻常常於絃歌酒宴接杯舉觴歡樂光景中,出之從
容不迫,不以觸犯禁忌為憂慮。雖說近於打諢,然所得效果,實意想不到。故《鐵
圍山叢談》記丁仙現事,當時即有「台官不如伶官」諺語。這類故事保留在並世文
人筆記中,有些故事且因之即成後世通俗典故。
如以欽徽二宗北狩事作題目,《桯史》記一事。
秦檜以紹興十五年四月丙子朔賜第望仙橋,並銀絹萬兩匹,彩千縑,有詔就第
賜宴,假以教坊優伶,宰執鹹與席。有參軍前褒檜功德,一伶以荷葉交椅從之,詼
諧雜至。參軍方就椅,忽墮其蒙頭,乃總發為髻,如行在之巾,後有大環為雙疊勝。
伶指而問曰:「此何環?」曰「二勝環。」伶遞以樸擊其背曰:「你但坐太師椅,
請取錢絹例物,此環掉腦後可也。」一坐失色。檜怒,明日下伶於獄,有死者。
真可謂膽大包天,因此下獄而死,意中事也。然而這種冒險,不僅施於權貴,
有時且施於帝王。《貴耳集》稱:紹興中,楊存中在建康,諸軍之旗有雙勝交環,
謂之「二勝環」,取兩宮北還之意,因得美玉琢帽環。進高廟。偶有一伶在傍,高
宗指環示之,曰:「此楊太尉進來,名二勝環。」伶人接奏云:「可惜二勝環放在
腦後!」高宗為之改色。
同一諷刺用之於權臣,弄得一坐失色,雖不免殺身,用之於帝王,則只使帝王
面上失色,並無下文。帝王在身份上得納諫,所以同樣事想來做戲的也不會賜死。
這大約就是俗話說的「閻王不怕怕判官」了。
這類事有時若在公共地方表演,過於露骨時,或尚得牽連觀眾安全,所以《夷
堅志》記《收三秦》打諢,點明題目時,即有觀眾散走情形。
壬戌,秦檜子禧,致昌,時齡,皆奏名,公議籍籍。
至乙丑春,優者即戲場設為士子赴兩宮,相與推論知舉官為誰。或指某某優長。
曰:「非也。今年必差彭越。」
問者曰:「朝庭不聞有此官!」曰:「漢梁王也。」曰:「彼是古人,如何來
得?」曰:「前舉是楚王韓信,所以知今為彭越。」問者嗤其妄,且叩厥旨。曰:
「若不是韓信,如何收得三秦?」四座不敢領略,一哄而去。
正與孔融諷曹操為曹丕納甄氏,引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異曲同工。
諷刺用之國事, 亦有因之成功的,《獨醒雜誌》記廢折十 錢事,可作一個好
例。和新法推行時鄭俠繪《流民圖》假驛傳上奏,影響新法一樣。若用現代人語調,
則可謂「藝術救國」,無獨有偶。不過當時鄭俠卻因此充軍,觸犯新法故也。
崇寧二年,蔡元長建議為折十錢,民間不便。優人因為賣漿者。或投一大錢,
飲一杯而索其餘。 賣漿者以出市未有錢, 可使飲漿。乃連食五六,其人鼓腹曰:
「使相公改作折百錢,奈何?」上為之動,法由是改。
又大農告乏之時,有獻廩俸減半之議。優人乃為衣冠之士,自冠帶衣裙被身之
物,輒除其半。問之。曰:「減半!」已而兩足共穿半褲,蹩足而來前,復問之,
則又曰「減半!」問者歎曰:「但知減半,豈料難行!」語聞禁內,亦為罷議。
這與千年後情形,自然大不相同!抗戰以來只聞半通不通讀書人常有上「萬言
書」的,內容多拘迂不切事實。雖不切事實,這些閉門造車的綱要計劃,有時卻又
居然在一離奇機會中成為國家功令。行不通,辦不動,批評得失雖照例可由報紙社
論負責,其實社論也說不了什麼。即說出,又等到上面從輿論反映來更改法令時,
已到民不聊生程度,欲補救也來不及了。至於做戲的,可不大注意到對於這類問題
抗議。
即抗議,效果一定更慢,是可想而知的。
當時做戲的不僅大膽,而且頭腦實在還聰敏靈活,許多事虧他想得出,做得到。
如《齊東野語》記三十六髻事。
宣和, 童貫用兵敗竄。一日內宴,教坊進伎,為三 四婢,首飾皆不同。其一
當額為髻,曰「蔡太師家人也。」
其二髻偏墜,曰「鄭太宰家人也。」又一人滿頭為髻如小兒,曰「童大王家人
也。」問其故。蔡氏者曰:「太師覲清光,此名朝天髻。」鄭氏者曰:「吾太宰奉
祠就第,此名懶梳髻。」至童氏者則曰:「大王方用兵,此三十六髻也。」
用「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諷失敗者,黠而趣,恐亦唯宋代雜劇人有這個本領。
當時作大王將軍的,大致有好些都是材不當位者,只是因緣時會而上台。所以
用大王將軍為諷刺題目,似乎竟特別多。如《堅匏集》述張俊貪財治生事,設計之
新奇,正不讓於宋院畫抓題材方法。
南渡諸將俱封王,尊榮安富,而張循王尤善治生。其罷兵而歸,歲收租米六十
萬魁。紹興間內宴,有優人作善天文者,云「世間貴人必應星象,我悉能現之。」
因用渾天儀設玉衡對其人窺之,見星不見人。「玉衡不能猝辨,用錢一文亦可。」
令窺光堯,曰「帝星也。」「秦師垣?」曰「相星也。」「韓蘄王?」曰「將星也。」
「張循王?」曰「不見其星。」眾皆駭。復令窺之。曰:「不見星,只見張郡王在
錢眼內坐!」殿上大笑。
不過若遇到另外一種大王,做戲的本只是與民同樂,並非存心諷刺,亦不免倒
霉。《事實類苑》記黨進事極有趣味。
黨進不認文字, 過市, 見構欄為戲者,駐馬問:「汝所誦何言?」優者曰:
「說韓信。」進大怒曰:「汝對我說韓信,見韓信即當說我!此三頭兩面之人!」
即令杖之。
王安石行新法,連帶花樣多,時禁亦多,因之反映於戲文諷刺上,特別深刻而
微妙。如《清波雜誌》記蔡卞為相時伶人頌詞:蔡卞妻七夫人,荊公女,頗知書,
能詩詞。蔡每有國事,先謀之床第,然後宣之廟堂。時執政相語曰:「吾輩每日奉
行者,指其咳唾之餘也。」蔡拜右相,家宴張樂,伶人揚言曰:「右丞今日大拜,
都是夫人裙帶。」中外傳以為笑。
後人言「吃裙帶飯」即從此出。不過這個名詞的褒貶意義,古今似乎不甚相同。
憑這個名詞得碗飯吃,千年來都若十分可羞,有失丈夫氣概,更失讀書人氣概。近
二十年社會風氣一變,小至於殺豬賣菜,大至於政治場面,任何職業,任何事業都
以連親帶眷比較合手得力,且有用美人計攀籐緣葛得到富貴榮華,為世所歆羨的。
戲文中提到這一點時,當然已失去譏諷意味了。又《桯史》所記一事,也和這個岳
婿合作有關。
王荊公封舒王,配享宣聖廟,位居孟子上,與顏子為對。其婿蔡卞實主之。優
人嘗因對御,戲設孔子正坐,顏孟與安石侍側。孔子命之坐,安石揖孟子居上。孟
辭曰:「天下達尊,爵居其一。軻僅蒙公爵,相公貴為真王,何必謙光如此。」遂
揖顏子。顏曰:「回也陋巷匹夫,平生無分毫事業。公為明世真儒,辭之過矣。」
安石遂處其上。夫子不能安席,亦避位。安石惶懼拱手云「不敢!」
往復未決。子路在外,憤憤不能堪,逕趨從祀堂,挽公冶長臂而出。公冶長為
窘迫狀謝曰:「長何罪?」乃責數之曰:「汝全不救護丈人,看取別人家女婿!」
其後朝議亦頗疑窒於禮文,每車駕幸太學,輒以屏障其面。
《豹隱紀談》稱淳祐改元正月十九日,理宗幸太學,以安石「天命不足畏,祖
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說狂話的萬世罪人,削去其從祀孔子,令國子監日下施行。
可見這個諷刺直接影響於朝議,後來便斷送了荊公在孔廟的陪祀座位。
又如《南唐近事》記李知訓一事,可為後世「刮地皮」一 名詞作註解。
魏王知訓為宣州帥,苛政斂下,百姓苦之。因入覯侍宴,伶人戲作綠衣大面胡
人,若鬼狀。傍一人問曰:「何為者?」綠衣人對曰:「吾宣州土地神,王入覲,
和地皮掠來,因至於此!」
可見五代雜劇即如此。當時這類諷刺,雖多行之於內宴,若為帝王一人悅目爽
心而設。然而侍宴從臣必相當多,所以諷刺效果,亦不唯使帝王開心變色,或給優
伶得到很多賞賜,必尚有其政治意義。《鐵圍山叢談》記丁仙現事,可明白那個作
用。
熙寧初,王介甫當軸,神廟一切委聽。號令一出,於人情難有適合,於是故臣
名士,往往力陳其不可,多被降黜,後來者皆結舌矣。當時以君相威權而不能貼服
者,獨一教坊使丁仙現。丁仙現時俗但呼之為「丁使」。丁使遇介甫法制一行,必
因燕設於戲場使為嘲,又肆其誚難。
介甫不堪,遂發怒欲斬之。神廟密詔二王,取丁仙現匿諸王府,故一時諺語有
「台官不如伶官」。
又《倦游雜錄》記丁仙現如何諷刺水利事,亦可見出這個大膽丑角諷刺的新而
巧處。
熙寧十年太皇生辰,教坊例有雜劇。時判都水監侯叔獻新圖,伶人丁仙現(此
作見) 假為道士,善出神,一 僧善入定。或詰其「出神何所見?」道士云:「近
曾至大羅,見玉皇殿上一人服金紫,熟視之,本朝韓侍中也,手捧一物。竊問之。
傍立者云:「韓侍中獻國家金枝玉葉萬世不絕圖。」僧又曰:「近入定到地獄,見
閻羅殿側有一 人衣緋垂魚,細視之,乃判都水監侯工部也。」竊問左右。
曰:「為奈河水淺,獻圖請別開水道耳。」時叔獻興水利,以圖恩賞,百姓苦
之,故伶人有此語。
這正與《涑水紀聞》、《邵氏聞見錄》等記王荊公言水利事同。記稱王荊公好
言利,有小人諂曰:「決梁山泊八百思水以為田,其利大矣。」荊公喜甚,徐曰:
「決水何地可容?」劉貢父曰:「自其旁別鑿八百里泊,則可容矣。」荊公笑而止。
劉貢父的雜謔,就近乎從伶人口吻取法而來。至於無所為而為,純以笑謔為目
的,無其他深意的,《繩水燕談錄》記陳堯佐寫字事,另是一種風格。
陳文惠善八分書,點畫肥重,世謂之「堆墨書」。鎮鄭州日,府宴,伶人戲以
大幅紙濃墨塗之,以粉筆點四 點。問「何字也?」曰「堆墨書田字。」文惠大哂。
正與《貢父詩話》記石介開陳堯佐玩笑相同:陳文惠善堆墨書,與石少傅同在
政府。石欲戲之,政事堂有黑板床長五六尺,石取白堊橫堆其上,可尺者。謂公曰:
「吾頗學公堆墨書。」陳聞之喜甚。顧小吏舁床出。
曰:「吾已能寫口字。」陳為悵然。
從這類記載上可看出諷刺諧謔的形式,雜劇人用的多與普通讀書人所能領會的
幽默相通,亦可說對象都是上層社會分子,即反映上層分子的愛憎。若說匕首投槍,
這種戲文才真夠得上鋒利武器稱呼。這種諷刺於戲文中存在,於筆記小說中保存尤
多。方法上多從《世說》、《朝野金載》取法,《碧雲暇》、《雞肋》是正宗,前
者代表有計劃的安排人事,褒貶隨之,後者代表隨手摭拾,無甚目的。然而這個作
風容易得罪人,於是用「托古以射今」的筆法來寫,《艾子雜說》就近乎旁門。抒
情氣分較濃重,不過看來也就若很多轉彎抹角處,時代一隔絕,讀者即不大容易明
白內容隱寓何人何事了。這與黨忌文禁自然大有關係,近於《鐵圍山叢談》指的不
肯結舌的故臣名士一種表示。若稍說得明白,即不免降黜,或在降黜後指為怨望,
而將罪責加深。近代中國戲劇作者,雖多從外國取得一個劇本內含的形式,也依然
還稟承明清傳奇搭配角色方法,例有一二丑角,用中層分子身份在劇本中出現,演
出時,這些丑角且照例極能吸引觀眾。可是目的只是泛指某一類型人物,論效果,
或轉不如宋代雜戲那種單刀直入揪住問題表現有效果。原因是當前真值得說說的,
決不會到戲上去,至於一般現象,又好像不用說,為的是我們原本活在一個「諷刺
社會」裡,對社會有所諷刺,是不大濟事的!且既活在那麼一個社會中,不謹慎小
心,很可能容易犯規矩,或發生比千年前「說韓信」那個人更嚴重的問題。或使觀
眾因誤會出麻煩。這事在宋人做戲時就發生過。《容齋三筆》說:俗呼冕為「天子
冠」。范純禮知開封,有旨鞫淳澤村民謀逆事。審其故,乃村人嘗入戲場觀戲,歸
途見匠者作桶,取桶戴之於首曰:「與劉先主何如?」遂為匠擒。明日入對,徽宗
問「何以處?」對曰:「愚人村黔無所知以不應為,杖之足矣。」
一場謀逆滅族案,幸虧得一個賢府尹代為奏明,結果方打幾下發落完事。萬一
遇到趙師罼,豈不要命。
《容齋三筆》和《事實類苑》記的兩件事,都與戲中諷刺無關,不過借此可明
白一點當時做戲情形。宋代內宴與官家筵會,優伶做戲,筆記所記多為應景湊趣,
帶點嘲謔性質。然公共場所如東京大相國寺前瓦市的戲,臨安中瓦子的戲,或黨太
尉所見臨時縛木為欄當街表演的戲,則似本講史,「兩漢」、「三分」必較多,甚
或就同時代取材。「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兩句詩就正和《唐語林》載辛家大
出喪時,孝子擘幕輟哭看《鴻門宴》、《尉遲公大戰突厥番將》傀儡戲情景相合,
可知還是唐代傳來的。原因或是幽默過於精細時,普通人不容易懂。歷史場面行動
多於議論。易為觀眾理解接受。
至於做戲的不幸碰到黨太尉,戲迷幸而碰到范府尹,真是各有氣運。
現在看戲發迷的人,雖不用擔心因為被大街上的箍桶匠告發,捉將官裡去。可
是寫戲劇的,終究得存點戒心,凡事謹慎些,免得出其他毛病,陷人於不義。因古
今人心有一點相通處,即實在容易從「娛樂」中取得「教育」是也。另外,諷刺現
實,也容易招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