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天吃飯說」是我們中國的國寶。清朝中葉就有《靠天吃飯圖》的碑〔2〕,
民國初年,狀元陸潤庠〔3〕先生也畫過一張:一個大「天」字,末一筆的尖端有
一位老頭子靠著,捧了碗在吃飯。這圖曾經石印,信天派或嗜奇派,也許還有收藏
的。
而大家也確是實行著這學說,和圖不同者,只是沒有碗捧而已。這學說總算存
在著一半。
前一月,我們曾經聽到過嚷著「旱像已成」,現在是梅雨天,連雨了十幾日,
是每年必有的常事,又並無颶風暴雨,卻又到處發現水災了。植樹節〔4〕所種的
幾株樹,也不足以挽回天意。「五日一風,十日一雨」的唐虞之世〔5〕,去今已
遠,靠天而竟至於不能吃飯,大約為信天派所不及料的罷。到底還是做給俗人讀的
《幼學瓊林》〔6〕聰明,曰:「輕清者上浮而為天」,「輕清」而又「上浮」,
怎麼一個「靠」法。
古時候的真話,到現在就有些變成謊話。大約是西洋人說的罷,世界上窮人有
份的,只有日光空氣和水。這在現在的上海就不適用,賣心賣力的被一天關到夜,
他就曬不著日光,吸不到好空氣;裝不起自來水的,也喝不到乾淨水。報上往往說:
「近來天時不正,疾病盛行」,這豈只是「天時不正」之故,「天何言哉」〔7〕,
它默默地被冤枉了。
但是,「天」下去就要做不了「人」,沙漠中的居民為了一塘水,爭奪起來比
我們這裡的才子爭奪愛人還激烈,他們要拚命,決不肯做一首「阿呀詩」就了事。
洋大人斯坦因〔8〕博士,不是從甘肅敦煌的沙裡掘去了許多古董麼?那地方原是
繁盛之區,靠天的結果,卻被天風吹了沙埋沒了。為製造將來的古董起見,靠天確
也是一種好方法,但為活人計,卻是不大值得的。
一到這裡,就不免要說征服自然了,但現在談不到,「帶住」可也。
七月一日。
CC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五年七月二十日《太白》半月刊第二卷第九期,
署名姜珂。
〔2〕《靠天吃飯圖》的碑山東濟南大明湖鐵公祠有這樣的碑,並附有清嘉慶
癸酉(1813)魏祥的一篇文章,其中說:「余襄工五台,得此石拓,語雖近俚,
實有理趣……今重刊一石,作《靠天論》,以與天下吃飯者共質之。」
〔3〕陸潤庠(1841—1915)字鳳石,江蘇元和(今吳縣)人。清同
治時狀元,官至東閣大學士。
〔4〕植樹節一九三○年,國民黨政府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孫中山逝世紀念
日)為植樹節。
〔5〕「五日一風,十日一雨」語見王充《論衡·是應》:「儒者論太平瑞應,
皆言氣物卓異……風不鳴條,雨不破塊;五日一風,十日一雨。」唐虞之世,指我
國上古傳說中的堯(陶唐氏)、舜(有虞氏)時代。儒家典籍中常把它作為太平盛
世的典範。〔6〕《幼學瓊林》參看本卷第52頁注〔7〕。該書的首二句為:
「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7〕
「天何言哉」孔丘的話,見《論語·陽貨》:「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8〕斯坦因(MAStein,1862—1943)英國考古學家。他曾
在一九○七年、一九一四年先後從甘肅敦煌千佛洞等處盜走我國大量古代文物。敦
煌,漢唐時代我國與中亞和歐洲交通線上的重鎮,是當時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