珂勒惠支(KatheKollwitz)以一八六七年生於東普魯士之區匿
培克(Koenigsberg)〔2〕,在本鄉,柏林,明辛〔3〕學畫,後與
醫生Kollwitz結婚。其夫住貧民區域,常為貧民治病,故K.Kollw
itz的畫材,也多為貧病與辛苦。最有名的是四種連續畫〔4〕。《犧牲》即木
刻《戰爭》七幅中之一,刻一母親含悲獻她的兒子去做無謂的犧牲。這時正值歐洲
大戰,她的兩個幼子都死在戰線上〔5〕。
然而她的畫不僅是「悲哀」和「憤怒」,到晚年時,已從悲劇的,英雄的,暗
淡的形式化蛻了。
所以,那蓋勒(OttoNagel)〔6〕批評她說:K.Kollwit
z之所以於我們這樣接近的,是在她那強有力的,無不包羅的母性。這漂泛於她的
藝術之上,如一種善的徵兆。這使我們希望離開人間。然而這也是對於更新和更好
的「將來」的督促和信仰。
EE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日上海《北斗》月刊創刊號,原題
《犧牲——德國珂勒維支木刻〈戰爭〉中之一》。關於魯迅選載木刻《犧牲》的用
意,參看《南腔北調集·為了忘卻的記念》。凱綏·珂勒惠支(1867—194
5),德國版畫家。魯迅於一九三六年編印過《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並為
其寫了《序目》(收入《且介亭雜文末編》)。
〔2〕區匿培克通譯哥尼斯堡,東普魯士的工業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劃歸
蘇聯,改名加裡寧格勒。
〔3〕明辛通譯慕尼黑,現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一個城市。〔4〕四種連續畫
即《織工的反抗》、《農民戰爭》、《戰爭》、《無產階級》四組版畫。《犧牲》
是《戰爭》中的第一幅,也是介紹到中國來的第一幅珂勒惠支的版畫。
〔5〕歐洲大戰即第一次世界大戰。珂勒惠支的第二個兒子彼得於一九一四年
十月二十三日戰死,文中所說「兩個幼子」當系誤記。〔6〕那蓋勒(1894—
1967)通譯納格爾,德國畫家、美術批評家。曾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
院院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