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現代文學>>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

雲台書屋

魯迅自傳


  我於一八八一年生於浙江省紹興府城裡的一家姓周的家裡。父親是讀書的;母 親姓魯,鄉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夠看書的學力。聽人說,在我幼小時候,家裡還 有四五十畝水田,並不很愁生計。但到我十三歲時,我家忽而遭了一場很大的變故, 幾乎什麼也沒有了;我寄住在一個親戚家裡,有時還被稱為乞食者。我於是決心回 家,而我底父親又生了重病,約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漸至於連極少的學費也無法 可想;我底母親便給我籌辦了一點旅費,教我去尋無需學費的學校去,因為我總不 肯學做幕友或商人,——這是我鄉衰落了的讀書人家子弟所常走的兩條路。

  其時我是十八歲,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師學堂了,分在機關科。大約過了半 年,我又走出,改進礦路學堂去學開礦,畢業之後,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學。但待到 在東京的豫備學校畢業,我已經決意要學醫了。原因之一是因為我確知道了新的醫 學對於日本維新有很大的助力。我於是進了仙台(Sen-dai)醫學專門學校, 學了兩年。這時正值俄日戰爭,我偶然在電影上看見一個中國人因做偵探而將被斬, 因此又覺得在中國醫好幾個人也無用,還應該有較為廣大的運動……先提倡新文藝。 我便棄了學籍,再到東京,和幾個朋友立了些小計劃,但都陸續失敗了。我又想往 德國去,也失敗了。終於,因為我底母親和幾個別的人很希望我有經濟上的幫助, 我便回到中國來;這時我是二十九歲。

  我一回國,就在浙江杭州的兩級師範學堂做化學和生理學教員,第二年就走出, 到紹興中學堂去做教務長,第三年又走出,沒有地方可去,想在一個書店去做編譯 員,到底被拒絕了。但革命也就發生,紹興光復後,我做了師範學校的校長。革命 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長招我去做部員,移入北京;後來又兼做北京大學,師範 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的國文系講師。到一九二六年,有幾個學者到段祺瑞〔2〕政 府去告密,說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語堂〔3〕的幫助逃到廈門,去 做廈門大學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廣東做了中山大學教授,四月辭職,九月出廣東, 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學時候,只在雜誌上登過幾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說是一九一八年,因 為一個朋友錢玄同的勸告,做來登在《新青年》上的。這時才用「魯迅」的筆名 (Pen-name);也常用別的名字做一點短論。現在匯印成書的有兩本短篇 小說集:《吶喊》,《彷徨》。一本論文,一本回憶記,一本散文詩,四本短評。 別的,除翻譯不計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國小說史略》,和一本編定的《唐宋傳 奇集》。

  一九三○年五月十六日EE

  〔1〕本篇據手稿編入。它是作者在一九二五年所作《自敘傳略》(收入《集 外集》)的基礎上增補修訂而成的。〔2〕段祺瑞(1864—1936)字芝泉, 安徽合肥人,北洋軍閥皖系首領。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六年任北洋政府「臨時執政」。 一九二六年他製造了鎮壓群眾反帝愛國運動的三一八慘案。事後,又發佈秘密通緝 令,據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六日《京報》披露,「該項通緝令所羅織之罪犯聞竟有 五十人之多,如……周樹人(即魯迅)許壽裳……均包括在內,聞所開五十人中之 學界部分,系(教長)馬君武親筆開列」。

  〔3〕林語堂(1894—1976)福建龍溪人,作家。曾留學美國、德國, 回國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等校任教。《語絲》撰稿人之一。三十年代 在上海編輯《論語》、《人間世》等刊物,提倡幽默和閒適。一九二六年六月他任 廈門大學文科主任兼國學研究院秘書時,曾推薦魯迅到廈門大學任教。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