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現代文學>>老捨>>雜文集第十六卷

雲台書屋

學習民間文藝


  為迎接中央文化部舉辦的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我寫這篇小文,一方 面對由各地來京參加會演的同志們表示熱烈的歡迎,一方面也希望文藝工作者更多 注意學習民間文藝,更多參加戲曲改革工作。

  主要地我要說,我們對民間文藝應取的態度。

  雖然說,在過去的幾年裡,特別是全國文藝界整風學習以後,民間文藝已受到 文藝工作者的重視;可是容或還有一些文藝工作者和一些學習文學、音樂、或美術 的人們並不重視它。這不是我個人的臆斷;因為假若這現象並不存在,我們的戲曲 改革工作到現在就一定會已經有了更多的人參加和得到更好的成績;在文學藝術創 作上,具有民族風格的作品也必已經相當的多,相當的好了。

  為什麼還有人不大關心民間文藝呢?我想,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在他們心中, 一想到民間文藝,也就想到「普及」的問題,而他們的志願是要作「提高」的工作 的。他們是把「普及」與「提高」一刀兩斷,劃清了界限的。這麼一來,他們以為 「普及」的工作有幾個人照應著就夠了,他們自己須養精蓄銳地埋頭搞「提高」。 假若他們是搞文學的,他們就不看客觀的需要,而主觀地預備寫出長篇巨製,像百 萬言的小說或史詩。假若他們是搞音樂的,他們就不管社會上實際的音樂活動,而 希望自己成為彈鋼琴或拉提琴的聖手,或寫出偉大的交響樂。他們有作「專家」的 志願,因而打定主意:假若他們創造出的作品,一時還不能被群眾所接受、欣賞; 他們就把作品藏起來,到二十年三十年後,等群眾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再拿出來, 公之同好。這,就手兒顯露出來他們不敢明言的一點心理——不大重視「普及」工 作。他們要等待,等待二十年三十年。但是「等待」就是停止,就是孤立。這不對。 毛主席明確地指示了我們:「要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據我的瞭解,我們將來的 藝術傑作必是由今天的藝術活動中「生長」出來的,而不是今天按古方炮製,冷藏 二十年的東西。今天,我們必須摯誠地給人民服務;我們幫助人民提高,人民也幫 助我們提高,我們與人民一齊提高,就產生了新的優秀作品。這新的優秀作品不是 貌似某某古典作品,而是地地道道的、前無古人的,新中國的優秀著作。這種新的 傑作是我們由今天起,陸續不斷地聯繫群眾,配合政治任務,產生出來的。它不會 忽然自天而降,也不會是在名山藏了一世紀的老古董。它是逐步地由普及而提高的 結果,不是文藝工作者個人的一點技巧與一時的靈感的創造品。

  一旦我們把「普及」與「提高」分開來說,我們就很容易不看內容,而只從形 式上判定文藝作品的高低。我知道,有某些文學家以為快板與評劇什麼的是普及的, 低等的。新詩和新歌劇什麼的是提高的,高等的。同樣的,有些搞音樂的以為西洋 古典音樂是高等的,中國民間音樂是低等的。事實上,並不是那麼一回事。看吧, 今天的快板與不少的評劇已不是解放前的老樣子了,它們已經提高了一步。怎麼提 高了呢?它們已經有了新的思想內容。從前,快板是乞丐們求錢乞食的「順口溜」; 現在,它已變成工農兵所喜愛,很銳利的宣傳武器。從前,評劇唱的是《馬寡婦開 店》;今天,它唱《小二黑結婚》。我們沒有權利,不看思想內容,而專從形式上 斷定快板與評劇是低等的作品。

  就是專從形式上說,快板與評劇的形式既是人民所喜愛的,也就是高等的。我 們沒有權利說:評劇該收一收,換上西洋歌劇吧。況且新的內容,必然要求新的形 式。因此,今天的快板與評劇,在形式上也已經有了變化。這種變化是漸變,雖然 不完全與舊形式相同,可是並沒丟掉人民喜聞樂見的基本形式。人民喜歡評劇,一 旦看見與評劇形式完全不同的「評劇」他們會掉頭而去的。

  快板與評劇等通俗文藝是直接拿到民眾中去受考驗的。人民,並不像閉戶鑽研 古典文藝的人們所想像的那麼拙笨。反之,人民是有眼力的,而且毫不客氣。他們 看見好東西就批准,看見不好的東西就批駁。這樣,今天的快板與評劇等等是在人 民中生長發展著的,不像古典文藝那樣已經一成不變。我們若是抱定那些一成不變 的老套子,死不放手,就無從解決今天的問題。

  今天我們應該關切的是人民滿意了現在的快板與評劇沒有。我們文藝工作者可 不應該用自己的成見替人民決定什麼。顯然的,人民還不滿意今天的快板與評劇。 從量上說,快板與評劇還很不夠用;農民迫切地要求反映互助合作運動的作品,店 員們要求有內容的「五反」劇本,可是都不容易找到。從質上說,我們現有的通俗 文藝作品還不夠高。在這情形下,文藝工作者就該努力去滿足人民的要求,創作出 更多的更好的作品。假若我們不看人民的需要,而只憑自己的成見,從形式上斷定: 新歌劇比京戲好,京戲比評劇好;所以我們應取法乎上,按照西洋歌劇的套數創作 新《蝴蝶夫人》什麼的,不必關心京戲與評劇。這便是不切實際,隨便說話。按照 西洋歌劇的形式寫出來的東西,假若還沒有今天我們的評劇的內容那麼好,思想那 麼高,就是廢品!再說,採用了西洋歌劇的寫法,即使內容好,思想高,人民接受 那個洋形式與否,也還是個問題!人民既需要文藝,就必定要求更好的文藝。這更 好的文藝必是更足以滿足人民的願望與要求的,不是由我們出主意,強迫人民非接 受不可的。所以,普及和提高必是緊緊相連的,不是一刀兩斷的。

  我們必須看清楚:今天的人民,在政治思想上,是突飛猛進的。這樣,人民就 不但極迫切地需要文藝,而且迫切地需要更進一步的文藝。這就是為什麼解放後的 評劇不同於解放前的評劇,今年的評劇又不同於去年的評劇的原因。假若我們把人 民的生活與思想看成為靜止不動的,我們就大錯而特錯了。那麼一來,我們就容易 想到:人民只喜愛評劇,而且喜愛一成不變的評劇。同時,我們也就容易想到:什 麼時候人民不再愛評劇了,才能愛我們自己創造的高級玩藝兒。事實上,人民所喜 愛的評劇是正在不斷地改進、發展;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照這樣改進、發展下去, 三五年後或十年八年後的評劇必定會勝過了我們現在自以為高得了不起的東西,我 們自己的那點法寶反倒拿不出手來了。跟著人民一齊往前走的東西才有前途,才會 提高;脫離群眾的東西不過是「敝帚千金」而已。提高不提高是由人民的藝術生活 如何而決定的。脫離了人民,幻想提高,我們自己反倒會遠遠地落在人民的後邊。

  這就可以談到「突破形式」這一問題了。有人說:民間文藝的形式必須突破, 否則不會有進一步的發展。是的,我承認這說得很對。但是,突破形式必須有步驟, 不能一下子全盤打碎。一下子打碎的辦法,一定不能解決問題。假若有人以為突破 形式,就是用句子長短不同,音節無定,沒有轍韻的新詩代替了鼓詞,那結果便是 消滅了鼓詞,「推陳出新」就無從說起了(這裡,沒有小看新詩的意思)。是的, 我們必須有步驟地突破形式,才能教鼓詞一步一步地改善。鼓詞是活著的東西,我 們須教它活得更好、更健康、更豐富;我們不能一下子把它打死,硬教別的東西取 而代之。「取而代之」

  的態度,既會發生混亂,也會阻礙我們向民間文藝學習。

  我們應取什麼樣的步驟去改善呢?首要的是我們要注意戲曲改革問題,參加戲 曲改革工作。身臨其境,才能曉得由哪兒下手改革。只有絲毫沒注意過這問題的人 才會空談突破形式,並沒有具體的辦法,或主張打碎形式,另起爐灶。「冷眼」的 確可以看出民間文藝中的毛病來,但是「冷眼」並不能解決問題。頭一次聽京戲的 人必然會感到打擊樂器的嘈雜刺耳。可是,只說一聲:「太吵人,要不得!」怎能 解決問題呢?假若我們留神看一看今天戲劇改革、曲藝改革的情形,我們就會明白, 經過改革的戲曲,在形式上的確有了一些變化。也許它們還改變得不多,不夠好; 可是誰也不能否認它們正在變化,而且是經過許多時日,許多人的努力,才有了這 點變化。這變得不多,不好的原因,首要的是因為文藝工作者沒有踴躍地參加戲劇 改革、曲藝改革工作。戲劇改革、曲藝改革工作需要很多的人、各方面的人,因為 這工作包括許多不同而又互相聯繫著的問題。一齣戲裡除了故事與思想,還有服裝、 佈景、音樂、燈光、臉譜、戲詞種種問題。這不是一兩人所能解決的。可是我們的 音樂家、美術家、以至於文學家,有多少參加了這種工作的呢?不很多!怪不得戲 曲改革工作還沒有很好的成績!那最害事的是口說突破形式,而心中卻想乾脆用另 一種形式代替了京戲或評劇的人——自然,我們也不能說,應當用京戲去代替話劇 或別種戲劇。我們要的是「百花齊放」,誰也不該去代替誰。是的,京戲因為形式 的限制,確乎不能容納一本話劇那樣的內容。可是,在另一方面,話劇也不能容納 一出京戲那麼多的載歌載舞的技巧。我們應當分工,也應當合作。一位專搞話劇布 景的人,在注意了、學習了京戲之後,去幫助京戲搞佈景,決不是他的錯處。反之, 他若以為去搞京戲佈景是降格相從,就不大對了。既說「百花齊放」,就不許唯我 獨尊。

  上次春節,我趕寫了一出宣傳新婚姻法的小歌劇,名叫《柳樹井》。這不是一 出怎麼了不起的作品。可是,在形式上,它不像任何舊有的京戲或評劇。它的人物 出場,沒有一個自報姓名的,而是出場就動作,就歌唱;在起唱之前也沒有:「出 得門來,好天氣也」,或「好不傷慘人也」。在北京城裡與郊外有許多地方上演了 它,有的唱評劇,有的唱快板,有的選用了《白毛女》、《劉胡蘭》中的調子編湊 起來,還有的把它改為話劇。我自己看過四樣不同的演出。這種不提名道姓,出場 就唱的辦法,是小小地突破了形式。台下懂不懂呢?懂。在詞句裡,我避免了「聽 分明」,「面前存」一類的濫調,而完全用既可聽懂,又相當新鮮流利的言語。台 下懂不懂呢?懂。為教劇本不太長,我又把許多情節用暗場交代。台下懂不懂呢? 懂。這說明了民眾並不拒絕突破形式。他們喜愛革新的東西。可是,我的戲詞都是 按照評劇詞句或快板的音節寫出的,並且都押了韻。我知道,不論快板或評劇,字 句沒有一定的音節,就不易唱出。在我們的音樂家還沒把新的具有民族風格的腔調 教給唱快板與評劇的人;我們就不能責備寫詞的人不敢在音節上突破形式,也不能 責備藝人們或業餘的歌者守著老腔老調去歌唱。寫詞的人、音樂家、藝人,三者聯 合起來,先咂摸透了舊有的音樂,才能改造腔調,創造腔調。至於押韻,有些作新 詩的人也許很討厭它,可是世界上所有的歌曲,還沒有不押韻的。詩可以去掉了韻, 歌曲不能。指責歌曲用韻即非突破形式,是不對的。我們須在要突破某種形式之前, 先瞭解某種形式,然後才能逐漸地適當的去突破,不至於一錘子打碎,不可收拾。

  有的地方,我聽說,在演出《柳樹井》的時候,把劇中的暗場都給補實了,而 且據說,補得很好。這說明了,一個劇本被人民看中了,他們就會熱情地、用心地 去修改補充。我沒有看過這個修補了的劇本,但是我體會到,是簡練的用暗場子好 呢,還是處處充實,不落空好呢,人民自己會決定。進一步講,我們將來的提高的 作品應當作如何的提高呢,也是由人民決定,不是由我們自己閉門造車。

  由上面的舉例說明,我們可以多多少少看出我們對民間文藝應取的態度:

  一、文藝工作者須多注意民間文藝,並且應當學習它,實地參加改革它的工作, 否則空口說白話,無濟於事。

  二、我們必須矯正站在遠遠的等待提高的態度,而須馬上就著此時此地的普及 工作設法提高。我們越等待,越脫離實際,而且一定會落在文藝發展的後邊。假若 我們今天寫出了與莎士比亞一樣好的一出大悲劇,藏之名山,等著人民厭棄了評劇 的時候,再拿出來,恐怕呀,就永遠拿不出來了。因為就是真正的莎士比亞也不會 替我們解決問題。我們的人民與文化會產生我們自己的莎士比亞。

  三、不要只從文藝形式分高低新舊,而要從思想內容與教育效果分高低新舊。 一出評劇若是有思想、能教育人民,它就是高的、新的;一齣話劇而缺乏思想教育 的效果,便是低的舊的。不要一聽說「評劇」這兩個字,就先搖搖頭;也別一聽說 新歌劇就以為高不可及。最好是,人民喜愛什麼,需要什麼,就供給什麼。

  四、突破民間文藝的形式須是參加了實際改革工作的結果,而不是空空的一句 話。它必須有步驟,而這步驟必是由實際工作中才能決定了的。閉著眼,連門兒還 摸不到,還談什麼突破呢?

  總起來說:我們須積極學習民間文藝,積極參加「推陳出新」的工作。在過去 的半年中,我接到不少封人民志願軍給我的信。他們一致要求更多的快板與相聲, 而沒有一位要求莎士比亞的悲劇的,他們所要求的,我們並沒有大量的供給;那麼, 即使咱們之中確是有幾位「莎士比亞」恐怕也有些溺職了。

  載一九五二年十月七日《北京日報》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