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現代文學>>老捨>>雜文集第十六卷

雲台書屋

我怎樣學習語言


  二十多年前,我開始學習用白話寫文章的時候,我犯了兩個錯兒:

  一、以前用慣了文言,乍一用白話,我就像小孩子剛得到一件新玩藝兒那樣, 拚命的玩耍。那時候,我以為只要把白話中的俏皮話兒湊在一處,就可以成為好文 章,並不考慮:那些俏皮話兒到底有什麼作用,也不管它們是否被放在最合適的地 方。

  我想,在剛剛學習寫作的人們裡,可能有不少人也會犯我所犯過的毛病。在這 兒談一談,也許是有好處的。

  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期間,我才慢慢明白過來,原來語言的運用是要看事行事的。 我們用什麼話語,是決定於我們寫什麼的。比方說:我們今天要寫一篇什麼報告, 我們就須用簡單的,明確的,清楚的語言,不慌不忙,有條有理的去寫。光說俏皮 話,不會寫成一篇好報告。反之,我們要寫一篇小說,我們就該當用更活潑,更帶 情感的語言了。

  假若我們是寫小說或劇本中的對話,我們的語言便決定於描寫的那一個人。我 們的人物們有不同的性格,職業,文化水平等等,那麼,他們的話語必定不能像由 作家包辦的,都用一個口氣,一個調調兒說出來。作家必須先胸有成竹的知道了人 物的一切,而後設身處地的寫出人物的話語來。一個作家實在就是個全能的演員, 能用一枝筆寫出王二、張三與李四的語言,而且都寫得恰如其人。對話就是人物的 性格等等的自我介紹。

  在小說中,除了對話,還有描寫,敘述等等。這些,也要用適當的語言去配備, 而不應信口開河的說下去。一篇作品須有個情調。情調是悲哀的,或是激壯的,我 們的語言就須恰好足以配備這悲哀或激壯。比如說,我們若要傳達悲情,我們就須 選擇些色彩不太強烈的字,聲音不太響亮的字,造成稍長的句子,使大家讀了,因 語調的緩慢,文字的暗淡而感到悲哀。反之,我們若要傳達慷慨激昂的情感,我們 就須用明快強烈的語言。語言像一大堆磚瓦,必須由我們把它們細心地排列組織起 來,才能成為一堵牆,或一間屋子。語言不可隨便抓來就用上,而是經過我們的組 織,使它能與思想感情發生骨肉相連的關係。

  二、現在說我曾犯過的第二個錯處。這個錯兒恰好和第一個相反。第一個錯兒, 如上文所交代的,是撒開巴掌利用白話,而不知如何組織與如何控制。第二個錯兒 是趕到弄不轉白話的時候,我就求救於文言。在二十多年前,我不單這樣作了,而 且給自己找出個道理來。我說:這樣作,為是提高白話。好幾年後,我才放棄了這 個主張,因為我慢慢地明白過來:我的責任是用白話寫出文藝作品,假若文言與白 話攙夾在一道,忽而文,忽而白,便是我沒有盡到責任。是的,有時候在白話中去 找和文言中相同的字或詞,是相當困難的;可是,這困難,只要不怕麻煩,並不是 不能克服的。為白話服務,我們不應當怕麻煩。有了這個認識,我才盡力的避免借 用文言,而積極的去運用白話。有時候,我找不到恰好相等於文言的白話,我就換 一個說法,設法把事情說明白了。這樣還不行,我才不得已的用一句文言——可是, 在最近幾年中,這個辦法,在我的文字裡,是越來越少了。這就是不單我的劇本和 小說可以朗讀,連我的報告性質的文字也都可以念出來就能被聽懂的原因。

  在最近的幾年中,我也留神少用專名詞。專名詞是應該用的。可是,假若我能 不用它,而還能夠把事情說明白了,我就決定不用它。我是這麼想:有些個專名詞 的含義是還不容易被廣大群眾完全瞭解的;那麼,我若用了它們,而使大家只聽見 看見它們的聲音與形象,並不明白到底它們是什麼意思,豈不就耽誤了事?那就不 如避免它們,而另用幾句普通話,人人能懂的話,說明白了事體。而且,想要這樣 說明事體,就必須用淺顯的,生動的話,說起來自然親切有味,使人愛聽;這就增 加了文藝的說服力量。有一次,我到一個中學裡作報告。報告完了,學校一位先生 對學生們說:「他所講的,我已經都給你們講過了。可是,他比我講得更透徹,更 親切,因為我給你們講過一套文藝的術語與名詞,而他卻只說大白話——把術語與 名詞裡的含蘊都很清楚地解釋了的大白話!他給你們解決了許多問題,我呢,慚愧, 卻沒能作到這樣!」是的,在最近幾年中,我無論是寫什麼,我總希望能夠充分的 信賴大白話;即使是去說明較比高深一點的道理,我也不接二連三的用術語與名詞。 名詞是死的,話是活的;用活的語言說明了道理,是比死名詞的堆砌更多一些文藝 性的。況且,要用普通話語代替了專名詞,同時還能說出專名詞的含義,就必須費 許多心思,去想如何把普通話調動得和專名詞一樣的有用,而且比專名詞更活潑, 親切。這麼一來,可就把運用白話的本事提高了一步,慢慢的就會明白了什麼叫作 「深入淺出」——用頂通俗的話語去說很深的道理。

  現在,我說一說,我怎樣發現了自己的錯兒,和怎樣慢慢的去矯正它們。還是 讓我分條來說吧:一、從讀文藝名著,我明白了一些運用語言的原則。頭一個是: 凡是有名的小說或劇本,其中的語言都是源源本本的,像清鮮的流水似的,一句連 著一句,一節跟著一節,沒有隨便亂扯的地方。這就告訴了我:文藝作品的結構穿 插是有機的,像一個美好的生物似的;思想藉著語言的表達力量就像血脈似的,貫 串到這活東西的全體。因此,當一個作家運用語言的時候,必定非常用心,不使這 裡多一塊,那裡缺一塊,而是好像用語言畫出一幅勻整調諧,處處長短相宜,遠近 合適的美麗的畫兒。這教我學會了:語言須服從作品的結構穿插,而不能烏煙瘴氣 地亂寫。這也使我知道了刪改自己的文字是多麼要緊的事。我們寫作,最容易犯的 毛病是寫得太多。誰也不能既寫得多,而又句句妥當。所以,寫完了一篇必須刪改。 不要溺愛自己的文字!說得多而冗一定不如說得少而精。一個寫家的本領就在於能 把思想感情和語言結合起來,而後很精煉地說出來。我們須狠心地刪,不厭煩地改! 改了再改,毫不留情!對自己寬大便是對讀者不負責。字要改,句要改,連標點都 要改。

  閱讀文藝名著,也教我明白了:世界上最好的著作差不多也就是文字清淺簡練 的著作。初學寫作的人,往往以為用上許多形容詞,新名詞,典故,才能成為好文 章。其實,真正的好文章是不隨便用,甚至於乾脆不用形容詞和典故的。用些陳腐 的形容詞和典故是最易流於庸俗的。我們要自己去深思,不要借用偷用濫用一個詞 匯。真正美麗的人是不多施脂粉,不亂穿衣服的。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後,我不單不 輕易用個形容詞,就是「然而」與「所以」什麼的也能少用就少用,為是教文字結 實有力。

  二、為練習運用語言,我不斷地學習各種文藝形式的寫法。我寫小說,也寫劇 本與快板。我不能把它們都寫得很好,但是每一形式都給了我練習怎樣運用語言的 機會。一種形式有一種形式的語言,像話劇是以對話為主,快板是順口溜的韻文等 等。經過閱讀別人的作品,和自己的練習,劇本就教給了我怎樣寫對話,快板教給 我怎樣運用口語,寫成合轍押韻的通俗的詩。這樣知道了不同的技巧,就增加了運 用語言的知識與功力。我們寫散文,最不容易把句子寫得緊湊,總嫌拖泥帶水。這, 最好是去練習練習通俗韻文,因為通俗韻文的句子有一定的長短,句中有一定的音 節,非花費許多時間不能寫成個樣子。這些時間,可是,並不白費;它會使我們明 白如何翻過來掉過去的排列文字,調換文字。有了這番經驗,再去寫散文,我們就 知道了怎麼選字煉句,和一句話怎麼能有許多的說法。還有:通俗韻文既要通俗, 又是韻文,有時候句子裡就不能硬放上專名詞,以免破壞了通俗;也不能隨便用很 長的名詞,以免破壞了韻文的音節。因此,我們就須躲開專名詞與長的名詞——像 美國帝國主義等——而設法把它們的意思說出來。這是很有益處的。這教給我們怎 樣不倚賴專名詞,而還能把話說明白了。作宣傳的文字,似乎須有這點本領;否則 滿口名詞,話既不活,效力就小。思想抓得緊,而話要說得活潑親切,才是好的宣 傳文字。

  三、這一項雖列在最後,但卻是最要緊的。我們須從生活中學習語言。很顯然 的,假若我要描寫農人,我們就須下鄉。這並不是說,到了鄉村,我只去記幾句農 民們愛說的話。那是沒有多少用處的。我的首要的任務,是去看農人的生活。沒有 生活,就沒有語言。

  有人這樣問過我:「我住在北京,你也住在北京,你能巧妙的運用了北京話, 我怎麼不行呢?」我的回答是:我能描寫大雜院,因為我住過大雜院。我能描寫洋 車伕,因為我有許多朋友是以拉車為生的。我知道他們怎麼活著,所以我會寫出他 們的語言。北京的一位車伕,也跟別的北京人一樣,說著普通的北京話,像「您喝 茶啦?」「您上哪兒去?」等等。若專從語言上找他的特點,我們便會失望,因為 他的「行話」並不很多。假若我們只仗著「泡蘑菇」什麼的幾個詞彙,去支持描寫 一位車伕,便嫌太單薄了。

  明白了車伕的生活,才能發現車伕的品質,思想,與感情。這可就找到了語言 的泉源。話是表現感情與傳達思想的,所以大學教授的話與洋車伕的話不一樣。從 生活中找語言,語言就有了根;從字面上找語言,語言便成了點綴,不能一針見血 地說到根兒上。話跟生活是分不開的。因此,學習語言也和體驗生活是分不開的。

  一個文藝作品裡面的語言的好壞,不都在乎它是否用了一大堆詞彙,和是否用 了某一階級,某一行業的話語,而在乎它的詞彙與話語用得是地方不是。這就是說, 比如一本描寫工人的小說,其中工廠的術語和工人慣說的話都應有盡有,是不是這 算一本好小說呢?未必!小說並不是工廠詞典與工人語法大全。語言的成功,在一 本文藝作品裡,是要看在什麼情節,時機之下,用了什麼詞彙與什麼言語,而且都 用得正確合適。怎能把它們都用得正確合適呢?還是那句話:得明白生活。一位工 人發怒的時候,就唱起「怒髮衝冠」來,自然不對路了;可是,教他氣沖沖的說一 大串工廠術語,也不對。我們必須瞭解這位發怒的工人的生活,我們才會形容他怎 樣生氣,才會寫出工人的氣話。生活是最偉大的一部活語匯。

  上述的一點經驗,總起來就是:多念有名的文藝作品,多練習多種形式的文藝 的寫作,和多體驗生活。這三項功夫,都對語言的運用大有幫助。

  載一九五一年八月十六日《解放軍文藝》第一卷第三期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