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現代文學>>老捨>>雜文集第十六卷

雲台書屋

談翻譯


  拿我這個讀書不多的人來說,假若沒有外國書的一些譯本,我讀的書就更少了。 感謝翻譯工作者們!在我所閱讀過的書中,起碼有三分之一是譯本!你們的勞動給 我和多少多少人帶來最貴重的禮物,智慧與知識。

  可是,說老實話,我並不太喜歡閱讀譯文。古代的佛經,我念不懂,只好不讀。 近年的白話譯筆又往往犯兩個毛病:一個是語言累贅,讀起來頗為費力;一個是文 學作品的譯文往往缺乏風格。因此,閱讀譯文,即使是文學作品,也使我得到的不 都是歡快;所以,非到不讀不行的時候我才皺上眉頭,拿起書來。

  這樣挑剔,並非輕視翻譯工作者。翻譯是極其重要,又極其艱苦的工作。搞創 作的精通一種語言即能盡職,搞翻譯的卻須至少精通兩種語言。搞創作的有遣字選 詞的自由,搞翻譯的卻沒有;翻譯工作者須隨著原文走,不能望文生意,隨便添減。 翻譯工作實在不容易作好,我雖然挑剔別人的毛病,可是若叫我去作呀,准保更糟!

  翻譯工作既然既重要又艱苦,就理應加以鼓勵。我建議,文化機關既獎勵了劇 本和電影劇本什麼的,就也該獎勵翻譯。要知道,一本外國傑作,若譯得好,也就 成為我們自己的珍寶,世世代代相繼享受,為什麼不該得獎呢?

  現在,翻譯工作者似乎也須加強組織,作出規則,集體的規劃與個人的規劃。 科學的與哲學的名著,我認為,應當進行集體翻譯,個人不便獨立地工作。集思廣 益,能夠保證精確。集體工作對於規定譯名也有好處,事前既便討論,定名之後還 可以用集體的名義公佈,徵求大家的意見。我們的譯名(人名、地名和科學哲學的 詞彙)相當混亂,應該及早調整,劃一。還有:每逢看見「背景」、「遠景」、 「典型」等詞,我就感謝翻譯工作者給了我們這麼精確而又自然的新詞彙。所謂 「自然」者,因為它們雖然原是洋字,而看起來並不眼生,好像是土生土長的。趕 到遇上「範疇」、「憧憬」、「幽默」等,我就沒有這種感覺了,好像穿洋服似的, 雖然挺神氣,可是不像穿小棉襖那麼舒服自然。正確而且親切,似乎才是譯名的上 乘。不在我們的普通話裡去搜索寶貝,我們的譯名就也許很正確,而不能一目瞭然 地使人見文知義。據我的也許不大科學的看法,我以為連翻譯科學、哲學的名詞, 也應顧到普及,不擺什麼科學與哲學的架子。要知道一個生硬難解的譯名,就給學 習的人帶來許多困難。為達到既信且俗,也需要集體工作。

  翻譯文學作品似乎應當個人單干。即使二、三人合作,也應最後由一人執筆行 文,以便風格統一。儘管林紓譯書,有人幫助,可是文筆的確是他一個人的。

  談到風格,最好是譯者能夠保持原著者的風格。這極不易作到。可是大概地說, 一個作家的文章總有他的特點:有的喜造長句,有的喜為短句;有的喜用僻字,有 的文字通俗;有的文筆豪放,有的力求簡練。我們看出特點所在,就應下苦工夫, 爭取保持。文學作品的妙處不僅在乎它說了什麼,而且在乎它是怎麼說的。假若文 學譯本僅顧到原著說了什麼,而不管怎麼說的,讀起來便索然寡味。世界文學名著 不妨有幾個譯本。像荷馬的史詩、但丁的《神曲》與莎士比亞的劇本,都可以譯為 淺顯的散文,供文化不太高的讀者閱讀,使他們知道這些偉大作品裡都說了些什麼。 有詩才的譯者便應以詩譯詩地去譯這些作品,使讀者不但知道書中說了什麼,而且 知道怎麼說的。以詩譯詩是極不容易的,所以不妨各譯各的,同一著作有好幾個不 同的譯本也不嫌多。

  保持原著者的風格若作不到,起碼譯筆應有譯者自己的風格,讀起來有文學味 道,使人欣喜。世界上有一些著名的譯本,比原著還更美,是翻譯中的創作。嚴格 地說,這個辦法也許已經不能叫作翻譯,因為兩種不同的語言的創作是不會天衣無 縫,恰好一致的。這種譯法不能夠一字不差地追隨原文,而是把原文消化了之後, 再進行創作。不過,這種譯法的確能使譯文美妙,獨具風格。林紓的譯筆便多少有 此特點。他雖沒有保持了自己的風格。也不比原著更美,可是他的確表現了自己的 風格。這種譯法,用於文學作品,還是說得下去的。這總比逐字逐句地硬譯,既像 漢文,又像洋文,既像語言,又像唸咒,要強一些。我不希望人人傚法林紓,但於 盡量忠於原文的原則下,能夠譯得有風格,還是好辦法。過去,我們有些譯文,使 我感到外國大作家的創作不過是把語言囉哩囉嗦地堆砌起來而已。這個影響不好。

  以上所談,頗為拉雜,希望所在,總起來說,是在百花齊放的春天裡,翻譯界 應當,而且不是沒有能力,開放些漂亮的花兒!

  載一九五七年五月《文藝報》第八號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