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現代文學>>老捨>>雜文集第十五卷

雲台書屋

關於大鼓書詞


  對於大鼓書,我不十分懂行。就我所知道的那一點,願說幾句:

  (一)從清末到今日,北方十樣雜耍班子中的各部門很有些變動。有的因用人 較多,人不易湊,錢須多花,不利於班主,故漸被淘汰;經濟決定一切,太平歌詞 與蓮花落等遂成沒落。有的因過於高雅,難學難唱不討好,自然也就不賺錢,也難 免由大家的冷淡而銷聲匿跡。單弦牌子曲雖勉強掙扎,終是強弩之末,衰滅之像已 成;若馬頭調等則已幾成絕響。在這短短的三十來年的變動中,能日見崢嶸者,唯 有大鼓。一人一鼓一弦,開銷較省;學徒——多是十幾歲的小姑娘——上場,本是 借地練習,車錢甚微,亦好賺錢。大鼓之盛,是為經濟的條件。由通俗文藝的價值 上看呢,它既不太文,也不太俗,有雅俗共賞之妙。唱多激亢,亦能委婉,剛柔相 濟,不至過於單調;五場大鼓相繼,因剛柔互異,不至於象五場「快書」之使人喘 不過氣來也。唱之外,加以形容,手揮目送,繪聲繪形,復無呆板之病,台下固喜 玩藝兒活潑。有此數因,大鼓遂漸成為雜耍班之主幹,別的節目只是陪襯。南京定 都,北人南下,聞故鄉歌聲,當然欣快;大鼓在京滬也略見抬頭。講普遍,諸般玩 藝,俱須讓它一頭。故寫大鼓書詞較寫別的歌曲,更為上算。

  (二)大鼓本門中,又有多種:河北與山東民間有「怯大鼓」,腔簡詞俚,多 唱整本故事;如《於公案》、《劉公案》等。在都會中的雜耍班裡,因要作到「雜」, 所以場場變換,以求醒脾;而每場以時間關係,亦只能唱獨立的一小段;稍長的, 如《戰長沙》一類的曲子,且須分兩三次唱完。各種大鼓的混合奏演秩序,當然是 按角色的聲譽與身份而排定,名譽最高的必須壓台,不管他唱的是什麼。但是大概 的說:今日的雜耍班中,除了單弦牌子曲的老手,能代大鼓壓台,其餘的都已無此 項資格,專就大鼓來說,梅花調大鼓、奉天大鼓、梨花大鼓等,又都爭不過京音大 鼓(以奉天大鼓或梨花大鼓為主體的班子,自然須另說)。京音大鼓的所以取得此 勝利者概有數因:

  (1)腔調:京音大鼓音調高亢,富於刺激性,容易引起聽眾注意。梅花大鼓確 是很好聽,可是音樂之美(應配以五音連彈),把歌曲壓了下去,歌者就白費了力。 奉天大鼓的詞句本與京音大鼓相近,但因腔調的限制,句中非多加虛字不可—— 「初一十五廟門開」,須變成「初一唉嗨十五喂唉廟門兒開唉。」方能唱出。這樣, 它便接近小調,而失去激壯的氣派。以此調去唱《單刀赴會》,或《長阪坡》,遂 不相宜。至於梨花大鼓,則慢處柔長,快處細碎,雖所唱多「三國」中節目,可是 靡靡之音,不足以達英雄豪傑的情懷。京音大鼓的音調的運用,在抑揚高低之間, 既無奉天大鼓之平板,又無梨花大鼓的弛緩與細碎,所以它挺拔可喜。因腔調挺拔, 所以它極重視吐字的清晰沉穩。不管行腔的急或緩,吐字必達於聽眾耳中。譬之戲 劇,昆腔比二黃難懂,所以二黃取了優勢;二黃又比評戲(半班戲)難懂,所以評 戲在最近又風行各地。京音大鼓之占代勢,亦非偶然,它清楚易懂,不以腔累意也。

  (2)京音大鼓用字遣詞多半如《三國誌演義》,力求整潔雄壯,故對歷史上可 歌可泣的故事,頗能傳神。《寧武關》、《取滎陽》等都能盡情發揮。在另一方面, 它吐字清晰,有時如直述,板穩而腔少,所以也能滑稽逗笑,或描寫兒女情腸。一 硬一軟,它可伸可縮,不似別種鼓書之千篇一律,只顧腔而不顧情也。

  (3)近來京音鼓書中,往往加入幾句二黃,亦所以迎合聽眾所嗜。若安排得好, 象《馬鞍山》中之加幾句反二黃,不但生動討俏,而且更能加深感動的力量。梨花 大鼓近亦採用此法,但山東音調,忽然加入京劇,便顯著不對路了。

  (4)二黃戲是國語運動的一大功臣,每見南方戲迷,勉強打著官話道白,雖頗 可憐,但二黃戲宣傳官話的力量,正不可侮。京音大鼓亦出自平津,調句自然是以 官話為主;於是,它在言語上也就比別種鼓書容易佔有廣大的領土。二黃戲與《紅 樓夢》若能通行全國,京音大鼓書詞便也不怕什麼了。

  根據上述的理由,下面要說出大鼓書詞在抗戰通俗文藝中的長處。

  (一)用「打牙牌」,「歎五更」,或「媽媽好糊塗」的形式,把激昂慷慨的 歌詞裝進去,恐難有圓滿的效果。調軟則詞亦隨著軟了。雖抗戰歌詞或不拒軟性, 究當以激壯為主。大鼓書詞之能傳達並激起壯烈情緒,為已成的事實,拿來利用, 自無毛病。據說《長阪坡》、《單刀會》、《戰長沙》、《草船借箭》等名曲,都 出自一家之手——惜忘其姓名——,詞句都極簡勁,而且沒有什麼過於俗俚的地方, 足作抗戰大鼓的模範。

  (二)京音大鼓用官話寫,在宣傳上較易普遍。各地方自然應當用土語,就各 地原有的歌調,編製抗戰歌曲,可是大鼓書仍然是個好東西。因為既是用官話寫成 的,縱不知其調,仍可讀其詞。市上賣的小唱本,並不附著工尺字,而買的人也未 必都會唱;唱物雖變為讀物,可是多少也要發生些作用的。我曾在《大時代》發表 過《打小日本》一曲;按說,寫大鼓應有完整的故事,與典型的人與事,方能有聲 有色;可是這篇東西,把日本之所以欺負中國,各地戰事的經過,及將來的希望, 都給說明。這樣,第一是它太長了,一共六百多句,就是鐵喉的歌者,也不能一氣 唱下來。第二是缺乏具體的表現,而是用白話歌詞講國家大事,與大鼓書的寫法不 合。可是,我卻另有個打算,長不要緊,不具體也無妨;我根本就是要利用大鼓書 的形式寫個宣傳的小冊子;唱不了,那就哼著念好了。反正它通俗,它有勁,它能 教民眾明白一些戰事的始末根由;這就有用。

  (三)京音大鼓的句子,是以七言為主。在舊詩裡,七古是善於講故事的,如 《長恨歌》等。我們寫大鼓書,最好通體七言,力求整重。有了這個骨架,交給歌 者,他就會把它活散開。以七字一句為原則,他會隨時加入「抬頭看」,「這就是」 等「三字頭」,或於別處加字,使之變為八字、九字、十字、十一字,以至於十五 個字的句子;長短相間,自然靈活。我們自然也可以這樣把它寫好,但一不留神, 反倒弄巧成拙,難以入弦夠板。反之,我們抱定以七字成句的主意,雖有不少的困 難,可是文字必能簡練有力;歌者每每會活用別人的文字,而自己卻不會創作出有 力量的「底子」來。市上的小唱本之無特定的調子者,亦往往七字成句;故大鼓用 此法,也算通大路;管他怎麼念呢,反正七個字的句子有力量,有使人不知不覺而 哼起來的作用。

  (四)設若七字為句的作法能成功,則大鼓書實在是較比容易寫的。單弦牌子 曲,一個牌子一個樣兒;牌子換了,詞調就須改變;太費事了。大鼓簡單,可以省 下許多寫作時間。句之外,宜注意者,是全曲須用一韻。此等韻被呼為「轍」,即 以官話發音為準,而把同音的字作韻也。中冬轍,不必分一東二冬;凡是北平話中 可以與東冬拉在一處者,都可以用。這個,又沒什麼難處。上下句可千萬安排好。 起首四句如七言詩,頭兩句的末一字都須用平音,如「周倉關平立兩旁,當中坐定 大忠良」。以下就是一仄一平,一低一高,一直到底了。歌者最怕下句末字是個仄 聲字,設法唱得響,遂罵編者為不懂行。此外沒什麼重要的規矩。每一歌,以一百 五十句至二百句為合適,過長則太費力,唱不了。非長不可呢,則可分為數大段, 以一段為一本,分開來唱。既分了本,則轍可變,每本一轍,隔開去唱,自無犯規 之弊。

  (五)歌者於演唱之前,往往交待幾句話,有時泛泛,有時介紹歌曲內容。抗 戰鼓書,據我看,可以多加些話,以激動聽眾。不過,按台上的規矩,未演唱前可 以說話;既已開唱,則須一氣唱完,不許中間攙話斷氣。寫抗戰鼓書者,可在歌之 前後附上一些演說詞,備歌者採用;若是宣傳隊到民間去唱,則可不必死守規矩, 即在歌的中間加幾句話,亦無不可。一段歌,一段話,頗有效力;山東的學生到四 鄉宣傳,曾用此法,成績甚佳。

  (六)京音大鼓書詞,拿到鄉下去用,可以改用各處原有的大鼓調子,將語詞 略有改動即可,句子無須大變。黃河流域的各種大鼓,句法組織都與京音大鼓差不 多。到南方來,此法很難利用,那就得設法改編以適合土調了。

  雄壯、利落、普遍(較比的)、容易寫、活動、讀唱兩可,這些就是我所能想 出來的京音大鼓書的長處。

  載一九三八年二月《文藝戰線》「十月刊」第一卷第八期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