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現代文學>>老捨>>出口成章

雲台書屋

比喻


  舊體詩有個嚴重的毛病:愛用典故。從一個意義來說,用典故也是一種比喻。 壽比南山是比喻,壽如彭祖也是比喻——用彭祖活了八百歲的典故,祝人長壽。典 故用恰當了,能使形象鮮明,想像豐富。可是,典故用多了便招人討厭,而且用多 了就難免生拉硬扯,晦澀難懂。有許多舊體詩是用典故湊起來的,並沒多少詩意, 所以既難懂,又討厭。

  白話詩大致矯正了貪用典故的毛病,這很好。可是,既是詩,就不能不用比喻。 所以新詩雖用典漸少,可是比喻還很多,以便作到詩中有畫。於是,就又出了新毛 病:比喻往往太多,太多也就難免不恰當。

  貪用比喻,往往會養成一種習慣——不一針見血的說話,而每言一物一事必是 像什麼,如什麼。這就容易使詩句冗長,缺乏真帶勁頭的句子。一來二去,甚至以 為詩就是擴大的「好比」,一切都須好比一下,用不著乾乾淨淨地說真話。這是個 毛病。

  比喻很難恰當。不恰當的不如不用。把長江大橋比作一張古琴,定難盡職。古 琴的尺寸很短,古琴也不是擺在水上的東西,火車汽車來往的響聲不成曲調,並且 不像琴聲那麼微弱……。這差點事兒。把汽車火車的聲音比作交響樂,也同樣差點 事兒。

  比喻很難精采。所以好用比喻的人往往不能不抄襲前人的意思,以至本是有創 造性的設喻逐漸變成了陳詞濫調。「芙蓉為面柳為腰」本來不壞,後來被蝴蝶鴛鴦 派詩人用濫了,便令人難過。至於用這個來形容今天乘風破浪的女同志們就更不對 頭了。

  不恰當的比喻,不要。恰當的比喻應更進一步,力求精采。就是精采的也不如 直接地把話說出來。陸放翁是咱們的大詩人。他有個好用「如」、「似」的毛病。 什麼「讀書似走名場日,許國如騎戰馬時」呀,什麼「生計似蛛聊補網,敝廬如燕 旋添泥」呀,很多很多。這些比喻叫他的作品有時候顯著纖弱。他的名句:「王師 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便不同了。這是愛國有真情,雖死難忘。這是真 的詩,千載之後還使我們感動。那些帶有「如」、「似」的句子並沒有這股子勁頭。

  比喻不是完全不可以用,但首先宜求恰當,還要再求精采。詩要求形象。比喻 本是利用聯想(以南山比長壽)使形象更為突出。但形象與形象的聯繫必須合理, 巧妙。否則亂比一氣,成了笑話。南山大概除了忽然遇到地震,的確可以長期存在, 以喻長壽,危險不大。以古琴比長江大橋就有危險,一塊石頭便能把古琴(越古越 糟)打碎。誰能希望長江大橋不久就垮架呢!

  再隨手舉一兩個例子:那柔弱的蘭草,怎能比你們剛強!

  蘭草本來柔弱,比它作甚呢?

  川陝公路像一個稀爛的泥塘,公路很長,泥塘是「塘」,不是看不到頭的公路。 兩個形象不一致。

  蕭蕭落木是她啜泣的聲音。

  「蕭蕭」——相當的響。啜泣——無聲為泣。自相矛盾。

  也許這近於吹毛求疵吧?不是的。詩是語言的結晶,必須一絲不苟。詩中的比 喻必須精到,這是詩人的責任。找不到好的比喻就不比喻,也還不失為慎重。若是 隨便一想,即寫出來,便容易使人以為詩很容易作,可以不必推敲再推敲。這不利 於詩的發展。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