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現代文學>>化夷>>走進台灣

雲台書屋

第02章 寶島滄桑


  台灣是一座十分年輕的島嶼。很早以前,台灣本來是和大陸連在一起的,後來 由於地殼運動及發生世界性海浸,中間的陸地下沉,海水上漲,便形成了今天的台 灣海峽,台灣這才與大陸分隔開來。  最近幾十年來,人們在台灣西部發現了很多大陸華南一帶的古生物化石,如大 象、犀牛、華南虎等大型哺乳動物的化石。在台灣東部大山中開採的大理石中,發 現有紡錘蟲等化石,而這些化石無一例外地存在於華中、華南同時期的地層之中。 同時地質學家們還驚訝地發現,台灣的山脈呈東北———東南走向,這與大陸東部 沿海山脈走向完全一致。這就更有力論證了台灣與大陸以前是相連的。

  從19世紀以來,台灣各地陸續發現了100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和大量遺物,其 中包括有石斧、石刀、彩陶、黑陶等。這些原始文化與大陸東南沿海特別是福建省、 廣東省的原始文化屬於同一類型。

  人類學家、民族學家曾將台灣原住民的生活習俗與大陸南方少數民族及印尼和 馬來西亞的馬來人的習俗進行比較,得出結論是,台灣原住民的習俗與馬來人習俗 相同的只有18%,而與大陸南方少數民族習俗相同或相近的占80%。這些都充分地 證明了先史時代的台灣住民在文化系統上和大陸的住民是屬於同一源流的。由此可 知,無論是在地質學、地理學、考古學、人類學等方面都足以證明,自古以來,台 灣與大陸即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關係。   台灣與大陸的交流與交往源遠流長,有確切的文獻記載始於三國時代。據《三 國志·吳志》載,吳國孫權曾於公元230年春,派遣衛溫、諸葛直率領數萬名將士 渡海征夷洲,並帶回數千夷洲人。經後人考證,這裡所說的夷洲,就是今天的台灣。   在衛溫東渡夷洲20多年後,吳國的丹陽太守沈瑩寫了一本叫《臨海水土志》的 書,這本書主要記述了當時吳軍在夷洲所見的風土人情及自然景觀,對當地居民的 生產、生活情況及植物生長、農業情況都作了詳細描繪。   在此後的1000多年時間裡,大陸與台灣之間一直有著廣泛的聯繫。   「台灣」一名始於何時,說法不一。史學家們認為,「台灣」始於明代萬曆年 間較為可靠。「台灣」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它是由「台窩灣」演變而來的。台 窩灣原系平浦族的族稱,他們分居在今台南安平一帶,因居住地附近都是海灣, 「台窩灣」這一稱呼,既是其族名,亦稱其地,時間一長,人們就把整個島簡稱為 「台灣」了。   也有人認為,「台灣」由「埋怨」而轉音。當時不少福建人到台灣開發,歷經 千辛萬苦,最後客死他鄉,深感「埋怨」,閩南話中「埋怨」的音與「台灣」相近, 於是漸漸轉音而成。   台灣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座美麗的寶島上,過著勤勞而安寧的生活。但是一 件偶然的事情,打破了島上的寧靜。   那是1540年秋,一艘葡萄牙人的海船從澳門出發,準備駛往日本。這天清晨, 當這艘海船從太平洋沿岸駛過時,透過薄霧,站在船頭的水手忽然發現船的正前方 出現了一座綠色的島嶼。海船繼續向前行駛,水手看到島上河流奔騰,山林茂密, 紅香綠浪,幽谷雲崖。看著這迷人的景色,這些長年在海上漂泊的水手們,情不自 禁地叫了起來:「Oha,Formosa(哇!多美麗的島嶼呀!)」自此,「福爾摩莎」 (美麗島)一詞便被寫進了西方人的書裡。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環繞著這美麗寶 島周圍的,就不再是純潔的浪花了。「福爾摩莎」這個葡萄牙語中單純的語匯,也 像非洲的「象牙海岸」、「奴隸海岸」一樣,成了奴役、掠奪、侵略的代名詞。   正是從這個時候起,外國的海盜們把魔掌伸進了寶島台灣,開始了他們血腥的 屠殺和侵略。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