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雲台書屋>>現代文學>>黃澤全>>歷史名城

雲台書屋

摩加迪沙


  索馬裡的首都、重要港口和歷史古城摩加迪沙,位於國境東南部,瀕臨印度洋西岸,地處謝貝利河流域,雖然距赤道僅有200公里,但氣候涼爽,林木蒼翠,是索馬裡的風景勝地。

  當黎明時分,乘船從浩瀚的印度洋漸漸駛向索馬裡海岸的時候,海岸燈塔上一閃一閃的亮光熄滅了,茫茫無涯的海面慢慢從黑夜中甦醒過來,東方波濤滾滾的海面上開始顯示一幅海上特有的日出奇景。海岸上高聳入雲的清真寺尖塔,一排排古老的阿拉伯城堡,那一座以白色為主要色調的城市,在晨曦中漸漸顯露出它清晰的輪廓,這就是摩加迪沙。

  摩加迪沙人口150萬,市區面積20多平方公里。藍色的印度洋襯托著這座白色的城市,顯得乾淨而美麗。市區海濱大道寬闊筆直,兩旁生長著茂密的熱帶樹木、花草,街道上行人川流不息,車輛往來如梭,顯得井然而又繁華。

  摩加迪沙建於公元9世紀至10世紀,是一座擁有1200多年歷史的古城。如同許多東非城市一樣,摩加迪沙也充滿著濃郁的東方情調,這自然是因為許多世紀以前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曾在索馬裡沿海一帶進行頻繁貿易和居住。摩加迪沙這個名稱來自於波斯語,意為「國王所在地」,也就是首都的意思。中世紀初期,伊斯蘭教開始傳入摩加迪沙一帶,並從這裡向索馬裡全國傳播。現在,伊斯蘭教已被絕大多數索馬裡居民所信奉,並被定為國教。在摩加迪沙,清真寺有150處之多,其中最古老的一座始建於公元1182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那字跡斑斑的阿拉伯文石碑,飽經風吹雨打的裝飾木雕,說明了它的年代悠久。雖然滄海桑田幾經變遷,清真寺的底層房屋已下沉地下四五米深,但依然能夠顯示出優美的波斯建築風格。市內其他著名建築還有建於1269年的法克爾亞丁清真寺、團結清真寺、19世紀起為桑給巴爾蘇丹代表駐地的加勒薩宮以及獨立後建的議會大廈、人民會堂、體育場、博物館、劇院和多座紀念反帝反殖鬥爭的紀念碑等。海濱一帶有許多用礁石壘建的房屋,平頂白牆,帶有盾形護沿,迄今仍居住著當年從阿位伯半島移居來的阿拉伯商人的後裔。

  摩加迪沙市內兩條十字交叉的主要街道,是繁華的商業區,這裡車流如織,飯館、商店比比皆是,具有阿拉伯建築風格的樓宅彼此相連。最繁華的地方是市區的大集市,大多數摩加迪沙市民都喜歡到這裡來購買食品、蔬菜和日常用品。

  小商小販按照自己所售的不同種類的商品自動聚集在市場的某一地段,形成一個個糧食市場、布匹市場、果品市場、肉類市場等等。用木料搭起的式樣別緻的鋪子,整齊地排成兩行,中間是又長又寬的通道,人來人往,熙熙攘攘。

  漫步在摩加迪沙市區大街上,可以看到當地婦女一個個身著絢麗多姿的民族服裝,許多姑娘在高聳的髮飾上扎一條漂亮的花頭巾。儘管索馬裡人信奉伊斯蘭教,但見不到用黑紗蒙面的婦女。這一切,讓人感到這座城市既富有鮮明的非洲特色,又保持著許多阿拉伯人的風俗習慣。

  摩加迪沙還保留著以農牧業為主的國家的許多有趣的傳統特點。開車行駛在大街上,經常可能要因馬路中間有一群慢悠悠行走的駱駝或牛群擋道而放慢速度。有的居民就在自家住房旁建欄養牛,他們向人們出售新鮮牛奶,而牛吃的青飼料則由郊外的牧民每天定時送來。

  還有一點值得提及的是,公元15世紀,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曾兩次遠航到「木骨都束國」,即現在的摩加迪沙。

  他的隨行人員回國後寫道:「那裡的富有者佔有船舶,並和很遠的國家通商。」在摩加迪沙市政府的海邊庭院裡,有一所破敗的石屋,據說是當年商人來往時的關卡,在這裡曾發現過中國唐、宋兩朝錢幣,並挖掘出中國古代陶器、磁器的碎片。

  這說明,中國和索馬裡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歷史是十分悠久的。196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索馬裡,在摩加迪沙受到空前熱烈的歡迎,在中索友好史上寫下了光輝一頁。
上一頁 b111.net 下一頁
雲台書屋